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形声字的形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其中形旁表意,声旁表音。
B.有的形声字是人们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声符创造出来的。
C.有的形声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形符创造出来的。
D.我们根据形声字“声旁表音”这一特点可以确定形声字的读音。
2、下列词语中结构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垂头丧气 B.膀大腰粗 C.哈哈大笑 D.目瞪口呆
3、下列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饮而尽筋疲力尽
B.陷子之盾设下陷阱
C.造诣高深诣其父
D.极目远眺登峰造极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草船借箭》是选自我国古典名著《____》中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___________。
(2)《鸟鸣涧》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_,诗中描写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3)《景阳冈》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________,课文重点写了他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这两部分的内容。
5、品读下面的句子,然后回答问题。
【1】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1)这段话在全文的结构上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啊!
作者引用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有什么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的故事分别出自哪本书?请写出书名和主人公。
(1)焚稿断痴情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误入白虎堂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大战红孩儿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刮骨疗毒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7、难读的字:给下列汉字注音。
诣(________) 弦(________) 窈(________) 窕(________)
秽(________) 涕(________) 轧(________) 憎(_________)
胚(________) 祸(________) 患(________) 赋(_________)
痴(________) 伊(________) 窘(________)
8、多音字组词:
zhǎng( ) è( ) bǎi( ) chǔ( )
涨 恶 柏 处
zhǎng( ) wù( ) bó ( ) chù( )
9、课内阅读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在田间劳作时,经常发现一些带有刻痕的龟甲、兽骨,称它们为龙骨。他们不知道这些龟甲、兽骨是古代的遺物,将较大的龙骨卖给了药铺(pū pù),将小的龙骨丢弃了。药铺将龙骨碾成粉末用作治疗创伤的药材。龙骨上的刻痕因无人知道是极有价值的殷商时期的刀刻文字,而常被村民打磨掉。
直到18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些龟甲和兽骨上的刻痕,引起了清代国子监(jiàn jiān)主管官员王懿荣的注意。王懿荣平时酷爱收藏古董,精通金石之学。经过仔细研究,他认为这些龙骨上的刻痕是一种比篆书更早的文字。
后来,人们把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作甲骨文,我国文化领域由此又多了一门新学科,叫“甲骨学”。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是第一个发现和研究甲骨文的人。
(2)人们把刻在______和______上的文字叫作甲骨文,研究甲骨文的学科叫“_______”。
【3】“金石学”是考古学的前身,我国的______(人名)是金石学的开创者,其学生曾巩的《_____》最早提出“金石”一词,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这一名称。
【4】下列对“甲骨文”的研究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可以为研究殷商时期的历史提供确凿的证据。
B.研究甲骨文只是考古学者的个人爱好。
C.甲骨文在研究文字造诣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刮骨疗伤(节选)
关羽攻打樊城时,被毒箭射中右臂。将士们取出箭头一看,毒已渗入骨头,劝关羽回荆州治疗。关羽决心攻樊城,不肯退。大家见关羽箭伤加重,便派人四处寻找名医。
一天,有人从江上驾小舟来到寨前,自报姓华名佗,特来给关羽疗伤。关羽问华佗怎样治,华佗说:“我怕你害怕,因此要立一柱子,柱子上吊一环,把你的胳膊套入环中,用绳子捆紧,再盖住你的眼睛,给你开刀治疗。”关羽笑着说:“不用捆。”然后吩咐设宴招待华佗。关羽喝了几杯酒后就与人下棋,同时把右臂伸给华佗,并说:“随你治吧,我不害怕。”华佗切开肉皮,用刀刮骨。在场的人吓得用手捂着眼。再看关羽,边喝酒,边下棋,谈笑风生。过了一会儿,血流了一盆,骨上的毒刮完了,关羽笑着站起来对众将说:“我的胳膊伸弯自如,好像从前一样。华佗先生,你真是神医呀!”华佗说:“我行医以来,从没见过像你这样了不起的人,将军乃神人也。”
【1】选文没有运用了( )人物描写方法来刻画关羽的形象。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神态描写 D.心理描写
