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鹤壁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读句子并讲讲句子意思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 2、请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 )更新                         ( )( )见惯

    ( )( )俱下                         ④翻( )( )

    ⑤五( )( )                       ( )( )其 所

  • 3、辨字组词。

    ________  熟________  若________  叨________  彩________ 

    ________  塾________  苦________  叼________  采________ 

    ________  棍________  编________  爬________  调________ 

    ________  混________  遍________  抓________  雕________

  • 4、默写《十五夜望月》,书写正确美观,行款整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居里夫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她一生获得了许多的荣誉,但她还是 、(填写成语)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赞扬她:   。像这样的中国科家有: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课内阅读。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吟”是______________的意思。

    2用“/”表示朗读中的停顿,这首诗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烈火/焚烧/若/等闲。

    C.粉骨/碎身/浑/不怕。 D.要留/清白/在/人间。

    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___________;第三、四两句描写了______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的决心。

    4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物”是____________,“志”是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练习。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①秋丛:即丛丛的秋菊。②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③篱:篱笆。

    1第一句诗中的“____”字写出了菊花满院盛开的景象。

    2第二句诗中的加点词,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情态。

    3诗人“偏爱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借菊花___的特点,寄托诗人对菊花________的赞美。

    5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B.第一句写景,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C.第二句叙事,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直到日头西斜。

    D.第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品质。

  • 8、课内阅读

    阅读诗歌, 回答问题。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1】“吟”是_____的意思。

    【2】解释下列词语。

    (1)等闲:________(2)浑:__________(3)清白:________

    【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所受的磨炼,其实象征着____;后两句描写了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的决心。

    【4】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_____千锤万凿,_____烈火焚身,_____粉骨碎身,我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

    变成了小人儿(节选)

    【瑞典】塞尔玛拉格洛芙

    在他朝(cháo zhāo)桌子走去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奇异的情况。房子比原来大了吗?这不可能。可是为什么现在走到桌子那里比平时要多走好多步呢?椅子是怎么啦?看上去并不比刚才大,可是他首先得爬到椅子腿的横档(dǎng dàng)上,然后才能爬到座位上去。桌子也一样,他不爬到椅子扶手上就看不见桌面。

    “天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男孩说。“我想是小狐仙对椅子、桌子以及整个屋子都施过妖术了。”

    讲道集放在桌子上,显然和原来完全一样,但是似乎也有不对头的地方,因为他不站到书上去就一个字也看不到。

    他念了两三行,无意间抬头一看。他的目光正好落在镜子上。他立刻大叫起来:“看,那里又一个!”因为他在镜子里清楚地看到一个头戴尖顶帽、穿着皮裤子的小人儿。

    “他的穿戴和我一模一样啊!”男孩说着惊奇地把两手扣在了一起。当时他看见镜子里的小人儿也做了一个同样的动作。

    男孩又揪一揪头发,捏一捏胳膊,扭动一下身子,镜子里的小人儿也立刻照样做了。

    男孩(绕 浇)着镜子跑了几圈,想看看后面是不是藏着一个小人儿。可是他什么也没有找到。当时他吓得(浑 混)身发抖,因为他现在明白,小狐仙已在他身上施了妖术,在镜子里看到的那个小人儿就是他自己。(选自《骑鹅旅行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1】画去文中括号内错误的拼写。

    【2】近义词填空。

    奇异 惊奇

    这只_______的蝴蝶,远远看去像倒挂在树上的一片枯叶。

    _______地发现他竟然会说韩语。

    【3】对文章理解正确的是( )

    A.他发现了一个奇异的情况是房子比原来大了。

    B.小狐仙对椅子、桌子以及整个屋子都施过妖术了。

    C.小狐仙在他身上施了妖术。

    【4】第1自然段中,他发现的奇异情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狐仙究竟对他施了什么妖术?他是如何判断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安恩和奶牛

