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B.技盖至此乎
C.技经肯綮之未尝
D.善刀而藏之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李彦宏告诫跃跃欲试的年轻人:一定要有向前看两年的眼光,否则,你吃到的很可能是剩下的残羹冷炙。
②在“高考百日誓师”大会上,同学们一个个信誓旦旦,跃跃欲试,决心“挑战高考,无悔人生”。
③李白的旷世才情,让人倾慕;而他的人生沉浮,则见证了大唐江山的风雨飘摇和日薄西山。
④姑娘的眼泪犹如海蚌的珍珠,会自个提高姑娘的身价。这样,对她谁都不会说什么,谁都不品头论足了。
⑤我们自以为是地拒绝承认就在我们的宇宙跟前存在有别的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而这些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
⑥北京首届武搏运动会云集了全球顶尖的武术搏击高手。我们这些志愿者能躬逢其盛,感到无比骄傲。
A. ①②④ B. ③④⑤ C. ①③⑥ D. ②⑤⑥
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丽”的范畴处于较高位臵,并在其自身的历史流变中积淀了深厚的美学内涵,具体而言,可分为三个层面:文辞之丽、情思之丽和生命之丽。
文辞之丽是“丽”范畴的最基本特征,它是“丽”的表层内涵,古典文论中的“丽”多取此义。如《汉书〃艺文志》云:“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此“丽”即文辞的华丽,但因西汉诸家之赋多缺乏真情实感, 故其文侈丽,实为文病。情思之丽是“丽”范畴的深层内涵,它决定着文辞之丽的成败。《文心雕龙〃情采》云:“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作家之文只有本乎真情,发乎性灵,其文才能美丽自然。故北宋范温的《潜溪诗眼》云:“巧丽者发之于平淡,奇伟有余者行之于简易。”文辞的巧丽正是情感自然而然流露的结果,虽看似平淡却美丽无比。然而,无论是文辞之丽还是情思之丽,都是人的生命之丽的外化。生命之丽才是文学艺术具有审美价值、并得以长久流传的内在根源。
中国古人因信奉“天人合一”,多注意从自由的生命活动的基点上考察文学,从而为自己建构起一个整体的、本体空灵的且先于逻辑的生命世界。‚丽‛正是这个生命世界的审美表征。《易经》云:“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虽然我们从词义的角度讲“丽”是附着、依附的意思,但如果我们从审美形象上看,日月星辰悬挂于天,百谷草木植被于地,这不正是天地万物的生命状态之所在吗?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云:“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人的体貌之丽不也正是人的生命力之充盈流溢的表现吗?当古人把“丽”引入文艺批评领域时,“丽”实质上正是主体高扬生命精神的艺术显现。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丽”范畴会成为魏晋六朝美学的核心范畴。“丽”正是魏晋士人在自我觉醒后高扬的个体生命力的审美表现,是人的精神的艺术化。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文化中,生命之丽的状态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的状态,它是古代士人阶层的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这种自由状态可以从艺术和人生两个方面显现出来:就艺术而言,它表现为对一切艺术法则的摈弃,在情景交融、主客冥一的艺术意境中感受主体心灵的净化,体验宇宙生气之跃动,这也正是中国艺术之“丽”的内核;就人生而言,它表现为对一切名教伦理的解构,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心灵世界中寻求个体精神的解放,领悟万物生命之自由,这也正是中国文化之“丽”的内质。综合上述对“丽”的审美内涵的分析,一言以蔽之,“丽”正是生命力之自由的感性显现。
(节选自胡碟《古典美学范畴中的“丽”》)
【1】下列关于“丽”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丽”的美学内涵具体可以分为文辞之丽、情思之丽和生命之丽三个层面。
B.“丽”从文辞之丽到情思之丽,再到生命之丽,是从表层向深层发展的。
C.“丽”的美学内涵早已存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其影响也一直处于较高位置。
D.“丽”其实是人的生命力的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的状态的感性显现。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信奉“天人合一”,表现在考察文学时注意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动。
B.古人心中的生命之“丽”,是整体的、本体空灵的且先于逻辑的生命世界。
C.引用《易经》中的“日月丽乎天”等句重在说明“丽”是附着、依附的意思。
D.生命之丽的状态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状态,是人类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中国古人信奉“天人合一”,所以,在建构自己的生命世界时是完全不讲究逻辑的,却强调物我两忘。
B.我们所倡导的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是与“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的观点相符合的。
C.“丽”是生命力之自由的感性显现,由此得知,可用一个词来概括中国文化之“丽”的内质,那就是“自由”。
D.《红楼梦》最打动人的并不是它所用的艳美文辞,也并非它所写的真假人情,而是它高扬人性的觉醒。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引用《齐谐》中的语句描写大鹏徙于南冥时的壮观场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在《逍遥游》中,点出能够做到“无所待”而“逍遥游”的最高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写出阿房宫的壮观,苏轼《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写曹操军容之盛,与此手法类似。
(2)《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朱自清《松堂游记》中写道:“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如果换用诗句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引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鲍照的《拟行路难》在开头运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社会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是“_____,____”。
