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拼音,写词语。
chū xún suàn bàn jiǎo zi fěi cu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zá bàn zhēn zi mài yá tá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sì yuàn áo zhōu mǐ cù lì zi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fēng zheng biān pào guàng miào hu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猜字谜
(1)半边生鳞不生角,半边生角不生鳞,半边离水活不得,半边落水难活命。(_____)
(2)有土能种米麦。(_____)
(3)有水能养鱼虾。(_____)
(4)有人不是你我。(_____)
(5)有马能行天下。(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语文是一座百花园,漫步其间,我们被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熏陶、感染着:文中有志,李贺渴望建功立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有情:王观的 “_______________,又送君归去”,和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表达了朋友的离别之情。文中有理:《学弈》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本学期,我从《北京的春节》懂得了写作要根据表达的主要意思来安排内容的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中学到了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的写法。
4、积少成多。
1.燕子__了,有___的时候;杨柳__了,有___的时候;桃花__了,有___的时候。
2.过去的日子如___,被__了,如___,被__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5、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名言警句。
(1)“__________。你们一定要加倍努力,相信以后你们一定会比老师更加优秀。”老师常常这样鼓励我们。
(2)事物一旦发展到极限就要改变它,正如《周易》中所说:____________。
(3)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早在2500年前,《淮南子》中就提出:_________。
(4)“_____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6、阅读理解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用/表示朗读中的停顿,这首诗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烈火/焚烧/若/等闲。
C.粉身/碎骨/全/不怕。 D.要留/清白/在/人间。
【2】《石灰吟》当然要紧扣石灰的特点。请举一句诗说明描写了石灰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个同学默写时,把第二句写成“烈火焚烧若等嫌”,把第四句写成“要留青白在人间”。这说明他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什么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吟的是石灰,赞颂了什么人?这种写法用一个四字成语来表示,该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白梅》诗中“不同桃李混芳尘”中的“混”字,说明白梅具有什么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墨梅》一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
,任尔东西南北风。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
【2】解释重点字词。
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坚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
【4】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
到星期四晚上,①天气有起色。汤姆提着姨妈那只洋铁旧灯笼,拿了一条遮灯光的大毛巾,乘机溜出去。他把灯笼藏在哈克的糖桶里,开始望风。午夜前一小时,客栈关了门,连那仅有的灯光也熄灭了。西班牙人没露面,巷子里也没人走动,一切平安无事。夜色深沉,万籁俱静,远处偶尔传来一两声雷声。汤姆拿起灯笼,在糖桶里点亮后用毛巾将它紧紧围住。夜幕中两个探险者蹑手蹑脚朝客栈走去。哈克放哨,汤姆摸着进了巷子。②好一阵功夫,哈克焦急地等待着,心头好像压着座大山那样沉重。他希望能看到灯笼闪一下光,这虽然让他害怕,但它至少说明他还活着。汤姆好像走了有好几个小时似的。他一定是昏过去了,要么就是死了,或许因害怕和兴奋,心脏炸裂了。③不安中,哈克已不知不觉地接近那条小巷,心里诚惶诚恐,时刻准备着意外不测的降临,一下子把他吓得憋过气去。事实上他已没有多少气了,他现在只能一点一点呼吸,这样下去不久就会心力衰竭。突然灯光一闪,只见汤姆狂奔着从他身边跑过。
“快逃!”他说,“快逃命!”
他不必再重说,一遍就够了,④还没等汤姆再说下去。哈克的速度已达到每小时三四十里,他俩一口气跑到村头旧屠宰场的空木棚那里才停下来。他们刚到屋檐下,风暴就来了,接着大雨倾盆而下。
选自《汤姆•索亚历险记》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1)万籁俱静:________________
(2)诚惶诚恐:________________
【2】第1自然段中,“夜色深沉,万籁俱静,远处偶尔传来一两声雷声”属于____描写,联系这几个自然段来看,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读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句①是动作描写,表现了汤姆的细心和聪明机灵。_________
(2)句②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哈克的紧张不安。_________
(3)句③是心理描写,既表现了哈克的惊慌,又表现出他对汤姆的关心。_________
(4)句④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汤姆和哈克的胆小和懦弱。_________
【4】根据选文的内容,给选文拟定一个小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10、阅读理解。
记错的生日
①下班前,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让我回她那里吃晚饭。进屋的一刹那,发现饭桌上已经摆好我爱吃的红烧鸡翅油焖大虾和松鼠桂鱼。望着颇为丰盛的几道大餐,贪吃的我惊讶地问母亲:“妈,今天是啥日子?咋做了这么多好菜?而且样样都是我最爱吃的!
