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带点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冀复得兔(重复)
B.其人弗能应也(不)
C.乃呼儿出(于是)
D.却看妻子愁何在(老婆)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灵巧 ( )
A. 精神 B. 灵活 C. 灵验
【2】爱怜 ( )
A. 怜悯 B. 爱 ( )
【3】起哄 ( )
A. 有躺而坐 B. 建立 C. 发生
【4】尽力 ( )
A. 完 B. 达到极端 C. 全部用出
3、下列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
A. 楚王/赐/晏子酒
B.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C.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D. 圣人非所/与熙也
4、补充词语。
井然有( ) 惊( )失措
了如( )掌 实话实( )
( )无其事 ( )乱无章
5、读下面的书评,猜猜所评论的分别是哪部名著。
①其想象新奇,上天入地,出神入化,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②无论是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还是运筹帷幄的谋略,我都能在这部书中读到,从中领略历史的风云变幻。
③这部书中,既有儿女情长,风花雪月,也有盛衰变幻,人情冷暖;既有凄美缠绵的故事,又有笑话频出的人物,还有恣意畅快的场景。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6、词语理解与拓展
(1)“梅花魂”中“魂”的意思是______。“梅花魂”让我想到了中华民族中的_____等人物。我想用关于梅花的诗句“______”来赞美他们。
(2)很多东西都有“魂”。雄鹰的“魂”是_____,荷花的“魂”是_____。
7、看拼音,写词语。
duàn liàn nà hǎn píng zhàng cù yōng
_____ ____ _____ ____
bāo fu zhǎn xīn chàn dǒu lǒng zhào
_____ ____ ____ ____
8、组词
艾(_____) 筹(_____) 联(_____) 取(_____) 厌(_____)
芝(_____) 寿(_____) 聪(_____) 耻(_____) 庆(_____)
静(_____) 漫(_____) 蒌(_____) 压(_____) 睁(_____)
净(_____) 曼(_____) 萎(_____) 庄(_____) 挣(_____)
9、课内阅读。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別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写出文中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耸立——(________) 拥挤——(________)
【2】第一自然中作者把威尼斯小艇比作独本舟,写出了小艇_________的特点;把小艇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________的特点;把小艇比作水蛇,写出了小艇_________的特点。
【3】选文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用原文句子回答)
【4】画线句子可以让我们联想四字词语_________。
【5】“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说明了船夫________,船的__________。
10、阅读文本,完成练习。
枇杷和琵琶
明朝的时候,有个姓袁的县官,特别喜欢吃枇杷。有位财主为了巴结他,特意叫人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又亲自写了一张礼单,派人给县官送去。
县官接过礼单一看,只见上面写着:“琵琶一筐,敬请笑纳。”他有些纳闷:“我又不会弹琵琶,他怎么送这种乐器?再说,琵琶怎么用筐装啊?”他打开筐,这才明白原来财主把“枇杷”写成了“琵琶”。于是,他提笔写了一张回帖,叫人连同这筐枇杷一起退了 回去。回帖上写着:
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枇杷是一种水果,琵琶是一种乐器,意思完全不同。这样的字词我们会经常遇到,大 家只有认真区分,才不会闹出财主写礼单这样的笑话。
【1】填空。
“枇杷”一词是由两个“木”部的字组成的,请再写两个类似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琵琶是一种乐器,你还知道哪些乐器?(至少写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讨好______ 刻意______ 不解______ 仔细______
【3】“琵琶”“枇杷”音同义不同,写出像这样的词语。(至少写三组)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日:“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是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通过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最能体现汉字中文的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清明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明月几时有”;送别时吟“劝君更尽一杯酒”;喜悦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了。
【1】根据上下文解释词语。
(1)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铸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汉字中文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文中出现的部分下列几句诗句的后半句:
(1)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一说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会那么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古人的诗文中赞美荷花的确实不少,荷花固然值得赞美,然而,我更爱荷叶。
