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忐忑不(________) (________)气未脱 呐喊(_______)威 无(_______)无悔
语(_______)心长 一年一(________) 字(_______)其人 桃(_______)满门
1.选择上面的词语填空。
(1)张老师走过来________地说:“孩子,你考试时一定要认真审题呀!”
(2)我相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就算挨批评我也_________________!
2.“忐忑不( )”的意思是_________,像这样形容人心里紧张的四字词语还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
3.用画线的词语写一句话:________。
2、读句子,按要求作答。
(1)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①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②这个句子与课文开始的“________。”这一句相呼应。
(2)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①这个句子前后部分是________关系。
②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举例说明藏戏中“夸张的手法”指什么?________
3、按查字典填空。
1.“残”字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再查音节_______。“残”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不完全; ②余,剩的; ③毁坏; ④凶恶。“残暴”中的“残”应选第______种解释。
2.“鼎”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 ,再查音节_______。“鼎”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②大;③正当,正在。“鼎力相助”中的“鼎”的意思是_______;“鼎盛时期”中的“鼎”的意思是_______;“人声鼎沸”中的“鼎”的意思是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国的传统节日众多,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习俗,表达着人们不同的企盼和情感。《寒食》中,“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了寒食节的京城的景色;《迢迢牵牛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诗表达出作者对牛郎织女虽相隔一水却无法交流的慨叹;《十五夜望月》中,“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中秋节时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___________,何时复西归?___________,老大徒伤悲。
3.燕子去了,___________;杨柳枯了,___________,桃花谢了,____________。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匆匆》)
5、复习16种标点符号
点号 (7种) | 句号 | 问号 | 叹号 | 逗号 | 顿号 | 分号 | 冒号 |
|
| ||||||
(___) | (___) | (___) | (___) | (___) | (___) | (___) |
|
| |||||||
靠左下 | 靠左 占半格 |
|
| ||||||||||||
标号 (9种) | 破折号 | 省略号 | 引号 | 括号 | 书名号 | 连接号 | 间隔号 | 专名号 | 着重号 |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达·芬奇 | 字太白 | 吹大风 |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
连续占两格 | 一般成对 各占一格 | 标在字间 占一格 | 标在字下 | ||||||||||||
说明:1.点号:主要表示语句的停顿、结构关系和语气。2.标号:主要表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
位置注意:①7种点号(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和后引号、后括号、
后书名号:不能用在一行的开头/第一格。
②前引号、前括号、前书名号:不能用在一行的结尾/最后一格。
6、请默写《石灰吟》,并完成相关题目。
资料袋 于谦,少年时期即刻苦读书,志向高远。他很仰慕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为人,书房里曾悬挂文天祥的画像,他还写有“殉国忘身,舍生取义”等诗句,表现出他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品德修养指向了祖国历史上的英烈人物。 二十四岁时考中进士,之后便入仕为官。他为官清正廉洁,时常着便服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他为人刚正不阿,坚贞不屈,敢于为民请命、抨击权贵。 |
【1】请默写《石灰吟》。
石灰吟
[明]于谦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资料袋”,再读《石灰吟》,作者仅仅是在赞石灰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按原文填空,然后回答问题。
黄四娘家花满蹊, 。
留连戏蝶时时舞, 。
【1】补全古诗。
【2】这首诗的题目是《_____》,诗人是_____代_____。
【3】“蹊”的意思是_____。“留连”的意思是_____。
8、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月光、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渲染了_____________的气氛。
【2】诗的前两句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由“_______”一词看出月色的 _______。这种景象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李白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中“树栖鸦”以动衬静,既描写了乌鸦栖树的情景,又 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诗人由被秋露打湿的庭中桂花联想到月中桂树,这 句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C.“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是诗人觉得中秋夜望月怀人的太多了,不知道这 种思念之情会落到谁那里,反正自己是没有这份思绪的。
D.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押a韵,韵脚分别是“鸦”“花”“家”。
【4】“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 类似的诗词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
壮丽的青春
1963年11月18日清晨,轻风拂面,细雨沾衣。欧阳海带领全班战士,走在野营队伍的最后,担任收容任务。
朝前看,嗬,好险的一道峡谷。两道钢轨明晃晃,亮铮(zhēnɡ)铮,像条弯曲的臂肘(zhǒu),绕过山脚,吃力地延伸过来。
七班战士紧跟着人欢马跃的炮兵连,进入峡谷。突然,不远处,两山缝隙里,冲出一列火车。列车驶近了,炮兵连一匹胆小性躁的黑色驮马,骤然受惊,背着高大的钢铁炮架,疯狂地窜上铁道,横在路心,竖耳瞠(chēnɡ)目,瑟瑟打抖,死活不动。
雷霆万钧的车头,喷吐着浓烟,鼓起强风,风驰电挚逼近,逼近……
50米,马不动!40米,马不动!30米,马,还是一动不动!
