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加点词语活用不相同的一项( )
A. 眄庭柯以怡颜 具以表闻 B. 襟三江而带五湖 水击三千里
C. 倚南窗以寄傲 猥以微贱 D. 或棹孤舟 历职郎署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陨(yǔn)身不恤 攒(cuán)射 褴褛(lánlǚ) 游说(shuì)
B.盛(chéng)以锦囊 黯(àn)然 弄(lòng)堂 臆(yì)造
C.长歌当(dāng)哭 菲(fěi)薄 桀骜(ào) 踌躇(chóuchú)
D.度(duó)长絜大 弓驽(nǔ) 膏腴(yú) 鞭笞(chī)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宋代诗人的艰辛探索没有白费,后世的人们都看到了他们的成就,看出了他们区别于唐诗的独特风格。于是,历史上就有了诗歌的唐宋之分。但是,区分唐诗和宋诗的标准是什么呢?仅仅在于唐朝人写的诗就是唐诗,宋朝人写的诗就是宋诗吗?写作时间的区分只是表面现象,深层的原因要在诗歌内部寻找。钱钟书就对“诗分唐宋”做出了独到而科学的理解。
②钱钟书认为,唐诗宋诗的区别不在朝代而在风格,就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情。有的人性格开朗,充满激情,有的人沉稳老成,行事理智。前者像唐诗,后者像宋诗,它们完全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同时存在。
③唐诗注重意境创造,追求一种无法用理性思维解释的空灵美。唐代有个擅长作诗的和尚皎然曾说,如果诗人没有找到作诗的天机,只是一味学习古人,就会神思阻塞,因此灵活变通比模仿古人更重要,个人的感悟和创造力比模仿古人更重要。与唐诗相比,宋诗长于议论,作诗也要讲究学问。宋代诗人姜夔说过,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虽然不是刻意地模仿古人,但仍然在无意之中与古人相合,这是诗的最高境界。宋代人作诗不是从自然中而是从古人的作品里寻求作诗的灵感和榜样。再通过议论、说理、典故的形式把前人的成果化用进自己的诗歌。唐诗读起来像珠子一样圆润流利,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宋诗读起来却让人费一番脑筋。从总体上看,唐诗宋诗的确是有差别的,但对唐诗宋诗的理解却不能简单地归纳为唐朝的诗歌或宋朝的诗歌。在钱钟书的心目中,唐诗是一切崇尚意境的诗歌的统称,宋诗是一切注重说理的诗歌的统称。并不是每一个唐代的诗人都像李白那样激情澎湃,也不是所有宋代的诗人都像黄庭坚一样掉书袋子。人的性情是不能以朝代划分的。
④像杜甫、韩愈、白居易、孟郊都属于写诗能写出宋调的唐代诗人,而宋代的九僧、永嘉四灵都属于能写出唐诗风格的诗人。“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首清新圆润的小诗,如果不说,谁又能想到它出自宋代诗人赵师秀之手呢?
⑤诗歌艺术的风格境界在唐代和宋代就已经基本奠定了,宋以后的诗歌无论怎样变化都没有摆脱唐诗和宋诗划出的标准。钱钟书非常赞赏一个清代人的见解,诗歌好像成长的树木,到宋代开出花来,这棵树的生命历程也就完整了。在此之后的诗,只是一再重复着花开花谢。人的一生也像一株植物,在他成长的青年时代写出的诗是一种风格,成熟时写出的诗又是另外的样子。如果把漫长的历史也化为人的生命来理解,唐代正处于历史的青春期,大唐的国势强盛,上至君主,下至读书人,都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放眼四望看到富庶辽阔的国家,一草一木都让人禁不住自豪地歌唱。宋代虽然也是一个强大的王朝,但内忧外患不断,官方对读书人的言论行为又加强控制,国势已走向衰微了,宋代的诗人们也向像他们的国家一样,做事学会了三思而行,增添了深沉谨慎的中年气质。钱钟书说,在人的一生中,少年才气发扬写出的是唐诗,中晚年思虑深沉,写出的就是宋诗。唐代和宋代的诗人把这两种类型的诗都推到了极致,后人再辟新境就不那么容易了。
⑥唐诗宋诗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只有风格差别。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才气纵横,喜欢写唐诗,老了以后就变得持重起来,下笔时就自然地倾向宋诗,这并不等于他的水平下降了。杜甫前期的诗歌也是豪放不羁的,充满浪漫的想象。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的诗歌开始以沉稳的叙事和严谨的说理见长,出现大量像《登高》这样沉郁顿挫的作品,从此获得了“诗史”的美称。明代诗人王世贞年轻时作《登太白楼》:“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海阔天空的气势很像李白,再看他晚年的《太保歌》:“太保入朝门,缇骑若云屯。进见中贵人,人人若弟昆。太保从东来,一步一风雷,行者阑入室,居者颔其颏……”写奸臣严嵩耀武扬威的声势,风格朴实,很像杜甫晚期的风格。苏轼的诗是宋诗的典型代表,王世贞年轻时对苏诗极其排斥,晚年时却抱着苏诗爱不释手。历代的诗歌评论者总是想把唐诗和宋诗放在擂台上较量一番,钱钟书却坚持论诗的时候,只要从诗歌本身出发就可以了,不必“以时代论英雄”。还是借用古人的比喻来说吧,刚从地下挖出来的金子玉石肯定是宝贝,但作为历史遗迹的残砖断瓦同样也是宝贝,这时就要考察收藏者的眼光了。
(摘编自李莫谦《听钱钟书讲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钟书认为,“诗分唐宋”主要看的是诗歌风格,而诗歌朝代上的不同是次要的。
B.创作圆润流利、浑然天成的诗歌需要诗人寻求作诗的天机,融入个人感悟和创造。
C.姜夔在创作上所说的“合”与“异”说明他认为诗歌创作既要有继承也要有创新。
D.宋代以后的诗歌始终无法摆脱唐诗和宋诗划出的标准,只在这一标准内发生变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只要讲究学问,具备深厚的知识素养,就能创作出融议论、说理和用典于一体的特征鲜明的宋调诗。
B.唐诗和宋诗的艺术风格的形成离不开所处时代的渗透滋养,唐代的人能写出宋调的诗歌是历史的偶然。
C.唐朝国力强盛,诗人们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创作出的诗歌豪放不羁,其水平远高于其他时代。
D.钱钟书主张不必“以时代论英雄”,意在强调评论诗歌时,无需以时代为标准,单从诗歌本身出发即可。
【3】根据“诗分唐宋”的标准,下列宋诗中不符合钱钟书宋调诗标准的一项是( )
A.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B.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C.当轩不是怜苍翠,只要人知耐岁寒。
D.程婴杵臼立孤难,伯夷叔齐采薇瘦。
【4】请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
