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第一部《考试法》,规定公务员的选拔,一律实行公开竞争考试,非经考试及格,不得任用。同时,《考试法》还允许女子参加考试。这表明( )
A.任用亲信和拉帮结派现象被杜绝
B.科举考试选官制度开始废除
C.公务员选任具有公平性和开放性
D.近代文官考试制度正式建立
2、1961年4月,陈云致信周恩来,汇报了在杭州、南京召集有关方面负责人研究化肥设备制造和生产问题的情况,计划每年竣工五个年产五万吨合成氨的化肥厂,同时开建五个厂,每年形成二十五万吨合成氨,相当于一百万吨化肥的生产能力 。这样的建设规模除美国有过几年外,其他国家没有先例。据此推知,这一计划的实施( )
A.落实了大跃进运动的精神
B.改善了国民经济的布局
C.促进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D.推动了中美关系的缓和
3、1916年10月,陈独秀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称“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可见其反对儒学是基于( )
A.反对专制的需要
B.发展教育的目的
C.世界潮流的感召
D.反对改良的立场
4、宋元时期,在部分地区的人们心目中,四海龙王(传说其主要职责是在人间司风管雨)的地位每况愈下,逐渐为妈祖(也称天妃、天后、天后圣母,福建、广东、台湾一带称之为妈祖)所取代。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宋元时期
A.商品经济提升女性地位
B.航海事业得到发展
C.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闽粤社会影响力大
5、如表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农业状况(部分)”。这反映了( )
| 1933年种植面积 | 1934年种植面积 | 增长率 |
麦子 | 35075担田 | 70078担田 | 99.79% |
油菜 | 38690担田 | 71002担田 | 83.51% |
胡豆等 | 6940担田 | 10252担田 | 47.72% |
A.土地革命解放农村生产力
B.农民为支援战争做出巨大贡献
C.苏区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
D.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6、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以科技、企业管理人员、高学历的白领雇员、一部分蓝领雇员及政府文官等为主体的中产阶级日益形成并成为美国的主流社会阶层。1970年,美国白领人数与蓝领工人的比例为5:4;1980年,美国白领已占劳动力市场的50%以上。这反映出美国( )
A.就业结构固化阶层流动困难
B.教育普及提升了劳动者素质
C.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尖锐
D.科技革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7、下列漫画表现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
A.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D.改革开放的成效
8、宋朝初年以铜钱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戎人得钱,悉销铸为器”,于是宋朝在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进行物物交换。宋朝的这一转变( )
A.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
B.凸显了中原地区经济优势
C.扭转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D.基于维护边疆安全的需要
9、1958年8—10月间,文化部先后召开会议提出群众文化活动要做到:人人能读书,人人能写会算,人人看电影,人人能唱歌,人人能绘画,人人能舞蹈,人人能表演,人人能创作。这表明,此时( )
A.文学创作的取材逐渐转向基层
B.左倾思想影响到文艺领域
C.精神文明建设已取得可喜成就
D.党的群众基础进一步扩大
10、南北议和期间,孙中山提到了一个任何人都没有提出过的构想——满汉蒙回藏“五族共和”,他没有坚持把满族人赶回东三省,换来了中国新的未来。孙中山的“五族共和”
A.是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承发展
B.反映了新三民主义的精神
C.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性
D.背离了辛亥革命的基本目标
11、史书是记录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载体。某史书在深入调查各族人民文化和历史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探究了希腊人和异族人以及异族人之间纷争的起因和过程,被公认为西方史学史上第一部叙事体历史巨著。关于该史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希腊神话诸神为故事主角
B.其作者首创了“历史”一词
C.代表了古罗马史学的最高成就
D.描绘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场景
12、国际联盟和联合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后先后成立的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下列原则中,属于两者共有的是( )
A.大国一致
B.集体安全
C.全体一致
D.委任统治
13、周必大《二老堂杂志》载:“车驾行在临安,东门绝无民居,弥望皆菜圃;西门则引湖水入城中,以小舟散给坊市。严陵、富阳之柴,聚于江下,由南门而入;苏湖米则来自北关。”材料反映( )
A.城乡经济联系密切
B.政府规范商品贸易
C.苏湖已成产粮中心
D.市民用水依赖汴河
14、如图某一时段英国城镇人口增长信息表(a和b年的时间间隔为50年)。判断a—b时段处于( )
城镇类型 | a年平均人口数 | b年平均人口数 | 年增长率(%) |
伦敦 | 959000 | 1362000 | 1.82 |
郡城 | 6000 | 14000 | 1.61 |
滨水城镇(港口与海滨胜地) | 5000 | 19000 | 2.56 |
海港 | 16000 | 49000 | 2.19 |
制造业城镇 | 14000 | 46000 | 2.38 |
矿业与五金城镇 | 13000 | 42000 | 2.34 |
A.17世纪下半期
B.18世纪上半期
C.19世纪上半期
D.20世纪上半期
15、19世纪20—50年代,学术界出现了一大批研究边疆史地的学者,他们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由此可见,当时( )
类别 | 概况 |
学者型官吏 | 他们大都是中过进士的清廷重臣,身为封疆大吏,兼为学者 |
官吏型学者 | 主要为中下级官吏或僚佐 |
相对纯粹型学者 | 主要是穷儒,以教书为生 |
A.边疆处于全面危机中
B.西方文化侵略被压制
C.天朝上国的观念崩解
D.士人的家国意识浓厚
16、下列是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的地图,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丝绸之路线路图 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 元朝交通路线图
A.海上交通的繁盛
B.中外交流的发展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丝织技术的进步
17、有同学对中国近代先进中国人救国探索之路做了如下梳理,其中代表人物和学习领域、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
① | 魏源 | 器物 |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
② | 李鸿章 | 政治制度 | 伸民权,设议院 |
③ | 康有为 | 器物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④ | 陈独秀 | 思想文化 | 民主、科学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2021年12月13日是我国第八个国家公祭日,该纪念日是为了纪念下列哪一事件中遇难的同胞(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
19、有学者指出,明成祖时期,中外使节往来之频繁,来使的级别之高为中国古代所仅见。每年平均有近十国使节来华朝贡,先后共有292国次,还有不少王子、王妃甚至国王一同前来。这一外交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造船技术先进
B.海外贸易发达
C.倭患问题解决
D.郑和远航海外
20、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这主要表明
A.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
B.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C.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
