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病偻,隆然伏行 病:患病 ②故病且怠 病:穷困
③过蒙拔擢 过:过失 ④若不过焉则不及 过:过多
⑤他日汝当用之 当:掌管 ⑥安步当车 当:当作
⑦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成就 ⑧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效:效应
A.①②⑤⑥ B.①④⑥⑦ C.④⑤⑥⑧ D.②③⑤⑦
2、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可厌之,投诸(于)地而骂曰 B.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于)谷中
C. 为国者无使(己)为积威之所劫哉 D. 中年兄殁(于)南方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戏曲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综合艺术,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元素,具有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完整的表演体系。中国古典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虽然中国古典戏曲在宋元时期才正式形成,但它积蓄既久,源头亦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长期的表演、传唱过程中,古典戏曲弘扬正气、褒奖忠义、鞭挞丑恶,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中国戏曲的独到之处,是它的虚拟性。西方戏剧基本上是不承认这一点的。他们的演出,是“现在进行式”,十分重视舞台上的真实感。他们的道具、布景等等,总是面面俱到,力求真实。但是,这种做法其实是吃力不讨好的。花钱多不说,也未必有效果。因为道具布景做得再像,也是假的,而且其真实性也总是有限的。中国的戏曲艺术家就高明得多。他们干脆公开承认是在演戏,一切都是假的,不过是“以歌舞演故事”,即中国戏曲的演出是“过去叙述式”的。咱们姑妄言之,你们也姑妄听之,对付着看好了。
古典戏曲具有很强的程式化特征。戏曲的程式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蕴含了人们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积淀。舞台上呈现的以桨代舟、以鞭代马及戏曲中的台步、云手、起霸、水袖等动作,以虚代实,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式。京剧《天女散花》运用“绸子舞”的身段技巧和程式来展现天女的缥缈和婀娜。梅兰芳从国画《散花图》中得到灵感,经过反复研究和揣摩,感悟天女的姿态、气质和神韵,在舞台上再现了画中仙女的神态,将散花的动作表现得如云雾般变幻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舞台美术方面,传统戏曲以“一桌二椅”为主要呈现形式,没有具象的舞美元素,为观众营造出一个写意的舞台空间。这一点在当代新编戏曲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比如,新编昆曲的代表作《白罗衫》,它的舞台和布景都相对简单,延续了传统戏曲的呈现形式,在典雅、写意美学的基础之上,努力适应现代的剧场环境和观众的审美变化。舞台背景的选择也以淡雅色调为主,体现了昆曲含蓄、典雅的审美意境。
正因为中国戏曲的艺术构成是形式上的程式化而内在审美上又追求一种虚拟性,因此它的舞台表演是写意的。中国艺术的造型观,不是力求形似的“具象造型观”,而是只求意似的“意象造型观”。“意象造型观”的要义,是“立象尽意,得意忘象”。象,不过是传情表意的手段,是可以不必斤斤计较甚至可有可无的东西。西方戏剧的“无实物动作”(面对假想物空着手进行的形体表演)虽然也有虚拟性,但仍要求“形似”;而中国戏曲的“虚拟程式”,却只要求“意似”。从喝酒、吃饭、睡觉、起床,到跋山、涉水、跑马、行舟,都只是“意思意思”,只要在“意思”上相似就可以了,和国画写意中的“意到笔不到”或“逸笔草草”差不多。既然所求不过意似,则“旦角上马如骑狗”,或者揩眼泪时袖子和眼睛隔着几寸远,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摘编自《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
材料二
中国戏曲强调神似、强调写意。这种特点的的出现既是由于当时戏曲舞台布景粗陋、舞美技术落后的局限性带来的后果,也是“虚实相生”“以形写神”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沉淀下来的产物。
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这样,戏曲就可以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而西方戏曲强调模仿,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主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中国戏曲经常要借助夸张的表演,突出、强调生活中的某些部分,改变生活的原型。如以花脸表现的张飞,嗓音宽阔洪亮,性格粗犷豪爽,动作节奏鲜明大方,恼怒时即大喊“哇呀呀……”;这些表现形式,用的是夸张手法,它要比生活中的原型更强烈,更典型,更具观赏性。
中国戏曲舞台还常采用一系列的象征性符号。一桌二椅是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一个常见的象征性符号。它可以指现实中的桌和椅,但更多时候则象征皇宫、官府、帅帐等其他地方。如桌上摆一官印则象征着舞台环境是官府;桌椅旁立一竿绣旗,则象征帅帐等等。戏曲中的脸谱、服饰也是一种象征性符号。脸谱艺术不是忠实地描绘和再现人的五官的本来面目,而是用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加以改造和创新,将角色的形象虚化成了象征性的脸谱符号,象征人物不同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服饰的颜色和样式也具有象征性:黄“蟒”象征皇帝,白“靠”(甲衣)象征儒雅英俊的武将,等等。通过吸收原本属于中国画概念的“写意性”与“虚拟性”,使用“虚拟”的手法变局限为自由,化劣势为优势。使得本来非常有限的舞台时空得以无限的延展放大,因而在中国传统戏剧中,舞台对真实世界的表现几乎是无微不至的。中国传统戏剧的“虚拟”手法的运用对于原型来说正是“离形得神”,尤其在刻画人物内心以及思想感情时有重要意义。
