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哈尔滨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深刻暴露了亚洲各国在协调经济政策、共同___危机方面的苍白无力。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正是由子亚洲各国存在着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差异性、多样性和文化的多无性,缺少一种强有力的____力量,才使亚洲各国在金融危机中吃尽苦头,元气大伤。因此,地区合作、____和大的双边援助是十分必要的。

    A.防御  整合  沟通 B.防御  整治  勾通

    C.抵御  整治  沟通 D.抵御  整合  勾通

  •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基于此,笔者不揣陋见,仅就管见所及,谈一些个人的不成熟看法,恳请方家多多批评指正。

    B. 首届鲁迅文学奖从数以千计的作品中,精选出6篇,《镇长之死》忝列其中,表明陈世旭的小说创作继续迈着坚实的步伐。

    C. “五保”老人刘盛兰,高龄孤寡,残年风烛,还能伸出苍老的手,为贫困学子尽绵薄之力,何况是我们呢?

    D. 朋友新居落成,美轮美奂,墙上装裱过的名人书法、张大千的挂画,更让其蓬荜生辉。

  • 3、下列各组加点字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为

    A. ①所守或亲,化为狼与豺②合缔交,相与为一

    B. ①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②虽槁暴,不复挺者

    C.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②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D. ①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②或师焉,或

  •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端午时节,珠三角各地都会___组织龙舟竞赛,惠州市也会举办龙舟邀请赛。邀请赛当日,竞赛河段封航,起点处的龙舟成队依次排列,等候比赛。一声锣响,早已___的龙舟如离弦之箭,向终点飞驰。河岸上锣鼓喧天,人们___,好不热闹!

    A. 因地制宜  迫在眉睫  拍手称快

    B. 因地制宜  迫不及待  欢声雷动

    C. 因人而异  迫在眉睫  欢声雷动

    D. 因人而异  迫不及待  拍手称快

  • 5、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B.贾谊,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与屈原合称 “屈贾”;代表作有辞赋《吊屈原赋》、《鵩鸟赋》,政论文《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

    C.一般认为,唐诗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各个时期都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代表诗人,初唐有“四杰”,盛唐有“李杜”,中唐有“元白”,晚唐有“小李杜”。

    D.白居易,字乐天,号六一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字家、哲学家,与柳宗元等倡导“古文运动”。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思

    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假如我们判断不错的话,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在竹子身上,儒生们或看到气质、风骨,或看到虚心、谦虚,《岁寒三友图》是这方面最突出的典型,松竹梅从此成为屡屡出现在各种器皿上的图案。

    中国文人中与竹子最亲近的当属蜀人苏轼,他的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破了苏东坡酷好竹子的心态,而他策竹杖的风姿,也从此凝固为一种“何妨从容且徐行”的造型,如果没有竹林衬映在苏东坡的身边,他迷人的魅力会大大削减。

    蜀南竹海,地处宜宾,有翠竹数百亩,依山而产,起伏若海,规模亦如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尤其是在高处鸟瞰,当云雾袭来之际,那种海的气势更扑面而来,耳畔似有涛声响起,如果此时有舟楫随绿浪起伏,注定是件毫不奇怪的事。

    潜入竹海,同时也沉入绿海,呼吸着有淡淡清香的空气,感觉到绿色的氧气正源源地输入到自己的肺叶里,像清洁剂般清洗着因都市废气而吃力开合的肺,你几乎能够瞬间感到这种大自然珍贵的赐予。甜丝丝的滋味通过喉头气管,流向四肢百骸,流向大脑及每一根血管和神经,而满眼充盈饱满的绿色,让你快意沉浮,直若化身为一尾鱼儿,沿着印满青苔的小径,径自游向竹林深处。

