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三国演义》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得知刘备消息后,关羽千里走单骑,勇闯东岭、洛阳等五座关口,连斩孔秀、夏侯渊等六员守将,夺下渡船,过了黄河,最终和刘备相会。
B. 诸葛亮神机妙算,是因为他能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草船借箭”“火烧博望坡”“空城计”“安居平五路”等故事,都体现了他的机智。
C. 汉献帝以血书衣带诏赐给董承,董承联络了吴兰、王子服、刘备等,欲杀曹操,但密谋泄露,董承、董贵妃被曹操杀死。
D. 关羽率领大军进攻樊城,曹操派于禁、庞德前去增援。关羽见汉水猛涨而用水淹之计,后曹军覆没,于禁投降,庞德被擒。
E. 马谡驻守街亭,诸葛亮拨一上将高翔跟随他,又让王平在街亭东北柳城驻扎,让魏延在街亭之右驻扎,表现了诸葛亮的细心谨慎。
2、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是
A.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端正
B. 而绝江河:横渡
C. 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跟
D. 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孙犁对于文坛,一向总是_______的。他在给贾平凹的散文集《月迹》作的序中, _______地指出: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噪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忍受得污蔑和凌辱。要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在历史上,到头来退却的,或者说是销声匿迹的,常常_______坚定的战士,_______那些跳梁的小丑。这样的文字,不啻为人为文的至理名言。( )
A. 清醒 一针见血 不是…而是…
B. 清楚 言简意赅 不仅是…而且是…
C. 清醒 言简意赅 不仅是…而且是…
D. 清楚 一针见血 不是…而是…
4、将下面的短语组合成对联,适合张贴在教师办公室的一副是
①芝兰绕阶 ②黄牛耕地 ③翠柳迎春 ④桃李满园
⑤千里绿 ⑥春绣锦 ⑦座凝香 ⑧万山金
A. ③⑤②⑧ B. ③⑤①⑦ C. ④⑥①⑦ D. ④⑥②⑧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反腐零容忍”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场风暴,在“苍蝇”与“老虎”之外,根本还在于以构建好保护官员、预防腐败的源头制度为关键。
B. 竞争上岗、庸者让位的人事制度对那些不思进取、天天混日子的干部职工,的确会感到很不适应,因而产生了不稳定感和危机感。
C. 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的情况,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D. 这几天大雾天气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气象机构预测,近期将有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中国中东部地区,这对驱散大雾天气将起到积极作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天的橡树
尤里·纳吉宾
一月的早晨,空气清冷,浴满阳光。女教师满心愉快地想着生活,想着她自己。离开大学校门来到这里才刚刚两年,她已经获得了能干而有经验的俄语教师的美名。大家尊敬地称呼她安娜·瓦西里耶夫娜。
宣布上课的铃声响起,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今天,我们继续讲词的分类……名词是表示事物的词类……”
“可以进来吗?”半掩的门口露出一个小小的身影。他破旧的毡靴上亮晶晶的冰花正在融化,圆圆的脸冻得通红,眉毛上染了一层白霜。
“又迟到了,萨乌什金!”安娜的声调带着抱怨。萨乌什金赶紧溜到座位上。“都听懂了吗?”安娜向全班问道。
“听懂了!”孩子们齐声回答。
“好,那么你们来举例子。”
有几秒钟的功夫,教室里鸦雀无声。最后,终于有人不甚有把握地说道:“猫……”
“对,”安娜说完就马上想起去年那个班上的学生举的头一个例子也是“猫”。
这一下,闸门打开了,“窗户!桌子!屋子!轮子!……”“拖拉机!椋鸟巢!小钉子!……”
“好了”安娜说,“我看你们都明白了。”
大家都只好停住了嘴,突然,萨乌什金如梦初醒似地从课桌上欠起身来,高声地喊道:“冬天的橡树!”
