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史书记载,汉初出现“极权丞相”现象,皇帝见丞相时,要为之起立行礼,而且“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病,从西门进入”。为改变此局面,汉武帝(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中外朝制度
C.设立十三州刺史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必然选择。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 )
①使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加深 ②使生产过程成为一个各国联系的整体
③助推各国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④为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大明混一图》绘制于1389年,依据元朝航海图重绘而成。该图以明朝为中心,东起日本,西抵欧洲,南至爪哇,北达蒙古,真实反映了蒙古帝国的统治局面。由此可知( )
A.明代地图绘制技术发达
B.远洋航行具有继承关系
C.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深远
D.蒙古帝国横跨欧亚大陆
4、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随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但明中后期又出现了严嵩、张居正把持朝政的现象。这表明( )
A.宰相制度一直都存在
B.皇权曾一度削弱
C.内阁权力失控
D.君主集权强化
5、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陆续提出改革理论并付诸实践,如波兰的“导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匈牙利的“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等。这反映了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旨在( )
A.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B.消除冷战局面的负面影响
C.加快欧洲一体的进程
D.增强华约组织的内部联合
6、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按户等放贷取息,户等越高可借贷越多,取息二分,一年两次,实际上某些地区取息高达四分。由此可推知,青苗法的推行( )
①执行过程出现偏差 ②完善了户籍制度
③导致两税法的瓦解 ④缓解了财政压力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7、“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清末十多年间实施新政的约称,其涵盖的时间,通常指自1901年至1911年,涉及的范围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多方面。下表为新政举措及结果。根据表可知新政( )
新政举措 | 新政中的新群体 | 武昌起义后独立都督的身份 |
废除科举、鼓励地方兴办新学堂、鼓励民间留学;预备立宪,中央设立资政院,地方设立咨议局;各省编练新军;设立陆军部,统帅全国陆军;设立度支部,宣布只有中央才有对外借款及铸造发行货币权。 | 学堂学生、留学 生;立宪派(地方 绅士、新兴资产阶 级);新军。 | 新军将领13个、巡抚2个、布政使1个、提督1个、参议1个、咨议局议长3个。 |
A.重塑了政府的中央集权
B.促进了政治权力继续下移
C.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直接推动辛亥革命的爆发
8、河南洛阳战国粮仓出土铁农具72件;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铁农具近70件; 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出土的 181件铁器中,177件为生产工具,可以开垦、耕翻、除草、收割等。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
A.铸铁技术领先世界
B.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C.南方耕作技术发达
D.冶铁业取代了青铜业
9、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实行了两大举措:一是在条约规定的港口引入蒸汽船、邮政以及关键的海关系统:二是按条约实行值百抽五税率以及实际执行更低关税的贸易政策。这( )
A.实现了晚清海关管理的制度化
B.维持了中国长期的贸易顺差局面
C.降低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成本
D.加速了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化进程
10、1425年,明仁宗诏令:“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的主要原因是
A.崇文抑武政策过时
B.科举制度走向没落
C.北方儒学全面复兴
D.南北经济差距较大
11、1946年,英国工党政府通过《国民医疗保健法》对医院实行国有化,使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医疗保障;1945到1951年间,又建了15.7万所简易住宅和80多万所正式住宅。这些政策出台说明英国
A.积极应对“滞胀”问题
B.将部分国民收入再分配
C.政党之间斗争日益激烈
D.社会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12、在雅典人乃至古希腊人的观念中,宗教崇拜与城邦政治是交融在一起的。神明是城邦秩序的守护者,敬事神明和城邦政治秩序的稳固息息相关。因而凡敬神祭神之事,城邦都须过问。城邦是宗教崇拜的引导者与管理者,反过来,宗教崇拜亦强化城邦政治秩序及其政治意识形态。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腐蚀青年、不敬城邦神明和发明新神被判处死刑。这表明
A.雅典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
B.雅典城邦主流思想排斥人文精神
C.雅典社会崇尚城邦利益至上
D.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虚伪的制度
13、据《通典》记载,西汉末人口约6000万,历经700余年之发展,至唐中期鼎盛的天宝年间,人口约5300万,才大体接近西汉末的数字。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产工具、技术长期停滞不前
B.政局长期动荡、战乱频繁
C.疆域变化不定、人口不断外迁
D.土地兼并、南北经济衰退
14、黄宗羲在《原臣》中说,父子是先天的血缘关系,君臣则是后天的契约关系,是在“为天下”的前提下结成的君臣共同体,君主若不能“为天下”,臣可视君为路人。这说明黄宗羲思想的实质是( )
A.倡导君臣平等的契约关系
B.抨击君主专制
C.否定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
D.信守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
15、中世纪的市民文学代表作《列那狐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幸福在今天,幸福在现实生活之中……人要通过自己的机智手段追求自己的幸福”,市民文学在西欧受到了民众的支持。这反映出市民文学( )
A.成为西欧文化主流
B.挑战了教会的权威
C.以人文主义为内核
D.缓和西欧社会矛盾
16、里耶秦简发现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共36000多枚。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据以下材料可知( )
如图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A.隶书已经广泛流行
B.秦朝法律制度严苛
C.赋税繁多人民负担沉重
D.文书档案细致严密
17、中国共产党“二大”的主要内容是( )
A.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B.组织和领导中国工人运动
C.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
D.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18、17世纪从甘蔗被移植到英属的巴巴多斯岛和法属的马提尼克岛开始,加勒比海大大小小的岛屿被开辟成为甘蔗种植园。加勒比海地区的风貌、居民构成、经济方式都在渐渐变化,历史学家将这一持续不断的变化称为“蔗糖革命”。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B.价格革命的影响
C.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
D.工业革命的推动
19、史载,明朝嘉靖初年,南京普通民众“犹循礼法”“凡百用度取给而止,奢侈其少“民皆畏法而从正统至正德年间,“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于是出现“浑厚之风亦少衰矣”。这一化的出现( )
A.表明主流价值观发生变迁
B.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体现出君主专制日渐衰落
D.说明等级界限的消失
20、1945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大会是( )
A.中共二大
B.中共三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21、贞观年间,国子学改为国子监,后新增专业书学和算学,之后再增设律学。这一现象( )
A.改变了士人传统价值追求
B.反映了人才选拔的新要求
C.适应了社会发展的新特征
D.保证了国家对人才的需求
