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纤(xiān)细 亘(gěnɡ)古 鲜(xiǎn)为人知 咬文嚼(jiáo)字
B.炽(chì)热 褴褛(lǚ) 自给(jǐ)自足 戛(jiá)然而止
C.慰藉(jí) 蓦(mò)然 锲(qiè)而不舍 相形见绌(chù)
D.气馁(lěi) 稽(qǐ)首 长吁(xū)短叹 拈(zhān)轻怕重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对于校园里时不时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欺凌事件,很多人都是漠不关心,直到出现严重后果,才会被人们重视。
B. 好青年张怀从贵州来到南京第二附属医院,补缴了一年前欠下的医疗费,被医院颁发了一张“诚信患者”的荣誉证书以示表彰。
C. 教育部表示,将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是为了实现中央关于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有关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D.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稳是主基调,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才能有所进取。
3、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个人说话要算话,不能出尔反尔。当今社会,无论你做人或做事,从事什么行业,都要做到一言九鼎。
②蚌病成珠似乎是中国文学的一条定理,它是中国无数诗人创作过程的写照,如杜甫、苏轼等等,无一例外。
③身为国家的公务员,一定要危言危行,注意自己的生活工作作风,为百姓做好榜样,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④这次作战,我方准备充分,武器精良,而且还在战前仔细研究了对方的形势,可以说做到了知己知彼,一定能够铩羽而归。
⑤此次比赛,我们在战术上出现了一些失误,尽管打得很努力,可最终还是不孚众望,没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⑥成龙用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喜剧的内涵,一想到他在影片中的表情、动作,我就禁不住哑然失笑。
A. ②③④ B. ②③⑤ C. ③⑤⑥ D. ①③⑤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日本宇航机构负责人对中国的航天技术不以为然,事实上“长征”运载火箭已发射了100多次,而日本的主力火箭“H-2A”执行发射任务才不过13次。
②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栏目的著名主持人鲁豫,身材娇小,着装优雅,谈吐伶俐,如此玲珑剔透又如此咄咄逼人,与她面对面,你简直不可能有任何躲闪的余地。
③戊戌变法后,废科举,兴学校,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西方的教育体系也登堂入室,私塾成了布满历史尘蠹的老朽,科学成了新宠。
④平时如有什么思考,应该及时地把它写出来,不能只是在口头上与人交谈,如果述而不作,时间一长,先前一些有价值的想法就会忘掉了。
⑤那时他虽已被撤职罢官,但是“身在江湖,心悬魏阙”,仍心系国家大事,关注政局的变化。
⑥二战爆发后,一直实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政府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1940年春天,多数下院议员都明确表示政府无能,首相应当辞职。在对政府的信任投票中,张伯伦惨遭失败。随后,丘吉尔临危受命,在困难时期挑起了国家的大梁。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希望美方摒(bìng)弃零和博弈的陈旧思维,真正拿出战略眼光,合理地决策部署,以开放和理性的心态看待中国发展,而不要煞(shà)费苦心地设置障碍。
B.粉丝们极少对文化工业的压迫与收编懵(méng)然不知,但颇为矛盾的是,他们利用这份清醒加剧了自己的沉沦,继续闻过饰非,而这正是殉(xùn)道的意义所在。
C.立春了,风儿还是一如往常的冷冽,但已不再硬梆梆地碰得墙壁咣咣响,狠心肠地击打得树枝呜咽戚(qī)鸣,凌厉地把少男少女的脸面刮削(xiāo)得冰硬乌青。
D.为了不糟蹋粮食,队长带着大家雇上二驴子的马车,去乡供(gōng)销社买了几吨水泥,把打谷场拾掇了一番,铺上水泥,将其变成了平整的场(chǎng)院。
6、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 )
——刘士林教授在上海报业大厦的演讲
(1)先有城市,后有城市声音。当代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提出:“工厂的声音、交通的噪声、广播和录音机的声音与人声共同构成了立体的听觉环境,这种声景广泛存在,墙壁也不能阻隔,一切事物都处于声音的包围之中。”伯林特可以被看作是“现代城市声音”研究的始作俑者。在那些熙熙攘攘、瞬息万变、此起彼伏、有序或无序的城市声音中,是否具有普遍的规律及更高的价值?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和交流的问题。
(2)与宁静的大自然和乡村相比,城市本身是一种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矛盾组合体。一方面,它是理性的,人们必须遵守各种法规、程序、条例、规则等;另一方面,城市又是感性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色彩、声音、味道和不透明的心理活动,这两方面既相互叠合、交织、缠绕,又相互排斥、矛盾、斗争,使城市不断陷入困境和危机,同时也激发出城市特有的活力和创造力。依托于听知觉,并同心理、意识紧密相连的“声音”,是人在城市中每时每刻都不能脱离的感性工具和桥梁,就此而言,“城市”和“声音”的关系自然非比寻常。但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却是:“声音”怎样才能成为城市研究的对象?
