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六安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六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夏天的夜,天空中繁星闪烁,不可胜数

    B.听了黄老师的讲解,我恍然大悟,原来这道题如此简单。

    C.你到了国外,可不能乐此不疲,忘记养育你的故土啊!

    D.在风雪中观赏梅花,雪与梅相映成趣,让人流连忘返。

  • 2、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的描写指的是谁?(  )

    A. 典韦   B. 许褚   C. 张飞   D. 关羽

  • 3、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婉转 傍晚 一愁莫展 荒郊野外

    B.寒暄 清澈 神采飞扬 百味具全

    C.隐蔽 间谍 口干舌燥 脑羞成怒

    D.狡猾 企盼 粗枝大叶 情不自禁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照样子,写词语。

    雄赳赳

    (   )(   )(   )

    弯弯绕绕

    ( ) (   ) (   )

     

     

     

  •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______________。这是一首描写农村_____________的诗。诗歌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的图景。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_________________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_________________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智人”智事”颇多。《三国演义》中_________________智取荆州,迫使关羽败走麦城;《水浒传》中吴用智取_________________,从此上梁山;《西游记》孙悟空巧借芭蕉扇,钻进了_________________的肚子里;《红楼梦》中的两个“智慧”女性一个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的_________________,另一个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_________________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陆游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时)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诗篇,此诗中陆游将自己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和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尽情地倾吐了出来。

  • 6、写出下面词语。

    shǒu juàn( )   huá qiáo( ) juàn liàn( )     liáo luàn( )   泪眼méng long( )

    凉sōu sōu( )     zhèng zhòng( )        mǎ tóu( )     bǐng xìng( )     diàn wū( )

  • 7、填写适当的量词。

    ( )床单       ( )果园       ( )闪电

    ( )          ( )蚊帐       ( )小溪

    ( )屋子       ( )小朋友   ( )水流

    ( )石桥       ( )          ( )秘密

  • 8、读拼音,写字词。

    (1)这个bǎo mǔ_____手脚利落,一会工夫,沙发diàn_____和窗lián_____就洗干净了。

    (2)透过车窗往外tiào wàng_____,近处是liáo kuò_____的草原,远处是连mián_____起伏的山峰。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课本梳理。

    从小时候起,我就听到过许多有关金字塔的传说,向往着它(  )的风采。如今,当我来到金字塔下,望着这人间的奇迹,更禁不住思绪(  )。我不知道“金字塔”这个译名中的“金”,最早是怎么得来的。不管出于什么考虑,我认为都是绝妙的。你看金字塔多像一个“金”的汉字。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1】填空。

    【2】熠熠发光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

    【3】金字塔的传说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金子塔的价值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课内阅读。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1文段中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事物。

    2文段中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笔下的这些事物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文段,你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理解。

    塔是随佛教进入中国的。相传释迦牟尼死后,其火化的骨殖变成许多黑白珠子,名“舍利”,诸弟子将其埋葬,并在地面筑一个圆形坟丘,顶上立一根“刹”以为装饰,名曰“悉堵婆”,简称为“塔”。

    当佛教在东汉传到中国后,作为佛教的崇拜物,“塔”的形象也随之而来。但是,面对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印度的“悉堵婆”并不能被人们所接受,而只能作为一种标志放在塔顶上,这就是最早的楼阁式塔的来历。

    楼阁式塔是仿照我国传统多层木构架高楼建造而成的。我国现存唯一楼阁式木塔为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它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这座塔高67.31米,共9层。塔身平面为八角形,建于砖台基座之上,底层包砌在厚达一米的土坯墙内。经过多次地震,该塔仍保存完好,表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精湛的技术。

    密檐塔是由楼阁式塔发展变化的另一种类型,它的建筑材料一般用砖、石。这种塔的特点是底层较高,上施密檐7至13层,一般不供登临眺览。现存最早的密檐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32年),位于河南登封嵩山,称为嵩岳寺塔。塔身呈现12边形,每个角有砖砌的倚柱,各面的门和龛上都饰有印度式的火焰拱券。塔身为150层砖檐,排列紧密并富于节奏感,最上面是一个砖砌的“悉堵婆”式的刹,它的创作构思,既摆脱了汉魏传统的楼阁,又不拘泥于印度的形式,而着力表现宗教在人们心中唤起的那种深邃而又神秘莫测的力量。此外,陕西西安的小雁塔,云南大理的崇圣寺塔也属于这一类型。

    塔的类型还有喇嘛塔(如北京妙应寺白塔)、金刚宝座塔(如北京大正觉寺)和墓塔(如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塔)等数种。

