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杜甫《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2、下列各项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B.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C.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D.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3、相同生字发音相同的一项( )
A.横七竖八 飞来横祸 横冲直撞 B.教书育人 教条主义 三教九流
C.磨磨蹭蹭 好事多磨 卸磨杀驴 D.繁荣昌盛 盛气凌人 人丁兴盛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1)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 江南了。
(2)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 了。
(3)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 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A. 惦着 享受 幽静
B. 惦着 消受 幽僻
C. 想着 消受 幽静
D. 想着 享受 幽僻
5、对下列诗句所用典故涉及的历史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②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④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A.①周瑜 ②许汜 ③刘裕 ④拓跋焘
B.①刘义隆 ②周瑜 ③刘裕 ④拓跋焘
C.①周瑜 ②孙权 ③刘义隆 ④拓跋宏
D.①周瑜 ②刘义隆 ③刘裕 ④拓跋宏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散点透视,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有的,如果不明此理,是难以掌握古典诗歌的艺术精髓的。如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究竟在哪里望?王嗣爽《杜臆》说:“公盖在岳麓,神游岳顶”,“想象登岳如此,非实语,不可以字句解也”,仇兆鳌《杜诗详注》说:“此望东岳而作也。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今人唐诗及杜诗选本,多从此说。
但这种传统的说法总难令人满意,杜甫当时年轻气盛,焉有望泰山而不登临之理?更不会如萧涤非先生所说的“从朝至暮”地望而不登。如不登山,怎能看见“齐鲁青未了”的壮观?那更看不见“阴阳割昏晓”的奇景。
于是近年来有人提出异说,认为诗人的立脚点是登岳而望,或说登日观峰而望。然而,问题又出来了,既然杜甫已经在日观峰观日出,何以不一鼓作气,登上绝顶,而发出“会当凌绝顶”的向往之叹?既然杜甫已经登上岳顶(把“会当”解作“正当”)何以登顶之前会看见天晚归山的飞鸟呢?那么登上岳顶不是到了夜晚了么?
两种不同的见解,似乎都有理,又似乎都无理。谁也说服不了谁。有理,是因为他们都抓住了诗歌“写实”的原则;无理,是因为他们都拘泥于“写实”的原则。我认为着眼于“写实”而跳出写实来研究这首诗的立脚点,是可以比较圆满地得到解答的。
诗中写到“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等句,非身临其境,是杜撰不出来的。可见说诗人未登泰山而只是冥搜得之是不足信的。但是,如果仅以“写实”来看,这首诗仍然有不少使人迷惑的地方,就拿首联来说,不管你站在什么地方,都无法看见“齐鲁青未了”的,除非你坐上飞机在高空俯视,但那时杜甫还没有这个条件。所以要解决这个疑难问题,就得跳出“写实”,另辟蹊径思考了。
大家知道,诗虽求真实,但不是写生画,不是把看得见的一些事物叠加在一起,就成了一首诗。意境,乃诗人心中之境,它虽来源于生活实景,却不局限于生活实景,“略貌取神”,这四个字最能概括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这个特点来说,诗人已经由目游泰山进入到神游泰山了。这时,诗人是以自己对泰山的理解和情感来组织画面,而不拘泥于自然的时空顺序了。一二句是诗人以大观小,从全宇宙的角度来观察泰山,为泰山空中摄神,打下高大雄伟的基调。三四句,立脚点从空中降至山上,着重从视觉感受写其色彩之绚丽。五六句,立脚点又从山上移至山腰,着重从动态的角度写其灵秀。后两句,其意不在写景,而在抒情,抒发诗人壮志凌云的少年意气,富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实乃全首之警策、全诗的视点是游移的,是散点透视,其立脚点或高或低,忽远忽近,诗人和读者都好像在空中自由翱翔,享受着情感意念上的真和美。
(摘编自羊玉祥《古诗文鉴赏方法21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点透视”是从观察点的角度仰观俯视、远望近察的一种流动性审美观察方式。
B.王嗣爽的《杜臆》与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中,对杜甫《望岳》的理解存在差距。
C.有人认为诗人的立脚点是登岳而望或登日观峰而望,但也难以解释通全诗的内容。
D.作者认为诗人是从自己的情感出发来写泰山的,理解时要跳出写实的角度来思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王嗣爽和仇兆鳌的话,论证自古对杜甫的《望岳》一诗就有不同的理解。
B.作者指出近年来有人提出的异说,为自己观点的确立找到了可以比较的不同说法。
C.作者分析前人和同时代人理解上存在的疑点,从怎样理解诗句上论证自己的观点。
D.本文论证上事例与事理结合,从“散点透视”的角度对《望岳》一诗做了新的解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散点透视”的审美方式,可使景物画面在诗歌作者的空间意识中得以自由铺展。
B.作者认为,萧涤非先生所说的“从朝至暮”地望而不登不符合诗人年轻气盛的特点。
C.只有抓住“写实”又不拘泥于“写实”的原则才能真正鉴赏出《望岳》的艺术特色。
D.《望岳》一诗的立脚点虽然是游移的,或高或低,忽远忽近,但都离不开写实的原则。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咏怀古迹(其三)》中用简短而雄浑有力的诗句写尽昭君一生的悲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否定句强调了“王道之始”实行仁政在渔业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效果。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 ”的观点是相同的。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④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此诗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所作。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 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即羊躑躅花,花红黄色,可供观赏。④炎瘴:炎热的瘴气。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寥寥数笔即描绘出一幅荒僻冷落的画面。
B.颔联描写绿竹滋长、踯躅开放之景,色彩明快,衬托岀诗人闲适自得的心情。
C.“竞”字将嫩竹竞相生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写出了踯躅清闲自得的状态。
D.前四句先写远景,后写近景,浓淡相宜,形象突出,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2】请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固议曰:“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虏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见天子,宪遣固将数百骑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B.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C.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D.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在我国古代,男子到了20岁的时候表示成人,就要行冠礼,取表字,取字以后,为了表示尊敬,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最高首领的专称,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C.天子,是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
D.永平,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也就是皇帝的年号,新皇登基,为了与上一任皇帝区别,新皇帝根据自己的思想,会取一个新的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固天资聪颖。他九岁时就能著文诵诗,刚成年,就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向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B.班固勤于钻研。他小时候就对诸子百家的言论要刨根究底,等成年后发现父亲先前继《史记》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尽时,想继承父亲的事业。
C.班固眼光长远。当北单于要求与汉和亲时,有官员认为不能答应匈奴的要求,班固用汉建立以来与匈奴的战与和为例,来说明接受和亲为上策。
D.班固以中护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窦宪派遣班固迎接北单于的使臣,因班固未到达迎接地点完成任务而免职,最终死在狱中。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2)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
10、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青春因磨砺而精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
你若前行,便是中国的历程;你若屹立,即是中国的脊梁,你若讲述,就是中国的故事。
写一篇记叙文,讲述青春故事,致敬五四精神,致敬新时代的奋斗者。字数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