孩子们轰然大笑起来。
“安静!”安娜用手拍了一下讲桌。
“冬天的橡树!”萨乌什金又重复了一遍,他既不理会同学们的笑声,也不理会老师的呵斥声。他举例时的神情语调不同于别的同学,像是在倾吐内心深处再也按捺不住的幸福的秘密。
安娜一点也不明白他这莫名其妙的激动,竭力掩饰住怒气,“坐下,萨乌什金,这就是你迟到的结果。‘橡树’是名词,而‘冬天的’是什么词,我们还没学到。下课后请到教员休息室来一趟。”
“坐下!”当萨乌什金走进教员休息室时,安娜对他说道。孩子高高兴兴地坐到软软的圈椅上,借着弹簧的劲儿,颠晃了几下。
“请你解释一下,你为什么总是迟到?我知道你上学只要走十五分钟的路程,我要找你父母谈谈。”
“安娜·瓦西里耶夫娜,我可只有妈妈。”萨乌什金笑了一下。
安娜的脸微微一红。她想起来了,萨乌什金的爸爸在卫国战争中牺牲了,萨乌什金的母亲一个人拉扯四个孩子,每天三点钟还要去水疗疗养院上中班。真的,这位妇女的操心事本来就够多的了,但是安娜还得见见她。“萨乌什金,我还是得找你母亲谈谈。两点钟上完课我们一起去你家!”
萨乌什金领安娜走一条穿过林子的近路。枞树上那冰坠雪压的枝梢在身后合拢,顷刻间他们进入了一个恬静安谧的魔幻世界。一群群的喜鹊和乌鸦不停地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摇动树枝,碰落球果。
“这里刚刚走过一只驼鹿!”萨乌什金指着地上的足迹说道。说起驼鹿,他简直像是在谈论自己的一个什么好朋友似的。接着,他又赶忙说:“不过您甭害怕,驼鹿可老实呢。”因为他注意到了女教师匆匆投向树林深处的目光。萨乌什金走到女教师前头,微微弓着身子,留神地看着自己周围。
树林里的小道蜿蜒曲折、纵横交织,把他们愈引愈深。突然,远处透出一道缝隙,射来一束烟青色的亮光。林中顿时出现一大块空地,空地中央一株巨大的橡树岿然矗立,银装璀璨。
“啊,原来这就是冬天的橡树。”安娜怯怯地向橡树走近了几步。
“安娜·瓦西里耶夫娜,您瞧!”他使劲儿推开树旁的一大团雪,刨出一个小坑,坑里有个小圆球,裹在烂成细蛛网似的败叶中,叶子上戳出许多尖尖的针刺。安娜一下子就猜出这是冬眠的刺猬。
“瞧它包得里三层外三层的!”萨乌什金小心翼翼地给刺猬盖上那床不讲究的被子。
接着他继续领着安娜参观自己的小天地。橡树根上还收留着许多房客:甲虫、蜥蜴、瓢虫……有的躲在树根底下,有的藏在树皮缝里,它们就这样在沉睡中熬过冬天。这株强健魁梧、生机勃勃的大树,在自己身上蓄集了那么多热量,使那些可怜的小生灵获得栖身之所。安娜十分感兴趣地、快乐地观察着这对她来说完全陌生的森林的奥秘。
突然,她听到萨乌什金着急的喊声:“啊呀,我们已经见不到妈妈了!”
安娜赶忙把表凑近眼睛——三点一刻了。“那又怎么样呢?萨乌什金,谢谢你陪我在林中走了一趟。”
萨乌什金的脸红了,他非常想对老师说,今后他再也不迟到了,可又怕自己做不到。他拉起外衣的领子,对老师说:“我送您……”
“不用了,萨乌什金,我自己回得去。”
他用怀疑的目光望了望老师,然后从地上捡起一根棍子,折去弯的一头,递给安娜·瓦西里耶夫娜。
“要是驼鹿冲着您跑来,您往它背上揍一下,它就会逃走的。不过,最好还是只挥挥棍子,使它害怕就够了!不然,它生了气,可就会跑掉,再也不回到这森林里来了。”
“好,萨乌什金,我一定不打它。”
走出不远,安娜又回过头来,最后一次望着那株老橡树。橡树脚下,模模糊糊有一个小小的身影,原来萨乌什金并没有走,他在远处保护着自己的老师哩!
