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短语中,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诣其父(拜见)
B.乃呼儿出(才)
C.请勿自误(不要)
D.何不拜我为王(为什么)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山处处埋忠骨》展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
B.“豆蔻年华”是指女子十七八岁的年纪。
C.汉字产生于几千年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沿用至今。
D.《跳水》的作者是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肥沃(wò) 憎恨(zèng) 难堪(kān) 淤积(yū)
B.金钗(chāi) 涟漪(yī) 绞痛(jiǎo) 琴弦(xián)
C.企业(qǐ) 遐想(xiá) 颧骨(quán) 匪徒(fěi)
D.天赋(fù) 胚胎(pēi) 毛毡(zhān) 顽劣(liè)
4、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芝士( ) 帷幔( ) 擂鼓( ) 倚靠( )
踉跄( ) 湖泊( ) 镌刻( ) 呐喊( )
5、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_____)的桥梁 (_____) 的街道 (______)的交通工具
(_____)的影子 (_____)的声音 (______)的水上城市
6、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那些孩子们从小_____________,表现了农村儿童的_____________,也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氛。《稚子弄冰》选取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片段,表达了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抒发了诗人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祖父的园子》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3)《月是故乡明》通过讲季羡林小时候在家乡玩耍时所见美景,借离乡所见之月逊色于家乡之月来寄托作者_____________的情感。
(4)《梅花魂》三次写到外祖父的眼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整篇文章通过赞美梅花来颂扬______________________,寄托了外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7、把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
1.武松打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山的军师——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孙二娘开店——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先解释加线的词,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____________________ 还: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理解。
盲人提灯笼
“盲人提灯笼”本是一则笑话,指一个人做事没用大脑想,尽是做些多此一举的事。最近我从朋友那儿得到了新诠释。
这位朋友是这么说的: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
那盲人满心欢喜地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自己。”
有一次,我搭朋友的车,就借花献佛,再将这则故事叙述一遍与他分享。朋友听后,颇有同感,又以自己的实际经验加以佐证。
他说:“以前我开车经过隧道,总是不喜欢开车灯。一来隧道不长,里面的光线还不差;二来嫌麻烦,认为实在没有必要开开关关。不料有一天被迎面而来的大卡车撞了个正着,险些命丧黄泉。后来我才觉悟到,开车灯是给对方看的,因为车子经过隧道,对方是从亮处进入暗处,视觉难免调整不过来,加上对面来车不开灯,那实在太危险了……”
世上的朋友,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自己走路是多么孤寂与危险,旦夕祸福,没有人知道你从何出来,又往何出去。假如能学学提灯笼的盲人,为别人照路,也照亮自己。时时帮助和关怀别人,别人也就帮得到你,所谓“为善至乐”,就是这个意思吧。
【1】“盲人提灯笼”是歇后语,其下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请写下来。
(1)借花献佛
花:______________。佛:______________。
(2)为善至乐
善:______________。乐:______________。