    1这篇短文是一篇(  ) 。

    A.散文 B.说明文 C.记叙文 D.童话故事

    2我国现存唯一的楼阁式木塔是(  )。

    A.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B.嵩岳寺塔 C.密檐塔 D.金刚宝座塔

    3对文中提到的“刹”“悉堵婆”“塔”和“楼阁式塔”四个概念间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悉堵婆”就是“刹”或“楼阁式塔”,简称为“塔”。

    B.“刹”和“楼阁式塔”,都是“悉堵婆”的组成部分,简称为“塔”。

    C.“悉堵婆”就是“塔”,“刹”是它的组成部分,“楼阁式塔”是它的一种类型。

    D.“刹”和“塔”是“悉堵婆”的不同称法,“楼阁式塔”是它的一种类型。

    4文中“它的创作构思”的“它”指代的是(  )。

    A.密檐塔 B.最上面是一个砖砌的“悉堵婆”式的刹

    C.嵩岳寺塔 D.塔身为150层砖檐,排列紧密并富于节奏感

    5对“山西佛宫寺释迦塔”和“河南嵩岳寺塔”的共同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①起源于印度。②现存唯一。③建筑材料有砖。④塔身平面为12边形。⑤用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⑥塔顶上有“悉堵婆”式的刹。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合的一项是(  )。

    A.从千姿百态的佛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建筑成就。

    B.从千姿百态的佛塔,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审美趣味。

    C.从千姿百态的佛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建筑中,“塔”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D.从千姿百态的佛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 12、阅读

    馒头的故事

    ①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②日军56师团已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附近同中国军队接火。

    ③在距惠通桥不到50千米的泥泞公路上,开来五辆军用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位穿着少校制服的大胡子军官。两小时前,他接到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那里,中国的军队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全体官兵四天没进食物,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再坚守24小时。

    ④卡车在公路上弹跳着向前冲去,大胡子少校两眼血红,他明白迟到一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⑤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随后的四辆也停了下来。就在这时候,四野里聚来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谁喊了一声:“车里有馒头!”顿时,饥民们呼啦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来。

    ⑥大胡子少校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两眼似乎在滴血,一咬牙,将手里的机枪端起来,只听一片哗啦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⑦忽然,大胡子少校盯住了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吓人地撑着皮肉,一双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只,双眼惊骇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⑧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和鬼子拼命的中国军队的将士,一边是饿得只剩下一口气的小女孩。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乡常们哪。前面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四天没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啊!你们……

    ⑨四野霎时一片寂静,所有的人如石雕一般。

    ⑩小女孩睁着惊恐的大眼睛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和嘴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的手里:“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馒头是送到前线去的,这个馒头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让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

    大胡子一下抱起小女孩,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他问小女孩叫什么名字,小女孩说她叫小翠。

    所有的饥民此时都将馒头默默地送上车去,然后用最后的一点儿力气抱起一块块填炮弹坑的石头。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冲去。

    一周后,大胡子少校来到陷车的地方,找一个叫小翠的女孩。一位老大娘将他引到一座小坟包前,说,三天前她饿死了,是她家七口人最后一个死去的。

    大胡子少校咚地跪在新坟前,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号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人会为你报仇!”

    34年后,这位大胡子将军临死前拿着一个有缺口、发黄的干馒头,说:“把这个馒头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1】画“____”的部分对小姑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了描写,展现了小姑娘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2】第⑨段中“所有的人如石雕一般”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一处是对小姑娘的语言描写,请你用波浪线画出来。从她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小姑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4】大胡子少校跪了两次,这两次跪的心理是不一样的。第一次跪是( );第二次跪是( )。 

    A.出于对饥民的理解同情,看着饿得皮包骨的村民,他是心痛的。

    B.因为小女孩选择归还馒头最后自己却饿死了,对此少校是满怀敬意的。

    C.因为前线无粮,陷入极端困境,少校恳求饥民能理解他的难处。

    D.因为要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而无法帮助小姑娘,少校感到又歉疚又痛心。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战争的残酷。

    B.“弹跳”“怒吼”“冲”等词语生动地写出了车速之快,侧面表现了军情紧急。

    C.文章主要以大胡子少校的表现颂扬了在民族灾难面前,中国军民所体现出来的高度团结的民族精神。

    D.文章最后再次提到有缺口、发黄的干馒头,是要深化这个馒头的象征意义。

  • 13、课内阅读。

    (节选)

    每当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 闪烁)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亮 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情 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而一面又把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投向两边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就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迅疾  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1“?”选择括号里合适的词语。

    2  结构,偏旁是  。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声母M,再查音节   。“的意思是   

    3根据选文内容判断正误。

    (1)三峡早晨的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

    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  )

    (2)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

    ,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  )

