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下选项中体会课文表达感情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作者的感情不可以通过典型事例和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
B.浓厚的感情有时候会藏在描写的人、事、景、物中。
C.在读课文时,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
D.有感情地朗读能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2、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典:①标准,法则;②典范性的书籍;③典故;④典礼。
盛典 词典 用典 典章
A.①④②③ B.④③②① C.④②③① D.④①③②
3、“鲁肃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鲁肃____。( )
A.忠厚守信
B.欺骗周瑜
C.不诚实
4、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1)儿童是古诗世界里的精灵,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这样刻画爱劳动的儿童:________,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________,________。
(2)《杨氏之子》讲述了________国一户杨姓人家中九岁男孩与客人孔君平机智对谈的经过:________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曰:“________。 ”勾勒出一个聪慧男孩的形象。
(3)《从军行》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战士的崇高精神。最能抒发将士们豪情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秋夜将晓出篱门有感》也是一首表达爱国之情的诗。其中“________,________”,是诗人借遗民之口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
(4)《自相矛盾》一文吿诉我们“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________,不可同世而立。”
(5)课文《草船借箭》是根据《________》这部名著的有关回目改写的,这部名著的作者是________。你还读过这部名著中的《________》《________》等故事。
5、先补充词语,再按要求填空。
①(______)大腰(______) ②摩(______)(______)掌
③养(______)处(______) ④半信(______)
⑤天(______)无(______) ⑥仰(______)(______)天
1.词语①的是形容人物外貌的,这样的词语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写1个)
2.词语②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3.足球场上队员们配合得(______),让对手无从进攻。(填序号)
6、《凉州词》中描写西北边地广漠壮阔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表现诗人目送友人离去时间之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字。
都dū________ 年líng________ 锻liàn________
荣yào________ 瓦guàn________ 相mào________
8、多音字组词
勒 lēi________ lè________
嚼 jué________ jiáo________
磨 mó________ mò________
9、课内阅读。
小嘠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掐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嘠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嘠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他。小嘠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小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嘠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根据意思从文段中找出恰当的词语。
(1)形容动作敏捷。 ________________
(2)精神振奋,情绪饱满。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从“不跟他一叉一搂”可以看出小嘎子__________,从“总想使巧招,下冷绊
子”可以看出他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觉得小胖墩儿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10、阅读课文
听到敲门声,一位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开了门。她长得并不漂亮,虽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她显然是刚从做早饭的灶间出来的,她的丈夫和她的三个小小的孩子——其中一个是婴儿,坐在一张高椅子上——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着便把他带进屋里。
“赶快,你得赶快。”做丈夫的说,他迅速地把这个美国人推进壁炉旁边的一个大碗橱里,“砰”的一声关上橱门。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士兵来了。他们已经看到这个伞兵降落,而这一栋又是附近惟一的房子。他们搜查得干净利落,转眼之间就找到了这个美国伞兵,把他从碗橱里拖了出来。
【1】文段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第1段对法国妇女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找出语句写下来,并说明表现了法国妇女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哦,当然啦”说明法国妇女当时怎样对待掩护盟军士兵这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指尖上的父爱
①我的父亲生于20世纪30年代,他做过整整40年乡村小学老师。父亲不仅是老师,还是家里几亩地的主劳力,平日里起早带晚干农活,他的双手因此磨得十分粗糙。
