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四运动之后,全国掀起“罢课、罢教、罢工、罢市种种风潮,同时各种白话小刊物也风起云涌”,“政治运动、社会运动、家族运动种种潮流日盛一日”。据此可推知( )
A.新文化运动是时代的主流
B.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C.五四运动的影响较为广泛
D.民主和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2、中世纪欧洲的制度,其实就是把放大的个人(希腊)放小一点,把放大的国家(罗马)也放小一点,但把部落的习惯、家族血缘的习俗放大了,从而变成了一种制度。这一制度是( )
A.欧洲自然经济的产物
B.封建王权加强的体现
C.民族国家发展的结果
D.西欧生产关系的变化
3、下图是敦煌莫高窟石刻,它是佛教人士驱魔消灾的宗教崇拜行为的见证。图中刻有“六字真言”两行,每行一种文字,计有梵、藏、汉、西夏、八思巴蒙古、回鹘六种文字。该石刻可用于研究元代( )
A.民族交融的趋势
B.对西域管辖因俗而治
C.严格的四等人制
D.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
4、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5、1935年冬,国民政府开始大规模构筑国防工事。1936年,军政部重新拟定兵役法规,设立师团管区掌管征兵事宜。1936年7月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前后,南京国民政府以整编军队为核加快推进备战建设,与此同时,许多重要的铁路和公路建设也在这几年内完工。这些举措
A.为全国抗战提供了有利条件
B.体现了国民党誓死抗战的决心
C.直接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D.得到海外华人华侨的大力支持
6、秦汉时期,“中国”一词开始代表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晚清时期,严复指出:“国家为有机体,斯其演进之事,与生物同。”并将“新”字与“中国”一词相结合,立宪、共和一度成为不同群体的“新中国”理想。这一变化不是因为( )
A.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西方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影响
C.维新运动兴起和新思想传播
D.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已被推翻
7、古代日本人崇信天皇是神(神没有姓)的后代,因此天皇及皇亲都没有姓。大化改新废除了大贵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天武天皇改订全国氏姓,制定了“八色姓”,将原本赐予皇亲之外的社会成员的“八色姓”赐予皇亲。这一举措旨在( )
A.维护贵族统治秩序
B.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C.强化天皇专制统治
D.完善官僚政治制度
8、1919年“五四”运动后,“不买洋货,不读日本报纸,不登日本广告”为国人所认可;同年5月《新闻报》刊登兴业烟草公司广告:“欲求强国,当先裕财。提倡国货,责在吾侪。”1925年“五卅运动”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还推出了“大长城”与“大爱国”两款新式香烟。这些现象( )
A.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
B.有助于民族工业发展
C.催生了实业救国思潮
D.迟滞了半殖民地步伐
9、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对陆贾的上述思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B.符合了西汉初年的生产实际
C.不利于加强中央的集权统治
D.契合了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
10、关于古代到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6世纪编撰完成的《罗马民法大全》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②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出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
③基督教的宗教伦理不仅强化了教会的控制,也具有一定教化功能
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立法和行政独立并强调个人权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在古罗马共和国,元老院是实权机关,300名终身制的元老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是贵族势力的坚实堡垒,他们掌管着国库运作和一切对外事宜。这表明罗马共和国( )
A.是古典民主政治的典范
B.实质是君主的独裁统治
C.初步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D.具有贵族寡头政治色彩
12、下侧图片描绘的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芍陂
D.灵渠
13、“一条鞭法”施行后,里甲不再催征赋税,而是由居民把税粮、徭役折算成白银后,直接交给县衙门。这一变化说明( )
A.中国已被卷入世界市场
B.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C.明朝地方治理效率提高
D.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动摇
14、《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掌管天文历象官员),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观测天体运行),敬授民时。”这说明当时( )
A.成熟官僚体系形成
B.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C.原始农业初步发展
D.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15、《周礼》对贵族宴饮活动青铜器使用的数量和器型都有明确的规定: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战国时期,各国宴饮活动所用青铜饮食器具不仅在数量上得到大大扩充,而且涌现出不少带有明显的生活化倾向的新器型。这一变化( )
A.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B.反映了社会结构变迁
C.开始于井田制的瓦解
D.推动了庶民生活改善
16、从充满智慧的浮力小天平到比萨斜塔自由落体实验的传说,从摆的发现到用望远镜验证哥白尼的日心说,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描述的科学家是
A.达尔文
B.牛顿
C.爱迪生
D.伽利略
17、有位法学家认为,即使在战争的剧烈震荡和风暴的时候,人类也必须遵循和服从它所拥有的自然法规范。他为战争创造了一部法典,为和平确立了一个纲领,后世给予他极高的荣誉,将其称为“国际法之父”。他创造的这部“法典”是( )
A.《十二铜表法》
B.《战争与和平法》
C.《拿破仑法典》
D.《查士丁尼法典》
18、1932年,胡佛政府为拯救经济通过了紧急救济和建设法,其中包括为公共建设项目提供资金和成立重建金融公司等内容。重建金融公司的目的是向金融机构、铁路和农民提供政府担保的贷款。 这一机构在建立初期并未产生太大效应,但罗斯福保留了其设置,并将其大幅扩大为新政的一部分。这说明了
A.新政实质上是旧政的一种延续
B.新设机构普遍具有一定软弱性
C.干预主义主导胡佛政府的决策
D.自由经济政策在美国趋于中止
19、中国古代的文化遗存分布广泛,下列属于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是( )
A.龙山文化
B.仰韶文化
C.良渚文化
D.红山文化
20、某思想家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的价值观
B.体现了普通民众尚贤节用的要求
C.满足了统治者维护礼乐制度的需要
D.表达了道家因循自然的处世方法
21、“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皇帝为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这表明;与英国相比,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A.存在缺陷并亟需完善
B.继承了普鲁士的历史传统
C.符合本国的现实国情
D.带有强烈的专制主义色彩
22、中国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世界提供的“外交智慧”,推动了世界和平发展,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这个“外交智慧”是( )
A.“另起炉灶”外交政策
B.“求同存异”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国两制”构想
23、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在《北史·文苑传序》中说:“北朝时期,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于中原。”他认为当时甘肃河西地区文人学者数及其学术水平,可同中原内地相比肩。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河西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B.中原战乱世族纷纷外迁