    [丹麦]约翰尼斯·延森

    ①在瓦尔普峡集市的牲口交易场上,站着一位老妇人和她的奶牛。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也许是太腼腆羞怯,也许是故意要吸引更多的人的注意。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她那瘦骨嶙峋的双手拿着毛线针飞快地翩然起舞。除这几根针之外,在她的灰白的头发上另外还横插着一根。她站在那里,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也不时抬头看看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口。周围一片嘈杂喧嚣,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的高声喊叫。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

    ②那头奶牛依偎在她的身边,头蹭着她的肘部,神情厌烦,腿脚僵硬地站在那里,翕动着嘴唇不断地反刍。这头奶牛已经上了年纪了,可这是一头很好的牲口,毛色鲜亮,连半根杂毛也没有,可以看得出来,它是出身真正高贵的纯粹良种。当然,要是存心找茬的话,那就是它的臀部和脊梁上长着一溜肉瘤,不过能挑得出的瑕疵也就这么点儿了。它的浑圆的乳房胀得鼓鼓的,软绵绵、毛茸茸地垂在肚皮底下。它那黑白相间的美丽的牛角上点缀着几条环状的花纹。这是一头健壮结实的奶牛,曾经有过所有奶牛都有过的生活经历,它产下了小犊,然而连看它们一眼舔它们一下都没有来得及便被人带走了。这以后便吃着粗粝的草料,心甘情愿地把牛奶奉献出来。

    ③它是一头好母牛,而且显而易见已经成熟到可供屠宰的地步,不久就有人来端详它,用手指摸摸它那刷洗得干干净净的皮毛。

    ④“这头奶牛卖多少钱?”那人问道。他把挑剔的眼光从奶牛身上转到安恩身上,锱铢必较地望着她。安恩自顾自继续打着毛线。“它不是卖的。”她回答说,然后,像是为了表示谦恭,她一只手把毛衣针撂下,使劲地把鼻孔擦个不停。那个男人惶惑起来,踌躇不决地站了半晌;后来终于不得不走了,但他临走时眼光却仍然依恋不舍地盯着这头奶牛。

    ⑤过了不大一会儿工夫,一个精明利落、脸刮得光溜溜的屠夫用他的藤杖敲了敲牛角,又用肥硕的手匆匆摸了摸母牛身上光滑的皮毛。“喂,这头母牛多少钱?”老太婆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它不卖的!”听了这话,这个身穿血迹斑驳的罩衫的屠夫扬长而去了。紧跟着又来了一个人,死乞白赖地纠缠着要做成这笔买卖,可是老太婆安恩摇摇头说:“这头奶牛是不卖的。”

    ⑥她就用这副神情接连打发走了许多主顾,这便理所当然地引起大家对她的注意,对她说长道短起来。有个人已经来过一次想买这头牛,遭到了拒绝,现在又折回来,出了一个大价钱,那诱惑力简直令人难以抗拒。安恩老太太还是用非常坚定的口气回答说:“不!”但是她似乎有些窘迫不安。

    ⑦“那么,它是已经卖了不成?”那人问道。“没有,这头牲口是不卖的。”“是吗?那么干吗老站在这里?难道光是让这头奶牛出出风头吗?”这个男人刨根问底地追问着,“是你自己的奶牛吗?”“是呀,当然是的喽!”在这头奶牛还是条小牛犊的时候,就是她的了,那是一点都不假的。安恩想,要是同他多说上几句话能够消消他的气的话,那就不妨多同他闲聊一会儿。

    ⑧“难道你站在这里是为了拿大伙儿开心吗?”天哪,怎么能这么说呢!安恩老太太气愤得说不出话,神色有点慌乱。她收起毛线针,从牛角上解下拴牛的绳索,预备回家去了。在这个时候,她睁大了眼睛,用恳求的眼神看着那个人。

    ⑨“这头奶牛太孤单了!”她终于吐露了真情,“我的小村庄上就只有这么一头奶牛,它又没法同别的牲口在一起,所以我就想到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是这样的,真的,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不过,我刚才应该讲一句‘对不起,我很抱歉’。好吧,再见了,谢谢你。”