【3】点明全文主题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盲人的故事对“盲人提灯笼”做了怎样的诠释?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全文的写作目的,想想文章的深刻含义,在下面三项中选一个恰当的做标题……( )
A.照亮别人
B.盲人提灯笼
C.保护自己,方便他人
10、课外阅读。
难忘的八个字
[加拿大]玛丽·安·伯德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觉自己越来越与众不同。我气恼,我愤恨——怎么会一生下来就是裂唇!我一跨进校门,同学们就开始讥嘲我。我心里很清楚,对别人来说我的模样令人厌恶:一个小女孩,有着畸形难看的嘴唇,弯曲的鼻子,倾斜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
同学们问我:“你嘴巴怎么会变得这样?”我撒谎说小时候摔了一跤,给地上的破玻璃割破了嘴巴。我觉得这样说,比告诉他们我生出来就是裂唇要好受点。我越来越敢肯定:除了家里人,没人会爱我,甚至没人会喜欢我。
二年级时,我进了老师伦纳德夫人的班级。伦纳德夫人很胖,很美,慈祥可亲。她有着金光闪闪的头发和一双黑黑的、笑眯眯的眼睛。每个孩子都喜欢她、敬慕她。但是,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她。因为这里有个很不一般的缘故——
我们低年级同学每年都有“耳语测验”。孩子们依次走到教室的门边,用右手捂着右边耳朵,然后老师在她的讲台上 A 说一句话,再由那个孩子把话复述出来。可我的左耳先天失聪,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我不愿把这事说出来,那样同学们会更加嘲笑我。
不过我有办法对付这种“耳语测验”。早在幼儿园做游戏时,我就发现没人看你是否真正捂住了耳朵,他们只注意你重复的话对不对。所以每次我都假装用手盖紧耳朵。这次,和往常一样,我又是最后一个。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因为他们的“耳语测验”都做得很好。我心想:老师会说什么呢?以前,老师一般总是说“天是蓝色的”,或者是“你有一双新鞋”等等。
终于轮到我了,我把左耳对着伦纳德老师,同时用右手 B 捂住了右耳。然后, C 把右手抬起一点,这样就足以听清老师的话了。
我等待着……然后,伦纳德老师说了八个字,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这位很胖、很美、慈祥可亲的老师轻轻说道:
“我希望你是我女儿。”(有删改)
【1】文中A、B、C三处分别应填入哪个词语?选一选。(填序号)
①悄悄 ②紧紧 ③轻轻
A._________ B._________ C._________
【2】请把文中描写“我”的外貌的句子画上“ ”,把描写伦纳德夫人外貌的句子画上波浪线。
【3】选一选。
文章开头先写“我”天生是裂唇,受到同学们的讥嘲,认为除了家人没有人会爱“我”,甚至没人会喜欢“我”。这样写的目的是( )。
A.为下文写伦纳德夫人独特的教学方式作了很好的铺垫
B.为下文写伦纳德夫人的爱心作了很好的铺垫
【4】选一选。
“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她。因为这里有个很不一般的缘故——”在文中的作用是( )
A.巧设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B.画龙点睛,耐人寻味,照应题目,总结全文
【5】“难忘的八个字”是哪八个字?这八个字对“我”来说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对比阅读
(一)
一位作曲家带着自己创作的曲子向一位著名的音乐大师讨教。在听演奏的过程中,这位大师不断地脱帽。演奏完毕,作曲家连忙问道:“大师,是不是屋里太热?”大师说:“不是,我有碰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中我碰到那么多熟人, 。”
(二)
一次,著名钢琴家李斯特到冬宫(俄国沙皇的宫殿)演奏。演奏开始后,沙皇还在和贵族小姐们聊天儿,于是李斯特停止了演奏。乐声一停,沙皇回过神来,忙问李斯特为什么不弹了。李斯特欠身答道:“陛下说话时,臣理应缄(jiān)默。”
【1】(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即话里隐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读短文,再做一做练习,体会言外之意的奥妙。
(1)文段(一)末尾少一句话,下面①、②两句话,你认为哪一句放在该处更合适?(_____)
①必须连连脱帽 ②不得不连连脱帽
(2)文段(一)中大师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二)中李斯特的话暗含了一个什么道理?(_____)
①专心、安静地听演奏是对别人的尊重。②作为臣子,必须尊敬陛下。
【2】(拓展迁移)选文中的大师和李斯特在语言运用上都讲究了一定的技巧,都有其言外之意。请你将下列语句中人物的言外之意写出来。
(1)李大华正在阳台上浇花,楼下的刘阿姨说:“小李,你真爱美啊,我刚晾的被单也被你锦上添花了。”
刘阿姨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管漏得厉害,院子里已经积满了水,修理工答应马上就来,结果住户等了大半天才见到他的影子。他懒洋洋地问住户:“现在情况怎么样?”这位住户说:“还好,在等你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学会了游泳!”
