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B.秦伯说,与郑人盟 于嗟鸠兮,无与士耽
C.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D.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简:选择
B.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 见:看见,知道
C.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休:福禄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B. 吴之民方痛心焉
C.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 将以有为也
4、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延请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固:本来
③公车特征拜郎中 征:征召
④置币遗单于 遗:留下
B.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素常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讲
③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责备
④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靡:退却
C.①致万乘之势 致:达到
②召有司案图 案:草案
③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发:暴露
④遂共谗之 谗:诋毁
D.①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②副有罪,当相坐 坐:治罪
③君子生非异也 生:资质
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检查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与杜甫齐名,杜甫曾经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贺知章读罢《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B.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的诗篇,而且语言通俗明白,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C. 《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西汉人。“过秦”即指出秦的过失。
D.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 韩昌黎”。欧阳修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背叛炊烟
胡宗波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我一直认为,我是炊烟喂养大的。少时的我,对炊烟的惦念近乎痴迷。甚至刚吃了饭,就挂念起了炊烟,盼它早点站在屋檐上,手搭凉棚,呼唤我的乳名。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也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他们能看懂炊烟的表情,也能读懂炊烟的语言。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议,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他们将自己的讽刺和挖苦当“礼物”,总是不失时机地免费赠送。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向导。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尽管,那些还对炊烟心怀感恩的人,就像我父母,还忍受着烟熏火燎,顽强地坚守着,但他们培育的那点炊烟,不过蚍蜉撼树。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点出炊烟,总领全文,交代特定的地点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引出下文对炊烟的“背叛”。
B. 作者在痛苦挣扎后背叛了炊烟,文章以悠远复杂的笔触通篇叙写了作者逃离故乡的全过程。
C. 本文包含了多处对比,例如:我“背叛”炊烟成功与在异乡看不到炊烟的空虚惆怅形成对比,表现出“我”的无奈和思念。
D. 面对村人的冷嘲热讽,父母冷静坚决,更能表现出父母对生活的深层理解和对我的殷切期望。
【2】结合文本,赏析画线句子“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3】本文为何以“背叛炊烟”为题?请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针手法,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 _____。”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描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2)《蜀道难》中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3)《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语句是“_________, 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秬秸①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2】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麟,字元瑞,本安仁人。世为南京广洋卫副千户,因家焉。弘治九年成进士。言官庞泮等下狱,麟偕同年生陆昆抗疏救。除刑部主事,进员外郎。录囚畿内,平反三百九十余人。正德初,进郎中,出为绍兴府知府。刘瑾衔麟不谒谢,甫五月,摭前录囚细故,罢为民。士民醵金赆不受,为建小刘祠以配汉刘宠,因寓湖州。瑾诛,起补西安。遭父忧,乐吴兴山水,奉父框葬焉,逐居湖州。起陕西左参政,督粮储。都御史邓璋督师,议加赋充饷,麟力争。会陕民诣阙诉,得寝。寻迁云南按察使,谢病归。嘉靖初,召拜太仆卿。进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六府。中官耿忠守备紫荆多纵,麟助奏之。请捐天津三卫屯田课,及出库储给河间三卫军月饷,征通课以偿,皆报可。帝因谕户部,中外军饷未给者,悉补给之。再引疾归。起大理卿,拜工部尚书。四司财物悉贮后堂大库,司官出纳多侵渔,麟请特除一郎官主之。帝称善,因赐名“节慎库”。已,上节财十四事,汰内府诸监局冒破钱,中贵大恨。及显陵工峻,执役者咸觊官。麟止拟赉,群小愈怨。会帝纳谏官言,停中外杂派工役,麟牒停浙江、苏、松织造,而上供袍服在停中。中官吴勋以为言,遂勒麟致仕。久之,显陵殿阁雨漏,追论麟,落职。麟清修直节,当官不挠。居工部,为朝廷惜财谨费,仅逾年而罢。居郊外南坦,赋诗自娱。中为筑一台,令为构堂,始有息游之所。晚好楼居,力不能构,悬篮舆于梁,曲卧其中,名曰神楼。年八十七卒。赠太子少保,谥清惠。
(节选自《明史.刘麟传》)
【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言官庞泮等下狱 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B.寻迁云南按察使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
C.征道课以偿,皆报可 求人可使报秦者
D.追论麟,落职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世为南京广洋卫副千户,因家焉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B.为建小刘祠以配汉刘宠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C.麟请特除一郎官主之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
D.执役者咸觊官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麟恪尽职守,为官清廉。任职刑部主事时,刘麟甄别核察囚犯,为三百九十多人平反,罢职绍兴知府后,对百姓凑钱赠送的路费,刘麟分文不取。
B.刘麟不附权贵,指斥不端。因为不拜谢权宦刘瑾,刘麟出任绍兴知府五个月后便被革职为民,守备紫荆关的宦官耿忠为人骄纵放肆,刘麟上奏弹劾。
C.刘麟直言敢谏,恤民体国。担任陕西左参政时,都御史邓璋奏请加征赋税,刘麟极力争辩,任职工部时,刘麟主张节约财用,并淘汰内府所贪财物。
D.刘麟从容闲居,执贫自足。罢官居住南坦时,刘麟以赋诗筑台、修堂自娱。刘麟晚年喜居楼阁,因无力修建便在屋梁上悬挂篮舆,曲身其中自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因谕户部,中外军饷未给者,悉补给之。
(2)中官吴勋以为言,遂勒麟致仕。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和孟子有以下这样的对话。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请根据以上对话的的内容,以“不能和不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