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石嘴山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四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一场春雨,让小草发了芽,你会怎样形容春雨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请默写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这首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两句诗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诗 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将相和》一文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小故事。

    《詹天佑》一文主要写了詹天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件事。

     

  • 3、辨字组词。

    饺(______   雅(______   籍(______   避(______

    绞(______   稚(______   藉(______   僻(______

  • 4、比一比,组词词语。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_____  脖_____ _____

  • 5、将下列内容补充完整。

    (1)《北京的春节》一文是按________的顺序来写的,文章详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部分。

    (2)王建,唐代人,在《十五夜望月》诗中借“________”这一句诗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3)_____________,老大徒伤悲。

    (4)听君一席话,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1】诗歌所描写的节日是(       

    A.除夕夜

    B.中秋节

    C.元宵节

    D.端午节

    【2】体会诗歌情感,可以从抓关键词入手。如诗中“_______________”一词,就展现了游人高涨的游玩兴致。

    【3】诗歌后两句接连反问,请分析这样表达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课外阅读。

    苍松怪石图题诗

    [清]李方膺

    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

    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

    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

    直干壮川岳,秀色无等伦。

    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

    拥护天阙高且坚,

    干春风碧云里。

    (注释)①君:你。 ②阙:宫殿。 ③迥:远。

    1这首诗画“  ”的句子采用了_____的写作手法,突出了_____在寒冬之际为大地增添了绿意和娇姿。

    2这首诗中的怪石、苍松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怪石耸立,不屈不挠,为苍松设置了一个极好的生存背景,两者互为映衬更显其“苍、怪”。

    B.诗歌中怪石耸立,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

    C.诗歌中苍松挺劲,象征诗人刚正不阿的气概。

    D.这首诗歌中的苍松和怪石之间没有相互衬托的关系。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画出带给读者无限希望的诗句。这两句诗颇有“   ”之意。

  • 8、对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劝学诗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人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因此要在学习上不遗余力。

    B.池塘春草和阶前梧桐,通过意象的变化突出时不我待,进而来劝学。

    C.击打石头才有火花,是用来类比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的。

    D.三首诗语言通俗易懂,但是劝人学习的思想却充满着现实的功利性。

    2三首劝学诗在劝学方面有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

    丰碑(节选)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冰坨,狂风狼似的嗥(háo)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伤员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为后继部队开辟一条通路。他们面临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多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儿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些迷离。

    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从容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之间,烟火已被飞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们借火……怎么?他的衣服那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他的御寒衣服呢?为什么没有发给他?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剧烈地抖动着,不知是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人对将军小声说:“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发火的表情突然凝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在弥天雪雾之中大步向前走去。他耳边回响着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好像是云中山在说:

    【1】文中描写了军需处长冻死在枯树下的情形,运用______描写和_______描写,体现了军需处长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2】画“ ”的句子是______描写,它的作用是(多选)_____

    A.渲染寒冷气氛,表现环境十分恶劣。

    B.用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人物的光辉形象。

    C.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军需处长冻死作铺垫。

    D.说明环境恶劣,翻过这座山是不可能的。

    【3】对“他怔怔地伫立了足足有一分钟”这个细节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将军由暴怒到惊愕,以至于深深感动的复杂心理。

    B.由“怒”到“怔”,表现了将军发错脾气的尴尬处境。

    C.这“怔”是为了衬托前面的“怒”,并为下文的“敬”作铺垫。

    D.使读者体会到将军此刻内心的极度不平静。

    【4】下列填入本文末尾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支队伍为什么不怕困难呢?”

    B.“这样的队伍真是不可思议!”

    C.“看来狂风可能征服不了这支队伍。”

    D.“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 10、阅读题。

    端午日

    沈从文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的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的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1】文中加点的三个“莫不”的作用:从程度上渲染观看龙舟竞赛的人之________,涉及面之________,具体写出了“全茶峒人”度端午节的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能否换成括号里的?为什么?

    (1)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去。(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摇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龙舟竞赛的场面,语言很精练,请你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当时的情形。

    (1)正面描写龙舟竞赛时的激烈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观众的反应侧面烘托龙舟竞赛的激烈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再读课文2-4段,完成练习。

    ①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们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②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③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排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呢?

    【1】“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这句话中的“溜”换成“跑”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 的修辞手法,把“八千多日子”比喻成_____,把时间比喻成_______。仿照这句话,写一个句子。__________

    【3】“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怎样理解这句话?_______

    【4】“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这是一个______句,请你仿写一句。_______

    【5】“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这三个“又”子强调了什么?____

    【6】“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这句话中的两个“赤裸裸”的含义相同吗?______

    【7】文章第4段中一连串的问句,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感慨?______

    【8】这几段文字写时光一去不复返,作者既___________,提醒人们要_________

  • 1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鲁迅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1】词语“方正”的意思有A. 成正方形,不偏不歪 B. 正直。在本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用它的另外一个意思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质朴______________ 详细____________ 人声鼎沸_______________

    【3】“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把它改写成肯定句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文中描写老师外貌和语言的句子,用“ ”标出来。