②我刚学会走路时,常是被父亲的手指牵着的。父亲只伸出一根手指让我抓住。抓着那指头,我总是感到很安全。父亲对我从不娇纵,即使是下雨天,泥路很滑,父亲依然是一根手指让我抓着。倘若我抓不紧滑倒了,再从泥水里爬起来时,等着我的还是那根手指,绝不会多出一根来。那时候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的事,不能全指望别人。
③小学五年级时,我听了父亲一年的语文课。父亲讲的课虽说扎实细致,却并不很生动,这和父亲严肃的性格有关。听过父亲讲课的学生都知道,父亲有个标志性的姿势。“你们给我听清楚这一点!”每当讲到关键的地方,父亲总是将沾着白色粉笔灰的右手食
指高高举过头顶,于是全班几十双眼睛就聚焦在那指尖上,而父亲强调的知识点就铭刻在我们的脑海里。父亲教书认真,对我尤其严格,因为我从小特别马虎,做事粗枝大叶。父亲批改我的作文时,常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去面批,我作文里一个标点符号的不当他都不会放过,他的手指点到作文本上,戳到我脑门上,让我紧张得直冒汗。当时我庆幸地想,好在父亲只教我一年,现在,我也庆幸地想,好在父亲教了我一年。
④上了初中以后,我仿佛走出了父亲指尖的影响,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一段时间我完全忘记了父亲的手指,直到那年我到县城参加高考。骄阳似火,父亲送我到考点,我知道父亲会和其他上千名家长一道,在校门外的树荫下一直等到我们走出来。走进校门十几步远,我越来越紧张,蓦然回头,校门口人头攒动,却有一根手指高高伸出,那是父亲的招牌动作!我心里立刻就踏实了,转过头自信地向考场走去。
⑤考上大学离家的那一天,父亲给我买了一双新皮鞋,那是我的第一双皮鞋。父亲说我的脚码已经和他的一般大了,他试过那双鞋,很合适。新鞋有点紧,我穿的时候,父亲用那粗大的右手食指当鞋拔,可是费了好大劲也不行。我笑笑说:“您的手指头在里面,我的脚后跟就只能在外面了。”父亲抚了抚有点疼的手指,也乐了
⑥大学的第一个寒假结柬,那天清早,寒风凛冽,呵气成霜。父亲送我到火车站。我挤上火车在靠窗的一个座位坐下,离家远行,心里不免有些空落落的。忽听到车窗上“笃。密笃”的声音,原来是父亲在窗外,用指尖敲着窗子。然后,他凑上前重重地哈了一口气,窗玻璃上立即朦胧了一小片。我看不见父亲那写着沧桑的脸,却看见了一个字—“信”那是父亲用指尖在窗外反过来写的。我明白,父亲是要我多往家里写信。我重重地点点头,却不知道他有没有看清楚。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是怕我在千里之外心情落寞,有什么心事写信跟家里人说说会好些。
⑦那以后,在风雨人生中,每当感到孤独和迷惘,我总会想起父亲的手指,它曾经在泥泞的道路上牵引着我,曾经在浩瀚的学海里指点过我,曾经在大考前树立起我的信心曾经在旅途中敲响我的心窗
③后来我也做了父亲,当我的孩子开始抓住我的手指蹒跚学步时,我才体会到,我封给孩子的,绝不仅是一根手指的力量
【1】文章第③段作者两次写了自己“庆幸”,第一个“庆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第二个“庆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文章围绕“指尖上的父爱”回忆了五个生活场景:刚学会走路时,父亲用手指牵着“我”走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考时,父亲高高举起手指,让我”自信地走进考场;考上大学离家那一天,父亲帮“我”穿鞋,用手指当鞋拔;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父亲给孩子的“绝不仅是一根手指的力量”,父亲给孩子的还有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可是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亮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亮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给文章拟一个标题。
【2】刘备为什么拜访诸葛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句有哪些?请用“ ”画出来。
【4】说说你对画线部分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可以看出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埃及的金字塔
这座金字塔高146 米多,相当于40 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塔身由230 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 吨。有人估计 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 可绕地球一周 如果用火车装运 需要60万个车皮。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 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 年时间。
【1】从文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修筑( ) 估算( )
平坦( ) 紧凑( )
【2】在文段中的“ ”里加上标点。
【3】理解填空。
(1) “这座金字塔高146 米多,相当于40 层高的摩天大厦。”这句话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是为了强调说明 。
(2) 文段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金字塔的特点 ;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金字塔的特点 。
(3) “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从这两句话我们能体会出建造金字塔 、 。
14、奇迹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才华出众。20岁开始发表作品,刚刚29岁就创作了轰动法国文坛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随后又创作了一系列的戏剧、诗歌、小说。可是,正当他激情奔放的时候,心脏病恶性发作了,那年他才40岁。
看见雨果发青的脸色,听到他沉重的喘息,人们(爱惜、痛惜)万分,说:“这颗巨星将坠落了。”随后发出沉重的叹息。
雨果并不悲观,他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进行体育锻炼。每天清晨外出散步、做操、打拳,接着跑步、游泳、爬上……
“生命在于运动”,雨果的病情慢慢好转了,体质逐渐增强了。他又获得了充沛的精力,重新拿起笔写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直(致、至)晚年,仍创作不懈,60岁创作了《悲惨世界》这部世界文学名著。80岁那年,写成了戏剧《笃尔克玛》。雨果逝世于1885年,活了84岁。看见雨果40岁得了心脏病,最后却成了长寿者,人们惊叹不(已、己):“这真是迹!”
