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定西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根据课文内容《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填空,再选择正确的答案。

    (1)《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是按 _____的顺序来写的。先写解放军战士在攻打敌军司令部时被敌人暗堡的火力阻挡住了。再写董存瑞主动要求炸掉暗堡。在郅顺义的掩护下,董存瑞来到暗堡下面的桥下。接着写由于找不到放炸药包的地方,董存瑞手托炸药包炸掉了敌人的暗堡。最后写战士们消灭了全部敌人,取得了胜利。歌颂了董存瑞 _____的精神。

    (2)“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几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句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_____

    A.表示引文的省略

    B.表示语意未尽

    C.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 2、店联拾趣。

    (1)理发店:

    新事业从头开始

    ____现象一手推平

    横批:改________

    (2)百货店:

    ____西____客人人满意

    ________冬货____ ____俱全

    (3)乐器店:

    阳春____)(____传雅典

    高山____)(____觅知音

    (4)餐馆:

    盘中餐____)(____皆辛苦,弃之可惜

    杯中酒口口皆香甜,____)(____而行

  • 3、游动物园。 在括号内填上动物名称。         

    _____目寸光      守株待______    ____立鸡群  

    _____丝马迹      ___意马       凤毛___  

    _____点睛         _________     井底之____

  • 4、读拼音,写词语。

    jǔ jué  zhān mào  mián ǎo  shǎ shì  duì wŭ

                   

     

  • 5、我会拼,我会写

    hǎi yáng

    zhī shi

    shí qiáo

    diàn dēng

    péng you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xīn kǔ

    guǒ rán

    duì qí

    xiě xìn

    sì jì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诗歌鉴赏。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1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中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菊花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瓦松则长高大建筑之上。作者却说“由来不羡瓦松高”,是用_____(填手法),其目的是_________

  • 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渔家

    (明)孙承宗

    呵冻提篙手未苏,

    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

    好作寒江钓雪图。

    1“好作寒江钓雪图”中“好”读为“hào”,意思是_______

    2诗的前两句营造了______的环境,从“______”“_______”这两个动作,可以看出渔家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对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两位诗人的目光都紧盯农村_____这一特定时节,都运用了____手法勾勒出农村特有的生活画面,形象再现了农忙的景象。

    2古代诗人在反映农村生活时,感情往往比较压抑。但范成大、翁卷这两首诗却与之不同,读来有别样的滋味,试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

    端午日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   )、手脚(   )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

    比赛开始了,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皆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且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节选自沈从文的《边城》,有删改)

    1(理解词语)对第1自然段中加点的三个“莫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不”的意思是“没有一个不是”,表示双重否定。

    B.三个“莫不”展现了茶峒端午日赛龙舟人人参与的热闹场景。

    C.三个“莫不”为下文写龙舟竞渡为什么如此吸引人设置了悬念。

    D.三个“莫不”是说人们都很忙,没有时间去关注龙舟比赛。

    2(选词填空)填到第2自然段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健康  伶俐 B.结实  伶俐 C.结实  灵敏 D.健康  灵敏

    3(句子品读)第3自然段画横线句子中关于作者穿插的“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从侧面烘托了龙舟竞赛激烈、火热的盛况。

    B.留下“空白”,把那“种种情形”留给读者去发挥想象。

    C.留下“空白”,看读者是否知晓小说中的梁红玉水战擂鼓的故事。

    D.这是作者由眼前的景象展开的联想,表现出龙舟竞赛场面的热烈。

    4(提取信息)下面对短文中描写的茶峒人过端午节的场面,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短文具体写了茶峒人在端午日尽情享用鱼、肉的场面。

    B.短文细致描写了茶峒人倾城而出到河边观看划船的场面。

    C.短文细致刻画了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渡的盛大场面。

    D.短文简略描写了赛船过后军民在河中游泳追鸭子的场面。

    5(整体感知)短文描写茶峒人过端午节的盛况,展现了当地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茶峒人(   )的精神面貌。

    A.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B.奋发向上、合作争先

    C.不怕困难、积极乐观 D.辛勤劳动、崇尚科学

    6(写法探究)短文对以下内容,描写得最详细具体的是______,为什么这样安排?