②母亲看了看我,笑着对我说道:“今天是你的生日啊!看你整天忙得像陀螺,定是把它忘在脑后了!”“我的生日?上个月不是刚过完吗?咱们全家还去了附近的火锅店呢!”我接过话茬,嘴里早已迫不及待地塞进一只虾仁。母亲凑到日历前翻了翻,之后不好意思地自责起来:“瞧我这烂记性!又把日期记错了,真是老啦,不中用喽!”
③我的眼眶瞬间湿润起来。为了掩饰尴尬,我只得埋头猛吃,心里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刺痛感。
④不到半年时间,在母亲身上已发生过多起类似的事情了。她不是忘记我的工作日,便是记不起我的休息日,总是不分忙闲地把我叫到家里来,或是蹭饭,或是闲聚。尤其是近俩月,母亲的健忘症变得愈发严重起来,她根本记不住随时发生的某些事情:新买的白糖和甜面酱明明放在了冰箱的抽屉里,却翻箱倒柜怎么也找不到;热衷的电视剧明明看了多遍,到头来却连主人公的名字也叫不出。最令人担忧的是,她出门常常走过两个以上的街口便时常找不到回家的路,有几次居然是站在小区的楼下给我打电话,说是打不开自家的电子门……
⑤从前的母亲并不是这个样子,她一直是全家的“活电脑”。家里各种物品的存放之处,她闭着眼睛也能找得到;自家财物簿上的每笔收入和支出,她样样都能不差毫厘地说出;对于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日及特殊纪念日等,她也能如数家珍般地叫得准;至于平日乡邻间的人情来往和红白喜事等,她均能得心应手地从容应对。
⑥时光真是一个不讨喜的贼,于悄无声息中偷走了母亲的青春,也带走了她的好记性。这期间最令我动容的是,无论岁月多么无情,滞留在光阴深处的母亲依然能时刻记得住我,及与我有关的细碎故事,许多时候虽然只记个片段,却也是一种爱的惯性,无休无止,悠远绵长。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迫不及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箱倒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④、⑤段分别着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____”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多项选择)下列选项对原文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文章以“记错的生日”为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B.第③段在文中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C.第④段开头写母亲总是记错事情,要我回家,表现了作者的不满与懊恼。
D.第⑥段写“时光真是一个不讨喜的贼”,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母亲的忘性大。
【5】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概括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文阅读
桥(节选)
……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A)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B)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C)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1】小说《桥》的故事情节冲突不断,请照样子用线连一连。
村民乱哄哄的 老汉揪出小伙子
有人喊党员也是人 老汉像一座山
众人排队过桥 老汉说可以退党
小伙子推老汉先走 老汉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A)描写的是_______,句子(C)描写的是___。两个句子都属于____描写。作者这样的描写是为了___________,从中表现了老汉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B)中,抓住动词________,写出了老汉对小伙子的凶,文章最后却点明两人的父子关系,这样_________ 的故事结尾,也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气温变化的利与弊
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 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 1℃, 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农业生产息息相关。A
气温变化 1℃,对农业生产有着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平均下降 1℃,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 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 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 9.56亿美元。
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 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 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B
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 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 1.8℃至 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专家预测:到 2030 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 1 厘米到 16 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
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
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C
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下面这段材料出自本文,想一想,这段文字应该安排在文章 A,B,C 哪一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请分别从说明顺序与文章结构两方面分析。
气温升高 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读文中画线句子,理解“热陷阱”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选文也介绍了气温升高带来的好处,请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保护环境,是一个全球性话题,我们每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学生,你认为自己能为之做出哪些贡献?(至少写出三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闲谈“读书法”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因人而异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这个地方,那么无论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总”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再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一”—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
