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潜台词即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通过它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下列潜台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①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②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③
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④
A.①你这样狠毒,哪管我们母子死活。
B.②根本就无所谓什么亲戚。
C.③她没有死,现在就站在你面前。
D.④那次她们母子被人救起了。
2、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四世同堂》是一部很好的电视剧。它忠实地体现了老舍先生作品的_______,浓郁而亲切的_______人情气息弥温始终,它记述了历史,同时又记述了北平的_______,北平人及他们的思绪、感情和生活。这种深沉、朴实的_______,是与导演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分不开的。
A.风格 风俗 风光 情调
B.风采 风物 风俗 格调
C.风格 风土 风情 格调
D.风貌 风俗 风景 情调
3、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赠答诗》
“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
B. 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的许多文人进行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
C. 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
D. 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
E. 本文朴素的语言风格与所表现的陶渊明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浑然一体,令人回味。
【2】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
【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________。(《离骚》)
(2)____________,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3)____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
(4)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蜀道难》)
(5)____________,菱歌泛夜,____________。(《望海潮》)
(6)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
(7)明月半墙,____________,风移影动,____________。(《项脊轩志》)
(8)余扃牖而居,久之,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修禊事也。(《兰亭集序》)
(10)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__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
(12)____________,毕竟东流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3)____________,那人却在,____________。(《青玉案·元夕》)
(14)____________,吹伤了那家,____________!(《朝天子·咏喇叭》)
(15)____________小楫轻舟,____________。(《苏幕遮·燎沉香》)
5、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1)庄子《逍遥游》里点明宋荣子能看淡世间荣辱、不受外界评价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总写自己命运坎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饮,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滕王阁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川流、湖泽的迂回。
(5)陆游《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杜甫《蜀相》概括诸葛亮一生丰功伟绩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自述其创作《史记》的目的是“ , ,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2)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 ,往往有得, ”,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3)李密形象地写其孤独处境的名句是“ , ”。《陈情表》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的流逝,并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行路难》中通过“________,_____。”两句的动作细节刻画,形象地揭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朋友离去后,诗人仍驻足远望,其中“_______,________。”的景象,令人回味无穷。
(4)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几个四字短语,写出了阿房宫中对六国的金银珠宝极度浪费的情况。
(5)习总书记在墨西哥发表演讲时强调,庄子说过“_______,_______。”(《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词精到的两句是“_____,_____”。
(2)《过秦论》中,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两句,一实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作战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
9、请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词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没有一丝动摇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写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_____________”;乐声感物至深,致使“______________”。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且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3)姜夔的《扬州慢》中写杜郎再有才智也会吃惊今日扬州之荒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跋子瞻和陶诗①
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注】①本诗作于崇宁元年(1102)八月,上年七月子瞻(苏轼字)已病逝于常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概括了苏轼被贬的经历,饱含诗人对执政者妒能嫉贤、残酷打击的无比愤慨。
B.苏轼被贬后“饱吃饭”“细和诗”两个生活细节生动地表现了其旷达的精神境界。
C.第四句点题后并未具体褒赞和陶诗内容,而是点到即止,然后借苏轼人品赞渊明。
D.后四句是诗人对陶、苏二人的评价与赞美,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苏轼的忆念和崇敬。
【2】苏轼与陶渊明“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请分析两人的“不同”与“相似”之处。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潘佑,幽州人。祖贵,事刘仁恭为将,守光杀之。父处常,脱身南奔,事烈祖为散骑常侍。佑生而狷介高洁,闭门苦学,不交人事,文章议论,见推流辈。陈乔、韩熙载共荐于元宗,起家秘书省正字。后主在东宫,开崇文馆以招贤士,佑预其间。后主嗣位,迁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议纳后礼,援据精博,合指,迁知制诰。召草南汉主书,文不加点,迁中书舍人,每以“潘卿”称之而不名。开宝五年,更官名,改内史舍人。初与张洎亲厚,及俱在西省,所趋既异,情好顿衰,每叹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时南唐日衰削,用事者充位无所为,佑上疏极论时政,历诋大臣将相。后主虽数赐手札嘉叹,终无所施用。佑七疏不止,且请归田庐,乃命佑专修国史,悉罢他职。而佑复上疏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臣乃者继上表章,凡数万言,词穷理尽,忠邪洞分。陛下力蔽奸邪,曲容谄伪,遂使国家愔愔,如日将暮。古有桀、纣、孙皓者,破国亡家,自己而作,尚为千古所笑。今陛下取则奸回,败乱国家,不及桀、纣、孙皓远矣。臣终不能与奸臣杂处,事亡国之主。陛下必以臣为罪,则请赐诛戮以谢中外。”词既过切张洎从而挤之后主遂发怒以潘佑素与李平善意佑之狂直多平激之而平又以建白造民籍,为众所排,乃先收平属吏,并使收佑。佑闻命自刭,年三十六。徙其家饶州。处士刘洞赋诗吊之,国中人人传诵,为泣下。及王师南征,下诏数后主杀忠臣,盖谓佑也。子华,仕宋,至屯田员外郎,以疾致仕。景德中,真宗怜佑之忠,起华于家,授故官。
(节选自《南唐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都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既过切/张洎从而挤之/后主遂发怒/以潘佑素与李平/善意佑之狂直/多平激之/
B.词既过/切张洎从而挤之/后主遂发怒/以潘佑素与李平善/意佑之狂直/多平激之/
C.词既过切/张洎从而挤之/后主遂发怒/以潘佑素与李平善/意佑之狂直/多平激之/
D.词既过/切张洎从而挤之/后主遂发怒/以潘佑素与李平/善意佑之狂直/多平激之/
【2】下列对文中如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家,自家中征召授官,文中潘佑就是由平民出身而直接晋升为秘书省正字官职。
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潘佑因在讨论纳后礼仪上符合后主旨意升官。
C.桀、纣,指夏桀、商纣,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潘佑用之比后主,言其祸害国家。
D.致仕,做官,宋真宗认为潘佑是忠臣,对其后人庇佑,对居于家的潘华实行征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潘佑博通经史,精于礼仪。他担任史馆修撰,讨论有关礼仪,有理有据,得到认同,被提升为知制诰。
B.潘佑学识广博,文采斐然。他的文章论说出众,后来受命写给南汉国主的书信,才思出众,受到后主的赞赏。
C.潘佑狷介高洁,不善交往。他早年闭门苦学,为官后曾与张洎关系亲密,后两人因志趣不同而友情变淡。
D.潘佑忠于君主,敢于直谏。他多次向后主递呈表章,批其不如古代国君,甚至不惜以死谢罪,谏主省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南唐日衰削,用事者充位无所为,佑上疏极论时政,历诋大臣将相。
(2)平又以建白造民籍,为众所排,乃先收平属吏,并使收佑。
【5】假如廷给予潘佑谥号,其中第一字为“文”,请另选一字组成完整的谥号以示对其的褒奖,并说明理由。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郑重地写下第一行字,也可算是一种仪式。
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不容轻易改变;有人认为,仪式是应生活而产生的,跟不上时代步伐就理应改变;还有人认为,生活节奏这么快,仪式应该除去,要把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里去;有人则认为,如若没有仪式感,生活会陷入乏味平庸,人生则会不庄严。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