    【5】文中作者回忆了在三味书屋的几件趣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觉得文中的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片断,然后回答问题。(7分)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xuán)涡(wō)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

    练习:

    (1)仔细读文,完成表格。(3分)

    人物

    发现的现象

    产生的疑问

    得出的观点

    谢皮罗教授

     

     

     

    (2)你能用上哪些词来形容上述片断中的谢皮罗教授?请写出两个:     。(1分)

    (3)抓住文中加点的词,结合片断内容,谈谈你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理解。(3分)

     

     

     

  • 14、阅读下列文章,解答问题。

    动物的眼睛

    夏天傍晚,一只蚊子悄然进屋,围绕着屋里的人们伺机下口。在它的眼中,前方是充满诱惑的晚餐,后方则是自己振动的双翅,这两个景物同时出现在它的视野里,这让我们感到惊异,因为当我们注意前方的时候,无法看到自己的后背,但蚊子可以做到。

    我们都知道,有些昆虫有特殊的眼睛,被称为“复眼”,顾名思义,复眼就是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的,这些小眼睛独自感光成像,使得各个方向的物体都可以在视网膜上成像,这种眼睛可以获得超大的视野和清晰的图像,比我们使用的广角照相机更加厉害。

    蜻蜓的复眼是由许多眼睛简单地并列在一起工作,每只眼单独成像,但是它们只需要把图像的一部分传给大脑即可,而不用将看到的所有信息都交给大脑处理,这样蜻蜓有限的大脑就能迅速处理环境中瞬息万变的信息。因此,蜻蜓具有极强的机动能力,在高速运动时,能敏锐地捕捉到同样高速运动的猎物,被称作“昆虫中的战斗机”。

    蝴蝶在花间穿梭,我们可以看见它美丽的外形和鲜艳的色彩,可是反过来,蝴蝶眼里看到的人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当蝴蝶看到你的脑袋,它会认为是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你的头发就像一捆绳子,每一根绳子都粗粗的,足以让它停得住脚。但如果蝴蝶不飞,或者人不动,那么,蝴蝶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动物所看见的主要是物体的动作。

    一只蛤蟆一动不动地待在草地上。一只苍蝇飞了过来,等苍蝇飞近时,蛤蟆突然发起攻击,伸出它的舌头攫住苍蝇送进自己嘴里,接着,它又一动不动地待着,看上去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似的。对一只蛤蟆来说,花园就是一张灰色的屏幕,只有这张屏幕上的东西轻轻晃动的时候,蛤蟆才看得见。当蛤蟆跳跃的时候,它自身的运动让它看到了周围的景象;当它停下来的时候,所有的东西又会变成一片空白。

    动物的眼睛与它们的需要和环境相适应。狐狸的瞳孔是上下长、左右窄,因为它更需要看清它上方和下方的东西,比如树丛里的一只鸟或草地里的一只鸡。马的瞳孔是左右宽、上下扁,像一个平放着的纺锤体。由于马大多生活在开阔的草原上,这种左右宽、上下扁的瞳孔能够帮助它们老远就能看见两边的敌人。猫的眼睛一日三变:在白天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它的瞳孔可以缩得很小,像线那样;在黄昏中等强度照射下,瞳孔又会变成枣核般的形状;在晚间昏暗的条件下,又会变得像满月那样圆。

    1“顾名思义”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自然段画横线的部分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下定义 B.举例子 C.打比方 D.作比较

    3蜻蜓被称作“昆虫中的战斗机”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蝴蝶看到人的脑袋,会认为是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其原因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蝴蝶有复眼 B.蝴蝶飞累了

    C.蝴蝶看不见不动的人 D.蝴蝶看不见人的脑袋

    5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动物眼睛里的瞳孔样式奇特多样,能一日三变。

    B.动物的眼睛能与它们的需要和环境相适应。

    C.动物的眼睛能根据需要产生各式各样的变化。

    D.动物眼睛里的瞳孔样式及变化是为适应不同环境。

    6“有些昆虫有特殊的眼睛,被称为‘复眼’”,这句话中的“有些”这个词可以省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围绕“动物的眼睛”写了哪些内容?用简要的语言把要点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写句子。(8分)

    (1)花儿开了。(扩句,至少两处)

       

    (2)何为对李老师说:李老师,你能不能告诉我钱在你心目中是不是最重要的?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3)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改为反问句)

       

    (4)这个地方很少。(改为夸张句)

       

     

  • 16、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每个小孩子都喜欢小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春城无处不飞花。(仿写一个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按要求写句子。 

    ①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黄子孙,描绘着瑰丽绚烂的飞天之梦。(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离开自己的祖国。(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他告诉我们:当时,我让你们传看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猫的头盖骨。你们根据错误信息得出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支钢笔是他的,不是我的。(改动标点,使句子的意思相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你这样做,岂不是太糊涂了吗?(不改变句子原意,给句子换个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改成字句

    马的后蹄踏着一只飞燕。

    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用划线的关联词造句)

    _______

    (2)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大约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修改病句)

    _______

    (3)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个句子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写作

    请你以 “   ,真棒!”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