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B.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C.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D.璧有瑕,请指示王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 ,内啡肽又促进多巴按的分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瘾了。
A. 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B. 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
C. 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D. 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狀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务耕织 务:从事 不爱珍器重宝 爱:热爱
B.孝公既没 没:去世 蒙故业,因遗策 因:承袭
C.以致天下之士 致:招纳 赵奢之伦制其兵 制:统领
D.叩关而攻秦 叩:攻打 秦人开关延敌 延:引入
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 )
A.贰(èr)臣 千乘 (shèng)之国 愿为小相(xiàng) 哂(shěn)之
B.胡龁(hé) 觳(hú)觫(shù) 褊(piān)小 舍瑟(sè)而作
C.饥馑(jǐn) 以俟(sì)君子 刀俎(zǔ) 善(shàn)刀藏之
D.铿(kēng)尔 怵(chù)然 冠(guàn) 者五六人 三子者之撰(zhuàn)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群贤毕至(全)
列坐其次(顺序)
向之所欣(过去,以往)
B. 举酒属客(劝人饮酒)
倚歌而和之(唱和)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往下游走)
C. 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最后)
盖音谬也(解释原因,大概)
何可胜道(尽)
D. 以我贿迁(财物)
固前圣之所厚(本来)
赍钱三百万(赠送)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华社联合国2020年5月22日电,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和联合国粮农组织21日共同举办首个“国际茶日”线上庆祝活动。来自中国、俄罗斯、埃及等20多个国家常驻联合国代表和近200位嘉宾“云聚一堂”。
第74届联合国大会主席致辞说,茶产业关系减贫、消除饥饿、气候行动及提升包容性等第74届联大关注的重点领域,是许多最不发达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表示,第74届联大2019年通过决议,确定每年5月21日为“国际茶日”,充分肯定了茶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珍贵价值,为深化茶领域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为茶赋予了新生命、新活力。茶产业虽然也受到了疫情冲击,但如果有效应对,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必将为恢复世界经济增添动力。
(摘编自新华社《联合国举办线上活动庆祝首个“国际茶日”》)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茶树的国家。相传,神农氏在野外以釜煮水,刚好几片叶子飘进了釜中,神农氏发现煮好的“水”饮之可以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神农•食经》中有记载:“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另一说法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氏后将这些叶子称作“荼”唐代茶学家陆羽在《茶经》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也是茶史研究中关于饮茶起源最为普遍的说法。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时,巴蜀先民已开始将茶作为贡品上供;汉代时,茶叶开始了商品化进程;唐代制售茶业日趋兴盛,初创了茶马贸易,陆羽在《茶经》中一改中唐前以“荼”表茶的用法,确定了“茶”的字形、字音、字义并沿用至今。
及至宋代,茶肆遍布大街小巷,斗茶、赐茶、贡茶等“茶”风盛行。搬家时邻居要“献茶”,客人来要敬“元宝茶”,订婚要“下茶”;结婚要“定茶”。北宋蔡襄写下了茶学专著《茶录》,提出“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泡之得宜”,从茶叶采制、保存方式、烹饮方法一直讲到下篇的烹茶器具,茶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
唐代以前,人们往往采集生茶叶蒸熟捣碾,再加上米、姜、盐、葱、陈皮、香料、生奶、油脂等配料一同煎煮,类似于喝蔬菜汤,因而饮茶被称为“吃茶”,茶汤本身被称为“茗粥”。
直到陆羽的《茶经》立下“规矩”,茶叶才脱离了那些“重口味”配料,只需添加少许盐以平衡苦涩。茶饼经过烤制和研磨,再在煎制中经历三次沸煮,带着细腻茶沫的茶便煎好了,此为陆羽所推崇的“煎茶法”。
宋代流行通过“点茶法”来斗茶,以此评定茶叶之优劣、技艺之高下。点茶时,茶人将干茶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再用茶芜快速击拂,使之产生沫淳。“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点茶对技艺水平的要求非常之高。点好的茶汤沫淳上可以写字、作画,这类茶艺被称为“茶百戏”。
唐代煎茶,宋代点茶,与现代饮茶方法相似的“泡茶法”直到明代废团茶、制散茶后才成为主流。
我国是世界上茶叶品种最多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仅我国现代生产的、有茶名的茶叶就有1100余种。根据制作工艺主要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六大类。
(摘编自《喜报!爱茶之人有了自己的节日》)
材料三:
洞庭山碧螺春从唐朝以来就享有盛名,2002年获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太湖中的洞庭东山和洞庭西山是原产地保护区。2011年,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初,洞庭山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又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洞庭山碧螺春由此成为江苏省唯一荣获国家级“双遗”的农产品。
