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________
我________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________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________很恐怕这事也一律。
A.尽管 而 就
B.因为 却 所以
C.既然 也 所以
D.即使 也 就
2、下列选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是王熙凤的出场描写,这既表现了她性格中的泼辣,也说明了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
B.“这倒是我先料着……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这是王熙凤回王夫人的话,表现了她果断能干以及善于逢迎机变的特点。
C.“年年如此, 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表达了鲁迅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赞赏之情。
D.“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厌烦和唾弃……”,表达了作者对民众麻木不仁的批判和激愤之情。
3、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 B. 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
C. 共(供给)其乏困 D. 夫晋,何厌(厌烦)之有
4、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译文:痛苦过去以后,再去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痛啊!
B.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译文:从这五个人的死看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那么胜负存亡的命数,如果和秦国相较量,或许没有那么容易判断。
D.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译文: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
5、对下列句子中加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C.则耻师焉, 惑矣 惑:疑惑
D.小学而大遗 遗:丢弃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上,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各有所侧重,不尽相同,这可以从花卉的描绘上做比较。
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里,花卉题材和山水题材占了极大的比重,取得了较高成就,这在世界艺术史上是十分独特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大概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看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一人文哲学精神有关。
被称为西方“画圣”的荷兰现代派画家凡·高在西洋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名作《向日葵》被认为是稀世珍宝,画作通体呈黄色,像一团狂热的火焰,反映了画家燃烧的心灵。它不仅色彩热烈,画中花瓣的线条也呈现出烫灼般的颤抖,的确有一股跳荡的猛烈的心灵之火在烧炙着每一个观画者的感官。凡·高开辟了以画家的主观心灵为源泉的作画风格,但单以主观心灵的色彩来观照和变化自然对象,导致个体性太强,画家的主观压倒和排挤了自然的客观,画作虽然独特,但缺乏和谐,凡·高的带有病态色彩的精神,更会给他的表现对象带来一定的损害,投合了现代西方富有阶层寻求怪异刺激的欣赏趣味。
反观几幅中国画家的几幅花卉作品,比如齐白石的《牵牛花》,张大千的《荷花图》虚谷的《松鼠戏竹图》,每幅作品都是形神飞动,气韵盎然,仿佛一首首有形的诗,一曲曲无声的乐,和谐温馨,使我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自有一股浩瀚的宇宙清气,一片昂扬的生命节律,流溢心田,舒心无比。中国画家的这种创作方法是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契合,把一种人格和理想境界具象化地渗透于特定的对象之中,是一种意象的创造形态,而不是再现的形象形态,是升华了对象自身的根本特征而不是任意以画家的主观来扭曲变形。在创作的精神上,中国画家总是执着地追求一种以提高和完善人性自身为目的的人文精神,而不像西方现代派画家那样片面张扬独立于自然和社会、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主观精神。
由于中西方画家这种创作态度和方法上的差异,使得中国传统绘画从本质上看,既非模仿的艺术,也不是抽象的艺术,而是充满了主客体的统一精神,以意象创造而实现人、社会、宇宙和谐的中和的艺术,是简洁、传神、含蓄、隽永的艺术,是达到了“气”(艺术家的主观心灵之气,生命运行之气,宇宙间自然万物之气)、“韵”(主观、客观契合所制造的意象自身所发射出来的风华、光辉)生动的艺术。应该说,中国的花鸟画、山水画中所表现出的,这种整体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牧歌式的亲切精神,是十分有意义和价值的。
(摘编自吴式南《发现艺术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在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上不尽相同,这主要是表现在对花卉的描绘上。
B. 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花卉题材较多,艺术成就也较高,这可能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人文哲学精神有关。
C. 凡·高的《向日葵》表现强烈主观心灵,以画家个体的主观压倒和排挤了自然的客观,缺乏和谐。
D. 中国传统绘画立足人与自然的契合,追求创造意象形态,升华对象根本特征,追求提高和完善人性自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侧重论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主要特点和本质。
