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图1到图3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可以提炼出
A.五四精神
B.井冈山精神
C.长征精神
D.抗战精神
2、1927年8月,湖南省委决定把湖南秋收起义区域划分为湘中、湘南、湘西和西南四个区。这个计划遭到毛泽东等的坚决反对。湖南省委最终决定“放弃其他几个中心”,只举行以长沙为中心的“湘中四围各县的暴动”。这说明当时
A.毛泽东对秋收起义有正确的认识
B.湖南省委“左"倾思潮强烈
C.秋收起义使革命从农村转向城市
D.共产党革命领导经验的不足
3、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
4、下面材料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秦朝 | 以郡统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
两汉 | 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
隋朝 |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
唐末 | 形成道、州、县三级制 |
A.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C.中央政府对地方分层的决策存在矛盾与困局
D.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5、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以下主张属于荀子的是
A.“人而不仁,如礼何?”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D.“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
6、《论语·乡党篇》记,“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不问马怎么样,而是首先问伤人没有。这主要体现了( )
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
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
C.孔子“仁”的思想
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7、马克思在阐述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时,曾提到: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按照共同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失。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由此可知,马克思旨在
A.通过国家手段促进社会公平
B.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C.促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D.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8、1913年,张謇出任农林、工商总长后总结自晚清兴办公司20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推原其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于是在他主持下,农工商部很快颁布了《矿业条例》《商人通律》《公司律》《关于利用外资振兴实业办法》等法律。张謇意在( )
A.加大经济统制的力度
B.完善近代法律体系
C.巩固北洋政府的统治
D.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9、中国古代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通过建立巡视制度,防范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职掌巡察的监察机构通常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不受其他部门干扰,便于独立行使职权。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根本目的是
A.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
B.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C.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D.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0、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11、对如图的解读准确的是
①西方列强开始在非洲建立殖民地 ②西班牙是非洲的最大宗主国
③英国和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区域大致相当 ④整个非洲几乎被全部侵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
A.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
B.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
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
D.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
13、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30年代的农村革命与20世纪20年代的农民运动有所不同。30年代主要是在根据地进行“打土豪、分田地”,开展群众运动;20年代则是成立农民协会....
并配合北伐。这一变化折射出
A.中国革命性质逐渐转变
B.共产党在革命中的地位变化
C.中国革命形势不断高涨
D.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
14、辛亥革命的首要任务是( )
A.推翻清朝统治
B.成立中华民国
C.谋求民族独立
D.发展资本主义
15、南北朝时期的典籍记载了很多北方迁到南方的名士如王导、谢安等人的言行作派,及其受南人崇拜模仿的事例。细如服饰用具,琐至音容笑貌,都被人悉意效拟。南方上层人士改操中原洛阳之音,也成为南士标榜身份的一种方式。据此可知,当时
A.南北方的语言逐渐趋于统一
B.经济重心南移消弭文化差异
C.经济文化实力影响社会风尚
D.南方社会的包容性强于北方
16、据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品下降的幅度约有3/4,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多,下降到只有14%。1926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13.7%,1936年则增至47%。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一战期间民族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族工业仍有发展
C.抗战前轻工业产量得到迅速提升
D.我国已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17、明朝嘉靖年间,政府征发永顺、保靖、西阳等土司家族参与东南沿海抗倭战争;明末土司秦良玉也受命参与镇压张献忠农民起义“征贼”、“平叛”战争,冉氏土司将治下的重庆酉阳李溪官坝、铜鼓潭等称为“忠孝坝”,土司衙署称“忠孝堂”、“忠义堂”。这反映出当时
A.汉族与其它民族间的隔阂消除
B.儒家伦理治国思想的确立
C.国家认同的文化心理不断加强
D.朝廷注重提高土司的地位
18、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C.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D.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工作效率提高
19、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弃儒生建议的简单质朴的原始祭山仪式而不用,而是亲自登上泰山(位于今山东)之巅 ,并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封禅泰山的祭天大礼。秦始皇意在
A.打击儒生推行文化专制
B.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
C.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
D.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
20、据统计,1851—1871年英国女性在商业、医药和教育领域的就业人数从95,000人增加到138,400人,增长率达45.68%。1851—1911年女性职员占职员的比例从2%增加到20%。材料表明
A.英国实现了男女政治权利平等
B.妇女在就业竞争中占优势
C.工业革命促进了妇女角色转变
D.妇女参政意识增强
21、下列属于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投产的是( )
A.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B.湖北汉阳铁厂
C.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D.大亚湾核电站
22、东汉末年,民间兴起了乡闾清议品评并形成了一种传统。到了曹魏时期出现“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这可用于说明( )
A.选官制度改变利于激发官民责任感
B.九品中正制标准是门第
C.曹魏统治者重视乡论与德行的考察
D.曹魏亟需人才巩固政权
23、对比日本“大化改新”前后的统治结构示意图(大王后来改称“天皇”),可以看出“大化改新”后
A.政府机构更加精简
B.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建立
C.豪族地主转化为政府官僚
D.武士集团力量不断壮大
24、公元7-10世纪,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移到非洲东海岸,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也随之传入,这里民族文化交融、商业城市逐渐兴起。这表明
A.非洲中古文明发展程度高
B.外来移民促进东非社会转型
C.东非中古文明具有开放性
D.文化交流延续东非古代文明
25、 ____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26、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________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27、1909年,旅美华侨____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28、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________、________国家。
29、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________。欧洲一体化进入到经济领域合作较高的一体化程度。
30、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________基本形成。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成为________,也是世界贸易中心。
31、《________》的诞生,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32、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________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33、迈入工业社会工业化是近代社会发展主要趋势和追求。请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大事年表。
34、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放 、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35、第二次世界大战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事件有哪些?
36、启蒙运动的影响是怎样的?
37、日本武士和武士集团形成的背景、目的和地位各是什么?
38、俄罗斯建立以及建国和扩张的表现有哪些?
39、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意义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