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积累运用。
1.《增广贤文》中表示想文采出众必须在读书时下一番苦功夫的的名言是“读书_________,一字_________”。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迢迢牵牛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牛郎织女隔着银河相顾无言的情形。在《游子吟》中同样运用叠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同样借月抒怀的诗句还有“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匆匆》一文,紧紧围绕“________________”二字,生动细腻地表现了时间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_________________,告诫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学完本文,我想起了课外积累的与本课主旨有关的名言警句有:________________。
(2)《那个星期天》的作者是中国近代的作家、散文家________________,课文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表现了那一天里“我”从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的心路变化历程,同时也为我们刻画了一位________________的母亲形象。
3、修改病句。(6分)
(1)我还有其他别的打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红不但在家里帮妈妈干活,所以在学校也热爱劳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所有每一个战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所学诗词填空。
(1)李贺用“___________,快走踏清秋”表达自己强烈的报国之情;于谦用“粉骨碎身浑不怕,___________”表达自己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2)王建的“_________,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你还积累了哪些思乡名句?请写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2分)
诚恳地( ) 反复地( ) ( )的态度 ( )的目光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江上渔者
, 。
, 。
【1】默写古诗。
【2】“江上往来人”中“往来”是因为( )
A.江上风景美 B.江上鲈鱼美 C.江上一叶舟美 D.看渔民打鱼
【3】反映了渔民劳作艰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通过____和________的对比,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分别是什么?反映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照。
7、阅读理解。
独在异乡为异客, 。 ,遍插茱萸少一人。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题目是 ,作者是 代诗人 。
【2】“独”的意思是_________,“倍”的意思是_________。
【3】“佳节”泛指亲人团聚的节日,在诗中指的是______,是农历_______这天。诗中提到的习俗有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
A.喜欢秋天。 B.思念亲人。
8、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
月下独酌(节选)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1】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蜡烛
一盏台灯摆在整洁的书桌上,它头上有一顶粉红的纱罩,腰干健美,亭亭玉立,非常引人注目。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它便发出银白色的光辉,照亮了它自己,也照亮了整个房间。台灯觉得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比不上它,就高傲地向被放在墙角的小蜡烛炫耀自己说:“你看我多么了不起,不但长得漂亮,而且很有用。可你呢?土里土气,在桌上也占地方,简直是废物,有什么用?”
蜡烛看了一眼趾高气扬的台灯,谦虚地说:“朋友,我承认你很漂亮,也很有用,可你应好好想一想,你也有短处,怎么能这样高傲呢?”台灯早就不耐烦了,大声喊道:“行了,有什么好想的,我本来就比你强嘛!”
一天晚上,台灯又要炫耀自己,忽然闪了三下,就再也不发光了。刹那间,整个房间被黑暗笼罩了——原来线路出了问题。这时,人们多么需要光啊!哪怕是一点点,也是珍贵的。主人把默默无闻的蜡烛拿了出来,点燃它,立刻照亮了房间,也照亮了自命不凡的台灯。但是,蜡烛没有为此而卖弄自己,还是谦虚地对台灯说:“我发出的光太暗淡了,的确没有你明亮,我很惭愧,我没有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蜡烛说完,便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一直到生命之火熄灭,才悄悄离开人间。
