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关于《呐喊》内容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两项是( )( )
A.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有所觉醒的知识分子,但其周围的人全都被封建礼教所禁锢,他的反抗也最终失败。
B. 《明天》里单四嫂子用被杀害的革命者鲜血蘸成的“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病魔却无情地夺去了孩子的生命。
C. 《头发的故事》的主人公N先生自叙减去辫子而遭受了周围人蔑视和厌恶的经历,揭示了民众愚昧、麻木的思想。
D. 《风波》中的九斤老太是一位口头禅为“一代不如一代”耄耋老人,思想陈旧腐朽,有着农民的狭隘性,作者用此来表达了对“国粹家”的讽刺。
E. 《一件小事》以速写的形式,将车夫的高尚与的自私进行对比,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得意味深长。
2、对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
A.看他踌躇满志的样子令人生厌。(踌躇:犹豫)
B.对于我们的询问他是从不吝惜回答的。(吝惜: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
C.饥饿的孩子们用苍白的瘦脸无精打采地望着污秽的街道。(污秽:不干净)
D.妈妈带着困惑的微笑、惋惜的口气走了出去。(困惑:弄不清方向使人迷路)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仗着有领导参与轮窑厂的年终分红,该厂厂长在本地____、欺压农民工。
②邓崎琳在当上武钢的“一把手”之后 ,____,搞“一言堂”,没人敢向他提建议。
③韩国外交部长日前表示,朝鲜只有放弃核试验,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若朝鲜____,执意进行“战略挑衅”,后果自负。
A. 独断专行 专横跋扈 一意孤行
B. 专横跋扈 独断专行 一意孤行
C. 专横跋扈 一意孤行 独断专行
D. 一意孤行 专横跋扈 独断专行
4、下列句子中的画线词与例句中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外连衡而斗诸侯
A.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B. 追亡逐北
C. 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D. 却匈奴七百余里
5、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孤独者
鲁迅
我们第三次相见就在这年的冬初,S城的一个书铺子里,大家同时点了一点头,总算是认识了。但使我们接近起来的,是在这年底我失了职业之后。从此,我便常常访问连殳去。一则,自然是因为无聊赖;二则,因为听人说,他倒很亲近失意的人的,虽然素性这么冷。但是世事升沉无定,失意人也不会长是失意人,所以他也就很少长久的朋友。这传说果然不虚,我一投名片,他便接见了。两间连通的客厅,并无什么陈设,不过是桌椅之外,排列些书架,大家虽说他是一个可怕的“新党”,架上却不很有新书。他已经知道我失了职业;但套话一说就完,主客便只好默默地相对,逐渐沉闷起来。我只见他很快地吸完一枝烟,烟蒂要烧着手指了,才抛在地面上。
“吸烟罢。”他伸手取第二枝烟时,忽然说。
我便也取了一枝,吸着,讲些关于教书和书籍的,但也还觉得沉闷。我正想走时,门外一阵喧嚷和脚步声,四个男女孩子闯进来了。大的八九岁,小的四五岁,手脸和衣服都很脏,而且丑得可以。但是连殳的眼里却即刻发出欢喜的光来了,连忙站起,向客厅间壁的房里走,一面说道:
“大良,二良,都来!你们昨天要的口琴,我已经买来了。”
孩子们便跟着一齐拥进去,立刻又各人吹着一个口琴一拥而出,一出客厅门,不知怎的便打将起来。有一个哭了。
“一人一个,都一样的。不要争呵!”他还跟在后面嘱咐。
“这么多的一群孩子都是谁呢?”我问。
“是房主人的。他们都没有母亲,只有一个祖母。”
“房东只一个人么?”
