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近字组词。
弗( ) 辩( ) 盐( ) 价( ) 拦( ) 恶( ) 摔( )
佛( ) 辨( ) 监( ) 阶( ) 栏( ) 恋( ) 蟀( )
2、结合语言环境,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确乎:___________________
涔涔:___________________
潸潸:___________________
徘徊:___________________
3、填字使下列词语更完整。
兴趣 名其 不可言
温文 古 今 绎不绝。
4、我能区分下列生字并分别组词。
惯____________ 观____________圃____________旋____________
贯____________ 研____________葡____________漩____________
5、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1)从课文第二段中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动词可体现出“歌溪像一个调皮的孩子”。
(2)“渐渐地,歌溪变得文静起来。它静静地流着,流着。”这句话采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歌溪的_________美。
(3)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写出了歌溪带给我们的欢乐,抒发了作者对歌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外阅读练习。
七 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①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②,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③,天翻地覆慨而慷④。
宜将剩勇追穷寇⑤,不可沽名学霸王⑥。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⑦。
(注释)①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强渡长江,23日占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②钟山风雨起苍黄:钟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的东面。苍黄:同仓皇,形容匆忙。③虎踞龙盘:形容地势优异。 ④慨(kǎi)而慷(kāng):感慨而激昂。⑤剩勇:余勇。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⑥不可沽(gū)名学霸王:沽名: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猎取名誉。⑦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沧桑:沧海(大海)变成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
【1】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复读诗,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对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进行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回答问题。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
【1】词的第一句连用两个“失”,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词中,作者用“骄杨”而非“娇杨”,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中“杨柳”一语双关,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中引用了两个神话故事,分别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中的“人间曾伏虎”喻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理解。
独在异乡为异客, 。 ,遍插茱萸少一人。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题目是 ,作者是 代诗人 。
【2】“独”的意思是_________,“倍”的意思是_________。
【3】“佳节”泛指亲人团聚的节日,在诗中指的是______,是农历_______这天。诗中提到的习俗有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
A.喜欢秋天。 B.思念亲人。
9、课内阅读:
最大的麦穗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可惜--( )正确--( )挑选--( )
丰满--( )如同--( )年迈--( )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东张西望________
如梦初醒___________
不失时机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书如命。她认真地对我说:“世界 上所有的一切者在书里。”
②“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我说。
③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我收藏了四千多本书, 每天晚上必须用眼睛扫一遍,才关灯睡觉。’
④她真有趣。我说:“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
⑤她大叫:“我也这样,常摸书!”她愉快地虚拟着摸书的动作,烁烁的目光真诚地表示她是我的知音。
⑥谈话是个相互寻找与自我寻找的过程。这谈话使我高兴,因为既遇到知己,又发现了自己一个美妙的习惯,就是摸书。
⑦闲时,从书架抽下几本新新旧旧的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文字的大脑,或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呓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这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有的书早已读过,或再三读过;有的书买来就立在架上,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而已。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 打开来读是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而那些读过的书,都早已成为有生命的了,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思维方式,它们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我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验,这就够了,何必再去读呢!
