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青年作家王十鹏一直认为,文学应该直面时代最主要的真实。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最能直面当代真实的,打工文学肯定是当仁不让。
②关注自我感受而漠视规则约束,強调个体价值而忽略奉献他人,那种雷锋式的高尚精神在某些人的观念里己经是大音希声了。
③不滥施刑罚,不以言获罪,即使一人犯法,也不搞朋坐族诛,这才是法制社会应有的基本准则和精神气度。
④他虽然没读过几年书,却能管中窥豹,从别人的一言一行中揣摩到他们的心理,这种洞察力让人叹服。
⑤从层层伪饰中看别人所看不到的真相,这就是柯南·道尔笔下所塑造的迷雾重重中洞若观火的神探夏洛克·福尔摩斯。
⑥中央领导三令五申地强调,官员要率先垂范,坚决杜绝公款浪费,尤其要刹住一些机关年底突击消费的歪风。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①④⑥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B.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
C.然今卒困于此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D.技盖至此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爱情
苏童
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但是当我说完这个故事后,相信也有一些读者会受到一丝震动。
话说20世纪70年代,我们香椿树街有一对老夫妇,当时是六七十岁的样子,妻子身材高挑,白皮肤,大眼睛,看得出来年轻的时候是个美人;丈夫虽然长得不丑,但是一个矮子。他们出现在街上,乍一看,不配,仔细一看,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对老夫妻彼此之间是镜子,除了性别不同,他们的眼神相似,表情相似,甚至两人脸上的黑痣,一个在左脸颊,一个在右脸颊,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到煤店买煤,一只箩筐,一根扁担,丈夫在前面,妻子在后面,这与别人家夫妇扛煤的位置不同,没有办法,不是他们别出心栽,是因为那丈夫矮、力气小,做妻子的反串了男角。
他们有个女儿,嫁出去了。女儿把自己的孩子丢在父母那里,也不知是为了父母,还是为了自己。她自己大概一个星期回一次娘家。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女儿在外面“嘭嘭嘭”敲门,里面立即响起一阵杂番的脚步声,老夫妇同时出现在门边,两张苍老而欢乐的笑脸,笑起来两个人的嘴角居然都向右边歪着。
但女儿回家不是来向父母微笑的,她的任务似乎是为埋怨和教训她的双亲。她高声地列举出父母所干的糊涂事,包括拖把在地板上留下太多的积水,包括他们对孩子的溺爱,给他吃太多,穿得也太多。她一边喝着老人给她做的红枣汤,一边说:“唉,对你们说了多少遍也没用,我看你们是老糊涂了。”
老夫妻一听,忙走过去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他们面带愧色,不敢争辩,似乎默认这么一个事实:他们是老了,是有点老糊涂了。
过一会儿,那老妇人给女儿收拾着汤碗,突然捂着胸口,猝然倒了下来,死了,据说死因是心肌梗塞。死者人缘好,邻居们听说了都去吊唁。他们看见平日不太孝顺的女儿这会儿哭成了泪人儿了,都不觉得奇怪,这么好的母亲死了,她不哭才奇怪呢!他们奇怪的是那老头,他面无表情,坐在亡妻的身边,看上去很平静。外孙不懂事,就问:“外公,你怎么不哭?”
老人说:“外公不会哭。外婆死了,外公也死的,外公今天也死的。”
孩子说:“你骗人,你什么病也没有,不会死的。”
老人摇摇头,说:“外公不骗人,外公今天也要死了。你看外婆临死不肯闭眼,她丢不下我,我也丢不下她。我要陪着你外婆哩。”
大人们听见老人的话,都多了心眼,小心地看着他。但老人并没有任何自寻短见的端倪,他一直静静地守在亡妻的身边,坐在一张椅子上。他一直坐在椅子上。夜深了,守夜的人们听见老人喉咙里响起一阵痰声,未及人们做出反应,老人就歪倒在亡妻的灵床下面了。这时就听见堂屋里自鸣钟“当当当”连着响了起来,人们一看,正是夜里12点!
正如他宣布的那样,那矮个子的老人心想事成,陪着妻子一起去了。如果不是人们亲眼看见,谁会相信这样的事情?但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对生死相守的老人确有其人,他们是我的邻居,死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同一天。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格在12点,犹如上了锈一样,任人们怎么拔转就是一动也不动。
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不知道你怎么看,我一直认为这是我一生能说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节选自《现代青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如老夫妻到煤店买煤,一起给女儿开门,一起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等,用以表现老夫妻在生活中总是相依相随。
B.小说的情节可谓一波三折,老夫妻外貌上的巨大差距让邻居们都觉得他们不般配,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改变了人们的看法。
C.作者在开篇就说“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结尾说“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突出了这个故事的大众性,强调平凡更能打动人心。
D.老妇人因心肌梗塞离开了人世,大家都奇怪老人为什么不哭,其实老人是把生死之事看开了,认为人都是会死的,自己也一样。
【2】小说安排“女儿”这个人物有何作用?
【3】小说结尾说老人夜里12点陪着老妻去了,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格在12点不再转动了。有人说这个情节太过离奇,不符合常理,应该删掉。你认为这个结尾是否应该删掉?请结合全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在诗中借助鸟的意象来写景抒情,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早春美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里仁》篇中说,如果他人贤能,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如果他人不贤能,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
(3)愁,是人类的一种情感,有慨叹时光流逝之愁、友人送别之愁、哀伤故国之愁等等。由于水的一去不回头,剪切不断,绵软不绝的特性,古人常以水喻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___。
(3) 《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4) 《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5)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通过绘平地上倒水,水会往不同方向流来喻人生的贵贱穷达不一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2)在《劝学》中,荀子认为原来笔直的木材做成车轮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火烤使它这样的。
(3)《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7、默写.