    1用一句话概括《安恩和奶牛》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那头奶牛依偎在她的身边,头蹭着她的肘部,神情厌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这样,真的,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句中连用三个“我们”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一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章第②③段中为什么用了大量笔墨写安恩的奶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④至⑧段,想想看,对于文中写的几次买牛人,安恩分别是怎样的态度?请简要归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才揭示出老妇人安恩不卖奶牛的原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主人公是安恩,作者对安恩的描写主要运用哪些描写方法?从中可以看出安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安恩和奶牛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请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认真阅读下列短文,按要求作答。

    默默无言的带路人

      盲孩子终于上学了,可是家里的人都没有时间送他到学校,于是他要强地决定自己去。

      那天,他起得很早,拎着竹竿出了门,心里念着路线:“出门向右拐,过马路……”他向右走去,忽然,竹竿触到了墙。路呢?他着急起来。怎么办呢?他听到皮鞋声。“叔叔,盲校怎么走?”求助的口吻。“哎,我不知道。”同情而又无可奈何。

      他又听到高跟鞋的声音。“________,盲校怎么走?”盲孩子问,“您知道吗?”“盲校?没听说过。”声音由近而远。

      他又听到一阵细碎的脚步声。“你知道盲校怎么走吗?”声音低得像对自己说。可是,没有回答。他只觉得竹竿的另一头被抬起来了,并且轻轻地向前移动着,他不由自主地跟着走。“你知道盲校吗?”盲孩子兴奋了。没人回答。“你要送我去哪儿?”又是无言。他着急了,忙问:“你要带我去哪儿?”还是没有回答。他突然想起盲孩子被骗的故事,下意识地用另一只手顺着竹竿摸了摸,竹竿的另一头低一些。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竹竿的另一头被放在地下了。他愣了一下,耳边想起了铃声。啊,到学校了。他正想说声谢谢,细碎的脚步声远去了。

      放学了,他的竹竿又被抬起,还是轻轻地,另一头低一些。还是一句也没回答他的问话。就这样,他们走过清晨,走过________;走过春夏,走过________。

      有一天,盲孩子突然感到有问题:这个人的脚步声变得沉重,________的另一头也高了许多,牵竿的力量也大了许多。盲孩子急了,大声说:“不,你不是,我要跟他一起去!”

      “他不会来了。他到河里去救人……本来,他那么小,应该喊大人……可他……他喊不出声……”传来的是一个低沉的父亲的声音。沉默良久,盲孩子突然失声地痛哭起来。他扔开竹竿,发疯似的跑着,他要去寻找那位默默无言的带路人……

    1根据上下文,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盲校怎么走?

    ②就这样,他们走过清晨,走过________;走过春夏,走过________

    ③有一天,盲孩子突然感到有问题:这个人的脚步声变得沉重,________的另一头也高了许多,牵竿的力量也大了许多。

    2想一想,下面的声音是谁发出的?

    ①皮鞋声:________________

    ②高跟鞋声:________________

    ③细碎的脚步声:________________

    ④沉重的脚步声: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体会第四自然段中盲孩子的心理活动,将文段补写完整。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盲孩子带路的人为什么不说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他要去寻找那位默默无言的带路人……”中的默默无言的含义有两层,既说明_________________,又说明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了盲孩子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 12、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北京的春节(节选)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元宵节有哪些习俗?

    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表现手法,突出了______________

    【3】选文从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描写了元宵节的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元宵节是_____________

    【4】选文中说“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你知道元宵节吃元宵(汤圆)的寓意吗?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你的课外阅读积累,把下面的人物按其所属名著分类。

    林冲 贾宝玉 诸葛亮 宋江 孙悟空 林黛玉 唐僧 吕布 鲁智深 曹操

    《水浒传》:______________ 《红楼梦》:_______________

    《三国演义》:_____________ 《西游记》:_____________

  • 13、读片段,回答问题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为什么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你知道腊八粥的由来吗?请简要写下来  

     

    没有歌舞,维吾尔人的生活不完整,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为什么维吾尔人的生活不可缺少舞蹈?  