“有无相生”“虚实结合”的哲学思想影响着艺术境界的追求。中国戏曲通过演员的虚拟、象征的动作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去营造一种空灵变换、似与不似的戏剧情境,观众的想象力被最大程度地激活,戏曲艺术的写意特征也就形成了。
(摘编自《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及其成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戏剧注重虚拟性,西方戏剧注重写实性,因此中国戏剧的表演是“过去叙述式”,而西方戏剧的表演是“现在进行式”。
B.中国戏剧不重外在的真实性,戏曲舞台的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的虚拟而出,因而可以自由表现外在的现实空间。
C.在舞台美术方面,没有具象的舞美元素,为观众营造出一个写意的舞台空间。而西方戏剧追求场景的真实感,拒绝虚拟性的存在。
D.中国戏曲所具有的“虚拟性”和“写意性”是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唯一手段。
【2】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戏曲的“写意性”特征的一项是( )
A.梅兰芳的琴师徐兰沅曾跟梅兰芳说过这样一副对子:“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B.中国戏曲服饰主要以明清戏服为主,不太关注季节、时代、地域等服装特点,只考虑戏曲服装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等方面。
C.关汉卿《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窦娥在含冤临刑前发出了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借异常的现象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
D.戏曲有时用一段长达二十分钟的“慢板”曲调来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有时大将在战胜敌人后,用一大段“枪花”或“刀花”表演来抒发获胜后的喜悦。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编昆曲的代表作《白罗衫》虽然适应了现代的剧场环境和观众的审美变化,但是依然传承了中国戏曲形式上的程式化而内在审美上又追求一种虚拟性的艺术特点。
B.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受制于舞台的客观环境,因此不可能绝对真实的呈现出现实的生活,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从而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
C.中国戏曲舞台常采用桌椅、脸谱、服饰等一系列象征性符号,为的是很好地体现中国戏曲艺术“虚实相生、以形写神”的写意性特征。
D.中国戏曲中把曹操化妆成白脸,而且眉眼细小、皱纹粗大、嘴上部还有两颗大黑痣,是用夸张手法突出其多疑、奸诈、阴险的性格特征。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分析中国戏曲中“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句描写了陡峭的山崖和滔滔的旺流,表现了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达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愤世嫉俗,批判了世人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非徒古人有之,今人亦然。
(2)《陈情表》中李密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他的祖母已活不长随时可能死亡的状况。
(3)“荷花”历来为文人所乐道,也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我们也学过不少有关“荷花”的诗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谴责秦对人民的财富掠夺无度、恣意挥霍的行为。
(2)李煜《虞美人》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词人遥望金陵想象故国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
(3)庄子《逍遥游》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
7、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1)言必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勿以恶小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_______。
(4)失之东隅,___________________。
(5)秋水共长天一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________ 。
(7)______________ ,微风燕子斜。
