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吐鲁番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加点成语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武汉一名小学生在参观鄂州市博物馆时,发现该馆保存的编钟中,钮钟和甬钟文字介绍弄错了,存在指鹿为马的嫌疑。

    ②从工商部门整治情况来看,要让危险玩具“下架”,必须釜底抽薪,乘胜追击,顺藤摸瓜,斩断生产危险玩具的产业链条。

    ③环球广域传媒集团专业电影放映团队在坦桑尼亚巴萨巴节登堂入室,为坦桑人民先上了中国电影视听盛宴。

    ④相对来说,台湾电视节目受限于市场规模、电视台过多、经费捉襟见肘,以致粥少僧多,造成节目质量日渐下降。

    ⑤重温历史,就是要警钟长鸣。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卷土重来,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⑥末代港督彭定康再次对香港政府耳提面命,妄称英国对香港仍有义务,企图干预香港特区政府施政的每个环节。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 2、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 曹禺,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现代杰出的剧作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包身工》 。

    B. 所谓《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就其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其表现手法而言的。

    C. 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人,戏曲家。一生创作杂剧60多部,现存15本。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D. 范晔的《后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 、陈寿的《三国志》 、班固的《汉书》合称“四史”,均对中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 3、下列公益广告词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且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注意:“口”字中有“技工缺口”字样!

    A. 纸上得来终觉浅,就业尤需多实践。

    B. 愿得此身长报国,不挤高考独木桥。

    C.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偏爱做工匠。

    D. 肩扛扳手开口笑,平凡人生亦自豪。

  • 4、下面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出自《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专集,与《诗》《书》《礼》《易》《春秋》合称“六艺”。

    B.桑丘·潘沙、拉斯蒂涅、弗罗洛是依次出现在世界文学名著《堂吉诃德》《高老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文学形象。这些名著的作者依次为塞万提斯、巴尔扎克、狄更斯。

    C.古代席位常以左为尊,职位常以右为尊,如“归国,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

    D.“青衫不逢湓浦客,红袖漫插曹纲手”这两句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典故;“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副对联盛赞的人物是柳宗元。

  • 5、近期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上海抗疫,下列标语不适合悬挂在援沪物资车辆上的一项是(     

    A.“鄂”来守“沪”,同心相助。(湖北)

    B.“皖”手同行,共克时艰。(安徽)

    C.“豫”沪同在,何曾两乡。(河南)

    D.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四川)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民网】“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显示,2015年春节公务员跳槽数量更比去年增加超三成。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令人惊诧,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 

    这是喜还是忧?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大力整顿四风,并出台各项规定与禁令。我国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力的。公务员愿意跳槽、敢于跳槽,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稳定的建设与发展;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材料二

    【新华网】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向来被认为抱着“铁饭碗”的公务员,竟成为当前跨界跳槽最活跃的人群。

    其实,公务员只是普通职业中的一种,公务员行业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样光鲜。首先,公务员并非是个高收入行业,同样大学同年毕业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和当公务员,5年以后,收入就会拉开明显差距。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差距就越明显。其次,“上升空间狭窄”、“人事关系复杂”、“自我价值体现困难”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他们。这样的情况下,公务员频繁跳槽,其实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所以,社会应当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他们的选择,对公务员跳槽多些理解与包容。

    从某种角度来讲,公务员辞职人数剧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一方面,不少抱着升官发财的想法才进入公务员队伍的离开,有利于干部队伍吐故纳新;另一方面,优秀人才不再只向公务员这种单一职业蜂拥,这是市场主体和管理人才的回归,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与构建。

    跳槽既是市场条件下自由选择的结果,也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纠偏”。对于单位来说,老员工的离开一方面有利于更新换代,但大规模员工离职尤其骨干员工离职,则容易导致人才短缺,应当引起警惕并适当采取措施的。所以针对公务员频频辞职“下海”现象,政府应当建立合格人才进得来、不合格的人出得去、优秀人才留得住的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对于用人单位,也要用待遇留住人才,解决他们基本的生存发展问题。只要实现一个行业内人才的自由流动与良性竞争,并且赋予这一行业从业者合理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尊严,那么它就会自动实现人才的匹配,而不会出现短缺的问题。 

    材料三

    【曲靖文明网】曾经让许多年轻人慕名并为之倾心竭力的热门行业在出现了倒寒逆流之潮——公务员跳槽,这让很多人深感震惊和意外,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年轻人放弃“前功”、尽弃“公务员”而另谋生路呢?

