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那店小二哪里肯放。 店小二:服务员。
B.三人坐定,一面酒保筛酒。 酒保:酒店服务员。
C.一个引着武松,离了单身房里。 单身房:单身汉住的房间
2、下列词语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妒疾 委托 紧急 拖男挚女
B.照办 预计 呐喊 自言自语
C.探听 私自 猕猿 结伙成队
D.霹雳 调度 咆哮 拱伏无违
3、下列生字按音序排列有误的一项是( )
A.丞 驾 翎 幔 瑜 B.蹿 筷 琅 咆 跄
C.锤 胯 霹 雳 簌 D.迸 呵 镌 楷 瞑
4、归来饱饭黄昏后,________________ 。
5、比一比,再组词
扩( ) 辨( ) 缝( ) 晴( )
矿( ) 辩( ) 逢( ) 睛( )
旷( ) 辫( ) 蓬( ) 清( )
灌( ) 虔( ) 捡( ) 搓( )
罐( ) 虑( ) 检( ) 蹉( )
6、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给词语分类,并各写两个自己积累的词语。
( )( )堂堂 满面( )( ) 目( )口( ) ( )头( )腰
活( )乱( ) ( )( )动听 ( )声( )语 ( )背( )腰
文质( )( ) ( )( )奕奕 健( )如( ) 巧( )如( )
( )头( )气 大( )大( ) 身( )力( ) ( )重( )长
写人物神态的:
写人物外貌的:
写人物行动的:
写人物语言的:
7、那风筝都飘飘飙飙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一展眼只剩下一点黑星儿,一会儿就不见了
(1)找出这段话中描写风筝变化快的词语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段话对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极为形象生动,作者是借这一去不复返的风筝,预示着金陵十二钗的________和贾府的________。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自相矛盾》是一篇________(体裁)。“自相矛盾”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
2.《田忌赛马》记叙了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反映了孙膑的足智多谋,说明______________。
3.《跳水》按照__________的顺序,记叙了孩子在陷入绝境的危急时刻,船长命令孩子__________,使孩子转危为安的故事,表现了船长的__________、机智、果断,同时也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
9、快乐阅读。
冰淇淋的眼泪
朋友就读于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后在父亲的努力下,去了县城的中心小学,日子过得平平淡,倒也有滋有味。
可是,朋友渐渐地对那种平淡的生活失去了兴趣,他想过得更为激情,更为精彩,于是就在一个青年志愿者协会发起的支援西部的活动中报了名,置亲朋好友的劝告于不顺,要求到西部支教。
朋友被安置到甘肃西部的一个小山村里。第二天就正式讲课了,三、四、五年级在一起上课,讲得匆匆忙忙的。不久,朋友就来信说,那里条件艰苦,工作也累,似乎想知难而退。
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他的想法。
那天,班上最小的一个孩子问他:“老师,书本上说的冰淇淋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城里的孩子都喜欢吃冰淇林?”
“冰淇淋是一种冰做的食物,里面放有奶油、巧克力等物,吃着凉凉的、甜甜的,在夏天可食用,可消暑、增加人体能量……”他面对一群瞪大眼睛的孩子,忽然感到自已的解说是那样苍白无力,毕竟,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是应该亲口尝一尝的。
“老师,巧克力是什么呀?”他刚刚顿住,另一个孩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道。
看着孩子们迷惑的眼神,朋友感到了问题的棘手,就匆匆地应付了几句,孩子们听得似懂非懂的。
后来,一个偶然的会,朋友到县城去领一个邮包,正打算回去时,却无意中发现了那个县城唯一的冷饮店,他决定为班上的二十几个学生每人买一个冰淇淋带回去。好在那天天气还不是很热,他向老板要了一个塑料盒子,又找来一些棉花、布片,包着装有冰淇淋的食品袋,赶了近二十里的山路,朋友才回到了山村,
还好,冰洪淋才稍微化了一点。他将冰淇淋分给了孩子们,看到他们欢呼雀跃的样子,心里才稍稍多了一些安慰。
第二个星期,他看到了一个孩子的作文:“我们都很爱我们的老师,他是一个好人,给我们每个人买了一个冰淇淋,很好吃。我们以前谁都没有吃过冰淇淋,那时,我们感动得流泪了,冰淇淋也很感动,它流着白色的泪……”
【1】你能根据意思填出文中相应的成语吗?