22、在孔子看来,统治者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化万民,使之“有耻且格”。孟子认为人如果仅仅“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就跟禽兽没有什么区别,国家必须要“教以人伦”。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注重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B.强调思想教化的重要性
C.迎合贵族阶层政治诉求
D.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23、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白皮书》。该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为: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这些价值观充满( )
A.道家哲学理念
B.儒家伦理精神
C.近代人文主义
D.近代启蒙思想
24、1895年威海卫战役中,烟台以东清军归山东巡抚李秉衡节制,威海守御由李鸿章的淮军负责,彼此互不相干,而南方调来“勤王”之师又不听李秉衡调遣,这样就出现了威海孤军奋战,得不到援兵的奇怪现象。该现象反映( )
A.洋务运动破产的历史必然性
B.政治改良难以实现救亡图存
C.中央权力下移影响历史发展
D.阶级矛盾激化加剧民族危机
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人民解放战争)
(1)两种命运:民主与专制、和平与内战、联合政府与___________。
(2)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__________;政协会议。
(3)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战略防御:粉碎国民党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2)战略进攻:刘邓大军于1947年夏挺进________。(3)战略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取得辽沈、________、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4)战争胜利①北平谈判:1949年4月20日,__________拒绝在____________上签字,和谈破裂。②解放南京: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____________,4月23日,南京解放。(5)1949年春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________转移到________。
(4)意义: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扫清了障碍,开辟了新的道路。
26、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表现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孔子主张 ____。 ____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____,讲信修睦。”
(2)影响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对历史上德才兼备、 ____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7、汉代儒学:(1)思想来源:以《________》为骨干,融合_______家、__________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____________”学说:君权神授;
(3)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_________,②君权神授,③_________,④_______。
(4)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
28、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
(1)日军占领南京后,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_______。
(2)1938年1至5月,国民政府调集60万大军,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_______的指挥下展开_______会战。
(3)中国军队在_______地区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取得_______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_______战场取得的_______胜利。
29、社会生活的变化:
(1)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以______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2)现代工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________,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
(3)________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________发行量大增,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4)______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地位;
(5)人口增加明显。
30、唐太宗
(1)措施:吸取隋亡教训,________、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2)盛世局面: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________”。
31、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美洲族群的变化
表现 | 原因 | 影响 |
印第安人数量____ | ____、奴役以及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 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的100年间,印第安人数量减少了90%—95% |
黑人奴隶数量____ | 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____,贩卖到美洲作奴隶 | 深刻改变了非洲____,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上千万黑人奴隶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了劳动力 |
白人数量大增 | 很多____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 | 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
混血人种占主导 | 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 不同____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
32、种族起源
(1)印欧人指的是说“印欧语”的人,包括印度语、伊朗语、斯拉夫语、日耳曼语、凯尔特语、希腊语,便取欧洲和印度两词,构成“印欧语”一词。印欧人在体型上属于欧罗巴人种,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他们是游牧民。
(2)起源:印欧人可能起源于_______平原
(3)生活方式:他们是游牧民族,驯养了_______,制造了马拉战车。
33、抗战胜利后,为了争取和平,避免内战,毛泽东赴_________与国民党谈判,国共双方签署___________。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悍然进攻__________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全面进攻受挫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___________、陕北两个解放区。1947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拉开了战略___________的序幕。经过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被歼灭,随着南京的解放,国民党统治宣告结束。
34、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___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___,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提出两个务必的要求
35、民族语言地位上升的表现和意义是什么?
36、秦始皇有“暴君”之称,而明朝人李贽则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秦始皇。
37、中世纪完全是从野蛮状态发展而来的。…在僧侣手中,政治和法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不过是神学的分支,一切都按照神学中适用的原则来处理。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
——[德]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想一想:基督教在中古时期的欧洲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38、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时间和意义是什么?
39、“临时约法”是如何规定行政、立法与司法权的?它体现了什么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