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德宏州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

    海明威

    “迷惘的一代”

    “新闻体”小说创始人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倒

    B

    狄更斯

    英国

    半自传体短篇小说

    《大卫·科波菲尔》

    C

    马尔克斯

    墨西哥

    魔幻现实主义

    《百年孤独》

    D

    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

    玛丝洛娃

    《战争与和平》

    A.A

    B.B

    C.C

    D.D

  •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他是我工作上的好搭档,令尊和家父也是好朋友,我们两家关系一直都很不错。”李强在向记者介绍他的同事小王时这样说。

    B.暑假期间,几个同学回来聚在一起,其中一个同学拿出自己近来所写的文章时说:“这是近期的拙作,各位同学请多雅正。”

    C.同学张华要到外地去上大学,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

    D.面对生意上处于困境的小黄,小王知道他最需要的是鼓励和支持,于是拍着他的肩膀说:“放心,选择好努力方向,我一定鼎力相助。”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现代文阅读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佛教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它的石窟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

    印度佛教中尸毗王割肉贸鸽、摩诃王子舍身饲虎等故事大量出现在敦煌北魏洞窟的壁画中。画面企图在肉体的极端痛苦中,突出心灵的平静和崇高。连所谓王子、国王都如此自我牺牲,那就不必说一般的老百姓了,这是统治者的自我慰安和欺骗,又是他们撒向人间的鸦片和麻药。这是一种地道的反理性的宗教迷狂,其艺术风格是激昂、狂热、紧张、粗犷的,构成了北魏壁画的基本美学特征。黑格尔曾说,把苦痛和对于苦痛的意识和感觉当作真正的目的,在苦痛中愈意识到所舍弃的东西的价值和自己对它们的喜爱,愈长久不息地观看自己的这种舍弃,便愈发愿意感受到把这种考验强加给自己身上的心灵的丰富。黑格尔的论述完全适合这里。

    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突出中间的佛身。尽管佛像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他的宁静、高超和飘逸。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匐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跟长期分裂和连绵战祸的南北朝相映衬的,是隋唐的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佛像变得更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似乎极愿接近世间,帮助人们。朝不保夕、人命如草的日子终成过去,在繁荣昌盛的统一王朝,精神统治不再需要用残酷的苦难来吓人,而变成以诱人的天堂幸福生活来吸引人。敦煌唐代雕塑与壁画不是以强烈对比的矛盾(崇高),而是以相互补充的和谐(优美)为特征了。与北魏洞窟中佛像叫人畏惧而自我舍弃相比,其心理状态和审美感受是大不一样了。

    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在中唐消失,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菩萨(神)小了,供养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前者。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禅宗将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不要那烦琐教义和仪式,不必出家,也可成佛;不必那样自我牺牲、苦修苦炼,也可成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具有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也就是成佛。担水砍柴,莫非妙道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因此,人们不再需要一种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正如宗教艺术为世俗艺术所替代,宗教哲学包括禅宗也为世俗哲学的宋儒所替代。完成了这一社会转折的敦煌宋代石窟,尽管洞窟极大,但精神全无,也没有多少宗教的作用和意味了。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佛陀世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异常复杂的宗教艺术中,佛教石窟艺术是其主要遗存,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留传了下来。

    B.在战乱频仍的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传播流行,历经隋唐达到极盛,随着中国的禅宗教派出现,佛教走向衰亡。

    C.北魏先于南梁宣布佛教成为国教,是佛教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占据统治地位的法律标志。

    D.敦煌北魏洞窟壁画中出现的王子、国王自我牺牲的佛教故事,是统治者的自我慰安和欺骗,也是对百姓的麻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的北魏佛像,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似是表达对人世的关怀或动心,实际上似乎并非如此。

    B.巨大、智慧、超然的北魏石窟佛像,正是匍匐于神像前的蝼蚁们怀着对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情绪建立起的巨大、不朽的公平主宰。

    C.中唐壁画着意描绘热闹繁复的场景,其中供养人的形象愈来愈大。这一时期,在敦煌壁画中出现大规模的世俗场景,反映出宗教艺术将完全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D.佛教思想中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信仰与生活相统一的禅宗得以产生,并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格尔认为,愈是痛苦便愈能认识到痛苦的价值,便愈发愿意感受到痛苦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的丰富。这一认识适于阐释北魏壁画的基本美学特征。

    B.北魏石窟中壁画是雕塑的陪衬与烘托,它突出了佛像的宁静、智慧和超然;而敦煌唐代的雕塑与壁画则呈现出相互补充、和谐优美的面貌。

    C.担水砍柴,莫非妙道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形象地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具有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也就是成佛。

    D.敦煌宋代石窟没有多少宗教意味,因为此时世俗哲学已取代宗教哲学,人们不再需要一种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提倡君子要处理好质与文的关系,协调发展。《论语·雍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但凡二者之中的一方超过另一方都会失君子气质。

    (2)《<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一个对自己事业追求执着的人,人可谢世,但其精神价值万古长存。

    (3)《将进酒》中,表现诗人李白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按要求填空。

    (1)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______(《论语·____》)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礼记·_____》)

    (3)__________,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忆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但由于草率行事,最终却“_________”。

    (2)《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他与唐王朝决裂,体现他傲岸不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一诗中表达对诸葛亮壮志未酬而身先亡的惋惜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月夜》中以曲笔来抒发自己对家乡妻儿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意旨和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大抵相同

    (5)《宿建德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景抒情表达诗人羁旅在外的孤独伤感之情。

    (6)《轻肥》一诗中作为皇帝家奴,却嚣张跋扈的内臣是因为他们的身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杜牧《题乌江亭》中对于乌江自刎的项羽是十分惋惜的,表明他态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沁园春·长沙》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描绘出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驶向江面的画面。《滕王阁序》中同样也有描绘大船的诗句,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描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小人嫉妒诽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9、在横线处填入作品原句,使句子完整。

    (1)子曰:“____________,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____________。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礼记·大学之道》)

    (3)____________,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

    (4)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过秦论》)

    (5)____________,自然之理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古迹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1】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涵盖时空,“东北”“西南”浓缩自安史之乱始至今十二年漂泊流离的生涯,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通过“三峡楼台”与“五溪衣服”突出了自然景观之雄伟壮观,反衬出作者此时流离异乡的渺小与沧桑。

    C.颈联痛恨祸首“羯胡”,感伤遭际,诗人把自己与庾信合一,表达了自己迟暮流离的顿挫沉郁。

    D.尾联明言庾信,兼及自身,无意道出了一个极其深刻的道理,即诗人的创作与其经历密切相关。

    【2】作者以庾信自比,简要分析作者借庾信表达了哪些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宋】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未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B.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C.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D.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政,指国君的政令,也可以指王道、仁政。在文中引申为“国家制订统治措施”。

    B.赋敛,指赋税、税收,百姓按规定时间、数额向官府缴纳赋税。宋朝民间苦于赋重。

    C.南亩,泛指农田。南坡向阳,有利于作物生长,古人田地多向南开辟,因而有此称。

    D.禁兵,指北宋的正规军,禁兵从各地招募,或者从厢军、乡兵中选拔,由州郡统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作者发现,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者不种田;年老体弱者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得还很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

    (2)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屈原洁身自好坚持美政虽九死不悔,苏武羁留匈奴持节牧羊终坚守无怨,令人动容;王维半生浮沉乃于水穷处坐看云起,苏轼屡遭贬谪而“身心河岳尽圆融”,亦使人叹服。

    “坚守”,亦或“圆融”?对此,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