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肄业(yì) 按捺(nài) 付梓(zǐ) 汗流浃(jiá)背
B. 当轴(zhóu) 霰弹(xiàn) 朱拓(tà) 沸反盈天(yíng)
C. 弹劾(hé) 胡诌(zōu) 愀然(qiǎo) 锲(qì)而不舍
D. 嫉(jí)妒 档(dǎng)次 谙习(ān) 少不更事(gē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与杨德昌苦思冥想式的儒家的愤懑与顿悟相比,侯孝贤的电影好比是散文,它像是一个清心孤寂的道家在无声无息间完成自我的修行。
B. 参加世界杯预选赛的国脚们十分清楚,一场球的输赢,不仅关系到祖国的荣誉,而且关系到个人的尊严。
C. “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D. 奥斯卡金像奖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旨在为了鼓励优秀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享有盛誉。
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求人可使报秦者”句式不一致的一项是: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进粟一石 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4、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洎牧以谗诛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岐山臊子面
红柯
陕西地界,吃面必吃臊子面,省城西安以及各县镇到处都是岐山面馆,因此原产地歧山就有了民俗村,民俗村大多在周公庙附近。那个伟大的周王朝肯定与吃喝有点关系,周武王挥师东进、逐鹿中原,除政治口号以外,臊子面、锅盔、面皮具有极大的号召力。
到秦始皇时代,关西大汉就成了让山东六国瑟瑟发抖的虎狼之师。已经是2004年了,岐山地界臊子面的最高纪录还保持在六七十碗:一个人一顿吃六七十碗,碗不是南方人吃米饭用的酒盅碗,是大老碗。你可以想象周秦汉唐那个英雄时代陕西人的饭量有多大!周武王和秦始皇的士兵肯定用的不是碗,是脸盆大的头盔,牛筋一样青橛橛的耐嚼耐咽的长面条,又辣又酸又烫,跟化开的铁水一样的汤浇到面上。汤是不喝的,回到锅里不停地轮回往返,次数绝对在六七十次以上。吃了面,血就热起来,眼晴跟脸红得喷火,心跳咚咚如鼓,只等一声号令,人的原始血性刹那间就爆发出来了,这就叫气壮山河。陕西人的黑老碗绝对是古典武士头盔的变形,周人、秦人从岐山出来挥师东进,汉人、唐人延续这个伟大的传统,东出潼关后,又开凿西域。他们高贵的祖先本来就是西北的游牧民族,西起周原东至潼关的八百里秦川把他们从牧人变成了农民,从牧草到庄稼,这种奇妙的转折并没有减弱他们驰骋大地的勇气和想象力。依然是巨大的青铜和铁的头盔,穿越河西走廊,穿越中亚细亚,汗血马、苜蓿、葡萄跟麦子、谷子长在一起,秦腔跟十二木卡姆连在一起。张骞等孤胆英雄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死面饼子和羊肉往铜钵铁盔里一放,倒上水,架上火,煮烂煮透,一碗下去,肚子就圆了,拍一拍跟鼓一样嘭嘭作响,可以撑到天黑。羊肉泡馍绝对是戈壁沙漠的产物,一天只吃一顿,人成了骆驼。
周人是比较讲究的,即使征战也不能急吼吼,一定要从容大方。臊子面汤宽,让人觉得奢侈,头盔那么大一碗汤,碗底就一筷头面条。可这一筷头面条又长又筋又烫,一粘嘴唇,急速吞咽,就发出哨子一样的嘘嘘声,一碗接一碗吃得快得不得了,要用盘上,大木盘里十几碗,一个女子端着,吃一碗递一碗,跟转盘机枪一样。我小时候亲眼见过十几个小伙子吃筵席,大铁锅不停地煮面煮汤,一大群女子穿梭般端面,还是跟不上,小伙子们出主人洋相,跟不上就用筷子敲碗。因此红事白事,总要提防村子里虎狼般的壮汉。这种饮食启蒙对一个乡村少年非常重要。臊子面的汤是用臊子肉做的。五花肉切碎,慢火燣一小时,跟炖东坡肘子差不多。加上辣子、醋,慢慢地让猪肉燣成糨糊状,肉有一股浓烈的酸辣香味,汤也是酸辣味的。一层辣子油,一口吹不透。四川、湖南的辣,山西的醋,在岐山面跟前是小巫见大巫。我七八岁的时候吃肉伤了脾胃,吃臊子面只能吃一两碗,几乎是婴儿的饭量。你可以想象在岐山那地方,这样有多狼狈,一个人吃不成饭,谁都瞧不起你。
我的外婆是一个乡下老太太,外孙吃不动饭她着急呀,心里急,脸上看不出来。她慢条斯理地对我讲她辉煌的过去。农村妇女所有的辉煌就是厨房,有米没米必须让烟囱冒烟,而且要冒得笔直雄壮、直薄云天。在她的讲述里,臊子面的面条是青色的。案板上,面被擀开,又揉到一起,再擀开,再揉,再擀,面粉的筋丝全被拉开了,营养全都出来了,煮熟后就是青的,筷子挑起可以看见对面的人影,跟玻璃一样,客人们吃到六七十碗的时候,总要站起来松松腰带,放 开肚子再吃十几碗……我还记得六十多岁的外婆眼冒神光的样子,我的口水咽到咕咕叫着的肚子里,我都闻到了又浓又尖的酸辣味道,跟梦一样。在梦的后边,外婆真的到厨房去操作了,仿佛在童话世界里。我听到和面的声音、揉面的声音,我看见面被擀开了,跟被单一样一次次展开,白面变成青面,沿着擀面杖被切成细丝,酸辣汤味弥漫了屋子,弥漫了古老的周原大地,那年我十二岁,我一口气吃了三十五碗。外婆用鸡肉做的臊子。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吞吃面条的嘘嘘声。
(选自《经典阅读》,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既如实介绍了陕西的特色饮食风俗和自己儿时吃面的记忆,也任由思绪驰骋, 想象了祖先吃面时的场景。
B.作者认为,周武王挥师东进、逐鹿中原,除了用政治口号鼓舞外,特色食物对士兵的吸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C.文章写十几个小伙子吃筵席时出主人洋相和红事白事时提防村子里的的壮汉,表现了当地落后的民风。
D.文中想象了祖先们吃面时的场景,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陕西人自古就有的英雄气概和豪爽情怀。
【2】文章以画线句子结尾有何用意?请简要赏析。
【3】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集中表现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学习的荒谬心理。
(2)《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因为岁月流逝,年长色衰只能“________________回想自己昔日“五陵年少争缠头”的时光也只能“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袁枚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過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注)袁枚曾步入仕途,任过县令,但因升迁无望等原因,于作此诗七年前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借园,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秋夜”本已凄冷,而所访者又是“秋士”,即暮年不遇者,暗含诗人的失意落寞。
B. 颈联两句都是虚写,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嘹亮的笛声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展现了借园主人吹笛技巧十分高超。
C. 尾联照应首句,写诗人与“秋士”相逢,身影沉浸在流泻的月光下,四周显得格外宁静,衣襟被清露沾湿而不觉。
D. 全诗四联均写景,无一句议论抒怀,但却弥漫着凄清的氛围,渗透着悲凉的情思,表现了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谊
【2】请简要赏析“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的妙处。
9、翻译下列句子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2)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
后世对此一般有两种解释:其一,没有朋友比不上自己;其二,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你赞成哪种解释?请写篇议论文,阐释自己选择的观点及理由,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