(1)遇到了困难就放弃。(_________________)
(2)急迫得不能等待。(_________________)
(3)高兴地呼喊着,像雀儿一样跳跃起来。 (_________________)
【2】读句子,仔细体味,完成练习。
(1)他置亲朋好友的劝告于不顾,要求到西部支教。
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在那天天气还不是很热,他向老板要了一个塑料盒子,又找来一些棉花、布片,包裹着装有冰淇淋的食品袋,赶了近二十里的山路,朋友才回到了山村……
①句子中的“赶”能否改成“走”?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冰淇淋的眼泪”表面上指_________,实际上指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1】在原文上标出孩子追赶猴子时的动词,并从中挑选三个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选段中描写水手们的相关的语句在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选择正确的答案。
(1)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______)
①引出对孩子处境的危险的描写。
②引出对船长果断行为的描写。
③引出下文对孩子害怕心情的描写。
(2)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____)
① 水手的大叫惊动了船舱里的船长。
② 水手的大叫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出境的危险。
③水手的大叫把猴子吓跑了。
11、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回国的那一天正是元旦,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毕竟也凉飕飕的。外祖父把我们送到码头。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船快开了,母亲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眼含泪水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1】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写梅花品格的句子。再模仿这种格式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面这几段话来看,外祖父送墨梅图给“我”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话写出了外祖父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说具有梅花品格的人有很多,请写出2个历史上具有这样品格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那些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请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用三个成语来形容他们的思乡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一直想当作家。祖父对我的这个理想充满了理解和支持。在我还读小学的时候,他就四处跑着给我借书让我读。有一次他骑车去隔壁村借书,回来的时候赶上一个下坡,刹车失灵,结果连人带车一起摔到了沟里,在床上躺了整整一个月才能勉强下床。
我把他借来的《金庸全集》扔在地上,含着泪说,我爸说要我去电子厂打工,同学们也经常嘲笑我,我再也不想当什么狗屁作家了。
祖父那时候腰椎间盘突出,他____________。
他走上来,只说了一句话:“______________”我心头一震,恍惚间,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大人了。
【1】画“﹏﹏﹏﹏”的句子中,作者通过“____”这一动词及“____”这一神态描写,很好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
【2】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想想祖父会有哪些动作、神态、语言,补充在文中的横线上。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间房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_______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
但刷子刷过屋顶,立时_______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_______,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_______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屋顶尤其难刷,蘸了________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
但刷子刷过屋顶,立时________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________,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________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2】写出近义词。
尤其________ 悠然________ 雪白________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画上“ ”。
【4】这段话主要写了________,包括他刷墙的________和________,反映了“刷子李”________。
14、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
齐桓公称霸后齐国很强盛。后来到了齐景公当国君的时候,齐国出现了一位很有才干的相国,他的名字叫晏婴,他既有丰富的知识,又聪明机敏。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敢于指出国君的错误,是齐景公的得力助手。老百姓都尊敬地叫他“晏子”。
齐景公特别喜欢鸟。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的人专门负责养这只鸟。可是几天后,那只鸟飞走了。齐景公气坏了,要亲手杀死烛邹。晏子站在一旁请求说:“是不是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您再杀了他,让他死得明白。”齐景公答应了。
晏子板着脸,严厉地对被捆绑着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国君叫你养鸟,你却让鸟飞走了,这是第一条;使国君因为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这件事如果让其他诸侯知道了,都会认为我们的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人的性命,从而看不起我们,这是第三条。所以现在要杀死你。”说完,晏子回身对齐景公说:“请您动手吧。”
听了晏子的一番话,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他干咳了一声,说:“算了,把他放了吧。”接着,他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说:“若不是你的提醒,我险些犯了大错误呀!”
(有删改)
【1】根据你的理解给短文加上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请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贫乏——(______) 蔑视——(______)
【3】理解“若不是你的提醒,我险些犯了大错误呀!”这句话。
(1)句中的“你”指__________,“我”指__________。
(2)“我”险些犯了什么大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犯了大错误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百姓都尊敬地叫晏婴“晏子”的原因是什么?请用“_____”在文中画出来。
【5】你从这则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轻松阅读快车。
春的消息
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水,漂白了鸭的羽毛。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你看,春天已经来到!
