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对“胜”的用法和意义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B.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形容词,盛大的
C.刑人如恐不胜 动词,胜任
D.此时无声胜有声 动词,超过
2、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西湖整治好了,可以听夕阳箫鼓,也可以赏曲院风荷。难怪宋孝宗赵昚坐在杭州的宫城里阅读苏东坡,尤其是他的那些奏议表状时,竟钦佩得掉下眼泪。
A.难怪宋孝宗赵昚坐在杭州的宫城里阅读苏东坡那些奏议表状,尤其是他的作品时,竟钦佩得掉下眼泪。
B.难怪宋孝宗赵昚阅读苏东坡,尤其是他的那些奏议表状时,竟钦佩得坐在杭州的宫城里掉下眼泪。
C.难怪宋孝宗赵昚阅读苏东坡那些奏议表状,尤其是他的作品时,竟钦佩得坐在杭州的宫城里掉下眼泪。
D.难怪宋孝宗赵昚坐在杭州的宫城里阅读苏东坡的作品,尤其是他的那些奏议表状时,竟钦佩得掉下眼泪。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有人还希望过古代隐士那挥洒自如的生活,我认为这是不现实的。
②经济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成功的,所以不能因噎废食,给改革一定的时间才是对待改革的正确态度。
③一个人单打独斗难成事,你要知道团结才是力量,合作才能共赢,正所谓“三人成虎”嘛。
④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环境江河日下。如今各国都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⑤让座是道德自律的行为,不能用暴力强求。当一种起码的道德被当作标准来要求甚至规定时,社会的道德基础就岌岌可危了。
⑥棋盘上一番惊心动魄的缠斗之后,胜利者额手称庆连连说着“幸运”和“没想到”,而失利的一方则将遗憾写在脸上,苦笑不已。
A. ①②⑥ B. ②④⑤ C. ④⑤⑥ D. ①③⑤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办成了,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党全国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②今年夏天,骄阳似火,都市人都喜欢在周末来到乡村享受清凉,采摘品尝新鲜水果,陶醉于瓜田李下。
③强冷空气影响之下,气温持续下降,人们在室内座位上坐了半天,仍然觉得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④潘天寿曾在1956年说“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这样的观点在当时是空谷足音,在今天,更是绝无仅有。
⑤越发成熟的他,不屑于浪费时间向别人证明自己,而喜欢好整以暇地在旁边观察事物的发展,等待适合出击的机会。
⑥鱼龙混杂的化妆品市场,已经乱到让人们真假难辨的程度,消费者在购买时一定要擦亮眼睛,以免上当受骗。
A. ①③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带一路”贯穿欧亚非大陆,所经地区战略位置重要,大国利益盘根错节。面对这一规模宏大并具有世界性反响的倡议,各国心态复杂。
②作为年轻人,我们应该忘乎所以地学习新的知识,涉足新的领域,开阔新的眼界,而不是年纪轻轻就已裹足不前,食古不化。
③尽管马云、潘石屹都认为未来“房子如葱”,但对房子有刚性需求的年轻人对此看法却莫衷一是,并且普遍认为未来房价还会持续走高。
④我想古往今来那些忠勇的烈士,之所以能够临危授命、视死如归,一定是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豪迈不屈的性格和至死不渝的忠诚。
⑤美国科技行业一位高管表示,在生产能够取代人类劳动的机器人方面,美国、中国和印度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呈现出平分秋色之势。
⑥张爱玲的散文,具有一种天马行空的自由境界,她敢于大胆袒露自己的个性以及创作主张,在散文里处处闪烁着她“怪异”的智慧火花。
A. ①③④ B. ④⑤⑥ C. ①②⑥ D. ②③⑤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发展到19世纪的中叶,由法国大革命引起的几十年反反复复的热流终于慢慢地冷却下来。面对大革命所带来的令人沮丧的社会现实,人们开始了冷静的思考。到了1848年革命以后,在冷静地考察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一个新的文学流派悄悄地登上了文学舞台,这就是直到现在依然有着强劲生命力的现实主义文学。关于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浪漫主义文学认为“生活应该如此”,现实主义文学则是“生活就是如此”。
现实主义文学是对那种全然无视现实、任情感流露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反拨。在它们叙述的故事里,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温情常常是主人公不幸的主观根源,而金钱和权力是构成不幸的社会根源。但如果把现实主义文学说成是“向社会举起的一面镜子”,那是不确切的。文学不仅是对现实消极的反映,而且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抗。一个追逐各种时髦思潮和表层热点的作家,不过是浅薄的鹦鹉。他们的学舌作品将随着潮流的东逝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不是现实主义,而是伪现实主义。真正的艺术家必然不屈服于社会的庸俗的流行观念和被权威保护的现实。他们同这样的现实角力,而殚精竭虑地探索社会表层之下那些最隐蔽因而也是最强有力的因素。这种力量是相对稳定、模糊不清的,它一旦被作家、艺术家揭示出来,就能在人的内心唤醒一股如雄狮般的力量,引起社会性的“轰动效应”。这种力量,在人的内心深处、深不可测的渊底躁动着,当天才的闪电照亮深渊的时候,它就会欢腾起来,使读者感到一种淋漓酣畅、如瀑布宣泄般的快感。
(摘编自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
材料二:
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使小说走上了一条艰涩、困难的道路。阅读和讲述这些小说也同样成为一个困难的事情。但这也许恰恰说明20世纪的人类生存和境遇本身更困难,更复杂,更难以索解和把握。小说的复杂是与世界的复杂相一致的。也正是日渐复杂的现代小说才真正传达了20世纪的困境,传达了这个世纪人类经验的内在与外在图景。我们理解与阐释现代小说的重心也开始转移,一方面我们想看到小说家表达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另一方面我们更想了解小说家是怎样表达世界的。这就是20世纪小说研究的一个根本转变。研究的重心从内容偏向了形式。