    (3)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翻滚奔腾的长江突然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

    小溪,显得温柔可爱。(  )

    4整个峡谷波光荡漾。”请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把这句话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课内阅读。

    春天的花香真正醉人,一阵阵温风拂上人身,

    你瞧日光它移得多慢,你听蜜蜂在窗子外哼:

    睡呀,宝宝,蜜蜂飞得真轻。

    1这段诗歌选自《______》,作者是中国现代诗人___

    2这段话中,作者通过              等事物,描绘出          的情景。

  • 15、(二)鲨鱼

    我们的轮船停在非洲的海岸。中午,天气很好,海上吹着凉爽的风。快到傍晚的时候,天气变了,开始men men)热,从撒哈拉沙漠吹来的热风像是把我们(men men)在蒸笼里。

    日落之前,上尉走到甲板上喊了一声:游水呀!一会儿,水滨们就跳到水里。他们把帆放到水里,用它围成一个游泳池。

    我们船上有两个小孩,他们最先跳到水里。他们嫌帆布圈里太憋气,想到宽阔的海里去游泳·比赛。两个人就像蜥蜴一样,用力往前游,争着游到锚上浮着水桶的那个地方。一个小孩开始赶上了他的伙伴,但接着又落后。这个孩子的爸爸是一个老炮手,正站在炮台上称赞他的儿子。当儿子落在后面时,他就大声喊:别落后哇!加油!

    突然甲板上有人叫了一声:鲨鱼!我们一看,水里现出一个海怪的背。鲨鱼一直向着孩子们那边游去。

    往后!往后!游回来,有鲨鱼!炮手大声喊着。可是孩子们听不见,还是一个劲儿地往前游。他们笑着,闹着,越游越高兴。

    炮手的脸像麻布一样发白,呆呆地瞧着孩子们。水兵们放开小船,跳到里面,用力摇桨,往孩子们那边划。但是鲨鱼已经离孩子们不到二十步了,那只小船离得远远的。

    孩子们起初没有听见有人叫他们,也没有看见鲨鱼,后来有一个回头看了一眼。我们都听到了一声尖叫,两个孩子立刻分开,各往一方游去。

    这尖叫声好像唤醒了炮手,他急忙离开他站的地方,跑到大炮跟前。他转动了一下炮架的后尾,俯在大炮上瞄准,同时装好引火线。船上的人都吓呆了,愣在那里等待后果。大炮轰的一声,我们看见炮手仰卧在大炮旁边,用手捂着脸。这时候,谁也不知道鲨鱼和小孩怎么样,那一瞬间烟雾遮住了我们的眼睛。

    水面上的水雾渐渐地散了,开始从各方传来悄悄的声音,接着声音越来越大,最后到处发出震天动地的欢呼。

    老炮手露出了脸,站了起来,也往海上看。

    死鲨鱼的黄肚皮随着海浪波动着。

    几分钟后,小船追上孩子们,把他们送到轮船上。

    1)用  ——  为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分) 

    2判断下列句子是否属于比喻句,是的打“√”,不是的打“×”

    两个人就像蜥蜴一样,用力往前游。   ( )

    炮手的脸像麻布一样发白,呆呆地瞧着孩子们。   ( )

    这尖叫声好像唤醒了炮手,他急忙离开他站的地方,跑到大炮跟前。(  )

    3)文章第1自然段对后文起什么作用?  (2分)

     

    ————————————————————————————————

    4两个孩子立刻分开,各往一方游去。你认为两个孩子的做法对吗?为

    什么? (3分)

     

  • 16、课内语段阅读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的窗子前都是(   )(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   )的

    (1)按原文内容填空

    (2)____画出段落中的一处比喻句

    (3)联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这一种境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为人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阅读与欣赏。

    林则徐

    材料一:林则徐出生在侯官县(今属福州市)左营司巷,清末政治家、民族英雄。任职期间,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赈济灾民、清理积案,做了不少对民众有利的事,有“林青天”之美誉。

    1838年底,道光皇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将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运动的胜利,名震中外。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主张向西方学习,并付诸行动,迈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第一步,并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以反对外来侵略。他设法购买英制大炮,捐资仿造欧洲战舰,并搜集绘制了八种新式战船图式,为全国首创。同时,他还设立译馆,对“所得夷书,就地翻译”,组织编译《华事夷言》《各国律例》和《四洲志》等书。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到投降派诬陷。1841年,清政府下令,将林则徐充军新疆伊犁。林则徐在与家人告别时,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

    材料二:1996年6月7日,中科院北京天文台陈建生院士发现了一颗小行星。按照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规定,谁发现了小行星,谁就拥有命名权。陈建生院士领导的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和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成员、北京天文台朱进博士,提议将新发现的这颗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星”。林则徐的禁毒和治水业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因此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了中科院的建议。