【2】对“在场的人吓得用手捂着眼”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场的人看到关羽的手臂被切开,而且流了那么多血,被吓坏了
B.在场的人被华佗割开关羽皮肉刮骨的过程吓坏了
C.在场的人的反应与关羽的从容淡定形成对比,衬托出关羽钢铁般的意志
D.在场的人胆小如鼠,看到血吓坏了
【3】选文三次写了关羽的“笑”。请联系上下文,通过“笑”,揣摩他的心理活动。
①关羽笑着说:“不用捆。” | ②边下棋,谈笑风生。 | ③骨上的毒刮完了,关羽笑着站起来……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4】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关羽被华佗称为“神人”。对此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chī)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kèn)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1】结合句子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纳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个方面写出了王熙凤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
【3】用波浪线画出侧面描写王熙凤的句子。
【4】从文中第一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明天我们毕业(节选)
凡卡叹了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凡卡把那张写满字的纸折成四折,装进一个信封里,那个信封是前一天晚上花一个戈比买的。他想了想,蘸一蘸墨水,写上地址:
“乡下 爷爷收”
然后他抓抓脑袋,再想一想,添上几个字:
“康司坦丁?玛卡里奇”
……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1】表示凡卡受虐待的动词是:______________。从这些动词中可以看出凡卡过着______________的学徒生活。
【2】文中画线句应读出_________的语气。
【3】凡卡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向爷爷诉说了自己受到的虐待,请在文中用“/”划分开来。
【4】“写信封”是《凡卡》一文中的一处_________描写,虽然用字不多,但它采用暗示的表达手法,说明这是一封_________的信,由此更让人体会到_________。
【5】凡卡的“希望”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希望”真的“甜蜜”吗?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7分)
“报……今天的晚报!”清脆的童音在刚降临的暮色中显得格外清脆,寒风把她的声音送向远方。每当她卖掉一张报纸时,她那红红的脸上便漾满笑容。
不知道是怜爱这个冷风中的女孩,还是被她那清脆的声音所吸引,我掏出两角钱:“小姑娘,给我一张。”她迅速地抽出一张报纸,恭敬地递给我,又从小口袋里掏出零钱数着找给我。这时公共汽车开过来了,我刚迈步,小女孩连忙喊:“阿姨!等一等……钱!”我想把那八分钱留给小女孩,就头也没回地上了公共汽车。 我刚坐下,那清脆的声音又在我耳旁响起:“阿姨,你的钱!”我吃了一惊,为了那八分钱,她竟然上了车,真不可思议。
阿姨 找给你八分钱 还有十块钱
十块钱 怎么回事 我诧异了
“嗯,你刚才买了报纸掏手套时,钱掉在地上了。”她把八分钱和十块钱塞到我的手里,并轻松地长舒了一口气。顿时,一股暖流流遍了我的全身,我被她的纯真打动了!我暖着小女孩的双手:“你为什么要出来卖报?”
“我?”她有些不好意思,“我的邻居张奶奶病了,我放了学就替她卖报。”说着,她眨巴着晶亮的眼睛冲我笑了。
车到了下一站,小女孩跳下车,钻进人群里,她瘦小的身影消失了。她那清脆的童音却久久地回荡在我的耳旁。
啊,多好的孩子!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1)给短文加一个小标题。(2分)
(2)给第四、五两个自然段加上标点。(3分)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分)
立即( ) 响亮( )
居然( ) 特别( )
(4)如果你是一名记者要采访小女孩,你会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小女孩可能会怎么回答?(4分)
问:
答:
(5)文中通过两件事说明小女孩“有一颗金子般”的心。(4分)
第一件事是:
第二件事是:
14、品读句子。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1】这句话通过描写蜻蜓、蚂蚱、蜜蜂表现祖父园子里____________。描写蜻蜓和蚂蚱,侧重于写它们的________,而写蜜蜂时,着重描写了它的________,还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
【2】我也能用这样的方法写一种小昆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去年,我生日的那天,爸爸送给我一个丝织的小盒子,让我A(a.保存b.收藏c.珍藏d.放置)起来。我好奇地问:“爸爸,这是什么?”爸爸微笑着说:“你猜。”“镶着红豆的小别针?是闪光的金项链?”爸爸只笑不开口。我打开一看,原来盒子里装着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放大镜,放大镜下有一小块红色的有机玻璃,玻璃上镶着“一粒米”。我心想:“这有什么可珍贵的呢?”当我拿起这颗“米粒”用放大镜仔细一看,不禁B(a.惊叹b.惊讶c.惊奇d.惊呆)了。在这么小的天地里,居然刻着张继的一首诗《枫桥夜泊》。我一数上面竟刻了三十七个字,在诗的末尾还有一个红色的小章,章上两字:屈茹。用六倍的放大镜看这首诗都有些费劲,但仍能看出那苍劲的笔锋。爸爸说这叫象牙微雕。
