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高考后,对于我的择业决定,父亲来信说:“此事望你钧裁。
B.今天是张爷爷90岁生日,我衷心祝愿老人家长命百岁,福如东海。
C.这次办理出国手续,多亏了您的鼎力相助,明天我将登门致谢。
D.临近期末考试,本来想安安静静地复习,家里却不断有人来叨扰,实在令人心烦。
2、下列各句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采取下策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B.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C.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是为什么呢?为的是严守大国的威风而让人家致敬。
D.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顾及细节,行大礼不必计较细小的礼让。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旦日飨士卒 犒劳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列举罪状
B. 必浚泉源 疏通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假如没有
C. 虽董之以严刑 监督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废弃
D. 予更欲一觇北 窥视 则思正身以黜恶 排斥
4、下列语句音节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A.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D.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下列各项中划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 暮去朝来颜色故
C.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D. 尽心焉耳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所谓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2018年,教育部正式推出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高校和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慕课作为线上的学习平台,一头连着教育资源,一头连着无数学子。
中国慕课建设经过6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大带小、强带弱、同心同向、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从数量上来说,上线慕课数量由2017年的3200门增加到12500门,增加近3倍;学习人数由5500万人次到2亿多人次,增加近3倍;从结构上来说,从面广量大的公共课、通识课逐步拓展到基础课、专业课和实验课,建立起覆盖所有专业门类的慕课体系。如今,我国慕课的数量和应用规模均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人民日报》《中国幕课,促进“互联网+教育公平”》)
材料二:
有统计报告指出,中国慕课的课程完成率可能只有4%~15%。有媒体援引中国慕课大会的消息称,在2亿多的学习人次中,有近一半是社会学习者。虽然没有更多数据表明,社会学习者比在校学习者的完成率更高,但考虑到平均教育程度和互联网使用水平,前者的完成率或许更不乐观。按照传播学的知沟理论,经济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正是造成知识差距的主要因素。慕课建设确实带给我们更多玫瑰色的希望,但在这之下掩藏的知识鸿沟,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
因此,更为理性的审视必将推动慕课建设行稳致远。而对于每个学习者来说,收藏、报名一系列精品课程确实可以疏解快节奏社会中的焦虑感和失控感,但好饭也需要一口一口吃,所以与其做着玫瑰色的梦,不如先登录打卡,学起来。
(摘编自《光明日报》《理性审视推动慕课建设行稳致远》)
材料三:
近年来,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慕课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慕课突破了传统教育时空限制,激发了全新教学生产力,引发了教育模式革命性变化。慕课的建设与应用,不仅能促进大范围内优质资源共享还可以探索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变轨超车”。
当然,新兴事物总要在探索中逐渐成熟,我国慕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同质化课程较多、重复建设严重,在线教学“静悄悄”、有效互动不足、有效应用不够、易形成“资源孤岛”等诸多问题。只有对慕课进行升级改造,才能打造成真正的“金课”,发挥其学习化势效力,推动教学理念、模式、方法、技术的变革。
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慕课教学生态,才能让慕课真正融入课堂,开辟混合式教学新形态。当前,许多慕课平台堆积大量教学视频资源,但缺乏教师有效引导和管理,与传统课堂的“满堂灌”并无本质差异。对此,必须做到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例如将视频中的互动、知识点测试、主题讨论、项目式学习、问题式发散学习、在线互评等多种教学活动融为一体,打造混合式教学。
注重在线测量和数据分析,探索在线教育规律,才能有效提升慕课教学质量。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不仅要探索其自有的特殊教学规律,还要将其与传统课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基本学习诉求相结合。可以利用大数据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在线测量和分析师生的教学行为和轨迹,促进因材施教。
进一步开展慕课跨机构、跨部门合作,才能释放全新活力。就慕课建设而言,高校可以就某一学科领域整合国际国内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方便学习者了解本地无法获得的课程材料、相关数据和技术。
(摘编自《光明日报》《把慕课打造成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金课”》)
【1】下列做法不属于理性对待“慕课”的一项是( )
A.依据自身的经济水平、教育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精品课程来学习。
B.为疏解快节奏社会中的焦虑感和失控感积极收藏、报名精品课程。
C.可从面广量大的公共课、通识课开始学起,再逐步过渡到部分专业课。
D.结合自身实际选好课程后,确保每节课登录、打卡,按照要求学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慕课建设经过6年的快速发展,其数量和应用规模居世界第一,但课程完成率低,可能只有4%~15%
B.慕课发展迅速,其学习人数由5500万人次增加到2亿多人次,而这2亿多人次中有近一半是社会学习者。
C.教育水平和互联网使用水平是导致社会学习者慕课完成率不高的主要原因,这些人的首要任务是学起来。
D.若是教师不能进行有效引导和管理,就算慕课平台上堆积了大量优质课程,也与传统课堂没有本质差异。
【3】请结合材料,分析概括如何才能有效推动中国慕课建设行稳致远。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蜀山之高除了飞鸟横渡无人可以攀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登高》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杜甫《登高》)
(3)《琵琶行》中诗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5)韩愈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据《汉武故事》载,汉武帝曾用许多珍宝装饰帐幕,希望神仙来居住,称为甲帐;较次的自己居住,称为乙帐。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陵。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魂销”描写了苏武见到汉使时的情状,“茫然”写出了年代的久远。
B.颔联描写苏武身居胡地月夜望乡的情景,以及苏武当年在匈奴牧羊时的艰苦生活。
C.颈联写苏武回长安时,武帝时的繁华景象已成过去,而他出使匈奴时却还是壮年。
D.尾联表达了苏武对武帝不能亲眼见到自己生还故国的感伤,以及报国无门的悲愤。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咏史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在晚唐边境不断被侵扰的背景下诗人对苏武崇高品质的敬意。
B.颔联“月”照应“断”,“烟”照应“草”,诗人运用“月”“烟”等意象描写了塞外怡人的景象。
C.颈联用典,并通过“回日”与“去时”的对比,寄托了作者对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才得以回还的哀思。
D.中间两联境界开阔,感慨深沉,对仗极为工整,"甲帐”与“丁年”之对,出人意表而无斧凿之痕。
9、课文文言文阅读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节选)
【1】下列句中带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B.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小学而大遗
D. 金就砺则利 官盛则近谀
【2】下列句子中带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吞二周而亡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不耻相师 ⑤天下云集响应 ⑥赢粮而景从 ⑦其为惑也 ⑧养生丧死无憾
A. ①⑤⑥/②③/④⑦/⑧ B. ①⑤/②③⑧/④⑥/⑦
C. ①⑤⑥/②③/④/⑦/⑧ D. 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庠”和“序”是地方学校,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
B. “六艺”有两种说法,一种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一种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六艺经传”中的“六艺”指的是后者。
C. 中国古代对百姓的称呼有:黎庶、氓隶、苍生、小人、黔首等。“黎民”,指一般的民众;“氓”,多指对失去土地从外迁来的居民的称呼;“黔首”是秦朝对百姓的称呼。
D. 贾谊《过秦论》中的“宇内”“四海”“八方”“六合”都是“天下”的意思。
10、请以《那天多么美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