C.陆上丝绸之路影响扩大
D.甘肃成为学术文化中心
24、2022央视虎年春晚中,《只此青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它是以北宋画院王希孟所绘《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的舞蹈诗剧。如图为传世山水画名作《千里江山图》(节选),以长卷形式展现了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青绿山水图。这幅作品体现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
A.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B.布局构图以人物为核心
C.逼真摹写江南优美田园风光
D.描绘的主要内容是花鸟
25、发展及存在的问题: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①内容
A.平反冤假错案,强调________,改革________
B.加入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________。
C.改革________管理体制。
D.1956年苏共________大打破了对________的个人崇拜。
②影响
A.积极性:注入了某些________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B.消极性:没有突破________体制,国民经济________仍然严重________;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________体制”改革,扩大________,利用奖金等________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②结果
A.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B.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________,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C.各项工作缺乏________,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失败的原因: ①勃列日涅夫后期保守专断,国家政治生活与意识形态僵化,缺乏活力; ②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苏联模式; ③军备竞赛加剧,制约发展; |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经济改革,承认________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②政治改革:在经济改革________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却骤然把改革重点转向________
A.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________制度
B.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________
C.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________”
③影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造成思想混乱,________主义兴起
26、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________年。
27、《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指出:“(协会)要成为追求共同目标即追求工人阶级保护、发展和彻底解放的各国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这表明第一国际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工人阶级的国际________与________。
28、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________和一切________武装
29、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
(1)空想社会主义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
(2)科学社会主义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________的历史使命。
30、1949年4月,以_______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和以_______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南京政府代表团,在_______举行和平谈判。但国民党最终拒绝在双方代表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31、意义
(1)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________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2)为________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32、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
33、1787年,制宪议会在_____召开,会议的核心人物______坚持分权制衡的原则,被后人称为“___________”。1787年宪法,美国政体实行________,原则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关于美国政治体制的根本大法,也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法律。
34、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我国是世界上第________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5、【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自法国殖民体系建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几个世纪以来,法国遵循传统的老殖民主义政策,对殖民地采取直接的统治方式。二战后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和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戴高乐政府改变对殖民地的态度,推行“非殖民化”政策,承认法属殖民地的独立,并及时推出了“合作”政策,设法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协定,建立法国与新独立的法语非洲国家的合作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法国历届政府追随美国,孤立封锁中国,但是戴高乐政府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于1964年1月,同新中国正式建交,法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新中国正式建交的国家。此外,在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上,戴高乐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而大胆的外交行动,1964年9月到10月,74岁的戴高乐又访问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拉美十国,并与他们签订了一系列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大大加强了法国同拉美地区的联系。
一摘编自《戴高乐对第三世界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概括戴高乐政府调整对第三世界国家外交政策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戴高乐政府对第三世界国家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影响。
36、简答题
世界政治格局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二战后美苏从盟友变为对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2)20世纪60、70年代,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新兴政治力量不断崛起的表现有哪些?对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影响?
(3)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37、明清时期欧洲传教士东来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
38、你认为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在当时还有哪些积极意义?
39、列举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