这位住户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丰碑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群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chā chà]的队伍。
军长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将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多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军长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军长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些迷离。
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不动,好似[sì shì]一尊sù xiàng( )。他浑身都落满了雪,无法biàn rèn ( )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ān xiáng( ):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象在向战友借火。单薄[ báo bó ]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军长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抽动了一下。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
一阵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军长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 警卫员 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 军长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不知是由于冷 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人小声告诉军长:“他就是军需处长……”
军长愣住了,他zhèng zhèng( )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成了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巍巍群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军礼。
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jīng yíng( )的丰碑。
【1】在[ ]中划去错误读音。
【2】根据短文中出现的音节写词语。
【3】给文章画线句子加上标点。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军长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这是为什么(用“√”选出正确答案)
(1)战士们不知道冻死的是谁,又没听清将军的问话,不知道怎么回答。( )
(2)见到将军发怒,战士们害怕,不敢回答。( )
(3)战士们心情沉重,因为知道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此时除了沉默,还能说什么呢?( )
【6】课题“丰碑”的含义是(用“√”选出正确答案)
(1)赞颂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恪尽职守的精神,他高大的形象在将士们心中永不磨灭。( )
(2)指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后,看上去像一座高大洁白的石碑。( )
(3)丰碑就是指高大的石碑。( )
【7】从文中找出描写军长情感变化的语句画出来(至少3处),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①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②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1】选文中标有序号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分别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请你任选一句分析这样说明的好处。_________
【2】①概括松鼠搭窝的过程:搬木片→错杂放置→________ →________。这表现出了松鼠的________。
②用加点词语写一写做某事或某种手工的过程:________。
【3】下面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松鼠搭窝的描写,对比选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松鼠在树上筑巢或利用树洞栖居,巢以树的干枝条及杂物构成,直径约50厘米。
A.《中国大百科全书》所给资料语言简洁,严谨,数字的运用准确说明了窝的大小
B.《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语言简洁,平实,但描述缺少条理性;课文的语言活泼,有趣,但不够准确
C.课文对搭窝的过程描述得细致生动,富有趣味,表现出了松鼠的聪明能干。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梦想背后的故事
王列
王老师没想到一向很听话的燕红,突然变得这么倔强。
进入高二,学校对学生进行分流。所谓分流,就是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以及文化课基础,把爱好相同的学生分到同一个教学班,这样便于管理与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发展。
燕红的文化课基础很好,老师希望燕红专心学习文化课,想不到燕红坚持学习美术。实事求是地说,学美术的学生文化课基础多数较差,文化课基础这样好的一个学生,学习了美术,王老师觉得非常可惜。
王老师做了很多工作,想不到燕红却毫不动摇,他异常生气。他想跟燕红的父母交流一下情况,让她的父母劝说她,偏偏他们都在外地打工,通过电话联系上后,他们都表示孩子学什么由她自己决定。既然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阻止她,干脆先让她学习一段时间,如果她觉得不合适,再让她回到普通班级学习也未尝不可,王老师有些无可奈何地想。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期末考试,燕红的文化课考得很好。让王老师想不到的是,她的绘画也几乎是最优秀的。王老师询问美术老师燕红今后发展潜力如何,老师赞扬燕红说,她对色彩和线条非常敏感。王老师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有些莫名的失望。
高三下学期,市电视台组织一次以“我的梦”为主题的中学生绘画大赛。大赛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初赛,学生自由创作。第二个阶段是决赛,学生现场作画。学校很多学生都参加了比赛,但是进入决赛阶段的只有燕红一个人。
这次比赛除了看学生的绘画基础,还委比学生的想象力。不用说,凡是参加比赛的,绘画基础都不错,谁的想象力更强,谁肯定会胜出。
通过前几轮的比赛来看,燕红的想象力非常强;几乎每一张画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最后一次比赛的题目是《梦中的家乡》,只要胜出,燕红就会获得冠军,大家对燕红也非常期待。然而那幅画燕红却画得非常普通甚至连一点想象的成分都没有:弯曲的柏油马路、低矮的远山、清清的小溪、几块石板搭成的小桥,还有低低的石头房子……
当然,燕红与冠军失之交臂了,大家都为燕红感到惋惜。
“自从参加比赛以来,你的每一幅画都是充满想象力的,为什么最关键时候的这幅画却这么普通?”主持人问她。
“我梦中的家乡就是这样的!”
