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湛江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三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补全下列成语

    1.轻而_____ 手忙_____ _____酒绿 _____六色

    2.寸进_____ 呕心_____ _____群书 _____补天

    3.赏心_____ 毫不_____ _____欲滴 _____及待

    4.百发_____ 指指_____ _____致志 _____西望

    5.歪歪_____ 高高_____ _____亮亮 _____缤纷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两小儿辩日》是一篇______________,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儿对太阳远近的辩论,一个认为太阳在________时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________时离人近,为此,各执一词,相持不下,就连________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的事。

    2.《表里的生物》中,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____________,所以对父亲的________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________里有个____________

  • 3、人们常把不会游泳的人称作“旱鸭子”,不识一字的人叫“睁眼瞎”。下面的这些人,又被称作什么呢?

    专偷东西的人( )        没有依靠、远处投奔的人( )

    表示思想很陈旧的人( )            没有骨气的人( )

    毫无主见、随声附和的人( )     对某门知识不懂的人( )

  • 4、《卢沟桥烽火》一文中我们看到,全国军民投入了紧张的战斗,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保卫自己的家园。让我想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中的“以_______________ 为荣,以______________为耻”。

  • 5、按要求给画线的词语换个说法,并写出其反义词。

    1.今年春天,我在竹篱笆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

    近义词:(   )   反义词:(   )

    2.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长大。这增加了我的兴趣。

    近义词:(   )   反义词:(   )

    3.每天早晨,我都要注视那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

    近义词:(   )   反义词:(   )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 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尽:消失。

    1仔细阅读诗句,根据提示,把诗句意思补充完整。

    李白的老朋友________,辞别西楚的黄鹤楼;阳春________烟花如海,他去往扬州。一叶________,消失在远方;只见浩浩荡荡的________,向天际奔流。

    2根据自己的理解选一选。

    A.扬州    B.黄鹤楼    C.烟花三月    D.送别

    这是一首________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是________;二句写送别的时间是________,孟浩然的去向是________;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

  • 7、课外阅读。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①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②一枝一叶:用竹子枝叶来比喻百姓们的各种小事。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A.署:衙门。

    B.萧萧:形容草木凋零。

    C.吾曹:我们。

    D.关情:牵动情怀。

    【2】给诗句中的划线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疑是民间疾苦声。( )

    A.指(人民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

    B.憎恶,厌恨。

    C.因病引起痛苦;患病的痛苦。

    (2)些小吾曹州县吏。( )

    A.细小;微小。               B.稍许;略微。             C.少许。

    【3】“一枝一叶总关情”,诗人关情的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首题画诗,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__________________

  • 8、阅读理解。

    【1】上图是一首刻在茶壶上的“循环回文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从诗中任何一个字起,顺读或逆读均可读成五言绝句,所以这是一首“循环回文诗”

    B.因为此诗文字排列成首尾连接的圆环状,看不出开头在哪,所以它是“循环回文诗”

    C.从“迷”字开始顺读,可得五绝一首:迷香雾流风,舞艳花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

    D.从“飞”字开始逆读,可得五绝一首:飞雪落花艳,舞风流雾香。迷月薄霞淡,雨红幽树芳

    【2】这首诗异常绝妙,正文虽只有20个字,却能够通过不同的读法,得到正读、逆读各_____首五言绝句,共计_____首诗。横线上填的数字是( )。

    A.1 2

    B.10 20

    C.20 40

    D.40 80

    【3】请任意写出一首由此诗逆读所得的五言绝句。(上述例子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首循环回文诗,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养花》选段,回答问题。) 

    我不是有腿病吗,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我不知道花草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感谢;我可得感谢它们。我工作的时候,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里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有益身心,胜于吃药。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者天气突变,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第二天,天气好转,又得把花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  这多么有意思呀  不劳动  连棵花也养不活  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请在文中空白处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tiáo  (   )diào (   ) 

    zhuàn(   ) zhuǎn(   )

    3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部。

    4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如此循环在文中指的是什么吗?请用“----”在文中画出来。

    6文中两次写到腰酸腿疼,热汗直流,请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理解

    李大钊是这样教育子女的

    李大钊父母早逝,由祖父李如珍一手带大。祖父管教很严,不准他外出去看赌博,更不许他骂人、打架,否则就要受到种种处罚。如此严格的家教,对李大钊的影响很深。李大钊自己做父亲后,从祖父的家教中受到启发,同样对子女进行严格的教育。扫雪就是他教子实践中的一则小故事。一年冬天,下了很大的雪。李大钊对他的儿女们说:“雪下得多大啊,你们快拿着扫帚到院子里去扫雪。要高兴的话,堆个大雪人也好。”孩子们的外祖母心疼孩子:“天这么冷,你还叫孩子们去扫雪,要是冻病了怎么办?”李大钊笑着说:“孩子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身体经常活动,也会增强抵抗力。呆在家里不动弹,就更怕冷了。”说完,他和孩子们拿了簸箕与扫帚,走到院子里。他一面扫雪,一面对孩子说:“将来谁也不能当寄生虫,谁要是不劳动,谁就没有饭吃!”孩子们边扫雪边听父亲讲新奇的故事,一点儿也不觉得冷,反而越扫越有劲……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处罚——__________   严格——__________   新奇——__________

