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鹤岗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选出下列选项中对作品《百年孤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荒诞派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B.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C.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D.《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 2、下列有关《滕王阁序》中所用的典故,解说有误的一项是分)

    A.“奉宜室以何年”,化用贾谊之典,表达王勃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汉文帝时,贾谊迁谪长沙,四年后,文帝把他征回长安,召见于宣室问事。

    B.“气凌彭泽之樽”,以“彭泽”代指陶渊明,意是说参加此次盛会的文人雅士豪爽畅饮的气概。陶渊明“性嗜酒”,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C.“邺水朱华”,以曾在《公宴诗》中写到“朱华冒绿池”的曹植比拟参加宴会的文人具有很高文才,邺下是曹魏兴起之地,三曹常在此雅集作诗。

    D.“梓泽丘墟”,以梁孝王所建的昔日繁华的金谷园已成为荒丘废墟,来说名胜之地终难兔于荒芜。梓泽是西汉梁孝王刘武的别墅——金谷园的别称。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海滨仲夏夜》中有一个句子: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如果从语法角度进行分析,燃烧晚霞这两个词是不能搭配的,因而也就不能构成语法场。但是,仔细品味,这一看似有语病的句子,却生动传神,意趣盎然。作者采用了潜喻转借的修辞方法,先在意念上将晚霞比作红火,然后再把它和燃烧搭配。这样,用极为简约的语言突现了西天晚霞绚丽夺目的美好景色,给读者以强烈的形象感受。

    这种通过潜喻转借形成的词语超常搭配现象,在不少文学作品中时而可见。这种现象的产生,是作者强烈的生活感受取代科学逻辑的结果,也是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在语言形式上的体现。因为在语言运用的实际中,常规的语言搭配往往不能将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和强烈的印象表现出来,于是,作者便突破一般语言规范的束缚,借助潜喻转借的修辞方式,使词语超常搭配起来。

    语法与修辞所追求的目的是不一样的。语法通过语言的静态分析,示人以规矩,即一个句子只要符合语法规则,就是一个通顺、明白、正确的句子。修辞是研究语言的运用,注重心营意造。修辞以表达情感为主。为了表达情感,修辞往往不受语法、逻辑的框框限制,而能更充分地占有人的情感本质,并在情感领域内获得自我实现,创造一个忠于审美感情的时空情感。这种经过主体心灵映照出来的心象,它蕴含着生活的律动。

    (摘编自李建邡《词语超常搭配现象浅析》)

    材料二: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曾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同时期人方中通《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引了红杏‘闹春’实未之见等话,接着说:试举‘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之句,谓‘烧’字粗俗,红叶非火,不能烧人,可也。然而句中有眼,非一‘烧’字,不能形容其红之多,犹之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耳。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可惜没有把那个理外之理讲明白。方中通说形容其杏之红,还不够确切;应当说:形容其花之盛(繁)。”“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苏轼少作《夜行观星》里曾有这样的诗句: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纪昀在《评点苏诗》中对小星闹若沸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并未懂那句的意义。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近代西语常说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虽然笛卡尔以为我们假如没有听觉,就不可能单凭看见的颜色去认识声音,但是他也不否认颜色和声音有类似或联系。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喻,而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可以算是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的描写。

    通感很早在西洋诗文里出现。奇怪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心灵论》里虽提到通感,而他的《修辞学》里却只字不谈。古希腊诗人和戏剧家的这类词句不算少,例如荷马那句使一切翻译者搔首搁笔的诗:像知了坐在森林中一棵树上,倾泻下百合花也似的声音。十六、十七世纪欧洲的奇崛诗派爱用感觉移借的手法;十九世纪前期浪漫主义诗人也经常采用这种手法,而十九世纪末叶象征主义诗人大用特用,滥用乱用,几乎使通感成为象征派诗歌的风格标志。英美现代派的一个开创者庞特鉴于流弊,警戒写诗的人别偷懒,用字得力求精确,切忌把感觉搅成混乱一团,用一个官能来表达另一个官能;然而他也声明,这并非一笔抹煞。

    (摘编自钱锺书《论通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潜喻转借形成的词语超常搭配现象既是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在语言形式上的体现,也是作者强烈的生活感受取代科学逻辑的结果。

    B.语法与修辞有着不同的追求。语法讲究规则,而修辞侧重情感,且一般不受语法、逻辑的限制,能更充分地占有人的情感本质。

    C.笛卡尔和培根都认可通感现象,认为视听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亚里士多德只承认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否认其修辞意义。

    D.通感在西洋诗文里早就出现了,其合理运用可以使表达更为活泼、新奇,但大用特用、滥用乱用也会造成用字不准的流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破常规语言规范束缚,借助潜喻转借的修辞手法使词语超常搭配起来,是为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和强烈的印象。

    B.李渔认为宋祁《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用得十分不当,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学者并不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