燕红说这话时,眼里已经充满了泪水。
“为什么不是更美好一些的呢?”主持人感到奇怪。
“我梦中的家乡就是这样的!”
燕红再次强调说。
“作为这次比赛的亚军,电视台会帮你实现一个梦想,您的梦想是什么呢?”主持人问。
“我想找到一个和我画上一模一样的地方,哪怕哪怕十几年前曾经这样也行。”燕红说。
“能告诉大家为什么吗?”主持人问。
燕红说这是她的一个秘密,她非常希望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主持人只得答应想尽一切办法帮她寻找。
也视台通过多种方式,最终还是找到了那个地方。那是几千里路外的一个小山村,而燕红的秘密也随之揭开,原来她是一个被拐卖的孩子。被拐卖的时候,因为年龄太小,根本不知道家乡是哪里,只是隐约记得自己家乡是这样的,而家乡的样子也曾一次次闯进她的梦乡,于是她发誓学习绘画,画出家乡的样子并找到家乡。这个秘密,此前,她没告诉过任何人。
知道实情后,王老师感慨无限,他不禁暗暗告诫自己,今后一定要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因为,有时,你不可能知道学生有怎样的梦想,也不知道这个梦想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选自《当代青年》,有改动)
【1】文题为“梦想背后的故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品味文中画“ ”句,王老师因为什么而高兴?又为什么有些莫名的失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主要写了王老师和燕红两个人物。请分析一下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波浪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
祖父、后园和我(节选)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一直开到六月。
花朵有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在摘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蜇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彤彤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我就笑得哆嗦起来,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下去。
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不晓得,还照样地拔着垄上的草。我跑得很远地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彤彤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我笑得最厉害,在炕上打着滚儿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儿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醒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又在炕上打起滚来。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成了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1】选文中“我”摘玫瑰花恐惧的是_____、_____。当然,“我”摘玫瑰花肯定也有快乐,“我”的快乐应该是_______________。
【2】联系选文内容填空。
(1)“我”笑得哆嗦起来,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2)祖母“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3)祖父“把帽子放下,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成了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最有道理的一项是( )
A.通过回忆童年时代的后院生活,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浓浓亲情的眷恋。
B.通过回忆“我”给祖父戴花的情景,表现了我的顽皮和祖父的宽容。
C.通过回忆“我”给祖父戴花后闹笑话的情景,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宽容。
16、阅读短文《父亲》,完成短文后的题目。
父亲
父亲很小就远离家人到兰州煤矿里做工,我是在外公外婆和母亲的呵护下一点点长大的。我是那么快乐而满足,从来没觉得父亲不在身边有什么两样,有什么不妥。转眼,我6岁了,突然有一天我被告知是有父亲的,并且他要回家来了。
还没等我意识到是怎么回事,一个黑瘦矮小的男人出现在我视线里,甚至在我还没来得及想象我的父亲该是如何的高大魁梧,现实就已摆在眼前,想闭上眼睛拒绝一回也来不及了。比外婆还矮的父亲给我一个打击,我竟有些恨他,全然没有亲切的感觉。“爸爸”这两个字眼,我使用的频率极低,有这样一个父亲,不值得我引以为自豪。‖
我渐渐“懂事”,每次与他上街,总是先“扫描”一下,看看四周有没有熟人。如果有,我立即跳下他的自行车,很要面子地自己朝前走,装作与他没有关系似的。他呢,也从来不追,更不问为什么,只是远远跟着,看着我“拙劣”的表演。‖
日子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就在父亲接连地找到工作又接连地失去工作的喜喜忧忧中过去。我渐渐明白,兰州十几年的煤矿生活并没有给父亲留下什么,除了仅存的一份死力气。那些技巧性的、在办公桌上写写画画就能赚到钱的工作,注定与小学都没毕业的父亲无缘。