    A.茶峒人去看划船比赛   B.龙船的样式

    C.船与船的竞赛   D.人与鸭子的竞赛

    这样安排的原因:__________

    7(图文对照)如果仔细研读短文,再对照插图,你会发现图与文并不相符。在哪一点上不相符呢?请你简要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

    痛苦的游戏

    一次朋友聚会,有一位正在某个心理咨询培训班学习的朋友提出要和大家玩一个游戏。他发给每人一张纸片,请大家在上面写下五件自己认为最珍贵的东西,比如生命、爱情、朋友等。最后他再三强调:大家一定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它。

    我认真地考虑了一下,在自己的纸片上写下了:丈夫、女儿、快乐、满足感和父母。这时,这位朋友请大家考虑放弃其中的一个。我轻轻地划去了“满足感”。我的“满足感”,其实是“事业有成”的代名词。从小所受的教育告诉我:碌碌无为是悲哀的。所以,尽管只是一个中学教员,我还是希望能从小事做起,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一番成绩来。然而,工作上的“满足感”,并不是我生活的全部,就算工作上表现平平,我至少还拥有我的家人和快乐,他们于我何等重要……尽管这样宽慰自己,我心里隐隐约约地还是有些郁闷——毕竟我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我开始觉得这是一个不大好玩的游戏。

    接下来,朋友请大家在剩下的四件中再放弃两件。我一下子懵了,放弃哪一个好像都是不可能的。我请求说:游戏可不可以就此结束了?朋友说:那哪行?哪有半途而废的道理?忍痛割爱吧。真的,我的心里好痛苦、好矛盾。划去“快乐”后,我以歉疚、负罪的心情划去了“父母”。亲爱的爸爸妈妈,如果你们看到这篇文章,请千万千万要原谅女儿,毕竟你们不可避免地要先我们而去。

    然而这游戏还没有结束!朋友请大家在仅剩的两件中还要划去一件,保留最后一件。这真是太残忍了!我的丈夫和女儿,我怎么可能舍弃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我的丈夫,我生命中最亲密的伴侣,在我迷惘时为我指点迷津,在我失意时为我排忧解难,我的生命中不能没有他!而我的九个月大的小女儿,集聚了我所有希望的小精灵,她傻乎乎的笑脸,她无所顾忌的大哭,都是那样深切地牵扯着我的心,我的生命中也不能没有她!如果要选择舍弃他们中的哪一个就让我先舍弃自己吧。

    游戏结束了。朋友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着这个游戏的现实意义,而我的头脑里一片空白。原来,生命中的种种至爱,在我心中的分量远远超过了我的想像,我的家人,我的事业,我的快乐心情,对我来说都是那么的重要!以至于尽管只是一个个假想的“放弃”,仍然让我感到痛苦和沉重。

    一个游戏参加者喃喃自语:什么呀,真是个无聊的游戏!我看了他一眼,不,朋友!这是我所参加的最有意义的游戏。让我们更诚挚地去爱、去珍惜吧,在我们还拥有着的时候!

    1用文中的短语填空。

    (1)作者在纸片上写下的五件最珍贵的东西,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快乐心情”三类。

    (2)文中所述只是一次游戏,尽管只是假想的放弃,而作者却感到痛苦和沉重,这是因为她是“______________”对待的。

    2作者划去“父母”时为什么感到歉疚、负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游戏是痛苦的,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我所参加的最有意义的游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理解

    爆竹记忆

    不知道父亲什么时候买了爆竹,直到除夕那天的傍晚,外面已经响起了零零星星的爆竹声,他才神秘地从不知什么地方摸出了那一挂用红纸包着的小鞭。

    男孩子对于有没有新衣服穿不是太看重,而对于出现在面前的爆竹却是兴奋得眼睛发亮。过年的味儿,就是从爆竹的火药味儿弥散开来的。一毛六分钱一挂的百头小鞭舍不得一次放完,小心翼翼地拆开来,计算好了一次放多少,装到口袋里,拿半截点燃的香,来到外面的大平台上,一个个点燃,享受那一声脆响的快乐。开始的时候,将小鞭放到栏杆上,一只手捂着耳朵一只手去点燃引信,点燃的是急切的期待。后来胆子越来越大,(果然 竟然)敢将小鞭捏在手上,近距离地感受那声炸响。

    对于农村老家,我脑子里没有概念。田野里的白雪仿如破棉絮,使农村到处泥泞不堪。院子里铺了一些干草,说是给回来过年的祖宗的牲畜吃的,那意思是说祖宗们回来的时候,要么是骑着马,或者是赶着牲畜拉的车。接他们回来的时候是有一个仪式的,接近午夜的时候,我的手里被塞了一根长长的杆子,上面有一挂长长的鞭炮,父亲用一个托盘端着一些烧纸之类的东西,来到一个街口,他在湿漉漉的泥地上跪下磕头并烧化那些祭品的同时,没有忘记点燃我举着的鞭炮。毕毕剥剥地炸响时,有提着灯笼的农村孩子围拢过来,在浓浓的火药味儿中,寻找落在地上没有炸响的零星爆竹。