“是的。他的妻子大概死了三四年了罢,没有续娶。——否则,便要不肯将余屋租给我似的单身人。”他说着,冷冷地微笑了。
我很想问他何以至今还是单身,但因为不很熟,终于不好开口。
只要和连殳一熟识,是很可以谈谈的。他议论非常多,而且往往颇奇警。使人不耐的倒是他的有些来客,大抵是读过《沉沦》的罢,时常自命为“不幸的青年”或是“零余者”,螃蟹一般懒散而骄傲地堆在大椅子上,一面唉声叹气,一面皱着眉头吸烟。还有那房主的孩子们,总是互相争吵,打翻碗碟,硬讨点心,乱得人头昏。但连殳一见他们,却再不像平时那样的冷冷的了,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宝贵。听说有一回,三良发了红斑痧,竟急得他脸上的黑气愈见其黑了;不料那病是轻的,于是后来便被孩子们的祖母传作笑柄。
“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他似乎也觉得我有些不耐烦了,有一天特地乘机对我说。
“那也不尽然。”我只是随便回答他。
“不。大人的坏脾气,在孩子们是没有的。后来的坏,如你平日所攻击的坏,那是环境教坏的。原来却并不坏,天真……。我以为中国的可以希望,只在这一点。”
“不。如果孩子中没有坏根苗,大起来怎么会有坏花果?譬如一粒种子,正因为内中本含有枝叶花果的胚,长大时才能够发出这些东西来。何尝是无端……。”我因为闲着无事,便也如大人先生们一下野,就要吃素谈禅一样,正在看佛经。佛理自然是并不懂得的,但竟也不自检点,一味任意地说。
然而连殳气忿了,只看了我一眼,不再开口。我也猜不出他是无话可说呢,还是不屑辩。但见他又显出许久不见的冷冷的态度来,默默地连吸了两枝烟;待到他再取第三枝时,我便只好逃走了。
这仇恨是历了三月之久才消释的。原因大概是一半因为忘却,一半则他自己竟也被“天真”的孩子仇视了,于是觉得我对于孩子的冒渎的话倒也情有可原。但这不过是我的推测。其时是在我的寓里的酒后,他似乎微露悲哀模样,半仰着头道——
“想起来真觉得有些奇怪。我到你这里来时,街上看见一个很小的小孩,拿了一片芦叶指着我道:杀!他还不很能走路…。”
“这是环境教坏的。”
我即刻很后悔我的话。但他却似乎并不介意,只竭力地喝酒,其间又竭力地吸烟。
“我倒忘了,还没有问你,”我便用别的话来支悟,“你是不大访问人的,怎么今天有这兴致来走走呢?我们相识有一年多了,你到我这里来却还是第一回。”
“我正要告诉你呢:你这几天切莫到我寓里来看我了。我的寓里正有很讨厌的一大一小在那里,都不像人!”
“一大一小?这是谁呢?”我有些诧异。
“是我的堂兄和他的小儿子。哈哈,儿子正如老子一般。”
“是上城来看你,带便玩玩的罢?”
“不。说是来和我商量,就要将这孩子过继给我的。”
“呵!过继给你?”我不禁惊叫了,“你不是还没有娶亲么?”