台灯很受感动,心想:“我要学习蜡烛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炫耀、不骄傲,不计较个人得失,踏踏实实为人类作贡献。”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谦虚——________ 黑暗——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三个描写台灯很骄傲的词语,再找出三个描写蜡烛很谦虚的词语。
台灯________
蜡烛________
【3】将句子写完整。
蜡烛具备的精神是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用文中具体的事例理解下面诗句的含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型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度地集中在脸上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上一副墨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肩总是耸得高高的,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一摸……他常穿的是一件灰色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我没有赶得上看,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它已油渍斑斓。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发在我的头上。他在讲台上来回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地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了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1】用文中原句回答。
“我”至今不能忘记先生的原因是________。
【2】先生给“我”的印象主要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来刻画的。
【3】用横线画出描写先生外貌的句子。
【4】眼镜成了先生最显著的特征,这说明( )
A.先生知识渊博
B.形象滑稽,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C.突出先生的“凶”
D.既点明先生的特征,又说明其知识的渊博
【5】先生说的“一眼望到底”的意思是________,加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
1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明亮的眼睛
小群是个双目失明的苦孩子。但是他非常热爱这个世界,这是因为父亲就是他的眼睛①。
很小的时候,父亲让小群触摸柔软的凉凉的东西,说:“这是水,可以流动,长江、黄河和大海都是这样的水组成的,水多了便浩荡奔腾,可以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不久,小群真的由父亲带到海边去玩,父亲还教会了小群游泳。
难度最大的是向小群解说颜色。小群生下来就面对一个黑暗的世界,怎么让他理解这个世界的五光十色呢?比方给他解释红色:太阳就是红色的,它发光,能把黑夜变成白昼;它发热,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把人晒暖和。“我懂了,”小群说,“红色就是让人感到光亮和温暖!”“不全对。”父亲细致地解释,“血也是红色的,但它不会发出什么光来;人血也是温热的,鱼血却是冷的,但鱼血也是红色的。红色并不总同光和热联系在一起。”小群困惑了起来。父亲再耐心地解释:“发热发光的是太阳,而不是红色;只是太阳能发光发热,同时又是红色的。红色只不过是有视力的人看到的一种颜色。”经过这样的循循善诱,小群才逐渐有所领悟。
以后,虽然父亲也这样反复地给小群讲解天空的蓝色,大地的黄色,作物的绿色,但是小群却对同光和热有点联系的红色情有独钟。
渐渐地,小群觉得世界不是陌生黑暗的,而是熟悉多彩的。有一次,小群真生父亲的气了。那次,小群让父亲买个红色的米老鼠书包,当书包买回来小群背着上学的时候,一位阿姨赞赏地对小群说:“小群这个绿色书包可真漂亮!”小群回家便对父亲喊:“爸爸,我让您给我买红书包,您怎么给我买绿色的呢?您知道我看不见便骗我!”说着,小群便哭了起来。
父亲听了,半天没吱声,过了好一会儿才为小群擦眼泪,说:“爸爸对不起你,小群……那天买书包时售货员说只剩一个米老鼠的书包,所以绿的也买下了……小群,爸爸是爱你的。”小群感到爸爸用他那慈爱的大手抚摸着自己的脸庞和头发,小群就在那一刻理解了爱!
时光就这样慢慢地流过,当小群学会了按摩、能够自食其力的时候,父亲却突然去世了。父亲的匆匆离去让小群痛不欲生。小群想,今后谁还能做自己的眼睛②呢?
然而,就在给父亲开追悼会的时候,小群听到了这样一句话,一位叔叔在悼念父亲时说:“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求和奋斗,他对身边的人充满爱心,作为一位双目失明的人,他让我们每一个结识他的人都从他身上汲取了力量和勇气……”
就在这一刹那,父亲对生活、对自己的那份热爱和勇气仿佛一下子全贯注在了自己的身上。“父亲呀,”他默默地祈祷,“我会长出一双明亮的眼睛③的,就在我的心上!”