(3)首先,需要讨论“声音”和“语言”谁更重要。和常识相反,在中国古代有“言外之意”一说,所谓“言”是“符号”,而“意”则是以“声音”为载体的内容和意义。这表明“声音”不仅不能等同于“符号”,还往往蕴含着比后者更真实的意图和更重要的意义。
(4)其次,还要讨论一下“视觉”和“听觉”谁更重要。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人类有99%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的。和历史上的文化活动主要依赖“听觉”不同,当今世界又称“景观社会”,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这是当代人生存“视觉化”及其多种后遗症的根源。就此而言,重建主体的“听知觉”和“声音文化能力”,对于矫正正在彻底“数字化”和“图像化”的当代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5)由此可得出两条基本原理:一是“声音”比“语言”重要,二是“听觉”比“视觉”深刻。这同样也适用于城市。在异常清晰稳定的空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城市符号”背后,还存在着大量以感性方式存在、不断生成又不断流失、主要同人的感觉打交道的“东西”。尽管它们长期被“熟视无睹”或“充耳不闻”,但作为城市有机体成长变化、城市人喜怒哀乐最直接的记录和呈现,其价值和意义并不亚于各种“显性”表达。此外,尽管“声音”和“图像”同属城市的感性存在方式,但由于“听觉”和人的意识、心理联系密切,而“视觉”更加官能化和欲望化,特别是在视频技术和数字化图像日渐占据主导的当下,研究和重建基于“听觉”的城市声音系统,明显有助于构建一种更加均衡和协调的城市文化生态。
(6)“城市声音”作为一种城市的感性符号和活动,主要属于城市诗学、城市美学和城市文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它们在城市研究中长期缺席或可有可无,恰好说明为什么当代城市越来越缺乏文化特色,城市精神越来越干瘪空洞,城市生活越来越单调贫乏。
(7)从表面上,城市越大,其声音结构也就越复杂。但城市再大也是城市,其声音同样有章可循和有规律可研究。
(8)宋代的青龙镇是上海第一个城市形态。从宋至清,青龙镇一直相当繁华,甚至有一定的国际化色彩,“镇上有三十六坊、二十二桥、三亭、七塔、十三寺院,设有官署、学校、仓库、税场、酒务、监牢、茶楼、酒肆,栉比鳞次,热闹非凡。”但由于城市地位不高,或者说周边的“江南”城市过于繁华,上海在很长时间内基本上没有“发声权”,即使偶尔发声和“呐喊”,也淹没在江南大城市的人声鼎沸中。这是在中国古代城市史上,几乎听不到“上海声音”的根源。
(9)170多年前的开埠,是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海( )真正有了自己的城市形态和性格,( )开始有了“城市声音”和“城市形象”,此后经过近百年的摸索,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逐渐稳定为以海派文化为基调的上海城市声音。与其他城市相区别,上海城市声音中最重要的新元素是西方声音,从开埠后以上海土话模仿英语发音形成的“洋泾浜英语”,到作为近代工商业城市的“制造局的机器轰鸣声”和作为现代工作生活作息节奏的“海关钟声”,再到作为近代远东第一大都市生活方式象征的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百乐门爵士乐”,这些典范性的“异域声音”,开启了上海与传统中原城市、与周边江南城市完全不同的“上海新声”。
(10)正如城市越大形态就会越复杂一样,如果仅仅将“海派声音”看作上海的唯一,则未免过于简单化和孤陋寡闻。上海之所以被称为“大上海”,就在于它不是只有一种“腔调”。《乐记》曾指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在今天也可以说:“声音之道即城市之道”,不同的城市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城市之声,而不同的城市之声,不仅见证着城市变迁,同时也再生产着城市本身。如在近现代时期,工业化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主导机制,所以从19世纪洋务运动开始直到20世纪的大多数岁月,日夜轰鸣的机器声、繁忙的交通汽笛声,一直是上海的主流城市声音,也是现代化进程中最美最动听最令人向往的“音调”。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后工业社会和消费文明时代的到来,取而代之的是超级市场中的嘈杂声、股票交易所的喧闹声,甚至是科研院所和总部经济中那种静悄悄的“声音”。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声音形态中听出城市变迁的节奏、城市生活的脉动、城市未来的序曲。把这些珍贵的城市“声音”记录、整理、研究和传承下去,可以更全面地感知和体验城市及其更真实的历史,从而为解读现实提供新的视角、方法和框架。
——选自2015年10月2日《解放日报》(有删改)
【1】第(1)节中“始作俑者”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4)节划线处“统治”一词所加引号的作用是
【3】根据上下文,为第(9)段两个( )处选一组最恰当的关联词( )
A. 因为 所以 B. 尽管 还是
C. 不仅 也 D. 只有 才
【4】下列有关表述最符合文意的的一项是( )
A. 第(2)节中说“城市本身的理性与感性,导致城市永远处于困境与危机中”。
B. 第(5)节中的“东西”指的是空间、政治、文化等“城市符号”。
C. 第(8)节中“听不到‘上海声音’的根源是上海声音被鼎沸的人声淹没了”。
D. 第(10)节中“上海之所以被称为‘大上海’,在于它不是只有一种声音。”
【5】请列举你熟悉的某一个“城市声音”具体阐述它与“城市”的联系。
【6】根据全文内容给这篇演讲稿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在学习中学与思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刿论战》中,鲁庄公认为与齐师作战的凭借之一是祭祀神明时绝不虚夸,曹刿对此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上天磨练一个人的心智身体,使他受贫困之苦,做事不顺,旨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琵琶女一曲终了,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其技艺精湛,四座皆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虞美人》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慨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逍遥游》中作者举现实生活中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鸟的“去以六月息者”进行对照,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在《师说》中写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______________”,对自身“______________”。
