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运城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加点字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疾病(缠绕)   吾妻来(回来)   (揩拭)做重重叠叠的泪

    B. (迫近)西山 若仆不相师 (希望) 新浴者必衣 (抖落)

    C. 矣,何足怪乎(明白) 其成败兴坏之理(考察)云气,负青天(穿过)

    D. 彼且恶乎哉 (依赖,依靠)(应当)侍东宫   榆枋(着落)

  •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B.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需要采集50万朵花左右的花粉。

    C.现代医学一再证明,当一个人精力衰退,对事物缺乏好奇心与兴趣时,循环系统功能也会跟着退化。

    D.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读名著,让书香溢满校园。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弘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合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材料二: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辨证工夫。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从者惊慌失措,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遭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碰、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料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所孕育而成的意识,是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次大考的胜利不能脱离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质。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

    “艰难团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

    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从耄耋古稀之年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武汉当地医院的迎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神。疫情期间,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

    (摘编自《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抗疫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强不息”激励我们要发愤图强,“厚德载物”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B.“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基因,勇者受到道义的感召,会产生无畏的气概。

    C.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此次新冠疫情取得胜利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

    D.“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古人常以玉相比,以玉的切、磋琢、磨的过程来类比人们面对艰难环境时的修为和态度。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他把危机险境当作成就英勇人格的条件,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

    B.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不惧艰险、不惧牺牲、一无所惧的无畏气概。

    C.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勇者不惧”的大勇。

    D.材料三第二段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材料三第三段列举名言事例论证了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形成的过程。

    【3】结合以上材料,请简要概述民族精神的意义。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了当时庸人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以迎合讨好为法度的恶劣行径。

    (2)《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杜甫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竞的痛惜之情。

    (3)西晋张载《剑阁铭》中有“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两句,李白在《蜀道难》中将这两句化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忍让廉颇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 两句借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景象表达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3)《陈情表》中形象地写出了李密孤独生活境遇的句子是“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2)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家门不幸,很晚才有子嗣。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思想的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进行了批评。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描绘行人登攀蜀道时步履艰难、神情惶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蜀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功业。

    (4)在柳永的《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莲的歌声。

    (5)杜甫在《客至》中巧妙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主客对饮,并招呼邻翁助兴,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热情。

    (6)归有光《项脊轩志》结尾的妙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其中归有光睹物思人、托物寓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将进酒》中写曹植饮酒豪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人善于用典。《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5)《〈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相同。

    (2)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神话故事增添浪漫气息,交代蜀道开凿艰难过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生悲情于从前,托相思于万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白居易《琵琶行》中明线暗线交织,将琵琶女身世与诗人命运联系起来,点明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庥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轮鞅,泛指车马。②墟曲,乡野。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 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B.“野外罕人事”与“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 场和世俗束缚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C.《归园田居》(其一)整首诗着重表现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而本诗着意写出乡居生 活的宁静,表现诗人恬淡的心境。

    D.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在一片“静”的境界中,流 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2这首诗的前四句写出了怎样的乡村生活?并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文学徵,待诏博士。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西,因竟从汉。

    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汉王喜。

    叔孙通降汉,从儒生弟子百馀人,然通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士之。弟子皆窃骂曰:“事先生数岁,幸得从降汉,今不能进臣等,专言大猾,何也?”叔孙通闻之,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王拜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

    汉五年,已并天下。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进取,可与守成。臣原徵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原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於是叔孙通使徵鲁诸生三十馀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後可兴也。吾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汙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徵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讙譁失礼者。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叔孙通因进曰:“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原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金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有删减)

    【注】①汙,亦作“污”。② 绵蕞:谓制订整顿朝仪典章。③讙譁:喧哗。

    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服短衣,楚   裁制

    B. 专言诸故群盗壮士之   推荐

    C. 以尊卑次起上寿   祝长寿

    D. 吾不为公所为   狠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秦时文学徵 輮为轮

    B. 汉王败西 则噪相逐

    C. 叔孙通降汉 臣壮也,犹不如人

    D. 夫儒者难进取 失其所,不知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後可兴也。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懒人经济”近期在高校蓬勃升起。在校生用手机在线下单支付,不出寝室,享受外卖等上门服务:不少学生还花钱购买其他同学提供的各种“跑腿”服务。部分高校为此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上述行为予以明令禁止。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们看?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