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盐城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二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烟台的海》中写春天烟台的海微波泛起景象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补充词语,并按要求选词填空。

    ______七八碎   ______堂大笑   美不______

    ______天盖地   ______而至   ______然起敬

    1)含有反义词的词语是:__________

    2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看不过来。这句话可以用______这个词来概括。

  • 3、《匆匆》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_________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仅扣“________”二字,细腻的刻画了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

  • 4、将下列带有鸟字的词语补充完整。

    _____二鸟    小鸟_____     ______鸟先飞

    倦鸟_____    _____花香      ______弓藏

  •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也终于窥破了当初父亲故意打破那尊青花的心机:___________。我没有再问父亲,我想:_______________

    2.故宫建筑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成。

    纸上得来

     绝知此事要躬行

    【1】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学问:

    ②无遗力:

    ③少壮:

    ④工夫:  

    ⑤始:

    ⑥终:

    ⑦浅:

    ⑧绝知:

    ⑨躬行: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3】解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话的意思,并说出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 7、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月光、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渲染了_____________的气氛。

    【2】诗的前两句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由“_______”一词看出月色的 _______。这种景象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李白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中“树栖鸦”以动衬静,既描写了乌鸦栖树的情景,又 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诗人由被秋露打湿的庭中桂花联想到月中桂树,这 句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C.“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是诗人觉得中秋夜望月怀人的太多了,不知道这 种思念之情会落到谁那里,反正自己是没有这份思绪的。

    D.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押a韵,韵脚分别是“鸦”“花”“家”。

    【4】“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 类似的诗词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

  • 8、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______的作品,通过_______赞美,表达了作者对 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碧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丝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填空。

    “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句用了的______修辞手法,把_______比作绿丝绦。这样比的原因是:①它们的颜色相似:绿丝绦是绿色的,也是绿色的。②它们的形状相似:柳条细长的形状。答案选择_____

    4说说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诵读这首诗,想象着一棵高大的柳树,在春风中袅娜多姿的情景,融进自己对诗句和春天的感受,写一个情景交融的片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课外阅读。

     

      1956年夏季,有一天,我跟彭总说,北海公园很不错,游人很多,湖心亭里演戏,岸上可以看,划着小船也可以看。他听了很高兴:“哈,今天我们也看看去。”我按警卫部门的规定,把首长下午几点到北海公园的事报告给有关部门。

    傍晚,彭总穿着便衣到公园去,在那儿等候着的几个干部和公安人员,忙把彭总迎了进去。

      彭总进门走了几步就停了下来,指着一块大牌子问我:“你搞的什么鬼?”“牌子上写的不是‘休息’吗?”我辩解着。“休息?休息为什么叫我们进来?”彭总不但冲着我,也冲着跟在身后的公安人员。“你们这是叫我脱离群众!你们说,是不是你们把群众赶跑了?”几位公安人员连忙回答,他们是奉了上级指示,闭园接待首长的。  为什么要这样 我们有什么见不得人的  这么大的一个公园  我们来了  别人就不能来 这种规矩  以后在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国家里绝不能有 说着  他返身走出了公园

      路上,彭总还狠狠地瞪了我一眼,说:“我以后再也不逛公园了,免得老百姓背后骂我。”

    (1)给短文加个题目。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辩解     规矩     等候  

    (3)给短文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4)彭总到北海公园后为什么会发怒?

     

     

    (5)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本文记述了一个夏季的( ),发生在(   )中的事情。

    彭总进入公园后很快就发现情形不对头,这是因为

      。

    (6)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彭总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 10、熟读精思,完成下面的练习。

    1.《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按   顺序安排内容,讲述了 。老太婆一共提出了   次要求.分别要 。全诗鞭挞了 批评了   ,启示我们

    2.万变不离其宗,请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间接转述句。

    老太婆对老头儿说:

    滚回去,向金鱼说:

    我不想再做世袭的贵妇人,

    我要当海上的女霸王。

     

    3.品读句子,体会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老太婆着老头儿就

    你这个蠢货,真是个傻瓜!

    (1) 画线词”“是对老太婆的   描写,刻画出老太婆的  

    (2) 你这个蠢货,真是个傻瓜!是对老太婆的 描写,这句话在诗中重复出现了   次,这是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突出刻画了老太婆 ,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4.诗歌在叙事时,用大海的变化体现

    首先大海 ,金鱼在想:  

    然后大海 ,金鱼在想:  

    接着大海 ,金鱼在想:  

    最后大海 ,金鱼在想:  

    金鱼由报恩逐步到 ,最终   。这种表达方法增强了诗歌的内涵和魅力。

    5.本文三位主要人物性格特点都非常鲜明突出,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

     

     

     

  •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家人责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将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落款处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得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⑨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的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⑩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