     

  • 14、阅读理解

    做豆腐

    姥姥家所在的村庄是远近闻名的豆腐村,星期天,我去姥姥家玩,就亲自做了一次豆腐。

    首先,拣黄豆。姥姥和我把大盆里昨天泡好的有斑点的、腐烂的黄豆都拣了出来,确保大豆个个圆润饱满,这样做出的豆腐质量才有保证。之后,姥姥把大豆淘洗干净,再根据比例加入适量的水。

    然后,榨豆浆。姥姥按下豆腐机的开关,在轰轰的响声中,我舀起一小盆黄豆倒入豆腐机上面的入口处。随着大豆缓缓下坠,豆腐机左边的管子里流出浓白的豆浆,淌入下面的大盆里;右边的槽里则出豆渣,掉进下面的大盆中。我一次次地弯腰舀豆,挺腰添豆,大盆里的黄豆越来越少,大锅里的豆浆越来越多,我则越来越累。姥姥心疼地说:妮子,歇会儿吧。我却固执地非干完不可。终于,添完了最后一盆豆,我浑身如散了架似的,瘫坐在地上。姥姥却没有关住机器,反而舀起豆渣来。见我迷惑不解,姥姥笑着说:豆渣还得过两遍,才能碾干净。

    接着,我和姥姥把豆浆倒入大锅里,开始煮豆浆。金黄的火苗欢快地舔着锅底,豆浆沸腾了,锅里冒起了一团团白沫。姥姥不再烧锅了,进屋拿了一瓶葡萄糖溶液,往锅里边倒边对我说:过去都是卤水点豆腐,那样做出的豆腐( )发苦,( )对身体有害。现在人们都改用葡萄糖了。”“葡萄糖有什么作用呢?我好奇地问。起凝结作用,可以让煮好的豆浆变成豆腐。姥姥又用棍搅拌着豆浆说。

    最后,我和姥姥把豆浆舀出来,倒在大盆里晾凉,这时豆浆已经快变成白色的固体了。姥姥又把它们舀在两个铺着布的长方形木框里,用布裹好,压上木板、石块儿。这样要至少等待两个小时,使里面的水分渗出来,豆腐就做成了。

    通过这次做豆腐,我深深地体会到:樱桃好吃树难栽,豆腐好吃不好做。

    1我会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

    2辨别双胞胎。(组词)

    浆(   )   添(   )   惨(   )

    桨(   )   舔(   )   渗(   )

    3下面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一写。

    (1)我浑身如散了架似的,瘫坐在地上。  _______

    (2)金黄的火苗欢快地舔着锅底。   _______

    4做豆腐的工序是:    

    5本文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句子广场。(按要求改写句子)

    1.孩子们把鞭炮点燃了。(改成 “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夕真热闹。(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姥姥对小红说:“春节放假, 来我家住几天吧。”(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北京是城市。 北京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用合适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完成句子。

    (1)(仿写排比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比喻句)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写拟人句)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把下列句子改成反问句。

    (1)这幅画是我们班刘波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好好学习,自然不能取得好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不会忘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把下面的句子改成“把”字句。

    (1)敌人杀害了李大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做好了八宝粥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读完了那本故事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保卫黄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

    (2)清晨的阳光柔和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土地。(缩句)

    ______________

    (3)清晨,我走在田野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和温暖的阳光。(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

  • 20、句子大风车。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低头唉声叹气。振作精神发奋努力。(用恰当的关联词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

    (2)孙胺对田忌说:“我有个办法,保证能让您获胜。”( 改为间接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3)月亮穿过微云。(请用比喻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得更具体更生动)

    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怎能不爱护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语境,试着写一写人物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

    开始发试卷了。久久没有听到老师念我的名字,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按要求作文。

    你即将离开生活了六年的母校,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自己的老师说,请以《老师,您听我说》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语言准确、生动、具体;不少于5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