(2)杜甫在《蜀相》中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及壮志难酬的苦痛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
(3)贾谊在《过秦论》中用“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出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在要塞,仔细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两句“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庄子认为“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3)《滕王阁序》中描写宴会上歌声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4)《滕王阁序》中描写宴会管弦之盛、歌声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摹了行人跋涉蜀道时屏住呼吸、咨嗟长叹的情形。
(2)《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
(3)《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泰伯》中,曾参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有抱负的人胸怀宽广、意志坚强才能担当大任,并借此鼓励人们要有理想,还要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
(2)《将进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的豪情,也是他的愤慨之语,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
(3)“雁”,作为一种经典的诗歌意象,经常出现在游子思乡、春去秋来、思妇望归等诗歌中,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心理,如唐宋诗词里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锦堂春·半壁横江矗起
(明) 归庄①
半壁横江矗起,一舟载雨孤行。凭空怒浪兼天涌,不尽六朝声。
隔岸荒云远断,绕矶小树微明。旧时燕子还飞否?今古不胜情。
注:①归庄,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之曾孙。清兵渡江,他曾在家乡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亡命江湖,以遗民终老。
【1】诗歌可入选的作品集是( )
A.明近体诗集萃
B.明古体诗选
C.明清散曲集锦
D.明清长短句精华
【2】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横”、“矗”二字,极写峭壁临江,风雨之中岿然耸立之形。
B.第②句“载”、“孤”二字,叙夜雨孤舟渡江,凸显天涯漂泊的悲情。
C.“凭空”两句写大江波涛汹涌,怒浪排空,寄托国家破亡的悲愁怨恨。
D.作品慷慨悲凉,豪放高亢,古今交融,篇幅虽短而情致深,耐人寻味。
【3】赏析作品中的划线句。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武承嗣营求为太子,数使人说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太后意未决。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翼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之意。太后命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仁杰举其子司丞光嗣①,已而称职。太后喜曰:“卿足继祁奚矣。”初,契丹将李楷固,善用索及骑射,每陷陈,如鹘入乌群,所向披靡。及孙万荣死,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狄仁杰曰:“楷固骁勇绝伦,能尽力于所事,必能尽力于我,若抚之以德,为我用矣。”奏请赦之,所亲皆止之,仁杰曰;“苟利于国,岂为身谋!”太后用其言,赦之。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铃卫将,使将兵击契丹余党,悉平之。太后欲造大佛像,狄仁杰上疏谏,其略曰:“今之伽蓝②,制过宫阙。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又曰:“如来设救,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存虚饰!”又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太后曰:“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遂罢其役。太后信重仁杰,群臣奠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有删改)
注:①司丞光嗣:猴仁的儿子狄光嗣,任司府丞官职。②伽蓝:梵语,译为佛教寺院。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B.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C.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姑于庙者也
D.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秦汉时始称“太庙”。太庙内只供奉本朝历代先皇。
B.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
C.契丹,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唐末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妃嫔、皇子、公主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狄仁杰坚持原则,直言敢谏。在立储问题上,不阿附太后,最终太后听从了他的意见。
B.狄仁杰公私兼顾,不避嫌忌。他举荐自己儿子为尚书郎,太后说他像祁奚一样顾念家人。
C.狄仁杰不计得失,为国荐贤。他知人敢任,力排众议,请求赦免并任用契丹降将李楷固。
D.狄仁杰反对奢华,爱惜民力。武则天要建造大佛像,极力谏阻,武则天停止了这项工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孙万荣死,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
(2)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美国某公司在制造感光材料时,需要工作人员在暗室工作。视力正常的人一进入暗室,往往犹如司机驾驶着失控的车辆一样不知所措。于是有人建议:盲人习惯于在黑暗中生活,不如聘请盲人操作,肯定能提高工作效率。于是,公司下令:将暗室的工作人员全部换成盲人。这样一来,通过暗室这个转换器,盲人就将自己的弱点变成了优势,为公司赢得了更多利润和良好的口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