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精”字组成的词语填空。
(1)人们用象牙雕刻成了非常________的工艺品。
(2)在爷爷的________照料下,那可奄奄一息的君子兰又恢复了生机。
(3)那块布料上________的花纹让妈妈爱不释手。
(4)他们派出一支________的部队去完成这次艰巨的战斗任务。
2、解释下边画线的字词。
(1)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芊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升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终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辨字组词。
俱________ 聊________ 袭________ 栅________ 籍________
惧________ 仰________ 聋________ 册________ 藉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1)《竹石》一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清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竹石》和《石灰吟》一样,运用了___________的手法。
(2)《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按________顺序,赞扬了父亲李大钊_____________的精神。
(3)《为人民服务》的体裁属于____________,文章以“______________”为中心,讲述了树立正确的生死观、_____________以及搞好团结、克服困难等方面的内容。
5、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赞赏——(______) 赞叹——(______) 责怪——(______)
占领——(______) 照射——(______) 照应——(______)
茂密——(______) 继续——(______) 艳丽——(______)
倘若——(______) 逼近——(______) 彻低——(______)
6、将下面的古诗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单车 ,属国 。
出汉塞,归雁 。
大漠 , 落日圆。
逢候骑,都护在 。
【1】此诗选自《 》,作者 ,是 朝诗人。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诗人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2】下列解释不恰当的是(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7、诗歌赏析: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诗歌中景象有虚实之分,有眼之所见,有心之所想。请指出诗中眼见之实景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开头为什么又有“迢迢”?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①卧听萧萧②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③吾曹④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①衙斋:衙门里供职官居住之处。②萧萧:形容竹叶摇动声。③些小:这里指官职低微。④吾曹:我辈。
【1】关于这首诗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题于画作之上的题画诗。
B.郑板桥所作之画、所题之诗,均与风花雪月有关,是封建士大夫茶余酒后的消遣之资。
C.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切和同情。
【2】诗人在衙斋听到萧萧的竹声时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内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同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潭,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第二个文段中的“?”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在表达上比较突出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中的事例或课外了解的例子,谈谈你对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1】花生最可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把花生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较,这样作比较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月光曲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该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给加点字注音
莱茵河____ 入场券____ 蜡烛____
清幽____ 洒遍____ 恬静____
【2】本文记叙是音乐家贝多芬创作《(_______)》的过程。
【3】仿照例子写词语。
断断续续(AABB):__________
微波粼粼(ABCC):____________
一缕一缕(ABAC):___________
【4】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
A.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B.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C.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5】用横线画出文中皮鞋匠想象的句子,皮鞋匠的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6】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围绕文中画“——”的句子回答问题。
(1)这两句话是对父亲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描写。
(2)父亲“没戴眼镜”,头发“乱蓬蓬的”是因为_____________。
(3)从“平静”和“慈祥”这两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的神情为什么是“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的?在文中用“﹏﹏”画出原因。
【3】父亲“瞅了瞅我们”,这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父亲这一“瞅”,是期望“我们”___________。
【4】文中画“ ”的句子是对父亲的_______描写,表现出他的____________。
【5】“伟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关。
哑巴渡
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渡口,摆渡的人是一个( )的哑巴老头,乡亲们都管这儿叫哑巴渡。
哑巴老人的船总是干净而清爽,船舷擦得亮亮的,闪着桐油的光泽,一点也不像他( )的脸。哑巴老人的船摆得又快又稳,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在岸上一吆喝,他就会从船舱里出来,再( )地把过河人送到对岸去,春夏秋冬,从不间断。在这里过河的人,不用担心会耽搁行程。
河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流淌着,日子在( )中逝去。哑巴老人在这里默默地把船摆过来,渡过去,人们已经习惯了河水、渡船和哑巴老人的存在,好像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直到有一天,哑巴老人生病被送进了医院,大家才怀念起以前只用一双粗大的手说话的哑巴老人。人们想起他摆船的稳当。想起了他一毛钱的渡河钱。想起了他冬天半夜里穿衣解缆就为了送一个行人过河。哑巴不在了,人们觉得船上空落落的。
一天,乡里突然来了个老将军,手里捧着哑巴老人的骨灰盒。哑巴老人得的是肝癌,死在医院里。他把一生摆渡的钱全捐了出来,想在这条河上建一座新桥。
就在新桥建成剪彩的那天,老将军含泪讲述了一件让人震惊的往事:在红军长征的一次战斗中,为了拦截追击的敌人,还是“红小鬼”的老将军奉上级的命令配合班长炸掉石桥。摆渡的哑巴老人就是我的班长!
阳光下,洁白的桥身闪烁着三个大字:哑巴渡。一位老红军生前在这里炸掉一座桥,摆了一辈子渡,死后又留下了一座桥。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章中的括号里。
A. 干干瘦瘦 B. 稳稳当当 C. 平平淡淡 D. 皱皱巴巴
【2】哑巴老人的船_________,他摆得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哑巴老人_______。
【3】“好像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句中的“这一切”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4】哑巴老人生病住院,人们怀念他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读全文,哑巴老人一生做了哪几件事?你觉得哑巴老人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小姑娘看见他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他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 爱因斯坦先生 你比昨天年轻了20岁 是吗 太好了 我打算请你到我那里做客 小姑娘跟着爱因斯坦走进了他的工作室 工作是很大,到处摆着书架和书,屋子中间摆着一张办公桌,桌上的东西乱的一塌糊涂。“你得学会照顾自己。”女孩这样说。“呵,小教授,请你再教教我。”
于是,小姑娘手把手地教起了爱因斯坦。
【1】将文段中缺少的标点填上。
____爱因斯坦先生_____你比昨天年轻了20岁_____是吗____太好了____我打算请你到我那里做客_____小姑娘跟着爱因斯坦走进了他的工作室____
【2】“小姑娘看见他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是因为________。从这里我体会出爱因斯坦很_______。
【3】通过课文的学习我知道了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个________的人。
15、句子练习。
①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新疆小伙子在跳舞。(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我估计他一定知道这件事。(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维吾尔姑娘漂亮。(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双重否定句改为肯定句。
1.这个问题不能不讲清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起地道战,谁也不能不承认是个奇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不能不遵守交通规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句子换成另一种说法,句意不变。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
________
18、根据要求填空并仿写。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1)“这”指的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
(2)仿照“不是……而是……”的句式写一个描写春天景物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改为转述句。
(1)法官说:“两周前我找人用锅炉把山洞的洞口封上了,然后又上了三道锁,钥匙在我这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官指着我问父亲:“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对我笑着说:“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班长抬起头说:“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中秋节,你是怎样度过的?拿起笔,与大家一起分享吧!要求:书写工整,内容真实,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