    材料三:虎门销烟

                                              

    【1】根据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知道,林则徐不是一个怎样的人?(  )

    A.勤政爱民

    B.固执倔强

    C.心胸开阔

    D.循法秉公

    【2】下列不属于林则徐组织编译的是什么书?(  )

    A.《华事夷言》

    B.《海国图志》

    C.《各国律例》

    D.《四洲志》

    【3】中科院院士建议,将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星”,原因是什么?(  )

    A.林则徐是我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林则徐搜集绘制了八种新式战船图式,为全国首创。

    C.林则徐的禁毒和治水业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

    D.林则徐做了不少对民众有利的事,有“林青天”之美誉。

    【4】材料一中第三自然段的结构是怎样的?(  )

    A.总分

    B.并列

    C.分总

    D.总分总

    【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的名言,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材料三所提供的图画,写一写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场景,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一支地质勘(kān)探队正在向山里进发。这支队伍翻山越岭,已经走了好几天了。山里的路特别难走,悬崖陡峭、河流湍急。开始时,他们是用马匹驮着设备和食品,但后来的路马已经无法通过了,队员们只得把马留下,把所有的行李都背到了自己的肩上。

    路越来越窄,越来越陡,最后,他们来到了一处悬崖下,举目四望,四周峭壁林立,已经无路可走。

    队员们筋疲力尽,他们默默地坐在石头上,不知如何是好。

    队伍中有一个年轻的勘探队员,叫萨沙。他仔细地观察了一下周围的情况后,说:“我觉得这儿可以走过去。”

    但大家都觉得眼前这座山根本无法翻越。于是萨沙决定自己先试一试,队长勉强同意了。萨沙一人艰难地往山上爬去。过了一会儿,上面传来了他兴奋的喊声:“你们都上来吧!有一块石头上有留言。有人从这里经过。”

    所有的人都兴奋了起来。(  )有人经过,(  )说明他们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大家开始努力地往山上爬,(  )一路上险象环生,(  )大家都胜利地登上了山顶。等众人都上来后,萨沙指着一块石头说:“你们看,石头上有留言。”

    大家一看,有一块大石头上果然写着短短的一句话:“8月15日到此。”这才是五天前的事。可到底是谁到这儿来了呢?他为什么要到这儿来呢?不得而知。但不管怎样,队员们看到石头上的留言,都很高兴,信心倍增。

    在山中长途跋涉,困难重重,难以想象,所以每当看到前人留下的痕迹,立刻就会感到轻松许多。由此可见,第一个登峰者将要克服怎样的困难和恐惧。

    几个小时后,勘探队终于到达了一个小村庄。队员们吃了晚饭,休息了一会儿,然后开始回忆这几天艰苦的行程。

    石头上的留言到底是谁写的呢 大家又讨论起了这个问题

    这时,萨沙不好意思地坦白说 留言是我写的我是想让大家都有信心翻过那座山

    1在短文中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在文中“ ”里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不得而知:__________  险象环生:____________

    4“他们默默地坐在石头上,不知如何是好”的原因是______

    5短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觉得短文中的萨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7给短文拟一个题目,填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8读完短文,你受到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课内阅读。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ー个关节。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叫他撒电铃。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1】用“ ”在文中画出描写大拇指形状不美的句子。

    【2】文中画“ ”的句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文中画“﹏﹏﹏”的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

    A.总领全段

    B.承上启下

    【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从大拇指的体形、头形、构造三个方面说明大拇指形状算不上美。

    B.给人搔痒,表明大拇指很能吃苦。

    C.拉胡琴时,大拇指相帮扶住琴身,表明大拇指很会讨好生活。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句子乐园。

    1张军坚持锻炼身体。张军长得很结实。(用关联词语使两句合并为一句)

    2一群孩子从公园里挤了出来。(改成比喻句)

    3李时珍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改成字句)

    4黄山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改成字句)

    5近几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又有了改善。(修改病句)

    6老师要求学生们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修改病句)

     

  • 21、按要求写句子

    1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使节(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条路将我们联系在一起(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字句改成字句:

    那个渔民的儿子把埋在沙里的琥珀挖了出来。

    海水渐渐漫上来,把这片森林淹没了。

    (2)缩句:

    一只小苍蝇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

    许多老松树在热辣辣的太阳光里,渗出厚厚的松脂。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写出感谢之情

    我们生在社会主义,很幸福,每天都有好东西吃,这些都是老一辈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为了表示感谢,请你代替全国所有同学给贺龙将军写封感谢信吧!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