【5】著名文学家缪钺认为,“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中,亦有下开宋派者,宋诗之中,亦有酷肖唐人者……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请结合材料,分析钱钟书和缪钺观点的异同。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写归家后在劳作之余放声呼啸,身心舒展,文思泉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大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大鹏乘风高飞,离开北海的情形。
6、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警醒当朝者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在《六国论》中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这样做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3)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列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屈原在政治上极度痛苦的原因。
(3)《过秦论》中形象描述蒙恬击退匈奴后,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了贤人的榜样示范作用,又强调见到不贤之人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及民众对异族统治已经麻木的现象,描述该现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旺盛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进酒》中蔑视富贵利禄又怀才不遇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秋日别王长史
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①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注:①北梁。语自《楚辞•九怀》:“绝北梁兮永辞。”后用以指送别的地方。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 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
C. 全诗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寒雾、暮烟衬托离愁别绪,渲染了悲伤、沉郁的氛围,情感真挚动人。
D. 奉,侍奉;潸然,流泪的样子。诗人知道自己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再相见,不禁泪流满面,悲从中来。
【2】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①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李纨是个厚道人,听了不解。凤姐儿却知是说的是刘姥姥了,也笑说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二人便如此这般的商议。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也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鸳鸯笑道:“很不与你相干,有我呢。”
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先着丫鬟端过两盘茶来,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敁敠②人位,按席摆下。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近我这边坐着。”众人听说,忙抬了过来。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调停已毕,然后归坐。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丫鬟们知道他要撮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向刘姥姥说道:“别忘了。”刘姥姥道:“姑娘放心。”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像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犟的过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肏攮一个。”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要肏攮一个,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的,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贾母又说:“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了出来,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了过去,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少时吃毕,贾母等都往探春卧室中去说闲话。这里收拾过残桌,又放一果,刘姥姥看着李纨与凤姐儿对坐着吃饭,叹道:“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凤姐儿忙笑道:“你别多心,才刚不过大家取乐儿。”一言未了,鸳鸯也过来,笑道:“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赔个不是。”刘姥姥笑道:“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你,就不说了。”
(选自《红楼梦》第40回,有删节)
【注】①篾片:旧时依附于富贵人家,为主子帮闲凑趣的人叫“篾片”,也叫“清客” ②敁敠:估量、盘算、斟酌的意思。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鸳鸯和凤姐把刘姥姥当做“女篾片”来加以取笑,这表现了她们的尖酸刻薄、仗势欺人。
B. 作者在塑造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语言、动作、肖像、心理描写等手法。
C. 选文里又为刘姥姥换了一双“乌木镶银”的筷子,此处以小见大,凸显了贾府的奢华。
D. 本段文字虽只选取了《红楼梦》中一个小片段,却表现出了作者语言华丽典雅的风格。
【2】作者是如何描摹众人大笑的场景,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刘姥姥的形象特征。
1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