让我们换上春装,像小鸟换上新的羽毛。飞过树林,飞过山冈,到处有春天的欢笑。
看到第一只蝴蝶飞,它牵引着我的双脚;我高兴地捉住它,又爱怜地把它放掉。
看到第一朵雏菊开放,我禁不住欣喜地雀跃。小花朵,你还认得我吗?你看我又长高了多少!
来到去年叶落的枝头,等待它吐出新的绿苞。再去唤醒沉睡的溪流,和它一起奔跑。
走累了,我就躺在田野上,头顶有明丽的太阳照耀。是谁搔了我的面颊?
啊,身边又钻出嫩绿的小草。
(1)全诗共______个小节,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对____________浓浓的爱意。
(2)第一小节仿佛是一个特写镜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春天的美好跃然纸上。
(3)第二小节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作者把________比喻成了________________,换上春装,飞过树林,飞过山冈。
(4)第三小节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戏春图:从“________”一词,能体会到作者发现第一只蝴蝶时高兴又情不自禁的感情。“____________”和“______”这两个词,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捉住蝴蝶的高兴又怕伤害小蝴蝶的心思。
16、阅读理解。
心里的天鹅
①给孩子读童话故事《丑小鸭》时,才知道天鹅是会飞的,而且是候鸟,可以飞越半个地球。
②“那,现在的天鹅怎么不会飞呢?”孩子问我。我跑到图书馆借了一本《饲养天鹅的方法》,才知道事实的真相。欧洲中古世纪的贵族,因为喜欢天鹅的姿态,认为天鹅是鸟类中的贵族,于是就想把天鹅养在自己的庄园,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品位。于是,他们捉到天鹅以后,用三个方法来使天鹅不能飞翔。一是把天鹅双翼的羽毛剪掉一边,使天鹅失去平衡,不能飞翔。二是绑住天鹅的翅膀,使它无法张开翅膀而不能起飞。三是由于天鹅起飞需要很大的湖泊助跑,如果缩短池塘的距离,天鹅失去足够的助跑距离,就飞不起来了。前面的两种方法过于残忍,又会伤害天鹅优美的姿态,所以就普遍地使用第三种方法,久而久之,天鹅就失去起飞的能力,甚至忘记自己也会飞翔了。那些能飞越大山大海的天鹅就成为贵族的宠物了。
③有一次,我到瑞士旅行,在卢桑的湖里,看到一大群的天鹅,游到木桥边向游客乞讨食物,我的心中充满感慨,这些在湖边乞食的天鹅,可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经能自由地飞翔吗?古书里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意思是说:“像燕子麻雀这种小鸟,怎么能了解天鹅飞行的壮志呢?”这句话成为一种讽刺,因为燕子和麻雀依然在天空飞翔,天鹅却由于人类的私心,变成不能飞翔的鸟了。
④我一直深信人的心里也有一只天鹅,可以任思想和创造力无边地飞翔,许多人受到欲望的捆绑,或在生活中被剪去飞行的双翼,或由于助跑的湖泊太小,久而久之,失去思想和创造的能力,也就失去自由和向往天空的心了。
⑤自由地飞翔于天空,乃是一只鸟的天赋,不管是天鹅、孔雀还是燕子、麻雀。拥有思想的自由和无边的创造力,乃是一个人灵性的天赋,不管是圣人还是凡夫俗子,可惜许多人被情欲所催迫,失去了灵台的清明了。
⑥我想到日本的禅宗之祖道元禅师曾写过一首悟道诗:
⑦空阔透天,鸟飞如鸟。水清澈地,鱼行似鱼。
⑧天空多么开阔透明呀!鸟飞得像鸟一样。水是多么清澈见底呀!鱼游得像鱼一样。这看起来简单的世界,其实隐藏着多么幸福的禅心呀!鸟飞得像鸟,有鸟的尊严;鱼游得像鱼,有鱼的尊严;人活得像人,有人的尊严,这是文明世界最基本的格局了。
⑨我喜欢天鹅那优美的线条和仪态,但我不希望天鹅被养在池塘里,我希望天鹅能张开翅膀,从我们的头上飞过,使我们可以望向广大的天空。
⑩古代的中国人认为看到天鹅从远方飞来(有鸿鹄飞至),生命里必然有好事发生,现代的人已经没有这种好事了!