如果没有荷叶,只剩下一枝枝光杆的荷花,孤独无依地站着,就显得单调。( )没有荷叶,(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长不出这些漂亮的荷花。
看啊,这些荷叶,黑绿、浑圆、厚重。久旱出雨,对于像珍珠一样宝贵的水,它们一点一滴都不沾唇。它们总是小心地把水保存起来,留给湖中的鱼儿。风雨袭来,它们紧密团结,连成一片,不怕风吹雨打,就是身子翻过来也会忘我地保护荷花。烈日吐火,它们个个撑起绿盖,挡住炎热,静静地看着阴凉处的鱼戏虾游。
荷叶作为药材,可以去热清火。荷叶作为特色的包装材料,不怕水浸,不怕油污。用荷叶煮成粥,碧绿清香,清爽可口……
当人们指点、欣赏荷花时,荷叶从不计较,不争名,不求利,不出风头,不论地位。它总是默默地奉献着。
荷叶是美丽的,最吸引我的是它的心灵美。我爱荷花,我更爱荷叶。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2】文中的“这些荷叶,黑绿、浑圆、厚重。”写出了荷叶的(______)和(_________)特点。
【3】在短文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4】第四自然段末尾的“……”表示( )
A. 表示引文中的省略 B. 表示列举的省略
C. 表示词语的重复 D. 表示话语未完
【5】下面句子运用了两种修辞,正确的一组是( )
烈日吐火,它们个个撑起绿盖,挡住炎热,静静地看着阴凉处的鱼戏虾游。
A. 比喻 夸张 B. 夸张 拟人 C. 排比 拟人
【6】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出文中第二段内容“叶与花”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三自然段具体写出了荷叶的(_______________)精神。
【8】文章开头和结尾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13、课外阅读。
追赶风筝的孩子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只见两个孩子猛追着一只在晴空中越飞越远的断了线的风筝。
“你俩要是带翅膀的小天使就好了!”
“快变成能远走高飞的老鹰吧!你们就准能把风筝逮住!”
几个过路人见到这番情景,竟哈哈大笑地挖苦这两个气喘吁吁的孩子。“对,人为什么不能像鸟儿似的长出一双翅膀在空中飞翔?”一个“飞”向空中的幻想在这两个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从此,他们开始留心观察鸟类高飞和滑翔时双翅的变化,并精心制作各种会“飞”的玩具。他俩长大后,仍然继续研究飞行的原理。
科学的幻想经过人们的勤奋努力,终于变成了现实。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诞生了。这架螺旋桨飞机的发明家,正是20多年前,奋力追赶飘荡在空中的断了线的风筝的那两个美国孩子——莱特兄弟。
【1】世界上第一架螺旋桨飞机诞生于__________年,发明者是__________。
【2】“几个过路人见到这番情景”中的“这番情景”指的是_______。
【3】请仔细地读短文,把描写莱特兄弟努力把自己的幻想变成现实的语句用“____”画下来。
【4】读了短文,你想对当初挖苦莱特兄弟的过路人和莱特兄弟分别说什么?请写下来。
对过路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莱特兄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短文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
【2】用“ ”画出本段的中心句,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用选段中( )这个四字词语来概括。
【3】“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是为了表现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下面选项中不能直接体现船夫驾驶技术好的一个选项是( )
A.行船速度极快,他操纵自如。
B.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
C.拥挤时,他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D.我们的眼睛不知看哪一处好。
15、阅读课外短文《哨卡》,完成练习。
哨卡
早上,将军正在另一个哨卡的战士宿舍里。屋外( ),发出阵阵怵(chù)人的尖啸。雪花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将军站起身,戴上厚厚的皮军帽,扶正,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上来,面有难色:“首长,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他凝望着远处的山峰,全然不顾漫天的飞雪和彻骨的寒风。上校走到将军面前,贴近他的耳朵,几乎请求地说:“太危险了——”上校是边防团的团长,是从军二十几年的老兵了,长年的高原生活使他的脸色变得紫黑。“战士们更危险,走!”将军拍拍上校的肩,打断了他的话。
经过近三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米的哨卡。由于处在最高峰,四周一无遮拦,狂风更加肆虐,刮在脸上,像刀割般疼痛。
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将军与他们一一握手。一位战士正在哨位上值勤,将军一行向哨位走去。
风雪中,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忽然,将军疑惑起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他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的。”
将军的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盯着上校:“不是有高海拔地区执勤年限规定吗?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niè)嚅(rú)着,盯了哨兵一眼。将军显然是生气了,他提高嗓门:“你就这样带兵?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样?”