在承受了别人的白眼和妻女疑惑的眼神后,父亲不声不响买回来一辆破三轮,埋头修理并重新油漆了一番,于是,父亲的“运输公司”草草开张了。尽管我在作文中歌颂过清洁工,赞美过搬运工,但那是没摊在我身上——站着说话不腰疼。而在骨子里,我对这种廉价劳动力的工作是有些轻视的。
我毫不掩饰我的反感,但父亲对我的皱眉撅嘴视而不见,每天早早晚晚地把三轮车推进推出。‖
渐渐地,我和母亲习惯了父亲每天在餐桌上讲蹬三轮时看到的新鲜事,沉闷的父亲竟也有这样绘声绘色的口才。我们也习惯了父亲每天清晨把三轮车“砰”地一声推出去,平平淡淡说一声“我出去了”的招呼。渐渐地,我对同学说起父亲的职业已不会脸红。父亲对他的工作是那么充满希望,甚至引以为荣。父亲在用他的踏实和诚实无声地告诉我:工作不分贵贱高低,只要你劳动,只要你尽力,就一定会有所得。‖
就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习惯缠着父亲撒娇,讨点零花钱,看父亲憨憨又得意地笑着:“拿去吧。”在不知不觉中,家里充满了和谐的笑声,我叫起父亲来声音那么清亮。
若有一天,你和我一同上街,看到前面有个黑黑瘦瘦的男人挥汗如雨卖力地蹬三轮,听到我大声地叫“爸爸”后,你一定会看到掉转头的那一张满足而快乐的脸……‖
【1】短文已经用“‖”划分成五个部分了。默读短文,然后在横线上写出短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读短文,思考“我”对父亲的内心情感变化,然后按照变化的顺序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喜欢自豪
【3】句子“每次与他上街,总是先‘扫描’一下”中的“扫描”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中用横线画着的句子表达了父亲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短文中的父亲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用波浪线画出这些语句。
17、课外阅读。
幸福铃声
第一次强烈地想和老爸通电话,是在十年前,他生日的那天。
那时候,我还在南方读书,交了学费,家里已无力支付我的生活费,日常开支基本上依赖学校的特困生补助和一些微薄的奖学金。学校离家实在是太远了,为了省下路费,大学四年我没回过一次家。每个周末我都坐在校园的紫荆树下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又考了全年级第一名,拿到了一等奖学金;我在那件从高中时就穿的旧衣服上贴了一朵精致的小花,穿在身上仍然漂亮。还告诉他,我们学校有一种紫色的花,常常在我写信的时候落下一两片,非常美丽温柔,但是在梦里我见到的却是家乡那片白绿交杂的生动的白桦林。
并不是每封信都会寄出去,毕竟八分钱的邮资对我来说可能就意味着早上要吃不饱去上课。何况父母亲并不识字,每次要走到几里外的二姨家才能“听”到我信中的内容。
没有信的日子,父亲是那么盼望能够知道女儿一切安好。于是,我能解决一切因难的聪明父亲想出一个绝妙办法:他让二姨在回信里告诉我,镇上的一个小商店有电话,他和老板很熟,已经说好了,以后每个星期六晚七点我把电话“打”过去,他会准时候在那里。
而他,其实并不接那电话,只笑呵呵地张开嘴,贪婪地听着那美妙的来电铃声,直至它最后消失。他一直觉得那欢快的铃声就是他女儿的笑声,只要女儿的电话铃声准时响起,他就明白女儿在他乡一切都好。
我家所在的村庄离镇子有十里路,中途有一片宽广的白桦林。每个星期六的黄昏,我的父亲——一个东北汉子,会雄赳赳气昂昂地两次穿过那片白桦林。母亲说村子里的人这一天都能听到他嘹亮的歌声和笑声。
我还记得那个大雪纷飞的周末,那天是父亲的生日,我多么希望他能接我的电话,我有多少话要亲口对他说……
可是我笑呵呵的父亲等到铃声消失后即刻站了起来,昂首走出了商店。那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的父亲穿着红披风站在那片白桦林里,四周都是电话机,他拨电话给我……
【1】第2、3自然段从四个方而写了“我”家的生活困难,请概括出来。
(1)__________(2)_________
(3)__________(4)_________
【2】用“ ”画出文中两次写“梦”的句子,并说出两次做梦分别表达了“我”内心怎样的思想感情。
【3】第七段说,“我有 多少话要亲口对他说……”联系全文,想一想“我”要对父亲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题目是“幸福铃声”,是因为父亲听见电话铃声,就知道_________,所以父亲是幸福的;“我”每次打电话,就想起___________,所以“我”也是幸福的。
18、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们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1】将文段中画“___”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主要是对毛泽东主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描写,写出了毛主席感情的变化,先是以_____________的身份希望_______________﹔然后以___________的身份决定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们的儿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毛主席作出这一艰难、痛苦的决定,体现了他( )
A.丧子之后的极度悲伤
B.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C.世人都有的伟大父爱
1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约法三章
“和群众同吃住同劳动”这是毛主席对自己儿子的“约法三章”。一些领导干部的腐败,常常都是因为子女二引发的,如果他们也用毛主席的这个“约法三章”,党内又何来因子女而产生的腐败呢?