B.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对中西方绘画创作特点做了清晰形象的分析。
C. 文章在举具体的画家为例论证时,西方画家举了“画圣”凡·高,中国画家举了齐白石、张大千,使论据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D. 中国画家追求的是人文精神,不追求张扬独立于自然和社会、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主观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作画时画家个体特性太强,势必排挤对象的自然特性,这不利于艺术表现。
B. 中国传统花卉作品不是再现对象形态,这样也会导致作品中的形象扭曲变形。
C. 中国传统绘画讲求传神、含器,艺术表现优于西方现代派绘画的片面张扬个性。
D. 中国花鸟画透露出牧歌式的亲切,有利于画家和观者提高完善自身,和谐心灵。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绘声绘色地写出了行人步履的艰难、惶恐的神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诗人当仁不让,自荐充当楚国政治的引路人,有强烈的道德觉醒意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夏别宋之悌
(唐)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乌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 宋之悌:初唐时著名诗人宋之间之弟,李白友人。此诗是开元二十年(734)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汉武昌)与贬赴交趾(今越南河内)的宋之悌分别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地点,写楚地之水清澈见底似若空无,与远处的大海相连,想象丰富,境界阔大,奠定了豪迈的基调。
B.额联点题,并巧妙运用数量词“千里”与“一杯”,将丰富深厚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颇耐咀嚼。
C.颈联写景,由“晴日”到“晚风”,暗示时间推移;“谷鸟吟”“江猿啸”,皆以乐景写哀情,更令人感动。
D.整首诗意象鲜明,艺术构思巧妙,跳跃性很大。前三联写景叙事尾联直抒胸臆,给读者留下极大的遐想空间。
【2】诗人为什么会“于此泣无穷”?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结合课本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张夔察侃为孝廉,至洛阳,数诣张华。华初以远人,不甚接遇。侃每往,神无忤色。华后与语,异之。除郎中。伏波将军孙秀以亡国支庶,府望不显,中华人士耻为掾属,以侃寒宦,召为舍人。时豫章国郎中令杨晫,侃州里也,为乡论所归。侃诣之,晫曰:“《易经》称‘贞固足以干事’,陶士行是也。”与同乘见中书郎顾荣,荣甚奇之。吏部郎温雅谓晫曰:“奈何与小人共载?”晫曰:“此人非凡器也。”尚书乐广欲会荆扬士人,武库令黄庆进侃于广。人或非之,庆曰:“此子终当远到,复何疑也!”。庆后为吏部令史,举侃补武冈令。与太守吕岳有嫌,弃官归,为郡小中正。会刘弘为荆州刺史,将之官,辟侃为南蛮长史,遣先向襄阳讨贼张昌,破之。弘既至,谓侃曰:“吾昔为羊公参军,谓吾其后当居身处。今相观察,必继老夫矣。”后以军功封东乡侯,邑千户。陈敏之乱,弘以侃为江夏太守,加鹰扬将军。侃备威仪,迎母官舍,乡里荣之。敏遣其弟恢来寇武昌,侃出兵御之。随郡内史扈瑰间侃于弘曰:“侃与敏有乡里之旧,居大郡,统强兵,脱有异志,则荆州无东门矣。”弘曰:“侃之忠能,吾得之已久,岂有是乎!”侃潜闻之,遽遣子洪及兄子臻诣弘以自固。弘引为参军,资而遣之。又加侃为督护,使与诸军并力距恢。侃乃以运船为战舰,或言不可,侃曰:“用官物讨官贼,但须列上有本末耳。”于是击恢,所向必破。侃戎政齐肃,凡有虏获,皆分士卒,身无私焉。后以母忧去职。尝有二客来吊,不哭而退,化为双鹤,冲天而去,时人异之。
(节选自《晋书·陶侃列传》)
【1】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①荣甚奇之 奇:感到稀奇 ②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独特
B.①与太守吕岳有嫌 嫌:不合,有矛盾 ②扶辇下除 除:殿阶
C.①使与诸军并力距恢 距:拒,抵御 ②连辟公府不就 辟:通“避”躲避
D.①后以母忧去职 忧:忧虑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因:由此,趁此
【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车,指官吏初到任。“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范晔《张衡传》)。
B.除,授予官职。“予除右丞相兼柩密使”(《指南录后序》)、“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李密《陈情表》)中的“除”与文本中“除”的意思相同。
C.孝廉,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办法和名额相同。
D.视事,指官员到任工作。“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张衡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侃有执着坚定的精神。他多次拜见张华,让张华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以至张华后来授予他郎中职位。
B.豫章国郎中令杨晫赏识人才。他认为陶侃是一个固守正道、能圆满地办好事情的人,他曾与陶侃一块坐车去拜见中书郎顾荣。
C.武库令黄庆很知人善任。黄庆认为陶侃终究要才能大成,在自己当了吏部令史后,举荐陶侃做了武冈县令,后来还将陶侃推荐给乐广。
D.刘弘不听信谗言。随郡内史扈瑰在刘弘跟前挑拨离间,刘弘回答说:“陶侃的忠诚和才能,我了解得已经很久了,哪里会有这种事!”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侃潜闻之,遽遣子洪及兄子臻诣弘以自固。
(2)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班固《苏武传》)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和解”是指双方不再发生争执,相互理解,归于和好。我们常常需要与他人进行“和解”,但是否需要与自己“和解”呢?“与自己和解”,可能是对自己现状的重新审视,可能是放下了内心的执念与挣扎,可能是重新找回初心的美好,可能是开启了一段全新之旅……
读了上面一段话你有何思考与体会,围绕“与自己和解”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