上校没有回答。持枪哨兵立正着,张了张嘴,似要说话。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这时,一个随员走过来,悄声对将军说:“他是团长的——弟弟——”
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的战士。突然,他脚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的军人,行了个军礼。所有的人都立正,向将军行了一个军礼,他们的眼中都闪着泪花。
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群山( ),支撑在天地之间。
【1】给文中的括号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序号)
A.狂风怒号 B.波涛汹涌 C.各有所长 D.融为一体
【2】短文中描写将军往哨卡攀登时的艰难很细致,这样写的作用是( )。
A.说明将军好久没有攀登了,所以失去了耐力与技巧。
B.说明将军具有艰苦卓绝的品质,还具有不听人劝的叛逆精神。
C.说明哨卡的环境很恶劣,突出边防战士的艰苦。
D.突出主要任务,为下文埋下伏笔。
【3】短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排比
【4】将军在海拔五千米的哨卡上神情变化的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团长的弟弟具有怎样的品质呢?请用两个词语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回答问题。
梅花
邻居陈老师家来了两位从外国回来的亲人——陈老师的儿子和孙女梅花。
梅花很喜欢和我在一起。//我到厨房洗碗,她就帮我递碗筷;我到院子浇花,她总帮我提水;看电视节目时,她总挨在我座旁……//就这样,邻居都说我和她是“双胞胎”了。
和梅花在一起是很愉快的,她告诉我很多美国的事情。我奇怪,梅花出生在美国,却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有一天我向她问了这个问题,梅花兴奋地回答:“我是中国人,①我怎么能忘掉祖国的语言呢?”我又问:“你不是从小生活在美国吗?你怎么是中国人呢?”梅花不高兴了,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说:“我爷爷、爸爸都是中国人,我怎么不是中国人了呢?”看她的脸色,我知道她生气了。第二天,听陈老师说,梅花哭了,边哭还边嘀咕着要留在中国做中国人。
一天下午,我正要写作文,忽然听到梅花的哭诉:“②我不去,就是不去!我要留在中国……”我明白了她哭闹的原因,但不知怎么办才好。她平时对我说过要留在中国读书,我多么希望她能留下啊!
这时,我立刻激动地在草稿纸上写下了作文题目《梅花》。文章是这样开头的:亲爱的祖国,您的儿孙是多么热爱您!
【1】按要求填空。
①这篇短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
②第2自然段中第一层与第二层是________关系。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声音的延续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意思的转折或递进
【3】从文中画线句①可体会到梅花________;从画线句②可体会到梅花________。这些语言描写都表现了梅花________之情。
【4】读完文章,文中的梅花也一定深深打动了你,你觉得梅花为什么哭闹着不愿意回到美国去?