(1) ____________ ,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屈原列传》)
(3)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____________。(《过秦论》)
(4)《过秦论》中陈述秦统治者把守要害、盘问百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屈原列传》中表达对《诗经》中《国风》与《小雅》评价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写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并达到高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
9、补写出下列名篇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隔叶黄鹂空好音
(2)人生亦有命,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死当结草。
(4)辘辘远听,_________________。
(5)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
(6)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
(8)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
谢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暄风”,即春风。“迟日”,即春日。与《诗经》中的“春日迟迟”和杜诗中的“迟日江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运用拟人,虽是概括的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葡萄水绿”,将春水比成葡萄美酒,写出水色可爱。
D.上阕写游春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可见时间由白天到了晚上,开启下阕的“归来愁未寝”。
【2】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11、文言文阅读
王鬷(zōng)字总之,赵州临城人。七岁丧父,哀毁过人。既长,状貌奇伟。举进士,授婺州观察推官。代还,真宗见而异之,特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祁县、通判湖州。再迁太常博士、提点梓州路刑狱,权三司户部判官。使契丹还,判都磨勘司。以尚书度支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上言:“方调兵塞决河,而近郡灾歉,民力雕敝,请罢土木之不急者。”改三司户部副使。枢密使曹利用得罪,鬷以同里为利用所厚,出知湖州,徙苏州。还为三司盐铁副使。
时龙图阁待制马季良方用事,建言京师贾人常以贱价居茶盐交引,请官置务收市之。季良挟章献姻家,众莫敢迕其意,鬷独不可,曰:“与民竞利,岂国体耶!”擢天章阁待制、判大理寺、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安抚淮南,权判吏部流内铨,累迁刑部。
益、利路旱饥,为安抚使,以左司郎中、枢密直学士知益州。戍卒有夜焚营、杀马、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及旦,人莫知也。其为政有大体,不为苛察,蜀人爱之。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景祐五年,参知政事。明年,迁尚书工部侍郎、知枢密院事。
天圣中,鬷尝使河北,过真定,见曹玮。玮谓曰:“君异日当柄用,愿留意边防。”鬷曰:“何以教之?”玮曰:“吾闻赵德明尝使人以马榷易汉物,不如意,欲杀之。少子元昊方十余岁,谏曰我戎人本从事鞍马而以资邻国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从而斩之失众心矣德明从之。吾尝使人觇元昊,状貌异常,他日必为边患。”鬷殊未以为然也。比再入枢密,元昊反,帝数问边事,鬷不能对。及西征失利,议刺乡兵,又久未决。帝怒,鬷与陈执中、张观同日罢,鬷出知河南府,始叹玮之明识。未几,得暴疾卒。赠户部尚书,谥忠穆。
鬷少时,馆礼部尚书王化基之门,枢密副使宋湜见而以女妻之。宋氏亲族或侮易之,化基曰:“后三十年,鬷富贵矣。”果如所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谏曰/我戎人/本从事鞍马/而以资邻国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从而斩之/失众心矣/德明从之
B. 谏曰/我戎人/本从事鞍马而以资邻国/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从而斩之/失众心矣/德明从之
C. 谏曰/我戎人/本从事鞍马/而以资邻国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从而斩之/失众心矣/德明从之
D. 谏曰/我戎人/本从事鞍马而以资邻国/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从而斩之/失众心矣德明/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益、利路”中的“路”,在宋代指由朝廷主导修筑的,连接各府、州、军、监的道路。
B. 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中对殿试及第者的称呼。
C. 用事,指当权执政。"宋司马光《刘道原序》“方介甫用事,呼吸成祸福。凡有施置,举天下莫能夺”中的“用事”与此相同。
D. 年号,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景祐”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鬷积极建言献策。他在兼任侍御史知杂事时,曾向朝廷建议:由于要调集军队堵塞黄河决口,邻京各郡灾荒歉收,民力损耗,应当把不紧急的修造项目废止。
B. 王鬷太自负,并因此犯了错误。曹玮曾提醒他提防元昊,但他不以为然。后来元昊造反,皇上屡问边事,他竟不能作答,因此被罢去枢密院主事之职。
C. 王鬷正直敢言。龙图阁待制马季良曾提议在官府设置购销茶盐的机构。因马季良与章献太后是姻亲,没人敢反对,唯独王鬷直言那是与民竞利,不成体统。
D. 王鬷善于治安维稳。他主管益州时,有戍卒作乱。他派兵包围兵营,传话说:不作乱者只要不轻举妄动,走出营门,就不予追究。戍卒出来后,他查出作乱者并严惩。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枢密使曹利用得罪,鬷以同里为利用所厚,出知湖州,徙苏州。还为三司盐铁副使。
(2)枢密副使宋湜见而以女妻之。宋氏亲族或侮易之,化基曰:“后三十年,鬷富贵矣。”
1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间万物都有“根”,树木有树根,大厦有根基,事情有根据,思想有根源,文化有根脉……根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只有根稳固了事物才能更好地发展。
“根”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完成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要套作与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