急转弯!陡坡路!30米距离,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四秒种后,脱轨覆车的惨祸,即将发生!
列车滚动巨大的钢轮,响声隆隆,越逼越近……
冲上去,粉身碎骨!不上,车毁人亡!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还容得半点迟疑?
欧阳海箭步飞身,抢上路心,他脸不变色心不跳,拼尽全力把马推离了轨道……
列车停稳了,旅客们脱险了!
副班长在血染的车轮下,抱起重伤的战友,呼唤着他的名字。
风停了,雨住了,雪白的云层里射出了色彩缤纷的阳光,霞光万道的天空,出现了一条彩虹,欧阳海慢慢地睁开了双眼,望望转危为安的列车,看看朝夕相处的战友,嘴角露出微笑,安祥地合上了眼帘。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的词语。
①千钧一发:______________
②转危为安:______________
【2】“延”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再查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延”字第四画的名称是______。再请你给“延”字分别加上两个不同的偏旁,并分别各组一个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
【4】用“ ”线画出描写欧阳海内心活动的句子。
【5】用“﹏﹏﹏”线画出一个比喻句。
【6】为什么欧阳海合上眼帘时“嘴角露出微笑”?
__________________
10、 勇气
①19世纪,在英国的名门公立学校——哈罗学校,常常会出现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事情。
②有一天,一个强悍的高个子男生,拦在一个新生的面前,颐指气使地命令他替自己做事,新生初来乍到,不明白其中“原委”,断然拒绝。高个子恼羞成怒,一把揪住新生的领子,劈头盖脸地打起来,嘴里还骂骂咧咧:“你这小子,为了让你聪明点儿,我得好好开导你!”新生痛得呲牙咧嘴,却并不肯乞怜求饶。
③旁观的学生或冷眼相看,或者起哄嘻笑,或者胆战心惊地一走了之,除了一个外表文弱的男生。他看到这欺凌的一幕,眼里渐渐涌出了泪水,终于忍不住嚷起来:“你到底还要打他几下才肯罢休!”
④高个子朝着那个又尖又细的抗议的声音望去,一看也是个瘦弱的新生,就恶狠狠的骂道:“你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问这个干吗?”