20世纪小说形式的复杂化可以说根源于小说家世界观的变化。与19世纪以前的自然主义小说和现实主义小说对比可以发现20世纪小说观的根本性改变。人们把19世纪以前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小说观称为反映论,这种反映论认为小说可以如实地反映生活真实甚至反映本质真实。读者在小说中最终看到的正是生活和现实世界本身的所谓波澜壮阔的图景。反映论有一种自明的哲学依据,就是认为生活背后有一种本质和规律,而伟大的小说恰恰反映和揭示了这种本质和规律。而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观则不同,小说家大都认为生活是无序的,没有本质的,没有什么中心思想,甚至是荒诞的。小说不再是对生活、现实和历史某种本质的反映,它只是小说家的想象和虚构,按符号学大师罗兰·巴尔特的说法即是“弄虚作假”。他说,“我愿把这种弄虚作假称作文学”,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弄虚作假和对语言弄虚作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罗兰·巴尔特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是一种“乌托邦的功能”,而他给现代主义下的定义就是“语言的乌托邦”。现代主义小说观把小说看成一种虚构,一种人工制作,是小说家人为的想象和叙述的产物。
20世纪现代小说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个人性。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小说创作彼此之间越来越缺少通约性,小说越来越成为小说家个人精神的漫游与形式的冒险。现代资本主义在无限扩展了人类外部世界的同时,却在人类自我与世界之间挖掘了一道鸿沟。这道鸿沟意味着人的自我与世界分裂了,人与世界不再和谐,不再具有一体性。卢卡奇认为这种分裂在荷马史诗时代是不存在的,史诗时代的特征是自我与世界的“总体性”,没有分裂。荷马史诗其实不仅是荷马一个人的歌唱,而是整个希腊时代一个大写的“人”的整体性的合唱。而现代人不同,总体性丧失,个人是被整个世界放逐的人,是存在主义式的异化的人,在世界中感到陌生,对一切都不信任,对一切都有疏离感。
在这里我们面对的是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基本的悖论。一方面,小说家面对的是一个分裂的世界,一个中心离散的、经验破碎的世界。叶芝有一句著名的诗:“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世界上到处弥漫着一片混乱。”因此,现代小说家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正是支离破碎的经验世界本身,一个只有漂泊没有归宿的世界。而另一方面,小说家又总是在幻想小说能够呈现出某种整体的世界图式,追求某种深度模式和对世界的整合把握,甚至在小说中追求个体与人类的拯救,同时正是这种整合的向往构成了小说的基本叙事冲动和主导创作动机。这种内在的矛盾和悖论,使现代主义小说在形式上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
(摘编自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浪漫主义文学重在表现生活的应然状态,现实主义文学则认为作品应反映真实的生活。
B.文学反抗社会现实的重要表现和手段,是探索和揭示生活表层之下隐蔽的本质和规律。
C.现代主义小说艰涩难懂的特质,折射出20世纪人类生存和境遇的困难以及复杂性。
D.在20世纪,随着小说观的改变,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式微,现代主义小说独领风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家对小说形式的大胆实验,是20世纪小说研究重心从内容偏向形式的重要原因。
B.现代主义小说出自于小说家的想象与虚构,它无法反映生活、现实和历史的某种本质。
C.罗兰·巴尔特批评现代主义小说“弄虚作假”,由此可见,他更认可现实主义小说观。
D.相比现代主义小说,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更具有通约性,作家的个人风格不明显。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于经典名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狄更斯通过叙述大卫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做童工的经历,展现19世纪英国底层社会的风貌,揭示世间的美与恶,为研究现实主义反映论小说观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范本。
B.《玩偶之家》结尾娜拉出走时关大门发出的“砰的一响”,形同给当时欧洲保守而又伪善的社会道德一记响亮的耳光,使观众“感受到一种淋漓酣畅、如瀑布宣泄般的快感”。
C.《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萨姆沙变形为甲虫之后,他与家人乃至整个社会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疏离感,这个虚构故事反映了现代人自我与世界分裂、总体性丧失的生存状态。
D.《百年孤独》讲述“马孔多”一个家族的百年历史,有着奇特的人物和离奇的故事,充满奇思妙想,语言也摇曳多姿。小说呈现了马尔克斯个人精神的漫游,而非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图景。
【4】材料二结尾画线部分“内在的矛盾和悖论”指什么?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5】很多同学对阅读文学经典不够重视,甚至会从功利性的角度来看待文学阅读,为此语文课上将举行“为什么要阅读文学经典”主题讨论会。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听闻琵琶女自诉身世后,诗人白居易写了他听到几种乐声的不同感受,被贬浔阳之后听到乐声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而听琵琶女弹出的曲调则感觉“______________”。
(3)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后,表达自嘲自伤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卫风•氓》中,写女主人公的家人不理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超越喜悲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庄子《逍遥游》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道德经》中“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一句,提醒我们要看到“无”的作用。在《琵琶行》中,白居易直接点出“无”胜于“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常从鬓发的细微变化生出对生命深沉的感喟,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2)杜甫《登高》是一首律诗,共有八句四联,请写出其中的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______,____”,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鹃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就表达了这样的感情。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些描写与李白在《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诗文与“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如李白《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一句,写友人盛情备美酒为之饯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一句,借酒抒发思乡之深情。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突出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琴技,曲虽罢但依然令人沉浸其中。