田志芳,四川广安人。1933年参加红军,抗日战争时期曾任营长、团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东北军区后勤部车管处处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军事代办处顾问。如今回想起,1983年12月他跟我说的延安时期毛主席对儿子毛岸英严格要求的故事,使我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再一次油然而生。
1946年初夏的一天,在中央机关大食堂吃晚饭时,田志芳发现新来了一位同志,①高个、宽肩、体格健壮,着一身洗得干干净净的蓝布军装,显得很精干。他发现这个人有些面熟,在哪儿见过呢?可寻思半天,怎么也没想起来。
吃完晚饭,田志芳来到杨家岭沟口的花园,在一个石羊背上坐下,掏出文件准备看上两页。这时,只见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和一个青年慢慢走来,细瞧,正是那位面熟的新同志。他们一边走,一边亲切交谈,从他身旁走过。他连忙问身边的一位同志:“和徐老在一起的是谁啊?”
“那是毛岸英,刚从苏联回来。”
“毛岸英?”
“就是毛主席的儿子。”
哦!田志芳猛地拍了一下脑门,恍然大悟:怪不得面熟呢,原来是毛主席的儿子。
可他又有了疑问:“怎么毛主席的儿子还和咱们一起吃大灶?他刚从苏联回来,能吃惯咱这小米饭、山药蛋?”
那位同志瞥了田志芳一眼说:“毛主席一向对自己要求严格,给毛岸英‘约法三章’,要他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啊,原来是这样。
过了一段时间,看不到毛岸英同志来大食堂吃饭了。后来,在国民党向解放区大举进攻的前夕,毛岸英又回来了。②他的脸变黑了,身体也瘦了。一打听,原来是毛主席把自己的儿子派到最艰苦的山区,上“劳动大学”去了。在那儿,他与农民同吃同睡同劳动。
身为领袖的毛泽东同志,对自己的子女严厉要求,使边区军民很受教育。由于党的领导同志都这样以身作则,所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延安才得以蔚然成风。
【1】从文中找出符合下列解释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1)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____________)
(2)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____________)
【2】“约法三章”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用“﹏﹏”画出相关词句。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①②都是对人物的________描写。对比语句①,从语句②中可以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延安才得以蔚然成风”的原因的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毛岸英不和大家一起吃大灶。
B.毛岸英到最艰苦的地区参加劳动。
C.毛泽东对自己的子女要求严格。
D.党的领导同志都以身作则。
20、按要求写句子
①把那么一套不像样子的衣服卖给一位脾气特别的百万富翁!(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还没有来得及插上一句嘴,他已经把我的尺寸量好了。(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改成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淮南的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楚王仗着自己国事强胜,想乘机侮辱晏子。(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脸了。(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昏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妙笔生花。
每一个汉字都能引发我们许多遐想,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奇妙的故事,请以“我与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在横线上填一个汉字或词语,可以写习字练字的经历,可以写对某一个汉字的学习认识过程,可以写围绕这个汉字所发生的故事,也可以写由某一个汉字产生的许多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