    那一夜我始终是迷迷糊糊的,农村的除夕和初一似乎是相连的,人们都不睡觉,刚刚吃过年夜饭,便以长幼排序,对着有祖宗画像的柱子磕头,前面的桌子上摆满了供品,有筷子和酒杯,(果然 显然)是给回来过年的灵魂们食用的。除了给死去的祖先磕头,还给活着的长辈磕头,年龄小的人可以获得压岁钱。在自家磕完了头,还要在父辈的带领下,到村子里的本家去给长辈磕头,在血缘比较近的长辈那里也是可以获得压岁钱的。

    【1】用“/”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零零星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心翼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下面的句子好在哪里。

    (1)男孩子对于有没有新衣服穿不是太看重,而对于出现在面前的爆竹却是兴奋得眼睛发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只手捂着耳朵一只手去点燃引信,点燃的是急切的期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伙伴对新年最关心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写的新年都有什么风俗?至少说出三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课外阅读。

    宁死不屈的“空军勇士”

    ①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七日,晴空万里。淞沪会战硝烟弥漫,激战正酣。

    ②天上,战机穿梭往来,煞是忙乱,一朵朵弹花像盛开的木棉,布满天空。突然,一架中国战机被密集的地面高炮击中,拖着黑烟,向西坠去。这时,一个黑点弹出了燃烧的机身,转眼化作一朵洁白的伞花。

    ③降落伞轻柔地飘落空中,阎海文拔出手枪,警惕地四下搜索着。几分钟前,当他把成吨的炸弹准确地投向地面上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时,日军虹桥一带密集的高炮击中了他的座机。对此,他早有准备,只是在心里有点儿为他的座机惋惜。

    ④伞花还在飘荡着,突然,一阵逆风吹过,吹得他睁不开眼。不好,他心里一惊,这么飘下去不落到海里,也得落向敌人阵地。他心里急速地考虑着,手中的左轮枪抓得更紧了。与此同时,一队队身躯粗壮的日军从工事、掩体、村落、树林里向他扑来。几天来,他们已尝到了中国空军的苦头,中外舆论对中国空军的赞誉,也对他们有一定的精神折磨,他们急着想看看中国空军到底什么样。日本兵把阎海文团团围在一块坟地里。“砰!砰!砰!”三声清脆的枪声,三个冲在前列的日军扑通倒在地上。“捉活的,不许开枪!”一个瘦瘦的陆军少佐冲上来,狠狠地命令道。一个汉奸探出头来喊话,被阎海文一枪撂倒在地。少佐再也忍不住了。他扬起枪,先扣动了扳机,立时,枪弹在阎海文藏身的坟头掀起一片尘土。“砰!砰!砰!砰!”阎海文躲在坟后举枪射击,又有几个日本兵应声倒地。这时,他检查了一下枪膛,只有两颗子弹了,他抬手又打死了一个日本兵。

    ⑤敌人在一步步逼近,死亡也一步步向他袭来。阎海文擦了擦枪上的尘土,缓缓地站起了身。头上,天空还是那样蔚蓝;脚下,祖国的泥土还是那样芳香。他最后轻蔑地扫了一眼围上来的日军,高声吼道:“中国无被俘空军!”他举起了枪。“砰!”枪响了,一股殷红的鲜血,落在英雄脚下深情的土地上。

    ⑥当天下午,日本兵列队脱帽,向刚树立的一座新坟致敬。为敌人的勇士举行葬礼,这是他们的第一次。

    【1】故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背景是______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____

    【2】下列关于文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自然段第一句话用环境描写突出战斗的激烈。

    B.第②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说明当时形势的险恶,也说明阎海文高超的技艺和早做好了跳伞的心理准备。

    C.第④自然段画线的句子通过对陆军少佐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了阎海文的勇敢无畏,属于正面描写。

    【3】在文中用“﹏﹏﹏”画出一处描写阎海文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说说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4】概括短文第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

    【5】日本兵向阎海文的坟墓致敬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

    数学

    ①欧阳中石生于1928年,小时候绝顶聪明,他有两大特长;书法和戏剧。此外,在文学.绘画和体育方面,他也相当出色。可惜他数学差点,从初中升高中,就栽在几何上,第一年没考上。

    ②关于这件事,欧阳中石有一段回忆。他说,1956年,他已从北大毕业,在通县师范救了两年书,暑假回到老家济南,顺便看望自己读中学的语文老师顾谦。此公乃一代词人、名师顾随的弟弟,因为崇拜鲁迅,连发型和胡须都是仿照鲁迅的样式。巧得很,顾谦老先生当时正在理发,听见有人进门,头也不回,问:“谁呀?”“我。”“是中石吗?”“是。”“现在干嘛?”“教书。”“教什么?”“您猜?”顾老师说:“数学。"

    ③欧阳中石大为惊讶:“您怎么一下就猜到了呢?”