    【1】读句子,理解词语。

    (1)“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这里的“黄金屋”是指________

    (2)“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这里的“试金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有资格得到资助”的孩子是指______________的孩子。

    【3】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为下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节)埋下了伏笔。

    【4】第⑦段中写“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请你用几句话描写一下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⑨段中说“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这句话有两层含义:(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

    【6】“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结合第⑩段,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获得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课外阅读。

    挪树

    院子里那株蜡梅奄奄一息了。它长得不是地方,旁边是一个垃圾桶,垃圾车常年地擦它、蹭它、碾它,原来风姿飘逸的它,便渐渐枝折叶落,瘦弱得仅剩可怜巴巴的几条筋,眼见得便要“零落成泥碾作尘”了……

    老花匠来了。我劝老花匠挪一挪那株(   )的“千金”。院子向阳一侧长着一排蜡梅,其中刚好空缺一个位置。

    “人挪活,树挪死。”有人说。蜡梅会挪死吗?我有点担心。

    老花匠提着锄头、铲子来了。他铲开了!刨开了!瘦小的蜡梅,却有并不瘦小的根须,它原本是一株已经成熟的蜡梅啊!它的根须深深地在地下(   )。老花匠用铲子把四周的根须全铲断了!他又抡起锄头,朝几根甘蔗粗细的主根砍去。锄落之处,铮铮有声。发声之处,竟露出白生生的断裂开的主根,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

    我的心一阵悸动:“它会死吗?”

    “死不了!”老花匠漫不经心地回答。

    “可不能把它的主根砍断!”

    “不砍断怎么挪呀!”老花匠依然是那种职业性的残酷。

    不得不承认,为挪这株蜡梅,老花匠挖的洞又深又大。然而这株蜡梅的根更深更大。要挪动它,非砍断一些根根蔓蔓不可,哪怕伤筋动骨,也是出于无奈。谁让这株蜡梅在这块土地上生长了那么长的时日呢?

    “嚓!嚓!嚓!”一铲,一铲,一铲……“喀!喀!喀!”一锄,一锄,一锄……蜡梅的根须与这块热土的联系一一割断了。“嘎吱”一声,老花匠一脚蹬过去,最后的最粗的主根断开了。我仿佛听到了蜡梅的呻吟。蜡梅在阵痛中出土了!独立了!老花匠像拎着一头刚被宰割的小猪,抓着枝条拖着它走到那个已挖好了坑的空缺的位置上。蜡梅的根须仍带着一团老土。那老土依然沉重。独立了的蜡梅带着一团老土的根埋了下去。蜡梅瘦骨嶙峋地立着。它会死吗?

    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透!翌日,那株蜡梅仅剩的几片叶子仍在枝丫上,仍是绿的。又过了几天,叶子还是绿的。又长出了几片新叶。又抽出了几条新枝……蜡梅新生了!

    尽管它比那一排丰满秀美的蜡梅显得矮小,但它总算逃脱了垃圾车的劫难。人挪活!树也挪活!会有的,会有的,在万花纷谢的冬天,在它的干枝上,一定依然会有蜡梅花的黄色的芬芳。这里的风物一定会“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A.衰弱   舒展 B.衰败   蔓延

    C.衰败   舒展 D.衰弱   蔓延

    2“漫”字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水过满,漾出来;②满,遍;③没有限制,没有约束;④莫,不要。文中加点的词语“漫不经心”的“漫”意思是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   )

    A.紧张、担忧 B.平静、舒缓

    C.欣喜、激动 D.迫切、得意

    4文中有两处引用了古诗句,请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它在本文中的含义。

    (1)“零落成泥碾作尘”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2)“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喜欢文中的蜡梅吗?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能力。

    岁时的寄托

    ①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节日体系,除夕、春节、端午、中秋、重阳……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通过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来寄托自己在岁时中的希望和情怀,于是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日饮食风俗。

    ②中国人对春天有着深厚的感情,春季的节日也格外多,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等。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人生的畅想全在这些岁时节令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③春节是农历的大年初一,是中国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节气中大年初一这一天也称“元日”,也就是过年。北方人都会包饺子以贺春节,饺子内还要包上一些钱物,吃到的人在今年就会有格外好的运气。南方人则吃年糕,取的是“年年高兴、年年高升”的吉祥之意。春节之时,亲朋好友还要互相拜年,吃年节酒,这个习俗古已有之,《法苑珠林》中提到,唐朝时,长安城内“每至元日以后,递饮酒相邀迎,号‘传坐酒’”。古人在大年初一时还会喝屠苏酒、柏味酒、椒华酒以贺新年,趋吉避邪。

    ④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看花灯、猜谜语等节日活动外,吃汤圆是万万不能少的。汤圆在北方多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相传吃汤圆始于春秋时期,宋代时已经称其为“圆子”“团子”,取“团团圆圆”之意。流传甚广的民谣《卖汤圆》,“吃了汤圆好团圆”,这对中国人来说是最吉祥美好的祝福了。

