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师
C. 作《师说》以贻之 贻笑大方
D. 则群聚而笑之 则耻师焉
2、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下列戏剧作品是易卜生的为( )
A.《浮士德》 B.《茶花女》 C.《艾那尼》 D.《玩偶之家》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璧有瑕,请指示王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匈奴与汉和亲
D.公车特征拜郎中
5、下列各组对联,对仗不够工整的一项是( )
A.风生碧涧鱼龙跃 月照青山松柏香
B.醉倚春风弄明月 斜撑老树护幽亭
C.千古迷人繁盛地 九州耀眼艳阳天
D.二三星斗胸前落 十万峰峦走足底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乐器的角度看,声音好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关键是,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呢?这就像闻上等巧克力的味道,实在是个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述的问题。不过办法总是有的,直接、正面的回答不上来,可以用间接、侧面的,最现成而著名的答案是白居易在其名篇《琵琶行》中的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盘”。然而,即便是专业琵琶界,有谁真听到过珍珠落在玉盘里的声音呢?再说,就算有人真听到过,多半也会失望的,因为“珠落玉盘”所发出的压根就不是“乐音”。那么为什么一千多年来,人们不但认可而且还无数次地引用这句话呢?我想它至少说出了琵琶在发音上的三个要点:颗粒状的发音形态;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声音上要具备珠和玉的美学品质。
我国历来把“珠”和“玉”视为“珍宝”,或者说它们是中国人“美的理想”。在大自然中,很少有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而“珠”能接近正圆体,这恐怕是珠能引起美感的原因之一,所谓“物以稀为贵”。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越接近正圆体的珠就越珍贵,称为“走盘珠”,其可贵即在浑圆与饱满。而“玉”则致密、细腻,是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握在手里还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这里“温”“润”“泽”都带有三点水,这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其实珠也是一种美石——珍珠贝的“结石”,它与玉都有一种光彩,这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即所谓东方人的含蓄之美。说“在声音上要具备珠与玉的美学品质”,具体地也是笨拙地说,就是声音要具有圆润、饱满、结实、细腻、有分量、有光泽、水灵灵等性质。把一类事物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移到另一种感官对象上去,这在修辞学上叫“通感”或“移觉”。例如,用“高”“低”和“明亮”“甘甜”来称呼和形容声音。事实上作为听觉对象的声音,并不具有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才有的明亮、甘甜的性质,之所以这样来称呼和形容,就是“通感”的原理在起作用。
用“珠落玉盘”来描述琵琶的声音,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它不但在制作上,同时也在演奏上为琵琶的基本音质作了“指归”——“珠玉之美”。这话也许反过来说更有力,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其发音最具珠玉之美的,是琵琶。
其实,单从制作上来要求好的琵琶声音,历来也是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的,那就是行话所说的:“尖”,指高音区的发音明亮;“堂”,指低音区的发音洪亮;“松”,指按弹时发音灵敏,余音强而长;“脆”,指发音清脆;“爆”,指发音坚实而有分量。但由于这五条标准由来已久,可见它们是针对“丝弦琵琶”而言的,因为“钢弦琵琶”只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40多年的事。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因丝弦张力小的缘故,也许在“余韵”和“声势”方面往往会感到不足,所以提出了从字面上看有点矫枉过正的五项标准,尤其是那个“尖”字,越来越难以使人认可,故已有人把它改为“亮”了。但对钢弦琵琶而言,这五条标准怕的不是做不到,而是过了头。所以能把这五条标准结合“珠玉之美”这一条来综合考察,对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的理解,应该是有裨益的。
【1】下面对“珠落玉盘”用来形容琵琶声能引起美感的原因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 珠是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B. 珠和玉的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
C. 人们把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转移到琵琶声上。
D. 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
【2】文章开头说难以正面、直接回答什么样的琵琶声是好的,但最后一段又说历来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下面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到先抑后扬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长赴。
B. 起到以退为进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缺陷。
C. 起到正反对比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优点。
D. 起到前后比较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局限。
【3】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果从“乐音”的角度考虑,以“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琵琶声并不合适。
B. 浑圆之珠,温润之玉,光彩绚烂,给人以美感,成为中国人“美的理想”。
C. 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故而最具珠玉之美。
D. 与丝弦琵琶相比,钢弦琵琶发音更“尖”、更“脆”,余音更长,声势更大。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赤壁之战,“_______________”暗含水战的特点,“羽扇纶巾”的周瑜“谈笑间”显出儒雅淡定;相形之下,词人最终只能“___________________”,借酒抒情。
(2)《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表现蔺相如以国事为重、公而忘私的胸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宋武帝刘裕吞灭强敌的气势;而“ _____________”一句,则写出了宋文帝刘义隆出师败还的结果。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归朝欢
柳永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①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②诚何益。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注) ①只轮:代指车。②梗:草本植物的枝茎。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轮双桨”用了借代手法,借指车船,水陆来来往往的人很多,都是一些追名逐利的人,行色匆匆。
B.上阕以白描手法描绘旅途景色,写出了冬日黄昏后,商贩往来路途的情况,展示了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
C.“一望乡关烟水隔”这一句描写旅途中词人眺望家乡的场景,承接上阕的写景转入主观抒情,过渡自然。
D.“新春残腊相催逼”说时序代谢,日月相催,在外日久,感到年光逼人,更生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2】这首词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词意简要赏析。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何乃太区区
B.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既替余以蕙纕兮
C.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謇朝谇而夕替
D.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 芳与泽其杂糅兮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①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②匈奴每来,出战
③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④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⑤匈奴小入,详北不胜⑥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牧驻守雁门,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国边防兵认为他胆小怕事。
B.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赵王再请李牧出山,李牧觉得这个决定太急促,闭门不出。
C.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希望与匈奴一战时,李牧巧妙部署,大败匈奴。
D.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了李牧并杀害了他。秦国乘势攻打赵国并灭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②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10、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云:“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坚持,通常意味着忍耐、执着和自信。
《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变,通常意味着敏锐、勇敢和变通。
坚持和改变都需要经历艰辛,也都可以获得成功。
请以“坚持与改变”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