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文内容回顾。
1.《伯牙鼓琴》中,(伯牙)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里可以看出锤子期是伯牙的___________。文中表现了知音难遇的思想,可以用成语________来表达。
2.《月光曲》一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_________因同情皮鞋匠兄妹俩而为他们_________,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__________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3.《京剧趣谈》分别从_________和_________两方面介绍了京剧艺术。我们观看京剧表演时,常用_________夸赞演员字音准确,腔调圆润。
2、找出词语中的错别字,用“____”标出,并在括号里改正过来。
升机勃勃( ) 苟廷残喘( )
罪魁祸手( ) 千锋万仞( )
忘而生畏( ) 拨地而起( )
窈窕叔女( ) 水花四贱( )
3、我会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1.时而中断,时而继续。意指时断时续地接连下去。 (____________)
2.质性平和无味,后指平平常常。 (____________)
3.形容山势险峻。 (____________)
4.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含糊。 (____________)
5.身体粉碎而死。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 (____________)
4、写出与下列词意思相反的词。
削弱—(________) 荒凉—(________) 丑恶—(________) 腼腆—(________)
5、看拼音,写词语。
ào zhōu qīnɡ fù pái huái dān ɡē
( ) ( ) ( ) ( )
pì jìnɡ bō xuē wú liáo xī shuài
( ) ( ) ( ) ( )
6、请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代的______。
【2】本词上片写明月清风的夏夜,以鸟惊、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山村夏夜写得生机勃勃;下片以轻云小雨,______和______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
【3】这首词流露出作者对______的喜悦和对______的热爱之情。
7、简答题。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请简析第二句中的“新”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诗歌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
【4】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与理解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 ?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根据原文补全诗文。
【2】这首词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清平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词意,解释下列词语。
相媚好:_______________。 亡赖:____________。
【4】词的上片和下片各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大山女孩的明灯
①“一个女孩坐在山坡上,忧愁地望着远方,身旁放着箩筐和镰刀……”这是张桂梅许多年前一次家访途中的偶遇。她上前询问得知,女孩才十三四岁,父母为了3万元彩礼,要她辍学嫁人。
②“哪怕我自己出钱,也一定要让山里女娃读书。”“培养一个女孩,最少可以影响三代人。”作为有着多年教师情怀的张桂梅,爱的本能让她决心在边疆民族地区办一所学校,改变山里女娃的命运!
③2008年,张桂梅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十多年来,张桂梅常年坚持家访,行程11万多公里,覆盖学生1300多名,为学校留住了学生,为学生留住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她帮助1800多名女孩圆梦大学校园,办学获得了成功,受到社会关注。其办学秘诀是什么呢?
④原来,华坪女高的时间是以分钟计算的:早上5分钟洗漱完毕,10分钟早读到位,出操1分钟站好队,这里的学生出入教学楼、去食堂、回宿舍几乎都是跑着的。每天,张桂梅比学生都起得早,“姑娘们怕黑,提前把灯打开让她们更安心。”于是她一个人摸黑爬四楼,把走廊的灯全部点亮;学生跑步的时候,她就在队列边紧紧跟随;学生打扫校园时,她第一个来到校门口,拿着扫把和铲子等候。她还总是举着小喇叭喊:“快点儿,快点儿,别掉队!磨蹭什么?”张桂梅老师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甚至有些“苛刻”,是因为她知道不“严”就无“勤”。华坪女高的课间操也是有特点的:每天上午10点后的20分钟里,同学们先集体背诵《七绝·为女民兵题照》,再唱跳《红色娘子军》等红色经典歌曲编成的健身舞。除此之外,还有听江姐、刘胡兰、赵一曼等英雄故事,定期举办“重温入党誓词,细怀伟人功绩”等主题教育活动。把学生在校时间安排得这么满、这么紧,内容设计得这么独特,为的是用红色文化引领女娃增强理想信念,培养女娃不畏艰辛、吃苦耐劳的品格,引导她们铭记党恩、刻苦学习,将来回报社会。
⑤张桂梅吃穿用非常简朴,对自己近乎“枢门”。一件衣服穿十多年,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3元,她把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学生身上。多年来,张桂梅先后捐出百万元。就连云南省政府奖励她的30万元,也全部捐献给了一座山区小学用来改建校舍。她还义务担任丽江华坪县儿童福利院的院长,成了130多个孤儿的“妈妈”。她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山区教育事业,献给了深山里的孩子们。
⑥张桂梅,以坚忍执着的拼搏和无私奉献的大爱,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她像一束希望之光,照亮孩子们的追梦人生!