    ⑤到了夏天,五月初五端午节也是中国民间比较重大的节日。千百年来,人们为纪念屈原而独创了端午节必食的美味——粽子。粽子,古称“角黍(shǔ)”。如今粽子的制作更是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多用糯米制成。

    ⑥中秋节和重阳节为人们在金秋时节平添了几分愉悦。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团圆之节。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都是这个节日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敬老节”或“老人节”。重阳时节,秋菊盛开,相聚、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菊花糕,人们在避邪祈福中享受着生活的无限欢娱。

    ⑦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和除夕最为重要。大年三十为除夕之夜。除夕之夜家家举宴,谓之合家欢、团年饭。从古代起,人们就极为重视除夕之夜。《清嘉录》即云:“除夜家庭举宴,长幼成集,多作吉利语,名年夜饭,俗呼合家欢。”南方人将这晚的团年饭称为“年夜饭”“宿年饭”“合欢宴”等,佳肴美馔(zhuàn)应有尽有;北方必吃饺子,“年年饺子年年顺”。总之,除夕食俗是合家团圆、庆丰收、贺岁迎新的象征。

    (选自《中华美食的前世今生》,有改动)

    1根据第③④自然段内容,查找相关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填表。

    节日饮食风俗

    寄托的希望和情怀

    农历大年初一,北方人饺子里包一些钱物

    (1)______

    (2) ______

     

    团团圆圆、吉祥美好

     

     

    2第②到⑦自然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节日饮食风俗的?请结合内容具体说明。

    ______

    3请从用语准确的角度,品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相传吃汤圆始于春秋时期,宋代时已经称其为“圆子”“团子”。

    ______

    (2)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看花灯、猜谜语等节日活动外,吃汤圆是万万不能少的。

    ______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吃年糕,寄寓“年年高兴、年年高升”之意;吃菊花糕,寄寓避邪祈福之意。

    B.从元日至元宵之间的这段日子被称为春节。

    C.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除夕和重阳最为重要。

    D.古人从除夕之夜开始,就相邀饮酒,被称为“传坐酒”。

    5第⑦自然段中引用了古籍《清嘉录》中的话,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

  •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桥

    一个初冬的夜晚,解放军某部奉命追击一股逃窜的敌人,他们经过50多公里的急行军,快要追上敌人了,却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这条河只有10米多宽,水流很急。河里没有桥,我军过不去,连长命令三班架桥,二班负责掩护。

    三班战士接到命令,立即行动。他们找不到架桥的器材,就利用仅有的两架木梯架桥,班长和战士们跳下寒冷的急流,把木梯扛在肩膀上,人身当桥腿,木梯当桥面。一班班长看到“桥”还不稳,就说:“还缺桥腿,咱们一班来当!”战士们纷纷跳进急流。两个班的战士合在一起,有的用胳膊抬,有的用肩膀扛,一座平稳的“人桥”架成了。架桥的战士们向岸上的战士喊:“放心过吧!同志们,过吧!”

    机枪连迅速踏上这座“人桥”。有的同志滑倒了,架桥的同志就用头把他顶住;有的战士踩着架桥同志的肩膀了,架桥的同志就咬紧牙顶着;有的同志滑到河里了,架桥的同志就赶紧把他扶上去。同志们浸在11月的寒流里,冻得牙齿咯咯地响,桥面渐渐低下去了。一班班长大声喊:“同志们,咬紧牙,挺起胸,保证完成任务!”有的战士唱起来:“野战军什么也不怕,艰苦和困难吓不倒咱……”大家也跟着唱起来。

    进攻的部队踏着这座“人桥”,冲上对岸,消灭了敌人。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奉命:________

    迅速:________

    2从文章画横线的句子中摘出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文中的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战士们为什么要“人身当桥腿,木梯当桥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我的童年是在大自然里度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最使我着迷的还是绿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把下列句子改成反问句和双重否定句。

    1.我有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避免暴露,他们决定暂时中断通讯联系。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听说他为了帮助一位盲人,昨天很晚才回家。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按要求写句子。

    1.山川、田野和村庄被白茫茫的大雪笼罩着。(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播下的种子有什么理由不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呢?

    (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没剩些什么。(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学们都认为《宝葫芦的秘密》这部动画片最好看。(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那些鸡在他后面追着叫着,都快把他的耳朵吵聋了。(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门廊外面的地板上有一只麻雀在跳来跳去。(改变语序,句意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既然不得不干这活儿,又有的是时间,有什么必要介意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4)法官说:“我已经在两个星期以前用锅炉铁板把洞口的大门钉上了一层。”(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改写句子,不要改变句子原意。

    1.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换成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换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辅导我。我学作文。(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作文

      为题,写一篇45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先在横线上填恰当的字词补全题目。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内容自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