【1】下列不属于欧洲中古世纪的贵族们为让天鹅不能飞翔而采取的方法的是( )
A.绑住天鹅的翅膀。
B.剪去天鹅一侧的翅膀羽毛。
C.缩短池塘的距离。
D.把天鹅养在自己的庄园里。
【2】对短文第②段内容的理解,说法最准确的是( )
A.小孩问现在的天鹅怎么不会飞。
B.贵族们捉到天鹅后,用三个方法来使天鹅不能飞翔。
C.贵族们普遍使用第三种方法使天鹅不能飞翔,久而久之,天鹅失去起飞的能力。
D.“我”跑到图书馆借了一本《饲养天鹅的方法》,才知道天鹅失去飞行能力的真相。
【3】对“心里的天鹅”的理解,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内心本有着自由的思想和无穷的创造力,就像天鹅本有着自由飞翔的能力一样。
B.“我”喜欢天鹅那优美的线条和仪态,在阅读《饲养天鹅的方法》之后,“我”觉得自己可以饲养出心目中的飞翔的天鹅。
C.正如天鹅丧失了飞翔的能力一样,人们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束缚,最终丧失了自己的思想和创造力。
D.这里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表面看是写天鹅的遭遇,实际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4】文中加点的“事实的真相”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写到了道元禅师的诗,请说说引用这首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内阅读。
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 ),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 )来( )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人走马灯似的( )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 )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 )不动他。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动作的词。
【2】从上面这段话中找出一个比喻句,画“ ”。
【3】说一说这段话表现了小嘎子的什么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理解。
月光启蒙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的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苦涩童年的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在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虽然过着清贫的日子,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颍,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又叫数来宝)的民间艺人。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融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地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1】课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小时候,母亲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事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2】联系上下文,在括号里写出“长”的不同意思。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______五谷,却疯长______歌谣。
【3】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是_____________。(根据课文补充句子)
【4】文中引用童谣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标题“月光启蒙”理解最贴切的项是( )
A.月光下,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吟唱,让我初步了解了许多民歌童谣。
B.在故乡明亮的月光下,母亲教会我要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C.在故乡的天空下,月光启迪我领悟了浓郁的诗情和生活的真谛。
D.明月星光下,母亲用智慧和才华陪伴我的童年,启迪我的想象和诗情。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荷兰的花(节选)
在茫茫的花海中,荷兰人最迷郁金香。
走遍荷兰,你会发现郁金香到处开放。那花有光滑碧绿的长叶,叶间伸出一梗壮实的花茎,向上托了朵柔美的花,活脱脱像只典雅的高脚酒杯。郁金香花色缤纷,而且每种颜色都有个美妙动听的名字:像烈焰般炽热鲜红的叫“斯巴达克”;像黑夜般神秘幽深的叫“夜皇后”;镶有浅红花边的白花,被誉为“中国女性”,真是亭亭玉立,秀姿天成。荷兰人的想象多妙!
荷兰人迷郁金香快痴了。有个老板竟然愿意用他的酿酒厂换一棵罕见的郁金香,瞧瞧,代价多高!在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有幢非常美丽别致的小石屋,就像一座童话里的皇宫,门前墙上的一块石头上刻着:“此屋出售,价值三枝郁金香。”荷兰人爱郁金香,并把它定为自己的国花。
其实,郁金香原生长在我国的青藏高原,现在那儿还有野生的郁金香。很久以前,这花被荷兰人发现,便小心翼翼地捧回家,用那双能变沧海为桑田的神奇的手,轻轻抚弄暗淡柔弱的小花朵。一年,两年……好多年过去了,人们再也辨认不出郁金香小而可怜的模样了,她出落得惊人的庄重、典雅,就像有位作家说的: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1】短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 ”画出来。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亭亭玉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秀姿天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荷兰人对郁金香的情感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短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就像有位作家说的: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我们不仅欣赏了荷兰的花,还了解了荷兰的人。荷兰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脸上淌着雨水。(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洪咆哮着。(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汉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请你换一种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妈妈说:“我要回唐山去,那儿才是我们的祖国。”(改为转述语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大约三十个国家。(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
(5)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用加点字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文。
张大力是一位俗世奇人,在生活中,你一定也碰到过奇人吧。或许他就在我们校园里,或许他就在菜场里,或许他就在你的家里……请选择其中一位,写一写他(她)的故事。要求:写好细节,写出人物特点,叙事要具体,条理要清晰。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