“他们知道我不娶的了。但这都没有什么关系。他们其实是要过继给我那一间寒石山的破屋子。我此外一无所有,你是知道的;钱一到手就化完。只有这一间破屋子。他们父子的一生的事业是在逐出那一个借住着的老女工。”
他那词气的冷峭,实在又使我悚然。但我还慰解他说——
“我看你的本家也还不至于此。他们不过思想略旧一点罢了。譬如,你那年大哭的时候,他们就都热心地围着使劲来劝你……。”
“我父亲死去之后,因为夺我屋子,要我在笔据上画花押,我大哭着的时候,他们也是这样热心地围着使劲来劝我……。”他两眼向上凝视,仿佛要在空中寻出那时的情景来。
“总而言之:关键就全在你没有孩子。你究竟为什么老不结婚的呢?”我忽而寻到了转舵的话,也是久已想问的话,觉得这时是最好的机会了。
他诧异地看着我,过了一会,眼光便移到他自己的膝髁上去了,于是就吸烟,没有回答。
(节选自《彷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之所以常常去拜访连殳,是因为“我”认为连殳和“我”彼此都是失意之人,而连殳又很能亲近、理解失意之人。
B.连殳是一个颇具个性的人物,常常遭遇旁人的冷眼,因为他单身,有女眷的人家不肯把房子租给他,连殳对此冷然置之。
C.连殳与“我”相识一年多,经常互相拜访,有一回他到“我”的寓所,路上一个孩子用芦叶指着他喊“杀”,连殳很生气。
D.连殳坚持认为“孩子总是好的”,呼吁“我”通过拯救孩子来拯救社会,总算留存一丝希望,颇有末路英雄的悲壮色彩。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讲述“我”和连殳的交往,客厅陈设属于环境描写,交代了连殳“知识分子”的身份和物质生活的清贫。
B.小说善用对比,连殳自己生活节俭,“烟蒂要烧着手指了,才抛在地面上”,他对旁人却很热心,“钱一到手就化完”。
C.小说通过对话展现了“我”和连殳的人物性格差异,连殳词气冷峭,议论多,往往很奇警,而“我”说话则较为谨慎。
D.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文中的“我”不仅是故事的叙述者,起到串联故事的作用,也包含了作者对自我的解剖。
【3】本文是如何塑造连殳“孤独者”形象的?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方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这首诗的主旨句,同时又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写出音乐间歇时诗人感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描绘出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4)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5)《师说》中阐述了师生间的辩证关系。韩愈认为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老学庵壁①
陆 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②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①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南宋朝廷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②苫茆:用茅苹遮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首联中,诗人仅用“架竹”“苫茆”“数椽”三个词,就描述出老学庵简陋的概况,寥寥数语,简洁明了。
B.虽然老学庵很简陋,诗人却可以整日在其中读书,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
C.颈联运用对比手法:百姓欢乐,没有愁叹;诗人年老体衰,内心忧愁。
D.尾联描写诗人的日常生活境况。“煎茶”“扫地”“随缘”等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2】诗人“少睡眠”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传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节选自班固《汉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宜皆降之 降:投降
B. 惠等哭,舆归营 舆:抬着
C.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收藏
D.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过:超过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书》是《史记》以后又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共二百二十九年的历史。
B. 班固(32~92),西汉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历二十余年基本修成《汉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四史。
C. 《汉书》把《史记》中的“书”改为“志”,记述典章制度;废弃“世家”,并入“列传”。全书计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
D. 《汉书》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它的语言严谨、整齐,带有骈偶成分,在描写人物、叙述史事方面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正当虞常等七十余人准备行动时,中间有人告密,于是单于的子弟调集部队围剿了谋反的虞常等人,缑王等人战死,虞常被活捉。
B. 单于让卫律审理这起谋反案,并让卫律把汉使苏武等人招来接受审判。苏武认为这样会给国家带来耻辱,于是举起佩剑刺向了自己。
C. 剑斩虞常使张胜吓破了胆,在匈奴的威逼之下,他贪生请降;卫律投降后,匈奴给他荣华富贵,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劝说苏武,苏武却毫不动摇,怒斥卫律。
D. 李陵劝苏武投降的理由有三个:一是苏武的大哥和二哥皆无辜而死,母亲已去世,妻子改嫁,儿女生死不明;二是人生苦短,不必自苦如此;三是朝廷法令无常,苏武的安危不可预料。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2)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10、下面的一组图片,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2020年1月18日,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依然赶赴疫情最为严重的武汉,餐车休息的瞬间,成为2020年开年来最为感动的画面 |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由于防护服穿戴起来特别麻烦,所以许多医务人员,一穿就是一整天。但厚重的口罩和防护面罩取下来的时候,脸上已经被勒出深深的烙印。 | 2018年6月,内蒙古汗马自然保护区发生重大火灾。这是鏖战了四天的消防员扑灭大火后的手。 |
请根据这组图片的内容,联系现实,表明态度,阐述看法,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