D.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
21、明初只有两京乡试派翰林官任主考,各省聘明经公正的儒官、儒士担任,万历后,始定以翰林或科、部官派充。清初乡试主考官继承了明代选用京官的办法,一律由京官出任,每省任命正副考官各一人,后来改为一正三副,一直沿用到清末。主考官制度的变革
A.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B.促进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
C.促进科举考试公平公正
D.体现了君主专制权力加强
22、下表所示为广州汉墓出土的铁器变化情况。广州汉墓出土铁器的变化( )
类型 时代 | 墓数 | 出土铁器墓数 | 铁器墓数占墓总数比 | 其中铁兵器与铜兵器比 |
西汉早期 | 200余 | 61 | 30% | 3∶4 |
西汉中晚和东汉 | 236 | 47 | 20% | 1∶5 |
A.表明汉兵器制造水平提高
B.说明国家的统治倚重于北方经济
C.缘于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D.体现出社会经济呈现地域性特征
23、苏联在一五计划中规定国民收入增加102%,实际只增加了60%;农业产值应该增加50%,实际下降了14%。煤炭、钢铁、石油、电力等也没有完成计划。同时二五计划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表明( )
A.国家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B.未能冲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C.农民为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牺牲
D.工业基础薄弱制约了增长速率
24、1938年7月,蒋介石认为长江大决战不可避免。8月,他说:“吾人深信汉口必不致失陷也。日军之困难,与日俱增,吾人将使其一败涂地。”此“决战”( )
A.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B.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C.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D.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25、《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6、第二次鸦片战争
(1)起止时间________
(2)概况:①________联军攻占北京后洗劫并火烧________。
②战争前后,________国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________平方公里。
③结果:中国被迫签订________、________
(3)影响:使中国________。
27、城市的出现:约前3500一前3100年,两河流域南部的___________地区出现城市。
28、制定
(1)机关:由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主导的___________。
(2)目的:为法国宪法确定基本的___________。
(3)思想基础:洛克和卢梭等启蒙学者的“自然法”和“___________”。
2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内容:①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②春秋时期,____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
③战国时期____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影响: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30、“西南丝绸之路”
(1)路线:从关中平原入蜀至____,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____,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2)事例:汉武帝根据____通西域获得的信息,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
(3)意义:它在沟通古代中国____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31、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
(1)含义:和平是指世界的________和平,发展是指世界的________与发展。
(2)两者关系:和平是________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________,两者________。
(3)原因:
二战结束后,70多年以来,没有发生过________,一些________也得到政治解决。
联合国________行动对控制局部战争扩大、解决地区冲突发挥了有效作用。
由于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各国和________的面貌。
经过几十年的和平发展,________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世界________继续发展,经济________不可逆转,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之间的________日益紧密。这些成为制约战争的有利因素,有利于维护世界________。
33、约_______,_______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_________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4、国民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1)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轰轰烈烈、席卷全国的以“________”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兴起。
(2)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通过两次东征消灭了________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
(3)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________,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36、1823年美国门罗宣言的实质是什么?此后,美国对拉美侵略手段有哪些?
37、【近代杜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人类在社会和国家产生之前处于自然状态,人人都可以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决定他们的行动。没有一个人享有支配另一个人的生命、自由、财产的专断权力,国家最高权,也不能超出此种限度……财产权先于国家而产生是不可转让的,是合乎理性和生存所必需的权力,政治参与的基础是财产,而且主要是地产……由有产者的少数派控制的政体,才是最适于保护个人财产安全的政体。
——摘编自约翰·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天斌权利就是人在生存方面所具有的权利。其中包括了所有智能上的权利,或是思想上的权利,还包括所有那些不妨害别人的天斌权利而为个人自己谋求安乐的权利。自由乃人性的产物,任何将自由人变成畜牲般的奴隶是违反人道和正义的……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股东,都有权支取股本,因此不能屈从个人,只能服从法律,在自由的国家中法律应成为国王而且不应该有其他的情况。
——摘编自托马斯·潘恩《人权论》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洛克与潘恩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潘恩的思想对美国民主进程的推动作用。
38、想一想,德意志帝国的皇帝掌握了哪些权力?
39、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苏联和中国都曾取得过辉煌成就,但也出现过严重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请回答:
(1)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为克服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实行的经济政策是什么?斯大林为在苏联快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了怎样的政策?
(2)指出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重大失误的根本原因。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在管理和分配制度上进行了怎样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