    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和严格管理,让许多年轻人越来越感受不到国家公务员带来的种种实惠,这是公务员跳槽的客观原因。中国公务员制度有一个成长、发展的历程,它引纳外国的公务员制度并采用了古代的“科举制”的积极因子。但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地纳入法制化轨道,行政工作人员的行为有了规范和约束,自然感到受限制。

    相比其他行业的收入,原先的愿望打算与现实需求的巨大反差,使公务员萌生了跳槽另谋生路的打算,我想这是跨行业公务员跳槽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

    中国在职公务员的跳槽和近几年“国考热”的降温,是人们对各种职业工作认识的理性回归。以前很多人认为在国家的行政部门从职既有政治上的功名,又有经济上的实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国家公务员只是为人民办实事的工作人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随着认识上的变换,一些公务员选择跳槽,流动到其他的行业,也属正常。

    针对以上的问题,政府要大力推进,行动起来。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中国公务员的“跳槽”助推器。国内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公务员的“跳槽”也是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公务员的“跳槽”融入到正常的流动中来,政府需要思考。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材料一对“公务员跳槽热是喜是忧”这一问题持谨慎观望的态度,既指出了公务员跳槽在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上的好处,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突出强调遵循市场规律的重要性。

    B. 材料二认为,社会对待“公务员跳槽热”这一现象应给予理解和包容。材料在分析了公务员跳槽的原因和社会意义的基础上,也向用人单位和政府提出了的相应的应对措施。

    C. 材料三对公务员跳槽现象原因的分析侧重于为政府提供相应的应对思路,认为政府若能建立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就能让公务员融入社会各行业的正常流动中去。

    D. 三则材料都围绕“公务员跳槽”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真实客观的报道,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或意义,读者综合参考可以比较全面地把握新闻事件的价值。

    2下列各项中,对材料三“公务员跳槽热”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动作和严格管理,一方面强化了对公务员行为的规范和限制,另一方面也取消了公务员的各种实惠。

    B. 越来越多的年轻公务员希望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以达到与自身能力和需求相匹配的收入水准。

    C. 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纳入法制化轨道,公务员受到了更多的限制、约束,表现自我能力和价值的空间变得狭窄。

    D. 人们对公务员职业工作的认识回归理性,认识到公务员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

    E. 社会各行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作为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务员的正常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3对“公务员跳槽热”现象,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会带来哪些问题?它们的分析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原文信息,简要概括。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的“____”阐释了“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作者认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不断反思自我,就可以达到“____”的境界。

    (2)《离骚》中,表明诗人“____”,也不愿学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丑态;而“____”一句,则表现了诗人为追求高洁品行,纵死也无悔的忠贞情怀。

    (3)《醉翁亭记》中,“________”道出了醉翁真正的情趣所在。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岳阳楼记》中有“是进亦忧,退亦忧 ” 一句 ,其中 “进亦忧”指的是:______ 

    (2)新旧代序,昼夜轮回,时光流逝最容易引发游子的思乡之情,王湾《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 _________”充满理趣地写出这种情感。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辛弃疾引用历史典故,“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告诫当朝掌权者应认真做好北伐准备,否则就会惨遭失败。

  • 9、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 (李商隐《锦瑟》)

    2)遥襟俯畅,   。爽籁发而清风生, 。 (王勃《滕王阁序》)

    3)四围山色中,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王实甫《长亭送别》)

    4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5 ,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 (李白《将进酒》)

