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乌海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今天是吴大爷97岁生日,孙子吴东东为他精心准备了一张贺卡,上面写着:“祝爷爷身体健康,能活一百岁!”

    B.她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高三后,她学习更加勤奋,她的家母也给了她很多鼓励,高考时她顺利地考入了北京大学。

    C.奉上拙作一本,鄙人才疏学浅,书中谬误甚多,敬请斧正。

    D.听说朋友要来访,老王高兴地说:“太好了,明天我一定在府上恭候各位光临。”

  • 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以后,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又沉渣泛起,兴风作浪,这将严重影响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B. 恐怖分子多次制造耸人听闻的自杀性爆炸事件,致使大量的无辜者死于非命,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C. 美国深陷伊拉克、阿富汗战争难以自拔,军队撤离时间一拖再拖,加上它到处插手,兵力使用已经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

    D. 现在有很多文化遗产管理者急功近利,他们把遗产定性为旅游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烟火灶台

    潘鸣

    那些日子,岁月的基味虽然清苦,一年里总还是晴天的光景居多。

    漫无际涯的川西坝子,除了大小春短暂的收割季节,一年到头田野里总是蓊蓊郁郁的。光影笼罩下的稻麦之类四时作物,在季风中泛起万顷波涛。摇曳的波浪之上,托载着一座座竹树掩映的绿色方舟——农家四合院。间间茅屋瓦舍是错落的船仓,房前屋后挺拔的百年老树举着高耸的桅杆,仓顶之上,总有一筒烟囱直指天空。日间,适时会有缕缕炊烟轻飘漫逸,与恰好路过的雾霭浑然相融,在村庄上空拉出一抹薄薄的乳色矮云。

    烟囱往下穿过屋脊,连接着砖土垒砌的灶台。台面离地三尺高,方圆不盈半丈。屋顶上亮瓦投射下来的光束,把晦暗小屋这方寸之间聚亮成一个舞台。不消说,这是农家的灶火房。村野之家很重要的一部分生活情景剧,是每天定时要在这儿上演的。

    出戏的主角定然是这一家人的主妇。家中颤巍巍的老人或是放学归来的读书娃偶尔会来灶孔前客串一下,搭手帮着添把柴看一下火。堂堂男人家,即便空闲着也断不会染手灶台事务——那样会被乡邻们视为没出息的。因此上,大多时候都是妇人围着灶台在唱独角戏。

    女人身上,还保持着一份地道的川妹子风情:身材娇小,皮肤白皙,眉眼清秀。因为要下厨房,当然是素面朝天,一头青丝也不梳辫儿,就那么随意绾个结,盘在头顶。腰间系一条蓝花花围裙,两袖高撸,露出藕节子似的手臂。

    借助妇人的视线,可以清晰地一览眼前的什物:灶台之上,并立着两口生铁毛边锅,锅沿靠墙一侧,高高低低地放置着些瓶瓶罐罐,里面盛着醋、酱油、盐、辣椒酱、黄菜油(稀缺货,常常亮瓶底儿),这便是全套调味品了。粗陶的杯盘碗盏则栖身于楔在墙壁上的简易碗橱中。灶火孔口往上一尺高处,一柄从屋梁上垂下来的木叉钩悬挂着一把砂壶罐,通体黢黑,里面盛着被灶火舌头舔得半生不熟的哑水。这相当于农家的暖水瓶,家人渴了,客人来了,冲一海碗端着便喝。水里透着一股烟熏气味,已然是一道独具风味的乡茶。那壶中之水汲自澄澈的井泉清溪,虽未烧沸,农人常喝却向来无恙。