(6)《赤壁赋》中写出作者任凭一叶扁舟随意漂浮,在江面上来去自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氓》中初露男子的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离骚》中诗人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上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锦瑟》一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叹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永遇乐》中辛弃疾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入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杜牧《阿房宫赋》中运用通感修辞,描写宫中音乐表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写投机取巧、违背规矩、模糊是非的黑暗现实使他烦闷失意,走投无路,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他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2)以声喻声,又叫“拟声法”。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就运用了此法来描摹音乐,如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摹琵琶声的婉转流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摹琵琶声的阻塞不畅。
(3)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写到一位“贫妇”“抱子在其旁”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妇人提筐拾麦的情景。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
(2)屈原《离骚》中表现诗人崇尚高洁、虽死无悔思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离骚》中写出了与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相似境遇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_”。
(5)苏轼的《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文治武功、一代枭雄形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慨叹生命短暂,个体渺小。
(7)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刻画出琵琶女结束演奏、准备自述身世时的动作与神情。
(8)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传神地描写了琵琶女在诗人再三邀请下出场时那种羞怯的神态。
(9)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10)《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
(11)《庄子·逍遥游》中认为,小物有小物的凭借,大物有大物的凭借。如果“____________”,就只能以芥草为舟;而蜩与学鸠不理解,所以质疑大鹏的行为“____________”。
(12)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
(14)荀子在《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15)荀子在《劝学》中以螃蟹作为反例,它虽有六跪和二螯,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阐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
(16)《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____________”,嘈杂的音乐声“____________”。
(17)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中,登高望远,想到东吴的建立者孙权,继而不禁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李煜的《虞美人》中,除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也是勾起词人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则是对词人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20)李煜的《虞美人》中,写物是人非之感,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的婚俗与《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做法相似。
(22)韩愈的《师说》中指出,选择老师不要管他的地位与年龄。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23)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庄周、望帝的典故来营造朦胧迷离、悲凄哀怨的意境。
(24)《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名篇名句默写(只选做3小题)