②我只觉得好玩,便收了起来。同学们来到我家玩,我便拿出来让他们观看。有一次,同学们在争着观赏时,“米粒”崩了出去,落进了沙发缝,我够了半天没够着,“米粒”反而越陷越深。几天后,爸爸问我“米粒”收在哪,我吭了半天才说出“米粒”的下落。爸爸一听,满脸焦急的神色,连忙拿来剪子,把沙发给拆了,我躲在一边不说话,看着爸爸好不容易从沙发里寻出这个小东西,抹了把汗,露出笑容。我好奇地问:“干吗这么费劲,不就是‘一粒米’吗?”爸爸收敛了笑容,给我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③原来,这个微雕的作者屈茹是个教师,从小就C (a.爱好b.喜爱c.酷爱d.热爱)微雕艺术。文化大革命时,他遭迫害,被下放到农场。而屈茹的一手雕刻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练出来的。那时,没有雕刻用的石头,屈茹就在木头上刻。 后来他发现了一片竹林,便在每棵竹子上都刻上一首小诗,大的小的,粗的细的,高的矮的,就连新生的竹杆上也刻满了。他不顾日晒雨打,也不怕蚊虫叮咬,苦练了十年,渐渐地,练出一手好雕功,就连一根头发丝,他也能劈成两半刻成一副对联。能在这么微小的东西上刻文字,凭的全是一种感觉。这粒米是爸爸拍摄他的微雕艺术时,他赠给爸爸的。
④我望着这粒“米”,明白了它的价值,它D (a.孕藏b.凝聚c.凝结d.浸透)了屈茹的多少汗水呀!我现在明白了,爸爸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微雕艺术品,给我讲的也不光是个故事,而是一种精神。
【1】给文中的A、B、C、D四处选适当的词填空,依次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2】本文的线索是___,点明文章中心的一句话是:___。
【3】本文第③段是采用的是记叙顺序中的___ , 它在文中的作用是___。
【4】本文第④段中加下划线的“一种精神”是指___的精神。
【5】有人说,文章中爸爸在“我”生日的时候送我礼物仅是一粒米,这个礼物太轻了;也有人说,爸爸是送了我一件艺术品,是很贵重的。你觉得礼物的轻重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评判?爸爸的这个礼物合适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内外比较阅读。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选文中写了哪些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
【3】选文中事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选择最合适的词语来概括。( )
A.任性 B.自由
C.明亮 D.美丽
【4】从选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平分生命
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他是她唯一的亲人。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了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已免去了手术的费用。
作为妹妹唯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与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终于点了点头。
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邻床的妹妹微笑。抽血后,男孩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一切手术完毕,男孩停止了微笑,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里,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作出的决定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医生握紧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小伙子,你很健康,你能活到100岁!”男孩从床上跳到地上,高兴得又蹦又跳。他在地上转了几圈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挽起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人每人活50年!”
所有的人都被震惊,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
【1】根据意思从短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填写在括号中。
(1)相互依靠着生活。(___________)
(2)形容深入而反复地思索考虑。(____________)
【2】用“ ”画出男孩在抽血之后心里非常紧张的句子。
【3】回答问题。
“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一句中的“承诺”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下来。(不少于60字的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约法三章
“和群众同吃住同劳动”这是毛主席对自己儿子的“约法三章”。一些领导干部的腐败,常常都是因为子女二引发的,如果他们也用毛主席的这个“约法三章”,党内又何来因子女而产生的腐败呢?
田志芳,四川广安人。1933年参加红军,抗日战争时期曾任营长、团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东北军区后勤部车管处处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军事代办处顾问。如今回想起,1983年12月他跟我说的延安时期毛主席对儿子毛岸英严格要求的故事,使我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再一次油然而生。
1946年初夏的一天,在中央机关大食堂吃晚饭时,田志芳发现新来了一位同志,①高个、宽肩、体格健壮,着一身洗得干干净净的蓝布军装,显得很精干。他发现这个人有些面熟,在哪儿见过呢?可寻思半天,怎么也没想起来。
吃完晚饭,田志芳来到杨家岭沟口的花园,在一个石羊背上坐下,掏出文件准备看上两页。这时,只见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和一个青年慢慢走来,细瞧,正是那位面熟的新同志。他们一边走,一边亲切交谈,从他身旁走过。他连忙问身边的一位同志:“和徐老在一起的是谁啊?”
“那是毛岸英,刚从苏联回来。”
“毛岸英?”