    2读句子,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一面扫雪,一面对孩子说。

    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大钊为什么让孩子们去扫雪?而孩子们的外祖母为什么不让去呢?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则李大钊教子实践扫雪的小故事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腊八粥

    冰心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母亲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19301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10年,我们几乎连个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们妈妈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她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197618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选自《冰心七十年代文选》,有删改)

    【1】这篇文章的内容共涉及“我”家几代人?写到了煮腊八粥的哪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文章通过这条线索把哪三件事串联在了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

    瓜香不减来时路

    张 猛

    ①田畴载绿,花木扶疏,又是一年果红瓜香。每当从卖瓜的摊前车旁走过,那缕来自大地的清香便会钻入肺腑,叫人口舌生津。那一声声熟悉的叫卖声会拦住你匆匆而去的脚步,让我们循着地气向着乡土做一次深情的回眸。

    ②乡间八月,正是香瓜开园的时候,爷爷便带着我走上那条林长草丰的沙土公路。相距或远或近的路旁就会有一筐筐沾着泥土带着芬芳的瓜摆在绿荫下,等待那颠簸往来的汽车。

    ③卖瓜的都是熟稔的乡亲,看到领孙子的爷爷隔着很远便喊:“九叔,快过来吃瓜啊!”听到这令人怦然心动的声音,我便跟在爷爷身后一步步蹭过去,羞涩地接过瓜,洗也不洗就咔嚓咔嚓地大快朵颐。

    ④儿时乡村清贫,过秋儿买瓜的时候不多。古诗虽言“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但嘴馋胆大的孩子还是禁不住那甘甜的诱惑去偷瓜,既为了解馋,也为了寻求一份刺激。

    ⑤我也曾是偷瓜孩子中的一员。在骄阳似火、瞌睡连连的午后,三五个小孩便鬼鬼祟祟地钻进一望无际的玉米地。我们猫着腰,拨开茂密刺人的玉米叶子,屏气凝神地摸向瓜地。到了瓜秧匍匐的开阔处,前面的孩子悄悄趴下去,老鼠一般探出头观察一番,如果不见人就要下手了,不管生瓜熟瓜,够得着的无一幸免。伙伴中有一个因总摘青瓜而得名“生瓜头”。此刻,如果不幸被发现,看瓜的一声断喝,孩子们就立刻四散而逃,跑丢鞋的时候也常有。

    ⑥那一次到一偏远瓜地,老瓜头许久不在,偷瓜的孩子大摇大摆地钻进瓜窝棚去吃,跑累了,吃饱了之后竟然睡去了。当我们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看瓜的大爷已经从天而降立在我们面前,当时我们都傻了,垂头丧气等着一场狂风骤雨。没想到,他问问这个孩子是谁家的,那个孩子是谁家的,然后又塞给我们两个香喷喷的瓜:“以后馋了就来,别‘祸害’人啦!”如此骂骂咧咧地吆喝几句,便打发我们回家去了。

    ⑦多年以后,我才真正懂得,其实无论吃瓜还是偷瓜,那其中都流淌着一股绵长悠远的乡情,编织着一段青葱美好、令人怀念的故事。童年如梦,相信这样的美梦还在天蓝草碧、瓜香弥散的乡间烂漫上演。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结合全文,说说第①段末句“深情的回眸”具体指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画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意蕴丰厚,说说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题目“瓜香不减来时路”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理解

    每个人都是圣诞老人

    这是一个温馨得让人心酸掉泪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外国小女孩,她美丽的妈妈病倒了,病得头发都掉光了。圣诞节来临前,小女孩到药店给妈妈买药,路过一家商店时,她看见橱窗里摆着一款漂亮的黄颜色假发,她就想:这假发多像妈妈的头发呀,如果我把它作为圣诞礼物送给妈妈,那该有多好啊!