(2)杜甫在《登高》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在困苦失意中年华老去的情景,抒发了因国难家恨而生的悲愤之情。
(3)《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异曲同工。
(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喻巧而理至,用树木、泉源劝谏太宗安乐时要想到危难,避免奢侈,否则“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__________”一句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__________”一句,以比喻的手法分别表现了江水和湖水之美。
(6)《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若想对抗强秦,必须重视人的作用,对有智谋的大臣和有才能的人才需要“__,____ ”。
(7)《登泰山记》中用博戏的掷具形容山峰的句子是“__,____ ”。
(8)《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驳论时举盘庚迁都之例,用“__,____ ”两句指出了从黎民百姓到士大夫都是反对的声音。
(9)《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____ ”。
(10)古代文人常借“流水”这一意象感慨时光流逝、世事变迁,如唐诗中的“__,____ ”。
(11)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孤舟”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以表现漂泊、孤寂之感,如“__,____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 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②抗 疏:指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抑制,上疏进谏。
【1】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秋风萧瑟,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秋兴》为诗人旅居夔州所写。
B. 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
C. 连续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旧泛着小舟在江州漂流,燕子依旧展翅飞来飞去。
D. 全诗既有静景,又有动景,以动衬静,这种静带给人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的心绪。
【2】为了抒写诗人的心境,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各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说明。
【3】诗中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①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
古之圣君贤相,若汤之昧旦丕显,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继日坐以待旦,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无逸》一篇,推之于勤则寿考,逸则夭亡,历历不爽。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之周乘四载②,过门不入,墨子之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故荀子好称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劳也。
军兴以来,每见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艰苦者,无不见用于人,见称于时。其绝无材技、不惯作劳者,皆唾弃于时,饥冻就毙。故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余衰年多病,目疾日深,万难挽回。汝及诸侄辈,身体强壮者少。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强而后有振兴之象,必使人悦神钦而后有骈集之祥。今书此,老年用自儆惕,以补昔岁之愆。并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相课,每月终以此相稽,以期有成焉。
(选自《曾国藩家书﹒习劳则神钦》)
(注)①酣豢:指沉醉于某种情境。②四载(zài):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用的四种交通工具。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皆贪于逸而惮于劳 惮:畏惧,害怕
B. 逸则夭亡,历历不爽 爽:违背,不合
C. 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辜:辜负,对不起
D. 以补昔岁之愆 愆:过失,过错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数石之粟:石,量词。作为容量单位时,十斗为一石;作为重量单位时,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B. 日昃不遑:昃,指太阳偏向西方;遑,闲暇,空闲。“日昃不遑”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
C. 神祇钦仰:神,天神;祇,地神。《论语·述而》“祷尔于上下神祇”之“神祇”即此义。
D. 骈集之祥:骈,本指骏马并排奔跑,无拘无束。骈体文的“骈”,指文章联想丰富,表达自由。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2)每见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艰苦者,无不见用于人,见称于时。
(3)并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相课,每月终以此相稽,以期有成焉。
【4】结合全文,概括“习劳”而“为人神所依凭”的理由。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完成伟大事业的人,起初并不伟大。(爱默生)
保持一颗平凡的心,做出不平凡的事业。(舒婷)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