⑤那个新生用含泪的眼睛盯着他,毫不畏惧地回答:“不管你还要打几下,让我替他承受一半的拳头吧。”
⑥高个子看着他的眼泪,听到这出人意料的回答,不禁羞愧地停住了手。
⑦从这以后,学校里反抗恶行暴力的声音开始响亮,帮助弱者的善举也逐渐增多。那两个新生也成了莫逆之交。那位被殴打的少年,深感爱与善的可贵,后来成为英国颇负盛名的大政治家罗伯特·比尔;挺身而出,愿为陌生弱者分担痛苦的少年,则是扬名全世界的大诗人拜伦。
【1】从选文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括号里。(不能重复使用)
A.中国梦不在富丽堂皇的办公室内,而在那整齐划一的教学楼中,不在那(______________)之中,而在那服务学生、关心学生之中。
B.王维的山水田园诗(____________),他的诗“诗中有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C.深夜,独自一人看着《鬼吹灯》,忽然听到柜子里沙沙作响吓得我(__________________)。
【2】罗伯特·比尔与拜伦为什么后来都成了伟大的人?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原因之一吗?说说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拜伦对罗伯特·比尔给予帮助的方法是“替他忍受一半的拳头”,你赞成这种方式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的“勇气”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仔细阅读选文中画线句子,仿写一两句话来刻画出下面人物形象。
发怒的爸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选文对你的校园生活有启示和帮助吗?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不断更换的“警示牌”
某小区绿地,工作人员为了保护草坪,立了一块警示牌,上书:“禁止践踏草坪!”语言简洁明了,无人不懂,无人不晓,可惜无效。于是改用婉转语,写道:“小草依依,践踏何忍?”虽看似触动人心,但没过多久,依然失效。最后,工作人员不得已而采用“欺骗之术”,警告:“草坪下有电线!”什么,有电线!可不敢再踩了——可惜,后因一顽童误入草坪安然无恙而再次失效。
君子曰:制度规则,难矣!
(乙)如何分粥
某甲乙丙丁戊五人,个个贪心吝啬,生怕别人多占一分自己损失一毫。五人要平分一锅粥,该怎么分才最公平呢?如此五种方案,任君选一,方案一:从五人中选一名大家认为最公道的人主持分粥;方案二:从别处找个人来分粥;方案三:每人轮一次,最后商议而定;方案四:选一个人分粥,另一人监督;方案五:选一人分粥,但分粥的人要最后拿粥。
君子曰:方案五,甚妙!
【1】给划线字选择合适的解释打上“√”。
①君子曰A.说 B.太阳
②甚妙A.甚至 B.非常
③无人不晓A.黎明 B.明白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甲)故事中,为了保护草坪,工作人员曾经不断更换警示牌,警示语分别是:________。
②(乙)故事中,甲乙丙丁戊五个人个个________,生怕________。
【3】读了上述两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综合训练。
父亲的田园
①故乡的老宅东边,是我父亲的田园。园中央麦秸披顶的小土屋,是小麻雀的跳跳床。屋后的大杏树枝叶婆娑,蓄满绿荫和鸟呜。屋东,两棵大桃树粗可合抱,彼此枝叶相接、耳鬓厮磨……靠近槿篱的小杏树,年龄与我相仿,结的杏子又大又圆,染着红晕。摘一颗掰开细品,沙沙的、面面的,一直甜到心里去……
②果树散居于小土屋身边,像一群孩子簇拥着母亲。稍远,是大片的菜地。打记事起,父亲就带着我在园子里忙碌。他刨地前总是先往手心里吐两口唾沫,搓搓两只大手掌,将锄柄高高举起,像是挥舞着一支灵动的画笔,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彩虹,将锄头深深地锲入那散发着清香的土地……汗水从父亲花白的两鬓间流下来,经过沟壑纵横的脸庞,砸进他脚下新刨起来的土地。他的脚印又大又深,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的脑中。一片地刨完,父亲回到地头,在锄柄上坐下来。我将水壶递过去,他猛喝几口,然后装上一锅烟,用火石打着,边吸边笑呵呵地看着我玩。我的玩具通常是父亲刚刨出来的豆虫或蛹子。逗逗玩玩间,父亲已将地耙平,整出崭新的菜畦,开始精心地播种……
③园子里的甜水井,是我童年感到最神秘的地方。父亲不让我到井边去,只有浇园时,我才可以在他的看护下,俯瞰幽深的井水,从中照见自己天真的模样。父亲用力摇着水车,粗粗的拴着许多圆橡胶片的铁链子在齿轮上滚动,一节节潜入水中,再携带着水,从长长的桶子里升上来。喷涌的水,在水车槽子里小流片刻,便欢呼着扑进水道。我光着脚丫和前赴后继的水赛跑,看它欢快地流遍每一个干涸的角落。甜甜的井水,在流淌中一点点交出了自己……甜水井充盈着半个村子大大小小的水缸。每当乡亲们担着吱呀唱歌的水桶来挑水,父亲总是放下手里的活儿,和来人拉一会儿家常。要是有小孩跟着来,父亲便格外高兴,除了摘果子招待,还会让我们在园子里玩个够。
④时至今日,田园中的一草一木,父亲劳作的身影,开心的笑容,依然在我的脑海中循环上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作者将对父亲的情感融入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件事中,表达了对父亲的_________之情。
【2】画“_____”的句子是对父亲劳作时的描写,在对这处描写正确的理解后面打“√”。
(1)通过连贯的动作,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细腻地刻画了父亲动作的娴熟和流畅,突出了劳动的美感,这幅画面饱含“我”对父亲的情感。()
(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美化父亲劳作时的动作,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印象。()
【3】画“﹏﹏”的句子不是父亲()的性格特点。