    于是,这个小女孩就溜进商店,找到那个大胡子老板说:叔叔,我用这条项链换这顶假发可以吗?大胡子老板看了看她的项链说:孩子,你这项链最多值两块钱,而这假发要卖15元呀。

    小女孩红着脸窘住了,她恳求老板千万别卖掉假发,她一定会再找些东西来换。接下来的几天里,小女孩想尽了一切办法去赚钱,但直到圣诞节的头一天晚上,她才赚了15角钱。她拿着这些钱,带着费尽心机在山上采的野蜂蜜,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再次来到商店。她找到大胡子老板说:叔叔,我妈妈真的很需要这顶假发,她病得头发都掉光了。大胡子老板看着她手臂上的伤痕和手上的一把零钱,沉吟了一会儿,遗憾地说:真抱歉,假发已经卖出去了。这女孩一下呆住了,风暴般的愤怒和忧伤充塞了她的心。她没有哭,一言不发地回到了家。

    第二天早晨,小女孩一睁眼,妈妈对她说:孩子,刚才有人送给你一个包裹。小女孩打开包裹一看,上帝呀,正是那顶假发!里面还夹着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你有一颗纯洁的心,孩子,这是给你妈妈的礼物,也是给你的一份礼物。祝你快乐。

    落款署名:圣诞老人。

    1请你认真阅读文章,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  

    经过:  

    结果:  

    2大胡子老板对小女孩说假发已经卖出去了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用几个词语来评价一下大胡子老板和小女孩。

    大胡子老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女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发挥你的想象,以对话的形式,描述小女孩和她妈妈收到礼物后的情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圣诞节你最希望让圣诞老人送你什么礼物?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神奇的克隆

    《西游记》里的孙大圣,紧急关头常常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这当然是神话,不过用今天的科学名词来讲,那就是孙悟空能够快速地克隆自己。

    我们知道,高等动物一般要通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才能繁殖后代。人们把这种繁殖叫做有性繁殖。换句话说,每只动物都有自己的爸爸妈妈。如果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

    许多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例如,从一棵大柳树上剪下几根枝条插进土里_____枝条就会长成一株株活泼可爱的小柳树_____把马铃薯切成许多小块种进地里_____就能收获许多新鲜的马铃薯_____把仙人掌切成几块_____每块落地不久就会生根_____长成新的仙人掌_____此外,一些植物还可以通过压条或嫁接培育后代。凡此种种,都是植物的克隆。

    一些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一分为二,再分为四个、八个……这就是低等生物的克隆。

    那么,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从20世纪开始。科学家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1996年,英国科学家成功地克隆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轰动了当时的科学界。科学家借用一名;村歌手的名字,给这只克隆羊起名为多利

    克隆技术是一项可以造福人类的科技成果。

    人们将克隆技术与其他科技成果结合,可以根据需要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也可以培育大量品质优良的家畜,大大提高饲养效率。

    克隆技术还可以挽救一些濒危物种,让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免遭厄运,从而调节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人们利用克隆技术能够培植人体的皮肤进行植皮手术;能够制造出人的耳朵、软骨、肝脏和心脏等人体配件,一旦病人需要,就能重新装配”……

    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

    1文中横线上的地方怎样加标点呢?正确的一项是(   

    A. ,。,。,,……                         B. ,;,;,,。                         C. ,;,;,,……

    2文中划线的词语,你还能用别的意思相同的词来代替吗?写在横线上。 

    制造——________     配件——________     装配——________

    3短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知识的?请填空。 

    短文先介绍了________,然后介绍了________,最后介绍了________

    4为了说明什么是克隆,作者引用了《西游记》里孙悟空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用“________”标出相关的句子。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照样子,发挥想象把句子补充完整。

    例:镇上的人排着队来到撒切尔法官家,搂着两个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泪水如雨,洒了一地。

    (1)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___________

    (2)教室里真安静啊,静得________

    (3)他的生活过得很不好,________

    (4)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_________

    (5)我很饿,饿得___________

  • 16、按要求句子,

    (1)高大挺拔,叶子油亮的白杨树,像一排士兵排列在宽阔而笔直的马路两旁。(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谁都佩服敢于犯颜直谏、公正扩法的狄仁杰。(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对我说:你放心吧,这里对我太重要了,我哪能轻易离开呢?”(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天祥崇高的爱国情怀激励着无数有志气的青年。(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句子练习。

    ①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新疆小伙子在跳舞。(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我估计他一定知道这件事。(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维吾尔姑娘漂亮。(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句子之窗。

    1)缩句: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成字句: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了回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宁信度,无自信也。那个买鞋的人真是可笑。他宁可________,也________

    4)巧补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________

    5)面对沉迷于各种游戏、不知珍惜时间的小军,我真想用一句名言对他说:________

  •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 缩句:受惊吓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园里像个刺人球紧紧地缩成一团。

      

    2.、扩句:小明爱钓鱼。 

                                                         

    3、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我们坚持植树造林。

    我们使这个地方变成绿色公园。

     

     

    4、改成转述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 20、按要求写句子。

    (1)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的办法好,我们一定会采纳。(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4)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像天使一样,默默拯救受病痛困扰的人。(仿写)

    我的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唐代诗人鲍溶说:“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你有没有知己?他(她)的外貌有什么特点?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有什么爱好和特长?请以“他”或“她”为题,写一篇习作,介绍你的知己。

    要求:(1)抓住人物特点;(2)通过事例把特点写清楚;(3)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或动作、神态等描写把特点写具体,并尝试运用连续的动作描写。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