(8)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杜甫的《旅夜书怀》中描写星星低垂在辽阔的天际,月亮在涌动的江面上流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边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绮丽。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远处着眼写出了山岭、平原的辽阔和河流、湖泽的曲折蜿蜒。
(2)《归去来兮辞》中直接交代诗人归隐缘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报答皇帝大恩大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田家行
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①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注]①的知:确切知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运用互文的手法,写出了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喜乐自得的样子。他们因为丰收,平日的愁怨一洗而空,连话语的音调也与平常不同。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叠词“索索”写出了一派忙碌的场景。织妇因喜悦,虽面对五月艳阳,仍觉麦香中的热风清凉宜人。
C.七、八两句写村民们拿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绢匹交租,因丰收而足够应付官家,隐含着村民们的喜悦心情。
D.此诗直陈其事,全诗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立意精巧,凝炼精警,于平易中见深刻,是乐府诗中的佳作。
【2】简析本诗最后四句的内容及其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的文目文,完成各题。
段韶,字孝先,小名铁伐。少工骑射,有将领才略。高祖以武明皇后姊子,尽器爱之,常置左右,以为心腹。中兴元年,从高祖拒尔朱兆,战于广阿。高祖谓韶曰:“彼众我赛,其若之何?”答曰:“韶闻小能敌大,小道大淫,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尔朱兆外贼天下,内失善人,知者不为谋,勇者不为斗;不肖失职,贤者取之,复何疑也?”遂与兆战,兆军溃。以军功封下洛县男。武定四年,从征玉壁。时高祖不豫,攻城未下,召集诸将,共论进止之宜。谓大司马斛律金等曰:“吾患势危笃,恐或不虞,欲委孝先以邺下之事,何如?”金等曰:“知臣莫若君,实无出孝先。”即令韶镇邺。河清二年十二月,周武帝遣将率羌夷与突厥合众逼晋阳。时大雪之后,周人以步卒为前搔,从西山而下,去城二里。诸将咸欲逆击之。韶曰:“步人气势自有限,今积雪既厚,逆战非便,不如阵以待之。彼劳我逸,破之必矣。”既而交战,大破之。世祖嘉其功,别封怀州武德郡公,进位太师。武平二年,周又遣将寇边。右丞相斛律光先率师出讨,韶亦请行。七月,韶病在军中,以子城未克,谓兰陵王长恭曰:“此城三面重涧险阻,并无走路,唯恐东南一处耳。贼若突围,必从此出,但简精兵专守,自是成擒。”长恭乃令壮士千余人设伏于东南涧口其夜果如所策贼遂出城伏兵击之大溃尽获其众。韶疾甚,先军还。竟以疾薨,谥曰忠武。韶出总军旅,入参帷幄,功既居高,望倾朝野。又雅性温憤,有宰相之风。然尤啬于财,虽亲戚故旧略无施与。其子深尚公主,并省丞郎在家佐事十余曰,事毕辞还,人唯赐一杯酒。
(选自《北齐书》,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长恭乃令壮士千余人设伏/于东南涧口/其夜果如所策/贼遂出城伏兵/击之大溃/尽获其众。
B.长恭乃令壮士千余人设伏于东南涧口/其夜果如所策/贼遂出城伏兵/击之大溃/尽获其众。
C.长恭乃令壮士千余人设伏/于东南涧口/其夜果如所策/贼遂出城/伏兵击之/大溃/尽获其众。
D.长恭乃令壮士千余人设伏于东南涧口/其夜果如所策/贼遂出城/伏兵击之/大溃/尽获其众。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天”,旧时常与“后土”并用,合称天地,李密《陈情表》中“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即是此意。
B.“县男”是爵名,晋代伯子男皆封以县,称县伯、县子、县男。其后,历代多沿置,明代废止。
C.“薨”是指古代称诸侯或有职位的大官死去。古代表示死亡的词语很多,例如“失恃”指死了父亲,“失怙”指死了母亲。
D.“忠武”是谥号。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诸葛亮被谥曰“忠武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韶颇有战賂眼光。与尔朱兆大战时,在敌众我寡的局势中,他坚信有道义者天助之,最终大败尔朱兆。
B.段韶深得高祖信任。高祖征讨玉壁,攻城久不下,高祖犹豫不决,于是召集诸将商讨,最终还是委任段韶镇守邺城。
C.段韶确能料敌如神。面对内城还未攻下的现状,他献计兰陵王,认为只要挑选精兵把守东南口,就会取得成功。
D.段韶十分吝啬钱财。儿子段深迎娶公主时,丞、郎来家理事十多天,婚礼结束,段韶只赏赐每人一杯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朱外贼天下,内失善人,知者不为谋,勇者不为斗。
(2)步人气势自有限,今积雪既厚,逆战非便,不如阵以待之。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陆游有诗云:“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一朝眉宇成,钻破亦在我。”蚕为什么要吐丝作茧,把自己包裹起来呢?因为蚕有个生长过程,蜕皮变蛹,蛹化为蝶,而蛹很弱,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为了避免被吃掉,蚕就吐丝给自己编织一个“防护罩”,但这滋养生命的“容器”,慢慢却成了束缚它进一步成长的“藩篱”。此时这蚕虫就需要去努力咬破这“藩篱”,最终演绎出“蝶化”的生命乐章。而曾经的茧则成了其生命蜕变的见证,因为每一只破的茧都证明那里面飞出过一只蝶。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及自身实际,以“作茧自缚与破茧自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