    铁锅屁股底下,对应着两口炉膛。较为宽阔的是柴火膛,深而窄并且附有风匣的是炭火膛。相比而言,炭火远比柴火劲道。将泥炭饼喂进膛里,点燃火引子,先轻拉风匣,再逐渐发力,眼看那红里透蓝的火苗像蛇信子一样从泥炭缝里咝咝地喷吐,上面那口冷锅霎时便被燎得澎湃蒸腾。但因为经济上的酌量,大多数农家的炭火膛,除了逢年过节或是操办喜事摆坝坝宴那天红火一下,平素里都是凉着的。日子窘迫,柴灶自然是当家灶,经年累月、生生不息地吞吐着农家的日常烟火。

    钟表是没有的。妇人根据亮瓦投射的光束移动方位和人民公社的入户小喇叭的节目播音来把控时间。时辰一到,妇人立马显形为能巧的千手观音,麻利地围着灶台忙碌起来,涮锅、淘米、切菜、做好蒸煮煎炒的一应准备。然后,蹲坐在灶孔前生火烧锅。

    可别小看这添柴熬火的活计,里头藏着学问呢。

    木柴花子是上等的燃柴,放进炉膛里要横竖架着烧,一根一根烧透了再添换新柴。烧尽的糊柴不舍扔,塞进草灰堆里褪了火,冬日里还可用作烤烘笼的炭花。干竹节子一入灶孔燃得最起劲,但妇人总忘不了先用砍柴刀把它们的一节节圆肚儿拍破。不然它们在炉膛内会冷不丁地来一声咋呼爆裂。声响吓人且不说,把灶膛炸裂或是锅底震破可就麻烦了。

    田野里残遗的杂草秸秆枯藤叶皆是免费的燃料(大田禾麦收打后成把的秸秆要用于盖房或喂牛,断不可奢侈地付之一炬),用竹耙子刮拉回家,束成把子堆在灶前的柴禾池里备用。

    杂草树叶最不禁烧,塞多了容易闷火。妇人摸索出一种巧法:及时往灶门外清除残烬,让灶膛中间保持一小团虚心,那火苗便不再浮躁明灭,一直旺旺地续燃。若遇阴雨天柴草返了潮,烧起灶火来可就格外费劲。免不了有几缕湿草叶闷熄了火,弄得满屋浓烟滚浪。这时,妇人得拿起一个中通的竹筒,鼓起腮帮憋足气朝着灶孔里猛吹。腾地一声,火苗终得起死回生。再看那妇人,一头脸草灰,满眼呛着泪水,额前刘海的发梢也被火舌舔得有几分焦黄而卷曲。

    维持灶火的同时,妇人腾出手来在灶台上变戏法。那些碾磨出来的生米面和地里采摘回来的瓜菜,经她十个指头的拿捏调理,在一团团氤氲的雾气中,不消一会儿就变幻为香喷喷的白米粥饭、白面馒头、刀削面、锅边烤馍,和各色的时蔬烹炒。遇上青黄不接,家中口粮短缺的时候,妇人们还会将一些番薯瓜豆混搭掺入米面。麦面也不再去鼓,做成粗粝却不失清香的水巴馍。

    待到锅里的米饭熬煮到九成熟的火候时,妇人会及时将灶膛里的明火塌熄,让余温将那最后一成慢慢炙熟。这样既节省了柴禾,又避免了锅内食物过火而焦糊。这时,身为人母的她还会做一件事——往炉膛草木灰里埋放两三枚土豆红薯,给自己幼小的儿女设一份小甜蜜的童趣伏笔。

    饭菜弄整归一,妇人招呼一家老小围着八仙桌开饭。首先给年事已高的长者恭恭敬敬舀上一碗捧送上去。男人是家中的全劳力,凭力气下大田挣满工分,要保证一餐三大碗。小的们正长身体,不吃饱肚皮今后的亏欠是补不回来的。这一来,从锅里到碗里,总是不能充足。于是妇人便磨磨蹭蹭地最后端碗上桌。细心一看,那碗里盛着啥啊?大半碗水泡的锅巴,面上浮着一层青菜叶子。