“就是毛主席的儿子。”
哦!田志芳猛地拍了一下脑门,恍然大悟:怪不得面熟呢,原来是毛主席的儿子。
可他又有了疑问:“怎么毛主席的儿子还和咱们一起吃大灶?他刚从苏联回来,能吃惯咱这小米饭、山药蛋?”
那位同志瞥了田志芳一眼说:“毛主席一向对自己要求严格,给毛岸英‘约法三章’,要他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啊,原来是这样。
过了一段时间,看不到毛岸英同志来大食堂吃饭了。后来,在国民党向解放区大举进攻的前夕,毛岸英又回来了。②他的脸变黑了,身体也瘦了。一打听,原来是毛主席把自己的儿子派到最艰苦的山区,上“劳动大学”去了。在那儿,他与农民同吃同睡同劳动。
身为领袖的毛泽东同志,对自己的子女严厉要求,使边区军民很受教育。由于党的领导同志都这样以身作则,所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延安才得以蔚然成风。
【1】从文中找出符合下列解释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1)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____________)
(2)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____________)
【2】“约法三章”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用“﹏﹏”画出相关词句。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①②都是对人物的________描写。对比语句①,从语句②中可以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延安才得以蔚然成风”的原因的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毛岸英不和大家一起吃大灶。
B.毛岸英到最艰苦的地区参加劳动。
C.毛泽东对自己的子女要求严格。
D.党的领导同志都以身作则。
19、课外阅读我能行。
甘甜的不仅仅是井水
在通往某旅游区的路旁,住着一位心地善良的老人。老人有一口井,据说打到 了泉眼上,不仅水量充裕,而且特别清澈、甘甜,来往的过路人喝一口他的井水,总 忍不住要喝第二口。
在旅游的旺季,那些来自远方城市的大小车辆,总会在老人的小屋前停下来。 那些游客中偶尔有一人喝了老人的井水,总会惊讶地大声呼唤同伴快来品尝。于 是大家拥到老人的井旁,痛快地喝着井水,不住地赞叹,说那井水比他们随身携带 的高级饮料还好喝。有的游客干脆倒了饮料,灌上井水。还有人觉得不过瘾,就向 老人借个壶装上满满的一壶,带在身上。
老人看着那些城里人畅快地饮着井水,听着不绝于耳的赞美,心里美滋滋的,嘴里不断地嚷着:“好喝,就多喝点儿,这井水喝不坏肚子,还治病呢。”
游客中有人就嬉笑说:“老人家,喝你的井水,你应该收费啊!”
老人却摇头:“喝点儿水,还收什么费呢?愿意喝,你们只管喝个够! ”
就这样,不知不觉过了好几年,老人和他的那口井不知接待了多少游客。有一 年,老人病了,被他的儿子接到县城里了,他的一个侄子来替他看屋。
游客又来喝井水了,他的侄子见此情景觉得发财的机会来了,就灌了许多瓶井 水,摆放在路口,标价出售。奇怪的是,竟无人问津。老人的侄子就埋怨:这些城里人真抠,光想不花钱喝水!游客们则议论纷纷:井水都拿来卖钱了,这人挣钱真是挣绝了,再说他那瓶子干净吗?水里放别的东西没有?
于是,在老人的小屋前,人们下车也只是方便方便,没人去讨水喝。人们似乎 忘了或根本不知道眼前还有一口清泉。
老人病好归来后,又开始免费供应井水,前来喝水的游客又渐渐地多了起来, 他们纷纷给老人带来很多物品,有的还很贵重,老人推都推不掉,还有不少人真诚 地邀请老人去城里做客......
为什么会这样呢?道理很简单:一样清澈、甘甜的井水,慷慨地馈赠,得到的是 真诚的感激和酬谢;而一味地贪图回报,收到的则是无端的怀疑和无情的冷落。正 如那句俗语所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多给他人一些滋润,自己也必将得到滋润。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充裕一( ) 畅快一( )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地馈赠,得到的是 ;而 地贪图回;报,收到的则是 。
【3】对待那甘甜的井水,老人是怎么做的?他的侄子是怎么做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
【4】甘甜的不仅仅是井水,还有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觉得老人的侄子是( ) 的人。
A. 有经济头脑 B. 金钱至上、没有爱心
20、把下列句子改为转述句。
1.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这条长汉,倘或醉倒了时,怎扶的你住?(改成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缩句。
(1)冀中人民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
(2)冀中人民创造的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23、习作。
我们身边的人在变,景在变……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这种变化可能给我们带来的是思考,是喜悦,是忧伤,请以“ 变了”为题,写一篇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