奇迹怎么来的呢?体育锻炼!
【1】用“/”画去括号内不合适的字词。
【2】这篇短文的中心意思是( )
A.说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B.赞颂了雨果为了创作而不懈地努力。
C.赞扬了雨果的文学才华。
【3】结合课文请你说说雨果是怎么长寿的?(不少于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内外阅读。
弹琴姑娘
不论清早、夜晚,我走在这条长的胡同里老是听到寓所斜对面高楼的窗口里,传出一阵阵好听的琴声—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春天的日子多雨,常常淅沥淅沥地下着。只要琴声一响,雨点就轻松活泼起来,轻轻细细地洒在树叶上,洒在马路上,洒在行人的雨伞上,也洒到人家关着的玻璃窗上……洒得长长的胡同里稀湿稀湿,耀出一片亮光来。它们多么淘气啊,跳着快乐的集体舞,跟着琴声的节拍—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我老是在想,这个弹琴的人是谁呢?
夏天的黄昏,屋子里还滞留着一股热气。人们都到街头湖滨、广场、公园里去乘凉,然而在那窗口里,仍然不断地传出好听的琴声—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我在长长的胡同里走着,听着,想着,钦佩着这个弹琴的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啊!
秋天天高气爽。晴朗的夜里,月牙儿分外清明。它悄悄地挂在树梢,静静地倾听着悠扬的琴声。顽皮的星孩子们,一刻不停地眨着眼睛,逗着那个弹琴的人。可是像夜莺般的、流水般的琴声却一直从那窗口里传出来—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我赞美着这个弹琴的人,“锲而不舍”啊!
冬天的寒夜,有时刮风,有时飘雪,我夜深回来,走进这条长长的胡同,没遇见过一个人,可是一阵熟悉的、使人感到安慰的琴声却来迎接我这个风雪夜归人—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谁在弹琴呢?弹琴的又是谁呢?”我非常想知道他,并且想见一见他。一天,音乐界的一位朋友,给了我一张音乐会的入场券。到了最后一个节目了,一个年纪小小的、脖子上还系着红领巾的小姑娘,每弹完一支曲子,总是欲罢不能地一次又一次地谢幕。
我疑惑,这琴声是那样的优美、轻松,有甜味儿,却又是那样的亲切、熟悉,如逢故友,“难道弹琴的就是她?”
事情真凑巧,隔不上半个月,有一个黄昏我刚从街东口进来,又听到了琴声,就踏着“叮咚!叮咚!叮叮咚咚!”的拍子,轻快地走着,忽然琴声陡地停住了。当我快走到家门口时,猛一抬头,在那窗口的楼下,一个脸蛋儿俊秀、脖子上系着红领巾的小姑娘,正扶着一个头发全白、臂弯里夹着一叠琴谱的老教师,安步地走出来。
我愣住了,“原来就是她!”
我回到家里,刚在书桌旁坐下来,“叮咚!叮咚!叮叮咚咚!”的琴声,又响三了起来。
我禁不住虔诚地、默默地祝福这个勤学苦练的弹琴姑娘。
【1】本文约900余字,你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进行了速读。
【2】写出描写小姑娘外貌的句子。为什么这些句子在文章的最后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短文中表示季节的词语。作者写四个季节的变化想告诉读者 。
【4】用“﹏﹏﹏”画出短文中描写雨点、月亮和星星的语句。作者为什么要写雨点、月亮和星星?这种环境的描写有什么好处?