    ④顾老师说“要是语文、历史,你就不会让我猜,既然让我猜,肯定是让人想不到的。初中时,你的数学不好,有一次你的几何不及格,所以我就猜数学。”

    ⑤老师的推理,让逻辑专业毕业的欧阳中石大为折服。

    ⑥但顾老师也有考虑不到的地方:正因为数学曾经是弱项,欧阳中石后来特别加强学习,在加强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乐趣,形成良性循环。高考时,欧阳中石选择的科系就有数学。在北大读逻辑学专业,高等数学是必修课,所以欧阳中石到通县师范教书时,数学已从弱项变成了强项。

    ⑦欧阳中石晓年讲课,深有体会地说:“随着做学问的深入,这才懂得数学知识是非常有用的。在努力攀登的过程中,原来哪里薄弱。就一定得补哪儿。做学问犹如垒金字塔,下底与高是有比例的。下底不宽,是不可能有高度的。”

    【1】这篇记叙文的写作顺序是( )

    A.倒叙

    B.插叙

    C.顺叙

    D.变叙

    【2】联系上下文,第⑤自然段中“大为折服”的意思是( )

    A.拍手叫好,觉得有道理。

    B.让人为之屈服。

    C.十分震惊,打心眼儿里佩服。

    D.表示一个人说到了点子上。

    【3】顾老师一下就猜到了欧阳中石现在教数学是因为( )

    A.初中时欧阳中石数学不好.顾老师认为既然要猜,那结果一定是出乎意料的,只有当初数学不好的人现在教数学才最出人意料。

    B.顾老师知道欧阳中石在北大读逻辑学专业,高等数学是必修课。

    C.顾老师后来听说欧阳中石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因此数学学得好。

    D.顾老师听说欧阳中石上高中后,几何学得特别好。

    【4】文章最后一句话“做学问犹如垒金字塔,下底与高是有比例的,下底不宽,是不可能有高度的。”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

    正月欢乐的高峰,无联是上无佳节,也叫灯节。从初十就热起来,一直到十五。花灯可是真正的艺术品。有圆的、方的、八角的;有谁都买得起的各色低灯笼,也有绢的、纱的和玻璃的:有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仿动物的羊灯、狮子灯……另外有一种官府使用的大型纸灯,名字取得别致,叫“气死风”。这种灯道身涂了桐油,糊得又特别严实,怎么也吹不天,所以能把风气死。

    纽约第五街的霓虹灯倒也是五颜六色,有各种电子机关,变幻无穷,然西那只是为了商业上的宣传,没什么文化内容。北京的花灯上,有成套的《三国演义》《水游传》和《红楼梦》,就像颐和园长廊的雕梁画栋。有些戏人儿还会要刀弄枪,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是走马灯,蜡烛一点,秫秸插的中轴就能转起来。守在灯旁的一个洞口往里看,它就像个旋转舞台:一下子是孙猴子,转眼又出来八戒,沙和尚也果在后边。至今我还记得一盏走马灯里出现的一个怕老婆的男人。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富丽堂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雕梁画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是从哪些方面写花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哨棒被武松赶紧丢在一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每天,教室被同学们打扫得干干净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句子展示厅。

    1.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改变顺序,句意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滨孙到过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碰到过许多危险。鲁滨孙一点儿也不畏惧。(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两句话合成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滨孙在破船里拾到许多钱,但钱在孤岛上又有什么用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跳出一只野兔来,箭一样地窜过雪堆。(仿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一个日子,都不会错。(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的时候。

  • 18、照样子,发挥想象把句子补充完整。

    例:镇上的人排着队来到撒切尔法官家,搂着两个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泪水如雨,洒了一地。

    (1)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___________

    (2)教室里真安静啊,静得________

    (3)他的生活过得很不好,________

    (4)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_________

    (5)我很饿,饿得___________

  •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正在打扫卫生。(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草生长。(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的故乡是浙江绍兴人。(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断定这件好事可能是王宇做的。(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6)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

    7)王老师走过来,拍着我的肩膀说:不要急,没带雨具老师送你回家。(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

    8)军官对孩子说:你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战士的。(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

    9)大家都能办到的事,难道我就不能办到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10)知识是无止境的,我们有什么理由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呢? (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他微笑着说:“我们到延安来,专门赶来采槐花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红说:“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到野外活动,我必须参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问题,让我指给您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蔺相如说:“秦王若有诚意换璧,我就把璧交给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乐园。

    六年的小学生活中,有多少难以忘怀的事历历在目,有多少心里话想要诉说。请你选择一件或两件事,围绕一个中心,向老师诉说毕业前夕的心里话。可用再见了,老师为题。

    要求:1.内容具体,有条理。2.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3.不少于5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