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的名字紧紧与“第一次建立在人权和正义原则基础上的”法国大革命连接在一起;“他是法国大革命的导师”;“他是真理和自由的倡导者,恶劣习俗的讨伐者,人道主义的保卫者和人民神圣权利的复兴者。”在近代西方思想家中能享有如此评价的是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康德
2、1594年,以《法兰西大观》为代表的“国家地图集”模式开始弥补世界地图集的不足。它致力于一种“特殊主义的法兰西”,绘制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古代高卢的疆域同当下法兰西的领土对应起来。这体现了( )
A.形象化的国家意识
B.全球性的探索行动
C.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D.制图技术逐步完善
3、我国地方行政区划中的省制开始于
A.魏晋南北朝
B.隋唐时期
C.元朝
D.明清时期
4、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黄热病的肆虐
B.工业企业的增加
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
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5、有学者在研究中注意到,唐朝立国后重铸新币(见下示拓图)。这种新币是唐近三百年间流通的主要货币,唐以后仍继续流通了七百多年。不唯如此,钱的大小与轻重都成为后来铸钱的范例,对后世货币的铸造影响很大。有趣的是,关于此钱的读法,名曰“开元通宝”抑或“开通元宝”,历来各执一词,成为一件历史的悬案。有学者认为,应读成“开通元宝”;有学者则认为,“开元通宝”是正确的称呼,但考虑到唐宋时社会上称呼“开通元宝”已约定俗成,故也不能说是绝对错误。这说明( )。
A.钱货可议,应注意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避免各执一词
B.文献记载语焉不详,造成研究信息不对称,原本是一个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
C.研究历史需要正本清源,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其他根据,还要有对材料的考证与辨伪
D.史料存在“记忆之殇”,需要采用新技术以“唤醒”,进而解释历史如何被表象的问题
6、两汉的察举与考试相辅而行,察举贤良方正时,便有对策之试。如《石林燕语》载:“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对上述两汉用人政策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以德取人的录用原则
B.德才兼备的取仕倾向
C.考试入仕的选才标准
D.唯才录用的用人理念
7、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其历史根源是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品流通
B.各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存在差异
C.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
D.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8、历史上的技术变革层出不穷,人类社会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下列项中,关于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对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铁犁耕作技术——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B.钢筋混凝土技术——创造了城市新的夜生活方式
C.杂交育种新技术——一年四季都能买到生鲜食品
D.移动通信技术——与外界沟通更加便捷
9、马克思、恩格斯谈及罗马法时指出:“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商业方面引起进一步的结果,因为他们的整个生产方式没有改变。……当工业和商业——起初在意大利,随后在其他国家——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又立即得到恢复并取得威信。后来,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君主们开始照顾它的利益,以便借助资产阶级来摧毁封建贵族,这时候法便在所有国家中……始真正地发展起来了。”其所阐述的是
①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影响
②罗马法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规则不够完善
③生产方式的变化使罗马法私法精神得到激发
④罗马法积累了一整套灵活务实的治国经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唐代政府和汉代之不同。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这表明
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C.推动了官僚政治的普及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11、在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中,社会公正这一概念始终包含着两重含义,彼此相辅相成:一是机会的平等,即制度的平等问题;二是国家保护人的转移支付,即再分配作用问题。下列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实施社会福利,保障了社会平等
B.国家福利可理解为保障就业和收入
C.“保护人的转移支付”是为了削减贫困
D.福利制度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12、古人主要采取中医、拜神、逃离等方式来避瘟疫,直到1934年,政府开展的“新生活运动”才让“清洁、卫生、人畜分离、粪便入厕”等观念深入到乡村。这说明
A.古人没有科学的防疫观念
B.防疫离不开科学观念的普及
C.卫生措施防治瘟疫最有效
D.政府是防治疫情的主要力量
13、如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年份 | 农业 | 工业 | |
轻工业(%) | 重工业(%) | ||
第一年 | 26.6 | 32.1 | 41.3 |
第二年 | 27.2 | 34.3 | 38.5 |
第三年 | 28.8 | 36.7 | 34.5 |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14、据下图可知,周朝( )
A.疆域面积日益扩大
B.政治构建受到社会转型影响
C.贵族统治趋于瓦解
D.诸侯国内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15、福州船政局开办经费准提用“闽海关税”及“本省厘税”。大生纱厂初创,商股集资难,官方以纺纱机作价入股为其解决一半资金。这说明
A.国家资本助力近代工业
B.政府全面推行重商政策
C.民族资本受到官府控制
D.实业救国成为全民共识
16、在英国19世纪的小说中,工厂的烟囱是财富的象征,是受人们欢迎的事物。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人们意识到农村的环境是他们想要的,于是搬到乡下居住,并在那里萌生了新的荒野观。这一变化反映了英国( )
A.工业革命已基本完成
B.政府加强对污染的治理
C.民众把健康放在首位
D.民众对工业革命的反思
17、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18、世界古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帝国。其中,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一度成为其“内湖”的帝国是( )
A.孔雀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波斯帝国
D.罗马帝国
19、观察下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解读正确的有( )