【5】本文赞美的是弹琴的小姑娘,但是作者却一直在说“我”的感受,而且只是说琴声的美妙,一点都没提到小姑娘练琴的场景。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___,从半空里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___,___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___。武松一___,又___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___。武松一___,又___在一边。
【1】按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上动词。
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________,从半空里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________,________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________。武松一________,又________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________。武松一________,又________在一边。
【2】本段主要写________的场面。
【3】大虫进攻主要有三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武松对付这三招的动作是________,这样的好处是________。
【4】文中的“闪”字能换成“躲”字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
惩治孙猴
孙猴被众天兵押去斩妖台,绑在降妖柱上,刀砍斧剁,莫想伤及其身。放火煨烧,亦不能烧着,以雷削钉打,不能损伤一豪。众神启奏玉帝:“万岁,这泼猴不知从何处学得这护身之法,臣等用刀砍斧剁,雷打火烧,一毫不能伤损,却如之何?”玉帝闻言道:“这厮这等,这等……如何处治?”太上老君即奏道:“那猴偷吃了蟠桃,偷饮了御酒,又盗了仙丹。我那五壶丹,有生有熟,被他都吃在肚里,运用三味火,锻成一块,所以浑做金刚之躯,急不能伤。不若与老道领去,放在八卦炉中,以文武火锻炼,炼出我的丹来,他身自为灰烬矣。”玉帝闻言,即教六丁六甲将他解下,付与老君。
老君回宫,将孙猴推入八封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将火扇起锻炼。整整七七四十九日。
【1】孙猴被惩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众神采用了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办法,都不能损伤孙猴,只得把他送入________中锻炼。一共炼了 ________天。
【3】孙猴不能被伤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学性阅读。
夹竹桃
①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②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的心里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③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生辉。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④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⑤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1】第②自然段是从花的____________方面写夹竹桃美得和谐融洽。
【2】文章主要写夹竹桃,而第③自然段却没有一处写夹竹桃,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__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自然段描写夹竹桃从春到秋花开三季的情景,体现了它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第⑤自然段,“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中的“妙处”还指夹竹桃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的特点。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
【5】在第⑤自然段中,“我”把月光下的夹竹桃幻想成了三种事物,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6】“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这句话中的“袭”运用得很妙,因为它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夹竹桃不名贵,也不最美,可作者为什么说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文片段阅读。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平原地区是很少看到松鼠的。它们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待在小树丛里,只喜欢住在高高的老树上。在晴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相互追逐。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
(1)这一段讲松鼠的___________。
(2)松鼠只喜欢住在___________。
(3)松鼠在夏天活动的时间是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两句并一句,意思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遥远的北海有一条特别大的鱼。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姑娘独自旅行。
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雪过后,地上全白了。
写成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蝴蝶和蜜蜂在青草野花间飞来飞去。
写成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我不会忘记。(改成反问句)
(7)这幅画很美。(改成感叹句)
(8)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缩写句子)
21、品析句子,完成练习。
(1)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不改变原来的意思,把下面的句子改变一下,成“非……不可”的句式写下来。
(1)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要认真学习。
(2)这场比赛很重要,我们要取胜。
(3)连长说,十六日早上一定要攻上凤凰岭。
23、习作。
小作文。
把《草船借箭》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改编为课本剧。
船刚靠岸.诸葛亮见周瑜领着军士来到了江边。诸葛亮拱手说道:“( )"周瑜惊讶地问鲁肃:“( )”鲁肃低声告诉周瑜:“( )”周瑜看 着翩然而去的诸葛亮,长叹声:"( )
快乐作文。
小草的萌发、小鸟的欢唱、小鱼的游动,都是生命的跃动,亲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体的感觉真好:母亲的唠叨、父亲的严厉,都是亲情的洋溢,与父母交流的感觉真好;胜利时的分享,跌倒时的扶助,都是友情的体现,感受友情的温馨真好……请以《________,真好)为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1)条理清楚,内容具体,感情真实。(2) 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整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