    C.通感现象不仅在古诗词中普遍存在,在普通语言中也经常出现。如“声音很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

    D.材料二列举了大量中外事例来论述通感,如列举《玉楼春》《夜行观星》、荷马的诗句,有力地证明了通感在中西文中由来已久。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B.苏轼《赠刘景文》:“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C.李义山《杂纂·意想》:“冬日着碧衣似寒,夏月见红似热。”

    D.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下面句子运用了潜喻转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手法加以分析。

    一百棵木瓜一百棵梨;家家户户欢乐歌声起;我们种的是幸福树,我们种的是社会主义。(李季《人人来种幸福树》)

    【5】钱锺书为什么会说纪昀并未懂“小星闹若沸”的意义?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运用对比手法反映出老百姓在暴政下“噤若寒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陋室铭》中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同样运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人晏殊在《浣溪沙》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了世间的美好不只是凋衰,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的感受。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理想形象。李白在《将进酒》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作为君子应高度自信,不用计较名利得失,一时失意依然要潇洒自如。

    (2)月亮虽是亘古不变的,但明月却寄托着人们不一样的梦、不一样的心事。诗人张若虚孤身漂泊在外,因此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的明月给人的感觉也是孤单的,“________________”一句便是明证;《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与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景中含情,营造出一种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

    (3)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月宫世界来表现音乐的美妙,与《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形同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所作的《离骚》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为宏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以水喻愁,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酒”是古代诗歌常用意象,诗人常借酒怡情,或解愁忘忧,或送友饯行,或感叹人生。唐代诗人李白就写过很多这样的诗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写出秦始皇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却任意挥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通过环境描写表现自己没有及早归家的悔恨以及托物言志表现自身高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虞美人》一词中,词人李煜遥望金陵进行想象,并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与慨叹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夫子喟然叹曰:“____________!”(《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3)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4)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6)____________,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

  • 9、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古人作诗,善用“空”字。“空”字有“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空寂”之意;亦有“死去元知万事空”中“空无,没有”之意;更有“_______________”(高适《燕歌行》),“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其一)》)中“徒然,白白地”之意。

    (2)用一句古诗名句为下面上联对出下联,要求对仗基本工整。上联: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下联: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3)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保持到底的。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①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卑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2)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刘函三序

    方苞

    ①道之不明久矣,士欲言中庸之言,行中庸之行,而不牵于俗,亦难矣哉。A苏子瞻曰:“古之所谓中庸者,尽万物之理而不过;今之所谓中庸者,循循焉为众人之所为。”B自吾有知识,见世之苟贱不廉,奸欺而病于物者,皆自谓中庸,世亦以中庸目之。C其不然者,果自桎焉,而众皆持中庸之论以议。D

    ②其后燕人刘君函三令池阳,困长官诛求,弃而授徒江淮间,尝语余曰:“吾始不知吏之不可一日以居也。吾百有四十日而去官,食知甘而寝成寐,若昏夜涉江浮海而见其涯,若沈疴之霍然去吾体也。”夫古之君子不以道徇人,不使不仁加乎其身。刘君所行,□非甚庸无奇之道□?而其乡人往往谓君迂怪不合于中庸,与亲呢者则太息深颦,若哀其行之迷惑不可振救者。虽然,吾愿君之力行而不惑也。

    无耳无目之人,贸贸然适于郁栖坑阱之中,有耳目者当其前,援之不克,而从以俱入焉,则其可骇诧也加甚矣。凡务为挠君之言者,自以为智,天下之极愚也,奈何乎不畏古之圣人贤人,而畏今之愚人哉?刘君幸藏吾言于心,而勿以示乡之人,彼且以为诪张颇僻,背于中庸之言也。

    [注]①自桎:自己束缚自己,指坚守节操。②诛求:敲诈勒索。③郁栖:粪池,污秒停积的地方。④诗张颇僻:狂妄偏邪。

    【1】将“夫能为众人之所为,虽谓之中庸可也”填入第①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A.岂……哉

    B.如……何

    C.无乃……乎

    D.何……为

    【3】从论证方法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4】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①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出名早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更多的资源,易于取得更大的成功。

    ②张国福原名张国富,是我国第一批特等战斗英雄。他复员后在家乡当了农民,改名为张国福,隐姓埋名四十多年,连他的妻子和子女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直到病重住院,他真实身份才被发现,住院第二年去世。

    ③华为崛起,引起了美国的害怕,受到美国打压。但这却让全球人都知道了华为的强大。面对未来的发展,华为非常有信心。其强大的研发能力,让华为拥有了自己的技术,不再束缚于人。

    ④江西九江一名15岁女孩为出名想当“网红”,受到并不了解的网友的怂恿,突然离家出走。多地民警接力找寻助其回家。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你对“成名观”的认识与思考的文章,并为《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栏目撰稿。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