    竹海中的竹子,以粗大的楠竹为主,也有苦竹、慈竹、龟甲竹及人面竹。与一位竹海作家闲聊,才知道竹子也分公母,母竹产笋,公竹则无。再细问,才知道每根竹子的每一层竹节都由最初的一根竹枝生出,这竹枝若分出杈的,便是母竹,不分杈的,则为公竹。就是这么一点区分,简单,却又有大学问。记得若干年前去安徽,在出产砀山梨的一处集市上,我无意中也获得了类似的知识:梨如人类,亦分公母。母梨形大,且多汁甜美,公梨则逊色得多。

    竹子与梨子岂止分雌雄,甚至还可能有自己的声音。近读《参考消息》,英国《泰晤士报》一篇题为《细听植物心声》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该文的副题更妙:“采花花朵哭泣,摘瓜黄瓜尖叫”,而且这项由波恩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完成的科研成果证明,如果配备合适的窃听装置,他们就能够区分健康与染病的蔬菜。同时波恩大学的科学家们认为,植物不仅仅互相交流痛苦与疼痛,就像人们在医院候诊室等候看病一样,它们还互相提醒面临的危险。

    杜甫曾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无意印证了千年之后波恩大学科学家们的研究,诗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特殊器官,越伟大越杰出的诗人越是如此,他们在倾听自己内心世界时也能倾听天籁,否则何来这千年之后的巧合?

    蜀南竹海里的竹子,蓬勃旺盛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坦然且坦荡地在竹子部落里快乐成长,较之城市庭院里那些盆景般缩在墙角里的同类,委实幸运和幸福得多。当然,它们承受的关注甚至诗意的爱抚也少得多,这就是自由的代价。

    竹海里的竹子们,肯定是有着自己的声音的,公竹和母竹会互相倾吐爱情;嫩绿的竹笋则会呼唤雨水和阳光;竹叶会在竹枝上迎风摇曳,把大粒的露珠调皮地抖落;土层下的竹根们会串门问好,甚至会互相提醒:跟头儿打声招呼,别忙着开花。

    竹子一开花,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竹海里听竹,是一种人生的雅趣,也是机缘,是绿染灵魂绿透身心的一种洗灌。此刻,当炎夏渐渐袭来时节,写下“竹思”两字,权当做一剂清凉解暑散吧……

    【1】文章标题是“竹思”,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表述作者“竹思”的一项是(  

    A.竹文化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中国特有文化。

    B.竹分公母,甚至还可能有自己的声音,具有强烈的生命意志。

    C.竹子一开花,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D.竹海听竹是雅趣机缘,绿染灵魂,绿透身心。

    【2】作者将“蜀南竹海里的竹子”与“城市庭院里的竹子”作比较,暗寓了怎样的道理?

    【3】本文语言优美,文学味较浓。请任从遣词造句、修辞运用、表达方式方面对此加以具体赏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屈原在《离骚》中,以美人为喻,写自己因才能出众而招致小人嫉妒诽谤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 ”。

    (2) 诸葛亮《出师表》中“ 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作者躬耕南阳时不求扬名,只愿在乱世中保全性命的心态。

    (3)杜甫《登高》中“ ____________ ”两句,写落叶飘零、大江奔流,抒发了人生有尽、天地无穷的感慨。

    (4)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6)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晓行巴峡①

    王维

    际晓②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③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①巴峡:长江自巴县(重庆)至涪州(涪陵)的一段,因皆在古巴县或巴郡境内,故称巴峡。②际晓:犹黎明。③树杪:杪音miǎo,树梢。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2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诣。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B.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C.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D.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故事”,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还可以解释为旧事、先例、典故等涵义,在本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D.“春秋”一词有多种含义。一般指公元前770年~前476年这个时期;另外,在古代,一年只有春秋两季,所以春秋就是一年的代称,也泛指岁月、光阴、年龄和历史;它还指鲁国编年史《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并成为古代史书的通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C.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都听从了他的意见。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4把文中画线句及课本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2)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演员何冰在五四青年节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奔涌吧,后浪》中说:“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享用。”

    “你们正在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年轻的身体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

    “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

    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听了以上这段演讲,你有着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