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______)不展(______)结,同向(_____)各自(______)。——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2.(_____)不传云外信,(_______)空结雨中(______)。——李璟《摊破浣溪纱》
3.殷勤解却(______)结,纵放(______)散诞(______)。——陆龟蒙《丁香》
4.(_____)尽空枝,肠断(______)结。——冯延巳《醉花间》
5.墙角数枝(_______),凌(_____)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6.千磨万击还(______),任尔(_______)风。——郑燮《竹石》
2、积累运用营。
1.古诗文经典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谈到春天,我们自然就会想起:“____________,水村山郭洒旗风。”“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____________,清风半夜鸣蝉。”则让我们想起了诗意的田园生活。望着滚滚黄河,我们会吟咏“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______”;漫步雨中西湖,我们可以吟诵,“____________,白雨跳珠乱入船。”
2.红色基因传承,谁是中国的脊梁?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陆游用“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强烈的爱国之情,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
3.爸爸常说他五音不全,我知道“五音”指的是____________。
4.《伯牙鼓琴》中______和______是锺子期联想到的画面。“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李白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锺期久已没,____________。”
3、照样子,写词语。
1.霎时(表示时间快)_____ ______ _____
2.自作自受(“ABAC”式)_____ _____ _____
3.软绵绵(“ABB”式)______ _______ _____
4.津津有味(“AABC”式)____ ______ _____
5.得意扬扬(“ABCC”式)_____ ______ _____
6.五颜六色(表示颜色多)____ ______ _____
4、把成语补充完整。
居____临____ 大步____ ____凛凛 粉____碎____
忘乎____ 斩____截____ ____一筹 ____所以
5、看拼音写词语。
pǔ xiě(____)pí xié(____)gāng qín(____)yōu jìng(____)máo wū(____)
shī míng(____)qīng yōu(____)qín jiàn(____)shà shí(____)táo zuì(____)
6、课内阅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共____句,全诗是围绕“______”来展开叙事抒情的。
【2】诗中写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用的词是“________”;写乌蒙山高大雄伟,很有气势,用的词是“________”,但是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只不过是“________”。
【3】描写红军翻过了雪山后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
A.赞扬了红军战士不怕死的精神。
B.赞扬了红军战士非常乐观的精神。
C.赞扬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明豪迈的气概。
7、阅读下面的文字
倦 夜
杜 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七律·长征》,完成问题。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 。
【2】这首诗是围绕着“_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
【3】诗中表现红军战士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 。
【4】诗中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发衬出红军战士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概的诗是_______ ,_________。
【5】诗中高度概括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 ,________ 。
【6】诗中写到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有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
【7】诗中的一暖一寒,既表达了______,又表现了_______ 。
9、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故乡的鸟呵。
②我每天醒在鸟声里。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我听得出几种极熟悉的叫声,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的枝头。
③有时一只鸟冒冒失失飞进那个花厅里,于是大家赶紧关门,关窗子,吆喝,拍手,用书扔,竹竿打,甚至把自己帽子向空中摔去。可怜的东西这一来完全没了主意,只是横冲直撞地乱飞,碰在玻璃上,弄得一身蜘蛛网,最后大概都是从两椽之间空隙脱走。
④园子里时时晒米粉,晒灶饭,晒碗儿糕。怕鸟来吃,都放一片红纸。为了这个警告,鸟儿照例就不来。我有时把红纸拿掉让它们大吃一阵,到觉得它们太不知足时,便大喝一声赶去。
⑤我为一只鸟哭过一次。那是一只麻雀或是癞花。也不知从什么人处得来的,欢喜得了不得,把父亲不用的细蔑笼子挑出一个最好的来给它住,配一个最好的雀碗,在插架上放了一个荸荠,安了两根风藤跳棍,整整忙了一半天。第二天起得格外早,把它挂在紫藤架下。正是花开的时候,我想是那全园最好的地方了。一切弄得妥妥当当后,独自还欣赏了好半天,我上学去了。一放学,急急回来,带着书便去看我的鸟。笼子掉在地下,碎了,雀碗里还有半碗水,“我的鸟,我的鸟呐!”父亲正在给碧桃花接枝,听见我的声音,忙走过来,把笼子拿起来看看,说:“你挂得太低了,鸟在大伯的玳瑁猫肚子里了。”“哇”的一声,我哭了。父亲推着我的头回去,一面说:“不害羞,这么大人了。”
【1】短文叙述了“我”与故乡的鸟之间发生的四件事,请你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捉鸟——喂鸟——____
短文叙述了四件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鸟的_____之情。
【2】仔细读第③自然段,你的感受与下列选项最相符的一项是:
A.这一段看出“我们”捉鸟办法多,鸟儿惊慌失措,很可怜。
B.这一段把“我们”捉鸟时的动作描写得简单、直白,不够生动具体。
C.孩子们太淘气了,不懂得保护小动物,破坏了人与小鸟和谐相处的机会。
D.连续的动作描写,把“我们”捉鸟时的忙乱、鸟儿受惊的慌乱描写得形象生动。
【3】文中画“ ”的句子是对“我”语言和_____的描写,从中感受到_____。
【4】除了“捉鸟”,短文中还有哪一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
10、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1.仿写词语。
默默地
2.画横线字“屈”的正确解释是( )
A.理亏 B.使弯曲
C.低头,使屈服
D.委屈
3.对于“我”赞扬丑石伟大的原因,描述最恰当的是( )
A.它不屈于误解,寂寞地生存
B.“我”感到自己的无知
C.它补过天,在天上发热闪光
D.它曾给人类光明、向往、憧憬
11、课内阅读。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①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 )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②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呼吸均( )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
【1】在文中的括号里给加点的字注音。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显然( ) 均匀( ) 宁静( ) 蜷缩( )
【3】按提示将这一段分为三层,在文中用“‖”标出。屋内环境——西蒙——两个孩子。
【4】读文中两处画“____”的句子,体会句意,回答问题。
(1)读画线句①,想一想,西蒙想要抓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画线句②的描写,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题。
成全一棵树
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它们栽在门前。
母亲栽种完毕后,她的一个孩子从门里一拐一拐地出现了,“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一点也不强壮,已经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它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每一天,孩子都要拎了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他自己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小树一天一天长大。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它的哥哥姐姐们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最小的孩子也去学校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没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读书。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了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冬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
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他的家乡,母亲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就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他是坐着一辆小轿车回来的。但他没有让车子进村。从村头他就下来自己走路,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远远地,他首先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那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的心里一热,急急忙忙冲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他的母亲搂在怀里。他发现母亲是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门外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那些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她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儿,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了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去偷偷喂那树啊!”