(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震耳欲聋:______________
(2)自食其力: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父亲为了让小群认识世界做了哪几件事情?请分别列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三处写到“眼睛”,对它们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处“眼睛”指父亲想让小群既具有感受、了解世界的能力,又有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的信念。
B.第②处“眼睛”指另一个像父亲一样能给自己帮助和鼓励的人。
C.第③处“眼睛”指坚定的生活信念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4】对文中父亲买错书包这一情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父亲事先知道买的绿书包。二、父亲事先不知道买的是绿书包。你同意哪种说法?请根据文章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1】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歧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谨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
( )------( ) ( )------( )
【3】两种声音是 和 ,它们像 。这是一个 句,是把 比作 。
【4】读句子,选择正确答案。
(1)“精彩极了”,“糟糕透了”; “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句中的引号表示:( )
A.提示这是特别重要的词语;B.引用父母的话;C.反话;D.双重语
(2)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5】“我谨慎地把我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觉得拥有这样的母亲和父亲的“我”幸福吗?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源自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从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基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从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1】照样子,写词语。
一块块: _______ 、 ________ 。
空空落落:__________ 、__________ 。
【2】“我坐在草从里看她们”句中的“她们”指的是 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写了“我”在苦苦等待母亲买菜回来,写了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反映了作者什么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第一次到苏州
①关于心灵之乡何处,常常不敢肯定,只记得一见苏州,便宛如旧识。
②第一次到苏州,是随了父亲一道。本来以为读大学了,应该可以自己独自出这趟远门,可是终于遂了母亲的执着。父亲因为几十年前在苏州读的师范,也隐隐地有故地重游的心事,就一起上了路。
③到学校的当天我就出了一个洋相。傍晚带父亲刚踏进人声鼎沸的餐厅,我就在刚拖过的地板上重重地滑了一跤,手中的饭盒摔得老远。我连忙爬起来也不敢看看四周,只是默默地洗尽了双手和碗筷,就又去打了饭和父亲一起吃起来。饭是我爱吃的米饭,菜则是一律的糖醋口味(这样的伙食我一吃就是四年)。吃饭的时候,我一直低着头,偶尔抬眼看看对面静静地坐着吃饭的父亲,却是居家一样的坦然。我知道这是父亲曾经呆过的苏州,又是他的儿子将要生活多年的苏州,一定是很有感触的吧!从接到来自苏州的大学录取通知,父亲竟然从来没有和我谈起过这个他一度相当熟悉的城市。这始终让我感到非常疑惑,难道父亲的记忆中,对苏州竟是没有一丁点儿印象了吗?
④第二天正式报到,结束后我就陪父亲往教学楼那个方向散步。从宿舍到教学楼大概有三四百米的路程,中间还有很大一片沟壑起伏的农田。巧的是靠近路边,有一个长满杂草浮萍和寥寥几株莲藕的水塘。水塘看来很少有人清理,水是那种看起来很脏的深绿,酷热中散发出浓浓的臭味。那天我们路过的时候,正好有一个黝黑精瘦的中年男人,裤腿卷得老高,从池塘里担了深挖出的泥淤,赤着脚往旁边的田里去。那是真正最好的绿肥。在九月的阳光下,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男人额头上的褶皱和慢慢滚落的汗珠。父亲说:“苏州人这么富,到底还是苦出来的。”
⑤我知道父亲的意思,这个素不相识的农人和我家乡的爷爷辈叔叔辈一样辛劳而充实。他们将自己的大滴汗珠凝成一个个丰年,在朴实而满足的心底珍藏。这块土地的富庶与繁荣,从来就不曾少了这些史册之外的人们。我的心似乎是重重跳了一下:不看文人看农人的苏州,也正如我的家乡一样亲切友善。
⑥很快我就将这里当做了真正的家乡。原来,我与苏州,竟然是这样一见如故的。
【1】用波浪线画出前后照应的句子。
【2】对画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表露自己的疑惑,进而引出下文,使自己的疑惑得到解答。
B.因为已经过了很多年,所以父亲对苏州已经淡忘了。
C.从结构上看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从内容上看,父亲绝非对苏州没有印象。
【3】体现父亲对苏州有所感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对素不相识的农人的描写,展现了农人所具有的_______、_______品格,从而揭示了苏州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
15、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1:老农打死了狼。
老农把狼打死了
1.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纤绳勒红了红衣少年的肩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红军夺下了泸定桥。 泸定桥被红军夺下了。
3.巨浪磨圆了岸边的石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恶的草地吞没了老同志的生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两组不同的关联词语将下面的两个句子分别连成一句话。
我们为人民服务。 我们这个队伍一定会兴旺起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
(2)父亲对我笑着说:“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
(3)你不喜欢书里说的这些事。你干脆别读这本书。(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
(4)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一个日子,都不会错。(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的时候。
19、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们发现了这一只瓦砾似的贝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沿着这条小路走,能到图书馆。
改成反问句: 。
2.海上日出很壮观。
改成感叹句: 。
3.草原的景色很美。
改成比喻句: 。
21、习作。
仁立窗前,眺望窗外。窗外有些什么?是阳光从树的缝隙中射下来点点金光,是左邻右舍守望相助温馨的画面,还是一个个勇敢前行的逆行者……请你以“窗外”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