①边区参议会、政府、法院并立制衡 ②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边区政权建设适应了土地革命的需要 ④边区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8世纪,无论是英国还是欧洲大陆,社会上层和知识界都曾有人对中国的法律制度、科举选拔制度等称道不已,然而他们的赞赏之情,却始终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根本原因在于( )
A.赞赏者没有足够实权和影响力
B.这些制度不适合欧洲变革需要
C.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模糊不清
D.中西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差异
21、春秋战国时期,士人认为,“人”是域中“四大”之一,是“三才”之一,人能凭借道德和智慧“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诸子百家思想实现融合
B.儒家思想主流地位逐渐确立
C.知识分子主导国家命运
D.人文精神得到一定程度弘扬
22、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副宣传画《建政权选好人》,该宣传画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新中国成立
B.土地改革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D.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
23、1928年,为阻止国民政府“北伐”,日本制造了“济南惨案”,造成众多中国军民伤亡,中国民众随即举行全国反日大会,提出“打倒日本在华经济势力,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保护关税,以发展中国实业”等要求。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民族矛盾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B.全民族团结抗日御侮局面初步形成
C.抗日反帝斗争与发展经济并重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得到响应
24、北宋于建隆四年(963年)下令各州重新编造“版籍”,把各县的户口、土地情况登记造册:后又规定每逢闰年作一次统计,由县报州,由州上报中央政府,制成“闰年图”,以此作为各州、县税收定额的依据。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户籍管理,稳定财税收入
B.维护土地私有,控制农户迁徙
C.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
D.保护租佃经营,合法解决纠纷
25、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下列选项对上述两件大事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协约国阵营发生了重大变化②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并未因俄国退出而削弱
③实质上都起到了加速战争结束的作用④美国和苏俄都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26、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洗血了________捍卫了________。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________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________得到提高。抗战的胜利为________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7、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从两极对峙变成了美、欧、中、日、俄势均力敌的多极格局。
28、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①________的进步和发展,________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________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________,具有________;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________④历代统治者采取________,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9、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强调制度与秩序。
30、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1939年9月________
3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 | 法律文件 | 政体 | 国家元首 |
英国 | ① | 君主立宪制 | 国王 |
② | 1787年宪法 | 民主共和制 | 总统 |
法国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民主共和制 | ③ |
德国 | 德意志帝国宪法 | ④ | 皇帝 |
(1)西方近代很多国家都制定了很多法律条文,形成了近代民主国家,请根据所学知识依次填充表格。
① ② ③ ④ .
材料二
条约名称 | 条约内容(节选) |
A | “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自应享优例豁除。” |
B | “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
C |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 |
(2)根据表中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节选),依次写出相对应的条约名称。
32、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________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33、《九国公约》的实质是________。
34、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确立了________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会议制定了《________》体现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5、试从领导阶级、斗争形式、斗争内容及结果几个方面,比较一战后印度和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异同。并分析造成这些不同点的原因。
36、(1)17、18世纪,英.法.美三国人民摧毁旧制度的同时也进行了创建资本主义新型政治制度的探索。分别列出三国几经探索后形成的最终的政治体制形式及标志其政体形成的法律文献?
(2)德意志历史发展过程中政治体制的变化与三国相比,最大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在哪里?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7、背诵默写:总结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8、20世纪30年代与20年代相比,国际政治局势的最大变化是什么?结合具体史实分析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及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39、改革开放新时期,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作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请回答:
(1)改革开放新时期祖国统一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引领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
(3)祖国统一进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