当然,( )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 )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在文章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浩如烟海: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列举了几种阅读方法?分别是谁的什么阅读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下文说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书的方法有很多,如我们读书时可以在页面空白处____________;看到喜欢的段落,可以____________;如果遇到人物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可以__________;读完整本书,还可以写出_________,以及作者在书中想要表达的一些想法。
14、课外阅读。
母爱的硬度(节选)
叶浅韵
在母亲的辛劳付出之下,一个家过得红红火火,这让她在家里的地位显得至高无上。
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是从来不肯松懈的,总是严厉地要求她的每一个孩子。常常是我们在外犯了错回来,劈头就会挨一顿棍棒,等父亲回来也许还会第二次挨打。我们家的正门背后竖着一根根细细的提子,那是她的家法。它们侵略过母亲每一个孩子的身体,一棍棍抽下去,先是白白的一道道的痕迹,后已分不清痕迹间的距离。她永远奉行“棍棒下出孝子”的理念,遵行“小树不剪不成材”的成长规律。
母亲给我的爱总是很坚硬,她除了不断地要求与责备,就是严厉,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六岁就被送去五里外的学校接受启蒙教育。她喜欢关心考试的结果。每一次我考得九十分以上,她总是要怀疑我是抄袭别人的,即使那已经是全班最高分。如果偶然考低了,她定会拉着我脏脏的小手,指着我破了的脚尖,责骂我是个贪玩的孩子。
母亲高高地扬着家法,训斥我、恐吓我说:“丫头,你念不好书,就甭想吃饭,甭想整天疯跑,将来我就把你嫁到大山深处去。”那时候的我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惶恐。见祖母一把将我拉进怀里,母亲不高兴地说这孩子要是将来不成气候定是祖母的责任。扔下些伤祖母的话,她一溜烟又到她的地里去侍弄她的白菜黄瓜们了,我想它们看到母亲的温情定是比我们多多了。祖母总是一边抚慰我一边给我讲“一只羊过河十只羊过河”的道理,鼓励我做好领头羊,给弟弟妹妹们作出好榜样。
母亲的四个孩子一个个变成凤凰飞到了梧桐树上,她暴力的教育模式迅速在周围的村庄里推广开来。这时候的母亲再没有举起过手中的棍棒,说话的声音也日渐温柔,甚至偶尔会当面表扬下我,我在不知所措间眼里装满了泪水,我知道那是一种久违的情愫涌动而出。
我一直不敢把对母亲心底的这种敬畏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哪怕是在文字。从小到大的作文里,-次也没有过关于母爱的记载。对于我的母亲我是羞愧的。我安然地享受着她的付出,习惯地接过她的给予。总是不敢离她的怀抱很近,怕她坚硬的壳刺伤了我的身体。于是,我与母亲就习惯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峙着,直到我有了孩子。
回忆是一场温暖的绽放,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正是母亲有硬度的爱,抚平了我内心所有的脆弱,给了我足够的坚强。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爱的硬度”体现在哪些事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画横线的句子运用______描写和_____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形。
【3】结合文意,理解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否赞同文中母亲的教育方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把下列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1)这件事情必须你去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论什么人到了这里,都会被珠峰巍峨壮丽的景色所迷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好语文一定要加强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没剩些什么。(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播下的种子有什么理由不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都认为《宝葫芦的秘密》这部动画片最好看。(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川、田野和村庄被白茫茫的大雪笼罩着。(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完成练习。
院子里各个角落和暗洞你不是都很熟悉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改写反问句。
(1)这是中国的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外国租界里,谁也不敢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根据画线句子仿写句子,另选三个人物和三种品质。
我喜欢鲁滨逊,是因为他不畏艰难。我喜欢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
我喜欢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喜欢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李晓玲对王虹说:“我要像你一样热爱集体。”(直接改间接)
_______________
2.小雪对小明说;“明天我去你家一起写作业。”(直接改间接)
_______________
3.李松说,他做作业虽然准确率高,但速度太慢。(间接改直接)
_______________
4.贝贝说,她家养的小花狗很通人性。(间接改直接)
_______________
21、习作百花园
大自然赐予我们美丽的风景,有山清水秀的仙境,有雄伟壮阔的奇观……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快乐地成长。美丽的仙境一定有一处让你留恋,雄伟的奇观一定有一处让你震撼。请以大自然中的景物为题材,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