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铁门关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A. 万物之得时

    B. 三江而五湖

    C. 而后乃今将图

    D. 臣具以表

  •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如果认识到我们极不了解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许多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且我相信也决定着生物未来的命运和变异的趋向。

    ①就没有人会觉得奇怪了

    ②而另一个近似物种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

    ③那么关于物种和变种的起源至今还有许多解释这一点

    ④然而这些关系是极其重要的

    ⑤谁能解释为什么同一物种分布得广远而且繁多

    ⑥因为它们决定着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生物现在的安全

    A.③①④⑤②⑥ B.③①⑤②④⑥ C.④⑤②③①⑥ D.④③⑤②①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   习总书记指出,“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人有德而立、国有德而兴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构建与推进是善文化在“个人—家庭—社会”的内化与践行。首先,善是为人之本。孟子作为传统善文化的奠基者及推进者,提出了“四端说”,他强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体悟并践行“良知”是个体道德修为的基础。

    其次,善是知行合一的根本要求。中国传统善文化要求“仁者爱人”,要“泛爱众”;行为上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能做到“民胞物与”,以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追求。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与邻为善,互利共生,构成了交往的和平主义价值理念。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和平主义是善文化谋求人类共同生存、命运一体的道德价值观。

    再次,善的培育、实践的第一场所在家庭。中国传统善文化培育与践行的根本是家国一体,“孝”“忠”合一。儒家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德之本、教之源。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及对兄长的尊敬、友爱,是孝悌文化的基础。要将感恩、敬畏、奉献、责任等基本道德意识、情感、价值作为家教、家风的内涵培育下一代,谋求个人善行与社会善行在价值观上的一体性,追求与实现家庭之善和国家之善在道德践行上的一致性。

    最后,善是人实现“天人合一”、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国在文明的“轴心”时代,已经奠基了天、地、人是同源相生、同道相存、同场相在的共同体的信念。所谓“黄天元素,唯德是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中的“道”“天(理)”往往与人的善心、良心相通相连。儒家认为,良知即天理。在现实生活中,《周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佛教的因果报应论,道教的“承负”果报论等使中国人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致力于在现实社会谋求“立德”以成就“不朽”。千百年来,善成为中国人成长发展的立身之基、修身之要,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庸》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根本是觉悟善性、实践善性。

    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与承继,促进并形成了中国人向善的自觉性,奠基起中华民族的善文化基因、精神基因、信仰基因,成为民族向上、向善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围,构筑社会善的规范体系,培育社会善的信念,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是当前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将民族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摘编自王永智《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提出了“四端说”,所以孟子成为了传统善文化的奠基者及推进者。

    B.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如何构筑社会善的规范体系,培育社会善的信念等。

    C.中国传统善文化要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其根本要求。

    D.作者说良知即天理,我们要致力于在现实社会谋求“立德”以成就“不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始就明确了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人有德而立、国有德而兴”的基础。

    B.文章采取总分总的结构,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与承继。

    C.采用道理论证是这篇文章的特点,这样能使论证更深入也更具文化内涵。

    D.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软实力的关键在于从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将民族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意在表明传统善文化对于国家发展的现实意义。

    B.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交往的和平主义价值理念正由与邻为善,互利共生而构成。

    C.中国传统善文化培育与践行的根本是家庭。

    D.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与承继,促进并形成了中国人向善的自觉性。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遥对明月,李太白岂能无酒?《将进酒》中有“_______________”的名句,酒与月皆不可辜负。同样遥对明月,张若虚生发哲思,《春江花月夜》中有“_______________”的名句,以人赏月来叹问人类源起。

    (2)新时代的广大青年,要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要勇担强国的重大责任,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曾子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列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句子高度评价了《离骚》的主题宏大、言近旨远。

  • 5、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中国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而奖罚臣民,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要赏罚得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带着谴责语气的问句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吊古伤今的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内在品质和才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虞美人》中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警醒当朝者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四章中,告诉我们不失去为人之根本的人能长久,死而不朽的人能长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对比的方式评价《离骚》文辞平常,但意义重大;列举的事例虽浅近,但含义深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借用《诗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通过用高山和大道作比喻,表达了自己对孔子的仰慕和赞美之情。

    (2)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用桃李做比喻,赞美李广的两句谚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在《西村》中描写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成都府(节选)

    杜甫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策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注】乾元二年(759年),肃宗初立,局势未稳。诗人举家从同谷出发,艰苦跋涉,终于在年底到达

    成都。本诗作于诗人初到成都之时。曾城:即重城。成都有大城、少城,故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成都城市风貌、物候特征,表现了城市的富庶繁华与气候温和。

    B.三四句从听觉角度写城市的声色之娱,喧嚣嘈杂令诗人心生不悦,无所适从。

    C.结句诗人联想到自古羁旅之人,将自己置于时间洪流之中,扩宽了诗歌的意境。

    D.全诗时空交错,既写城郭、星空等空间景物,也使人觉察到黄昏至月升的时光流逝。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诃成。成述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里正、受扑责时,岂其至此哉!天将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及鸡犬。夫!”

    【1】以上选段的作者是_______,他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抚军亦厚                                 (2)民日妇卖儿

    (3)岂其至此哉                                 (4)

    【3】与“及鸡犬”中的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A.士生乎鄙野,推选则

    B.晏子长不满六尺,身齐国

    C.已亲而仕

    D.赐抚臣名马衣缎

    【4】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试与他虫斗,虫尽/计不施

    B.徒有魏也/天将酬长厚者

    C.当其里正、受扑责时/市租皆输入莫府,士卒费

    D.成述异,宰不信/无出右者

    【5】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2)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

    【6】结尾“异史氏曰”一段是否多余?请说明理由。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调查发现,大多数中学生的压力来源于学校、家庭、自己、互联网和社会。约80%被调查同学的压力来自于对成绩的忧虑,约60%被调查同学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压力,约40%被调查同学的压力来自于自己,约30%的被调查同学感受到来自互联网的压力。

    调查认为,压力如一把“双刃剑”,它既可成为生活的重负又能成为向上的动力。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

    学校团委准备举办以“中学生与压力”为话题的演讲比赛。请你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