⑧当一本旧书拿在手里,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般滋味。不仅它的内容,-切一切, 都与今天相距遥远。那封面的风格,内页的版式,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个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水难回复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地散发出来。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器物,它的文化价值反倒成为第一位的了。这文化的意味无法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
⑨莫拉说,她过世的丈夫是个书虫。她藏书及摸书的嘴好,一半来自她的丈夫。她丈夫终日在书房里,读书之外,便是把那些书搬来搬去,翻一翻。看一看、摸一摸,“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 这才叫真醉了呢!”她说这话的神情像沉浸在一幅迷人的画里。
⑩忽然想到一句话:“人与书的最佳境界是超越读的。”但我没说,因为她早已懂得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①嗜书如命:_______________。
②经久不衰:_______________。
【2】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
【3】“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一句中,“世界上所有的一切”指什么?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
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多次提到“翻翻、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书的韵味。这三个词语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说“人与书的最佳境界是超越读的”.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语段赏析
山楂树上,缀满了一颗颗红玛瑙似的果子。葡萄呢,更加绚丽多彩。那种叫“水晶”的,长长的,绿绿的,晶莹透明,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的。而那种叫“玫瑰红”的,则紫中带亮,圆润可爱,活像一串紫色的珍珠。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绚丽多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缀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楂树上,缀满了一颗颗红玛瑙似的果子。”这句话是将 比作 。描出了山楂的 。在另外一句打比方的句子中,作者则把 比作珍珠。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 。
【3】我也会用打比方的方法写一句描写秋天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段主要写了秋天的 , 等水果。读了这一段,我感觉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12、课外阅读。
株洲市规划展览馆参观须知
一、正常开馆时间:每周二至周日开馆,上午9:00-12:00(11:30停止入场),下午 1:00-5:00(4:30停止入场)。 二、展览馆长期免费开放。参观者须持有效身份证件领票入馆参观,一人仅限领取一张参观券。 三、十四岁以下儿童、七十岁以上老年人或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须由监护人陪同方可领票入场参观。 四、为保证参观者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禁止心脏病、高血压患者进入动感环幕影院和飞跃湘江观看。 五、馆内严禁照相、摄录,入馆不准携带相机等摄影器材。 |
【1】周末,十岁的小云决定独自带着相机去株洲市规划展览馆参观。请根据上述《参观须知》的要求,并结合小云的实际情况给她两条温馨提示。
提示①: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②:___________________
【2】认真阅读上面的材料,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每天都可以去株洲市规划展览馆参观。( )
(2)患心脏病的爷爷不能进入规划展览馆的动感环幕影院观看。( )
(3)参观规划展览馆需要购买门票。( )
(4)妈妈下午四点半下班,从单位到规划展览馆需要10分钟,她可以下班后去参观。( )
13、年糕
新年食品当中,我独爱年糕。
它们圆滚滚、亮晃晃,一看到它们,我心中便自然而然地生出喜庆之意、圆满之感。
小时候,我曾有一段时间,寄居在祖母家。每年岁暮,喧喧腾腾地准备过年的当儿,我最爱的,便是看祖母做年糕。
尽管市面上有现成的糯米粉出售,可是,祖母担心那些糯米粉掺进别的杂质,所以,每年总买大包大包的糯米回来,自己磨。她一面转着那古老质朴的小石磨,一面虔诚地喃喃自语:“年糕年糕年年高。”
把感望寄托在传统食品里的这种美好的情愫,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
磨好了的糯米粉,像白雪一样,高高地堆着。祖母在糯米粉中加入水、糖,搅匀;
然后,在圆形的铁罐里妥妥帖帖地铺上剪成圆形的蕉叶,小心翼翼地倒入拌好了的糯米,再把铁罐一只一只地搁在炭炉上面的蒸笼里,蒸上几个小时。
蒸好的年糕,软滑如水,不黏牙,不滞齿,切片而食,幽香绕舌,那股适口的甜味,晃荡晃荡地由喉头轻飘飘地流进了胃囊里,通体舒畅。
别人做年糕,做不出同样的水准,登门讨教,祖母在倾囊相授之余,总会加上这两句话:“磨粉的时候,心一定要诚。年糕小气,你心不诚,便做不成。”
祖母已去世多年了,然而,每逢新年吃年糕时,我脑海里总会浮现祖母磨粉时那一张虔诚至极的脸。而这些年来,“你心不诚,便做不成”这句话,也成了我重要的处世哲学。
【1】年糕的样子是________、_________的,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详细写的是________,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六步完成。
【3】从这篇文章中我明白了,在介绍饮食的时候,要抓住它的______和_______等来写。
【4】试着运用本文中学习的方法介绍一款自己喜欢的家乡美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儿歌里的中国