【1】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描写的情景在文中的作用是( )
A.总领全文,引出主题
B.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C.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D.设置悬念,引发兴趣
【2】下列对文章的题目理解最深刻的一项是( )
A.寓意张桂梅是给大山里的女孩指明道路的人,是用知识改变大山女孩命运的人,贯穿全文,点明中心。
B.寓意张桂梅是为大山里的女孩捐资助学的人,贯穿全文,点明中心。
C.寓意张桂梅是给大山里的女孩树立求学榜样的人,贯穿全文,点明中心。
D.寓意张桂梅是培养大山里的女孩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的人,贯穿全文,点明中心。
【3】张桂梅校长“把学生在校时间安排得这么满、这么紧,内容设计得这么独特”的原因是什么?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第⑤段的一些数字描述的内容中,你读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想一想:张桂梅校长的办学秘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只有一个地球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biǎn piān)舟。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
【2】在宇航员的眼中,地球是什么样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 、 、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
【4】读了选文,你想对地球母亲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文片段阅读理解。
①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②我( )了眼睛,向后一( ),( )在椅背上;( )着《初学记》的手( )在膝髁上。
③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④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1】文段①写的是_____________。第一句表明作者____________。“又不是”“早熏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_____________的心境。
【2】文段①第二句“鞭爆的繁响”和“烟草的烟雾”形成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__________的心境。
【3】在文段括②号里填人合适的词语。这些词语都是对“我” 的描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明 。
仿写一句话: 。
【4】用“﹏﹏﹏”画出文中描写“我”现实处境的语句,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不仅写到了看书,还写出了书名,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踝上”这一句的描写妙在_________________。
【8】在第10段,作者写“捏住”《初学记》,第2段用的是“捏着”,二者有什么不同?这下意识动作,表明了作者什么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悼鲁迅先生
巴金
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
鲁迅先生逝世了!
花圈、唁电、挽词、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也发表了哀悼的文章,连最远僻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痛的。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支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不论是亲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了头。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我们没有多的言辞来哀悼这么一位伟大的人,因为一切的语言在这个老人的面前都变成了十分渺小;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但是我们也无法制止悲痛来否认我们的巨大损失;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A: ,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B: ,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C: 。这个缺额是无法填补的。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逝世——( ) 汇集——( )
【2】请把下列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A、B、C三处。(填序号)
①战士 ②知己朋友 ③导师
【3】“一个不幸的消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 ”的句子是_________句,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全中国人民____________的心情。
【5】结合文章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十月十九日上午”,把鲁迅先生逝世的时间交代得具体清楚,表明鲁迅先生逝世是一件重大的事情。
B.“我们没有多的言辞来哀悼这么一位伟大的人”,是因为“我们”都无比哀痛,泣不成声。
C.文章的基调很沉痛,但在沉痛中又透露出坚定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6】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所以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反义词:空虚——__________ 聪明——__________
近义词:确是——__________ 聪明——__________
【2】这“八千多日子”大约_____有年。我们从选文中加点的“溜”字,可以体会到_____。
【3】第1自然段中的四个问句,你觉得作者是在问谁?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回壁,就把鼻子碰扁( )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 )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1)给带点的字写出音节。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恍然大悟:————————————
(3)“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4)“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联系时代背景,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5)从这部分内容中你感受到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15、按要求写句子。
1.在我的请求下,总算留住了一片洁白的雪地。(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妇女搬了把椅子放在我面前说:“这是我们专门准备的残疾人椅,你快坐吧!”(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闰土心里的稀奇事,让我很羡慕。(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镭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老师问蔡林:“我刚才提出的问题你会吗?我猜你是会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听了“抗震救灾英模代表团”的报告,谁都佩服那些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天的活动我们必须参加。(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如果我们选择居住,就要考虑适合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件事一定得他去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读下面的短语,你想到了什么?选择一个短语,把你想到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饱经风霜的手 饱经风霜的老屋 饱经风霜的大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扩句
①鸟儿唱歌。
②松鼠是动物
20、渔夫问桑娜:“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改为间接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今年的这个春天,当我们还沉浸在万物复苏的欣喜中时,没想到疫情的再次来袭给这个春天笼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阴霾,不得不让我们的城市按下了暂停键,可是,疫情面前,人人都是受威胁者,人人亦是抗击疫情的行动者,各级政府启动一级响应,对口驰援,同频共振,停课不停学,医护人员勇向前,志愿工作不停歇……每个人都在为抗击疫情做着自己的努力,作为小学生的你,相信也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吧:你想好好学习,将来当一名医生,研制抗击病毒特效药,还是想当一名科学家,发明抗击病毒的特效物品,亦或是你有更好的办法,让学生在家也能像在校一样认真学习……把你的心愿写出来吧。字数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