(1)但以刘 ,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李密《陈情表》)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 (司马迁《报任安书》)
(3)沧浪之水清兮, ;沧浪之水浊兮 。(《渔父》)
(4)吾恐季孙之忧, , 。(《论语》)
(5) , ,淡烟暮霭相遮蔽。(《长亭送别》)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认为屈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而心中满怀怨愤,于是通过《离骚》来抒发感情。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五丁开山”的故事介绍了蜀道的来历。
(3)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写女子缓缓起身、慢慢理妆的情态。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辛夷花
元稹
问君辛夷花,君言已斑驳①。
不畏辛夷不烂开,顾我筋骸官束缚。
缚遣推囚名御史②,狼藉囚徒满田地。
明日不推缘国忌③,依前不得花前醉。
韩员外①家好辛夷,开时乞取三两枝。
折枝为赠君莫惜,纵君不折风亦吹。
【注】①斑驳:花即将开放。②御史:主要是监察官员、审理案件等。③国忌:皇帝或皇后逝世的日子。④韩员外:韩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不畏”到“顾我”是由花及人,用辛夷花不怕环境恶劣会应时开放来侧面表现诗人的铮铮铁骨。
B.御史的职责要求诗人通过审问最终确定是释放还是关押嫌犯,这也解说了上文“官束缚”的原因。
C.诗人因为官艰难想在花前开怀痛饮、一醉方休,但时值国忌,依照旧例不能如此,体现了诗人的无奈。
D.诗人索花只是借口,主要是借索花向朋友诉说个性追求与外部世界的矛盾冲突构成的苦闷和为官之累。
【2】诗歌内容是如何围绕索花展开的?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宰相第三书
韩愈
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当是时,天下之贤才皆巳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霑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如是。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于周公者哉?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如周公之心,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暇食与沐矣,岂特吐哺握发为勤而止哉?惟其如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
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霑被者,岂尽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阁下其亦察之。
古之士,三月不仕则相吊,故出疆必载质。然所以重于自进者,以其于周不可,则去之鲁;于鲁不可,则去之齐;于齐不可,则去之宋、之郑、之秦、之楚也。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故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巳矣。山林者,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之所能安也;如有忧天下之心,则不能矣。故愈每自进而不知愧焉,书亟上,足数及门而不知止焉。宁独如此而巳,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贤之门是惧,亦惟少垂察焉。
渎冒威尊,惶恐无已。愈再拜。
(选自《详说古文真宝大全》)
[注]本文为韩愈在贞元十一年(795)写给当时宰相的信,这是连续的第三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海皆已无虞 虞;担忧
B.休征嘉瑞 休:美好的
C.又尽章章如是 章章:条理清楚
D.故出疆必载质 质;礼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 思垂空文以自见
B.亦宜引而进之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功 及其所之既倦
D.舍乎此则夷狄矣 时则不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颂扬周公吐握求贤,连出九个“皆已”,构成九个排句,从天说到地,从人说到物,从风霜雨露说到麟凤龟龙,上下左右反复赞颂周公任贤用能,气势如虹。
B.作者在下一段论及时宰,反转赞颂周公的九个“皆已”,变为十一个“岂尽”,排炮似的发射,步步逼紧,不依不饶。
C.文章运用对比、排比、反问、反复的句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语言直切,辞锋尖刻激烈,但陈述理由充分,言之凿凿。
D.通篇将周公与时相,两两作对照,只用一二虚字,斡旋成文。直言无讳,而不犯嫌忌。末述再三上书之故,曲曲回护自己。气杰神旺,骨劲格高,足称绝唱。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故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已矣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阁下其亦察之。
(2)故愈每自进而不知愧焉,书亟上,足数及门而不知止焉。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拉伯雷《巨人传》:巴奴越受羊贩邓特诺诟辱,乃购其一羊驱之入海,群羊见之均起而效尤,纷纷投海。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
(2)从13世纪到16世纪,“地心说”一直是天主教教会公认的世界观。16世纪时,哥白尼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日心说”,推翻了“地心说”。
(3)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论断。
(4)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5)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