自从孩子出生,儿歌就成了家里的必备品。逗孩子,哄孩子,都离不开那些或欢快或悠扬的曲调。虽说对这些歌曲耳熟能详,但“六一”儿童节那天陪孩子在商场里玩,背景音乐播放的一首首儿歌却突然触劝了我的心弦。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报,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在我的记忆里,《卖报歌》似乎就是这么几句歌词,活泼跳跃的旋律中并没有太多凄苦悲惨之意。然而,仔细再听一下:“走不好,滑一跤,满身的泥水惹人笑,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还有“耐饥耐寒地满街跑,吃不饱,睡不好,痛苦的生活向谁告,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一个面黄肌瘦、风餐露宿的小报童形象顿时映入脑海。一位在旧中国底层讨生活的孩子,经聂耳和安娥两位人民音乐家质朴却有力的刻画,在今天听来仍有许多感动。国家孱弱不堪,人民流离失所,生活苦难深重,但这个既天真又坚强的报童仍相信“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这一点光明是什么?不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初心”吗?正是建立在对以童工为代表的被剥削和异化的无产阶级劳动者的深刻同情之上,马克思才发出了“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疾呼,立下了“解放全人类”的宏愿。共产党人努力使每一个中国人挺直腰杆“站起来”,正是那近乎绝望的生活中的一线光明!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这首歌简直就是哄娃睡觉的神曲,然而我每次只会翻来覆去地唱这第一段。没想到第二段歌词的画风陡然一变:“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大工厂和新机器会让春天更美丽?但再想一想,这首歌描绘的是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场景。那时的中国人满怀一腔奋斗之志,那是一段理想昂扬、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一代人的回忆,也是一代人的付出。
“地球爷爷已经很累,默默承受人类的罪。地球爷爷意冷心灰,每天流下伤心泪。地球爷爷小小心愿,还他一片纯净空间。地球爷爷深深渴望,希望地球是最美地方。我们是可爱的低碳贝贝,让爷爷心情变美不再受累。我们就是时尚的低碳贝贝,节能环保成为日常行为。我们就是热情的低碳贝贝,低碳生活人群迅速加倍。我们就是爱心的低碳贝贝,伸出双手使地球越来越美。”《低碳贝贝》的乐曲一出,美丽中国的未来似乎就在眼前。再多想一层,还不止中国,这首儿歌关心的可是地球爷爷!当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退出巴黎协定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举足轻重。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都蕴含在这浅白的儿歌中了。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中国的希望在孩子们身上,中国的历史文化基因也镶嵌在了儿歌里。儿歌虽然简单易懂,却折射出中国所经历的巨大变迁。儿歌里的中国。是一个历史的中国,一个现实的中国,也是一个不断地向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都达到真正和谐的目标努力前进的中国。
【1】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都蕴含在下列哪一首儿歌中?( )
A.《卖报歌》
B.《小燕子》
C.《地球爷爷》
D.《低碳贝贝》
【2】《小燕子》描绘的是( )的场景。
A.旧中国底层孩子讨生活
B.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C.美丽中国的未来
D.中国所经历的巨大变迁
【3】这篇短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 )
A.举例子
B.打比方
C.列数字
D.作比较
【4】为什么说“中国的历史文化基因也镶嵌在了儿歌里”?请根据文本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认为题目为“中国的儿歌”更合适,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请根据文本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狂风刮飞了地上的落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条鲸鱼吃掉了一头海兽。
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下列句子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在我的请求下,总算留住了一片洁白的雪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洁工人清理掉了一堆堆的垃圾。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9分)
(1)读一读,用黑体词语写话。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
(2)用例句表达手法写句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3)我们学校是全区人数最多的学校。(改为双重否定句)
(4)尽管天气不好,我们总是按时到校。(修改病句)
18、列文虎克磨薄放大镜的四周。(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把”字句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下列句子。
(1)你们看见过这么劳苦、这么简朴的总理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京是我国的四大直辖市。(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①美丽的大草原令人神往。(改为反问句、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改为“把”字句、“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妈妈对我说:“等你测试完回来,陪我去书城买些教学用书。”(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满园的柿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或是关于个人的,或是关于家庭的,或是关于社会的……选择你最想和别人交流的心愿写一篇记叙文。写之前想一想,选择什么材料能够更好地表达你的心愿,把内容写具体,表达出真情实感。
要求:
(1)题目自拟;
(2)写清楚自己的心愿,内容具体;
(3)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字数不少于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