    妇人腾出手捋一下泼在额角的散乱发丝,边吃边吧嗒着嘴:这锅巴稀饭好香啊……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大段景物的描写,是为后文描写烟火灶台介绍背景,点出烟火生活的地点和环境,为接下来的细致描绘做铺垫。

    B.文中“添柴熬火”部分,作者用了不小的篇幅,主要是为了表现农家生活的清苦,没有很好的燃料,只能用一些杂草秸秆。

    C.“一把砂壶罐,通体黢黑,里面盛着被灶火舌头舔得半生不熟的‘哑水’”,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砂壶罐长期被火燎得黢黑的状态。

    D.全文围绕“烟火灶台”,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浓厚的农家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娓娓道来。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试归纳文中灶台的特点。

    【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1)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2)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书愤》)

    (3)雁字回时,月满西楼,____________。(《一剪梅》)

    (4)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__________。(《阿房宫赋》)

    (5)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6)__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岳阳楼》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千古传诵。

    (3)李密在《陈情表》中为了打消国君的顾虑,表明自己愿意为官,无意炫耀节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5)《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气势,给人以雄伟壮观的印象。

  • 6、填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学之道》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条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

    (6)《老子》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谏。

  • 7、(1) 苏 轼 在 《 赤 壁 赋 》 中 侧 面 表 现 洞 箫 声 具 有 极 强 感 染 力 的 两 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庄 子   逍 遥 游 》 中 以 “ 朝 菌 ”“ 蟪 蛄 ” 为 例 来 说 明 “ 小 年 ” 一 词 的 两 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王 勃 的 《 滕 王 阁 序 》 中 描 写 水 天 一 色 的 画 面 , 被 誉 为 千 古 绝 唱 的 写 景 之 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房室等日常事物,老子看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战胜他人与战胜自己的结果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通晓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唯利是图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十二章》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的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________________”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5)《〈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从而承担责任,践行使命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旅夜书怀

    李白   杜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写船行江上,纵览沿途两岸山川景象,视角多变,远近结合,俯仰相连,虚实相生。

    B.杜诗前半写“旅夜”,由远及近,两联产生强烈反差,更加凸显危樯、独舟的渺小脆弱。

    C.李诗将故乡水拟人化,以乡水有情万里送别,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之情。

    D.杜诗后半抒怀含蓄,以反语倾诉心中不平,以水天空阔、沙鸥飘零即景自况,感人至深。

    2两诗颔联并称名句,句式相同,意象类似,十字重复一半,但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孔子闲居,子夏侍。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①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子夏曰: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孔子曰:‘凤夜其命宥密②’,无声之乐也。‘威仪逮逮③,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教之’,无服之丧也。

    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曰:天无私,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节选自《礼记·孔子闲居》)

    【注】①凯弟:和乐貌。②有:宽和:密:宁静。③逮逮:文雅安闲的样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属,这一类人,与前后文“之徒”“之伦”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B.横,遍布,与苏轼《赤壁赋》“横槊赋诗”中的“横”意义不同。

    C.匍,尽力、竭力,与词语“匍匐前进”中的“匍匐”意思相同。

    D.覆,覆盖,与《阿房宫赋》“覆压三百余里”的“覆”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去世后,子夏等众弟子在各地讲学授徒,培养的众多学生中田子方、段干木等才学卓越,成为王侯的老师。

    B.孔子从“致五至”“行三无”等方面回答了如何做好民之父母这一问题,并且认为为政者要知道战争失败原因。

    C.“五至”在于惠及老百姓,它没有可闻可见的声音形色,但却无处不在,充盈于天地之间,“志至”是其基础。

    D.“三无”思想可以用《诗》来阐释,为政者要具有礼乐哀悲的观念,并应在与民交往中通过具体行动加以践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

    (2)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5】孔子是如何解答学生疑惑的?请举例说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行有所止,言有所界,边界是个体成长的保护墙,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也有人认为:融而后通,破而后立,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对此,你怎么看?请以“守界与破界”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