A.热情 B.勤劳 C.善良
【4】作者想在结尾处用一个排比句或比喻句直接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情感,请你帮她补充在文中的横线上。
13、阅读理解
①麻雀蹲在矮树上, 地对正在蓝天白云间盘旋的隼(sǔn)说:“我现在就读的鸟类运动学校是一所鸟类著名学府,它曾(cén cénɡ)培养出时速达300千米的飞行冠军针尾雨燕,每小时能跑70千米的长跑冠(guān guàn)军鸵鸟,还有飞越过地球两极的远飞冠军燕鸥……[1]”
②隼叹了一口气,说:“唉,你的学习环境太好了,真令我羡慕!”
③麻雀得意极了,他又 地说:“我的老师苍鹰更棒了,他是鸟类著名短飞冠军,曾打破鸟类世界纪录,时速达600多千米。”
④哇你太幸(xìn xìng)运了隼 地说但不知你有何本领
⑤麻雀 :“我……我……[2]”半天没说出一句话。
⑥突然,隼俯冲下来,双翅一扇(shān shàn),麻雀像片树叶飘落草丛,隼用利爪死死抓住麻雀:“小家伙,实话告诉你,学校再好,老师再棒,自身没学到真本事,又有何用?”
【1】用“√”选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用下面的词语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短文的横线上。
讥讽 炫耀 结结巴巴 喋喋不休
【3】文中两处省略号各有什么作用?
[1]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你仔细阅读下面的公交站牌,然后完成题目。
【1】仔细阅读上面的公交站牌,这个站台分别有________路车、________路车、________路车停靠。
【2】在“麒麟路”这个站点乘车去“宝丰路”,应该乘坐________路车,中间有________(填数字)站。
【3】比较三张站牌中站点的异同,你发现这个公交站台可能是麒麟路,或是________,或是________。
【4】在这个站台停靠的579路车,起点是________,终点是________。
若要去“七里小区”,在这个站台上车________(合适、不合适),理由________。
15、把下面的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1)既有一,何不能有二?
_____
(2)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
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父亲指着母亲说:“这是我妻子。”(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仿写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的办法好,我们怎么会不采纳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 小树随风摇摆。,
改为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重庆南滨路观赏夜景是件赏心悦目的事。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问外公:“你也回祖国去吗?”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穿过嘉陵江大桥,可以走到花卉园。
改为疑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雨下得很大。(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溪边的青蛙在叫。(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客们前赴后继地来到桂林,欣赏这里的山水。(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人民不会忘记为祖国捐躯的英雄。(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做作业时要认真,尽量避免不出现差错。(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老师对我们说 :“你们要好好学习,争取考入大学,我也就欣慰了!”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师的敬业精神感动了我。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能否能依照例句,发挥想象,在下列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不能重复)。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
如果你是__________,就 __________ ;
如果你是__________ ,就 __________ 。
(6)你积累谚语了吗?写下来三条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①居里夫人的报告使全场的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改为“被”字句)
______
②我对老师的勇敢,不能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改为肯定句)
______
③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缩句)
______
④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
⑤经过一年的努力,我的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改进。(修改病句)
______
21、题目:假如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把你想象的写下来,内容具体,条理清楚,
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