如今,原产地保护区的茶农却挖了老茶树换种外地茶。据估算,目前洞庭山东山、西山3万亩茶地中,外地茶在80%以上,正宗的洞庭山碧螺春已不到20%。这些年原有的小叶种碧螺春老茶树,大部分都被茶农砍挖掉换种了外地茶。有些树的树龄有七八十、甚至一百多年。茶农说,引进的外地小山种芽头爆出来,条子齐整,一釆一把,人工省。同时,因为上市早,可卖一千多元一斤。而本地老茶树是小叶种的晚茶,采摘费工夫,上市晚,卖不出好价钱。本地的小叶碧螺春要到三月底才能开采,集中上市要到清明前后,那时候,一斤能卖上千元的很少,清明后就四五百元一斤。
种的卖的是外地茶,打的还是地产碧螺春牌子。洞庭东山、西山独特的气候及土壤,孕育了洞庭山碧螺春群体小叶树种。茶树与枇杷、杨梅等果树间种,茶味清香扑鼻,品时有回甘,茶叶一般要到春分后才开采。汹涌的制假售假潮,给洞庭山碧螺春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保护洞庭山碧螺春,吴中区市相关部门2019年发放了22。5万枚原产地保护标志,2020年发放27万枚。但目前缺乏有效手段进行检测和监管,保护力度大打折扣。“把老茶树保住,原汁原味,才能保住原有品质。”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教授认为,“进入全面小康后,人的消费习惯向传统回归,这是社会的必然。洞庭山碧螺春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的乡土地域农产品,一定要保护好,将来必定会升值。
(摘编自《洞庭山碧螺春,不能挖没了“根”》)
【1】关于“茶”的说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茶树的国家,关于茶起源的两种传说都于神农氏有关。
B.《茶经》中“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是茶史研究中关于饮茶起源最为普遍的说法。
C.陆羽纠正了中唐前以“荼”表茶的错误用法,确定了“茶”的音形义并沿用至今。
D.我国是茶叶品种最多的国家,绿茶、白茶、黄茶等六大茶的分类根据是制作工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9年第7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5月21日为“国际茶日”。
B.中国古代制茶法为唐煎宋点明泡,宋代用“点茶法”斗茶,以评定茶之优劣、技之高下。
C.蔡襄的《茶录》记录了茶叶釆制、保存方式、烹饮方法等内容,丰富了中国茶文化内涵。
D.茶饼经过烤制和研磨,再在煎制中经历三次沸煮,茶沫细腻,这是陆羽发明的“煎茶法”。
【3】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茶产业关系减贫、消除饥饿、气候行动等重点领域,是中国等许多最不发达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B.进入全面小康后,人的消费习惯向传统回归;据专家判断,洞庭山碧螺春将来必定会升值。
C.洞庭山碧螺春特点是茶树与枇杷、杨梅等果树间种,也是我国唯一荣获国家级“双遗”的农产品。
D.江苏洞庭山茶区种的卖的是外地茶,打的还是地产碧螺春牌子,可见市场上的碧螺春品牌都是假的。
【4】根据材料,简要概括2020年我国茶产业面临的喜和忧。
【5】根据材料,请就“洞庭山碧螺春”品牌保护问题,给苏州市政府提出几条建议。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
【1】请在颔联中的“乱”和“平”中选一字做简要的赏析。
【2】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这首诗。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节选)
荀 子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①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③,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⑤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⑥;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⑦。傲,非也;,非也;君子如向⑧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⑨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注] ①数:术,即方法、途径。②没:同“殁”,死亡。③大分:大的原则、界限。④箸(zhù):通“著”,明。⑤蝡(rú):微动。⑥傲:浮躁。⑦囋:形容言语繁碎。⑧向:通“响”,回音。⑨方:通“仿”,仿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 )
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C.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 )
A.经,指经书,先秦“六经”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但《乐》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五经。
B.“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而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道德性。
C.小人,通常指儒家定义的“君子”的反义词。儒家对小人的定义,指像小孩子那样说翻脸就翻脸,说变脸就变脸,出自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说。
D.学者,“学”者,觉也,指通过学问觉悟之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而通达智慧之人。
【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从学习的途径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身学习。
B.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
C.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要学习的内容。
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接近贤师,这样能够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就能通晓世事了。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3)学莫便乎近其人。
10、“环境造就人”是指出身地位、家世背景、生活处境等因素会对人的性格形成影响。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把握人物形象时,应该关注人物所处的“环境”。请从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这几个人物形象中选择一个,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谈谈环境对该人物性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