他一下子怔住了。许久许久,他突然“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1】文中,“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中的“竟然”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来看,对于“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他自己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理解正确的是( )
A.孩子力气小,无法为小树苗提更多的水。
B.孩子更希望在默默中关爱这棵树苗,让它更好的成长。
C.孩子并不喜欢这一棵小树苗,所以他没有特别对待这棵弱小的小树苗。
D.这棵小树苗并不需要更多的水。
【3】对于“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母亲目光是犹豫的,她觉得孩子可能在做一件没有结果也没有意义的事情。
B.母亲的目光是赞许的,她不忍心伤害孩子的渴望。
C.母亲的目光是忧虑的,她不知道这棵小树苗能不能存活,害怕孩子的努力白费,让孩子失望。
D.母亲的目光是自信的,孩子能成才,小树苗也能茁壮成长。
【4】孩子和树苗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请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第十五自然段中 母亲说“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了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去偷偷喂那树啊!"”第十六自然段中孩子“他一下子怔住了。”此时孩子的心中会想到什么?请你联系上下文展开思考,把孩子的心理活动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明看到这个故事后深受感动,他决定写一篇以“父母的爱”为话题的文章,请问他可以选用哪些事例或者从哪些方面来写?简单说一说(最少写四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关于暂停对社会人员核酸采样的通告
尊敬的市民朋友:
为更好地保障来院就诊患者及其陪护人员安全,保证“愿检尽检”人群与医院内人员不交叉,降低院内感染风险,自2022年12月8日零时起,我院不再对社会人员提供核酸采样服务,仅对来院就诊患者及其陪护人员、院内工作人员提供核酸采样服务。社会人员采样检测敬请前往社区核酸采样点,具体采样点设置可咨询当地疾控中心(冷水滩区疾控中心:0746-8412936; 零陵区疾控中心:0746-6369802)。
请予理解配合并相互转达,感谢支持!
永州市中心医院
2022年12月7日
【材料二】
永州市冷水滩区14、22路公交线路图
【1】潇潇的爷爷在永州市中心医院北院(冷水滩区)住院,潇潇需要到医院陪护,湘湘的父亲是该院的医护人员,潇潇和湘湘相约12月28日一起到该院做核酸检测。请问,他们的约定是否可行?请你对湘湘说说自己的建议。
是否可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会对湘湘这样提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湘湘家在舜德城市摩尔。他要去市中心医院(北院),可以选择乘坐14路或22路公交车。( )
(2)湘湘的爸爸19:00去市中心医院(北院)上晚班,可以选择乘坐14路公交车。( )
(3)两路公交车的票价相同,不设找零。( )
14、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 )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 )起一个大竹匾,( )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 )在棒上的绳子只一( ),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1】在第二自然段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
【2】“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可以用________来概括,从文段中的一系列动词可以看出少年闰土________的特点,从“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可以看出闰土________。
【4】“红的绿的都有”是说贝壳的________多,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是写贝壳______多,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来形容。
【5】下面对文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捕鸟必须得是大雪之后,因为下雪之后鸟雀没有食物吃,需要到处觅食。
B.闰土邀请“我”夏天去他家一事,反映出了闰土的热情、天真。
C.“我”和闰土一起在海边拾贝壳,“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6】闰土教“我”捕鸟,看似简单,其实是很讲究的,一连串动词的运用更是把捕鸟的经过描绘得生动而又具体。请你也用连续的动词写一个生活中你看到的或经历过的类似的场景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做。(8分)
(1)天上的星星在闪烁。(改成拟人句)
(2)柿子树上缀满了沉甸甸的柿子。(缩句)
(3)集邮对我特别感兴趣。(修改病句)
(4)我爱吃苹果、香蕉、黄瓜等水果。(修改病句)
16、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仿写比喻句)
描写运动会的一个场景:______
17、按要求完成下面句子。
(1)他把每天读的书放在楼梯栏杆旁。(改为“被”字句)
(2)小萝卜突然被什么新事物吸引住了。(改为“把”字句)
(3)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用加点词造句)
(4)小萝卜头大概是刚下课。(修改病句)
(5)这种虫子陪伴着常年里没有呼吸过自由空气的人们。(缩句)
(6)我们多赶几里路。
我们要去看一场精彩的武术表演。(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7)虫子的头上,长着一块美丽的透明的薄壳,像小姑娘披上了薄薄的蝉翼般的纱巾。(照样子写一个比喻句)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他是一个好人。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杭州的西湖难道不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吗?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直述句改为转述句。
1.鲁迅在回信中说:“你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
2.曹操的儿子冲曹冲说:“我有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3.贝多芬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曲子吧。”
4.詹天佑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5.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20、改为直接引述句。
1.老班长说 ,他没有完成任务,没把我们照顾好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房东太太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的不得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书面表达
你知道的传统玩具有哪些?把你最喜欢的一种介绍给大家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