她向孩子挥了挥手,沿着弯曲的小道缓缓走去。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娜自以为很有教学经验,通过自己的才干获得了尊重,但起初的她并没有真正走近和了解学生。
B.孩子们列举的很多名词如“拖拉机!椋鸟巢!小钉子!……”在他们眼中可能都有着特别的意味。
C.安娜自己都陶醉在林间,以致于错过了时间,所以原谅了萨乌什金因为上学路上贪玩导致的迟到。
D.“冬天的橡树”收留庇护着森林中那些可怜的小生灵,也给萨乌什金提供了一方纯净的小小天地。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萨乌什金“破旧的毡靴上亮晶晶的冰花正在融化”这一细节是在设置伏笔,下文交代他的家庭境遇和经常迟到的原因是对此的呼应。
B.小说多处运用象征的手法,比如驼鹿象征自然的灵性,它需要人们保持敬畏,善加爱护,温柔地对待,因为一旦失去,可能再也不回来了。
C.小说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出发,挖掘生活给予成长的馈赠和人生中“顿悟”的瞬间,给人以温暖和触动,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深刻的思想性。
D.小说结尾部分展现“温情的怅望”,这是一种典型的“纳吉宾式结局”——顺理成章的,现实而又残酷,缓缓蓄积,在最后的时刻喷薄而出。
【3】通过这趟林中的行走,安娜了解到了萨乌什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请简要概括。
【4】有人说青年教师安娜的家访无功而返;也有人说安娜虽然没能顺利进行家访,但其家访的目的得到了一定的实现。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两句简笔勾勒出 “醉翁”的自画像,描写“醉翁”醉在其中的情景。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 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而“________”则写出了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的场景。
(3)庄周的 《逍遥游》中认为路程远近不同,所用的时日和所做的准备也不同:“________”,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而到千里之外去,得“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以“____,____”表明虽然身处浊世,但自己光明纯洁的本质不会有丝毫减损,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品格。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____,____”写出了琵琶女弹奏暂时停歇时给人带来的深切感受,余音袅袅,令人拍案叫绝。
(3)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叹不己的句子是“____?____”。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两句写了诗人洒酒祭月,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想宋武帝刘裕挥戈北伐、收复失地的威猛气势,以“____,____”两句表现出刘裕的英雄气概。
(6)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韩愈《师说》)
(2) 羽扇纶巾,谈笑间, 。故国神游, ,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 一肌一容, , ,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杜牧《阿房宫赋》)
(4) 曲终收拨当心画, , ,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5) 执手相看泪眼, 。念去去,千里烟波, 。
(柳永《雨霖铃》)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苏子泛舟歌唱,咏及船桨划破月下清波,乘舟逆流而上的两句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的情形。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连禽、兽都难以越过蜀道中的高山来衬托蜀道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飞虫和米粒的比喻慨叹人生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以夸张的手法写手可触摸到星辰,“_____________”则直接写出可怕的路途上险恶陡峭的山壁不可攀登。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视听角度写出了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战地的悲壮气氛。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① 杜甫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②能化俗,焉知李广③未封侯?
路经滟滪④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注: ①李剑州,时任剑州刺史,有才能而未被重用。②文翁,西汉蜀郡守,以政绩卓异闻。③李广,西汉名将,战功卓著却未能封侯。④滟滪,即滟滪滩,长江三峡著名险滩。
【1】对本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使君”指李剑州,他在剑州做了三年刺史。
B. 引用李广喻指李剑州未被重用。
C. “路经”两句交代作者将赴荆南所经之地。
D. 末句说作者到了荆南回望蜀中,怀念故人。
【2】对本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写李剑州的政绩与政治待遇 。
B. 后四句写自己意想中“将赴荆南”的情景。
C. “滟滪”、“一钓舟”、“沧浪”等词语,展示了一幅扁舟出峡图,表现了诗人不避风险的豪迈气概。
D. 全诗由李剑州写到自己,再由自己的离别之情折回到李剑州,脉络贯通,起结转合自如。
【3】就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完成下面小题。
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②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③尧之时,小人共工、雕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⑤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取材于欧阳修《朋党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自然之理也 理:规律、道理
B.或利尽而交疏 疏:疏远
C.则同心而共济 济:成功
D.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诮:责备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其同利之时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尽解党人而释之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C.渐起朋党之论 感吾生之行休
D.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为国以礼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抓捕囚禁起来,并监视他们中的“党人”。
B.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德行高洁之士),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
C.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
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没有谁能比得上汉献帝。
D.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为君主的可以作为借鉴了。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不讳言朋党,指出朋党有原则的区别,正面指出朋党客观存在,争取立论的主动性。
B.文章举例详实,写得不枝不蔓,中心突出,有理有据,剖析透辟,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C.文章末尾,作者总结历史,请求君主纳谏,用君子之真朋退小人之伪朋,以使国家兴盛起来。
D.文章语言骈散互用,长短结合,融叙事、描写、议论为一体,洋溢理性的光芒和思辨的智慧。
【5】(1)本文的中心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文章第三段是如何围绕此观点展开论述的?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I《中国高原湿地》告诉我们,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2月2日,是第25个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为“湿地与水——同生命,互相依”。“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里的湿地,不仅有鸟禽、水草,更寄托着中国人“在水一方”的情怀与理想。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