     

  •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2)自经丧乱少睡眠,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_______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韩愈《师说》)

    (5)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晏殊《浣溪沙》)

    (6)_______ ,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7)气吞万里如虎,________(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园亭怀古》)

    (8)萧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____________”论证了人必须经历过挫折和困苦才能有所作为的观点。

    (2)《邹忌齐王纳谏》中,齐王为鼓励臣民谏言,设立了上、中、下三等赏赐。其中,____________受下等赏赐。

    (3)《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人生各有乐趣,而他只爱修身养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当年的琵琶女无论是技艺还是容貌都出类拔萃。

    (3)《诗经·氓》中,女子把婚期延迟到秋天,是因为对方“_______________”。回顾婚姻生活,自评没有差错,可是对方“_______________”,感情没有定准,三心二意。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1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望友人所作的诗。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复杂的感情。

    B. 寒食,亦称为“禁烟节”“冷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后因距清明较近,人们把它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

    C. 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D. “北极”和“南溟”,前者说明皇上的位置,后者说明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下列小题。

    韦陟,字殷卿,与弟斌俱秀敏异常童。陟甫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居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不出八年。亲友更往敦晓,乃强调为洛阳令。宋璟见陟叹曰:“盛德遗范,尽在是矣。”迁礼部侍郎。陟于鉴裁尤长。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迁吏部侍郎,选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黜正数百员, 铨综号为公平。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居常简贵,视僚党傲然;其以道谊合,虽后进布衣与均礼。

    李林甫恶其名高,恐逼己,出为襄阳太守。入考华清宫,杨国忠忌其才,谓拾遗吴豸之曰:“子 能发陟罪乎?吾以御史相处。”豸之乃劾陟馈遗事。陟贬桂岭尉。会安禄山陷洛阳,弟斌没贼,国忠 欲构陟与贼通,密谕守吏,令胁陟使忧死,州豪杰共说曰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因谢遣,坚卧不出。

    肃宗即位,起为吴郡太守,会永王兵起,委陟招谕,乃授江东节度使。与高适、来瑱会安州,陟曰:“今中原未平,若不斋盟质信,以示四方,知吾等协心戮力,则无以成功。”乃推瑱为地主,为载书,登坛曰:“皇天后土,实鉴斯言。”辞旨慷慨,士皆陨泣。

    永王败,帝趣陟赴凤翔。初,季广琛从永王乱,非其本谋,陟表广琛为历阳太守,慰安之。至是, 恐广琛有后变,乃驰往谕诏恩释其疑,而后趣召。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卒,年六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B.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C.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D.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楷:文中指书体。汉字形体的演变,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隶书、草书、行书、楷 书八大类形体。

    B.礼部,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事。 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

    C.三公:也称“三司”。不同的朝代所指的官职不同,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末 至东汉初期以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为三公。

    D.皇天:古代对天的尊称。后土:古代对地的尊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陟才华突出,遵守孝道。他从小聪明异常,十岁担任官职,擅长写文章;他的父亲去世,因父亲生前不得志,他和弟弟八年不出来做官。

    B.韦陟恪尽职守,为国选材。他在礼部任职,改变以往选人的方法;他在吏部任职,凭借个人素质,改变了吏部舞弊丛生的选人风气,人称公平。

    C.韦陟遭人忌恨,坚忍不屈。他因名声高被李林甫排挤;杨国忠妒忌他的才华,先指使人控告他,后又抓住他弟弟的事进行陷害,他没有屈服。

    D.韦陟慷慨陈词,忠于国家。有人叛乱时,他表达自己效忠国家的志向,感动士兵;他不顾皇帝的劝阻,去安抚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维护国家利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

    (2)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帽子,可以戴在头顶,也可以加于姓名,可以出现在文章开头,也可以出现在奉承话里……戴帽脱帽,见证着服饰潮流,透露了人情冷暖;脱帽戴帽,体现了礼仪文化,蕴含着人生哲理。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