_______________
【5】读下面两个句子,联系文章说说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好。
①我多么希望她能留下啊!②我希望她能留下。
_______________
17、实用类文本阅读。
中国的对外援助彰显大国风范
(材料一)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曾发布过《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数据显示,中国对外援助资金保持快速增长,2004年至2009年平均年增长率为29.4%。从1950年开始,以我们向朝鲜和越南两国提供物资为序幕,我们就开启了对外援助的宏大征程。尽管那时候我们底子薄、经济落后,但对外援助的步伐从没停止,从为坦桑尼亚修铁路,到印度洋海啸、东南亚国家禽流感、智利地震等人类重大灾难中,中国人从来没有缺席。
(材料二)
这几年的好莱坞大片里,越来越多出现中国力量,《火星救援》里美国需要依靠中国航天局的强力协助,才能完成任务;《地心引力》里,中国的天宫一号在救助主角时起到了逆转性的作用:《2012》里是中国人民建造了诺亚方舟:《环太平洋》里中国籍机甲暴打怪兽。这除了电影票房的考虑之外,更多是体现了中国力量在当今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认同,彰显出大国风范。
(材料三)
如今,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中国及时向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抗疫经验,发布了7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6版防控方案,翻译成多语种和世界各国分享。自疫情以来,中国已派出多支医疗专家团队驰援海外,分别帮助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塞尔维亚、柬埔寨等国抗疫。中国还克服自身困难,向世界卫生组织捐款2000万美元。得知日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不足,中方紧急捐赠批检测试剂盒:韩国大邱疫情形势严峻,中方紧急筹备大量医用口罩:巴基斯坦面临疫情、蝗虫双重灾害,中方反时提供灭虫设备、灭虫药剂……自疫情以来,我国已分4批组织实施对89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的抗疫援助。
【1】这三个材料都是围绕“_____________”这个中心意思来写的。
【2】(材料一)中,带点的两个词语“从没”“从来”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我国在疫情期间对外援助的做法有那些方面?请归纳出3点。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① 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②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做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
【2】“祖父就把锄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句中“头”上的引号作用是_______。
【3】阅读片段,联系全文,用准确的词语填空。
( )的园子 ( )的我 ( )的祖父 ( )的童年
【4】用“______”划出可以概括段落②主要内容的句子。
19、课外阅读。
空城计
街亭失守后,诸葛亮调兵遣将准备应敌之策。他调派停当,便先率五千兵马去运送粮草。忽然飞马来报,说司马懿带领大军十五万朝西城拥过来。这时,诸葛亮身边无大将,所带的五千兵马,一半去搬运粮草,只剩下两千五百兵马在城中。众文官听到这个消息,吓得脸色发白。
诸葛亮登上城楼一看,果然魏兵正分两路杀来。诸葛亮连忙下令,叫人藏起所有的旗帜,禁止人们随便出入及大声说话,却把四面城门打开,用三十个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倘若魏兵来到,不可乱动。诸葛亮自己则披上鹤氅,戴了丝织头巾,领着两个童子坐在城楼上焚香弹琴。
司马懿带军来到城下,见此情景心中大疑,连忙传下命令向北面山路退去。诸葛亮见魏兵远去,拍手大笑起来。众官惊奇,便问:“司马懿是魏国名将,带了十五万大军到来,见了丞相,为何退得这样快?”诸葛亮说:“他料定我平生谨慎,决不冒险,见如此模样,便怀疑会有埋伏,所以很快退走。我并非想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决定如此。我们只有两千五百兵马,如果弃城逃走,也跑不多远,岂不被司马懿一个个捉住吗?现在他们一定从北边小路退走,我已叫关兴、张苞在那里等候迎敌。”部下听了,都十分佩服。
【1】读句子,把句中加点的词换成意思相近的词,写在括号里。
(1)他调派停当,便先率五千兵马去运送粮草。(______)
(2)司马懿带军来到城下,见此情景心中大疑。(______)
(3)他料定我平生谨慎,决不冒险,见如此模样,便怀疑会有埋伏。(______)
【2】诸葛亮在得知司马懿正带领十五万大军进攻的消息后,他都做了哪些准备?请用“____”在短文中画出来。
【3】司马懿来到城下,他是怎样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可以看出司马懿的性格具有哪些特点?( )
A.胆小懦弱 B.谨慎多疑 C.急躁鲁莽
【5】用自己的话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短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故事情节的连贯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你是司马懿,来到城下,你会怎么想?把你的想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根据句式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改变语序,不改变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
(4)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略了。(修改病句)
给句子治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改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想一想,在提倡全面小康的今天,清贫还需要吗?请完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