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有什么意见尽管提,不要瞻前顾后,闪烁其词。
B.对那件事的处理,学校各领导莫衷一是,事情很快就解决了。
C.不注意科学,一味地蛮干,结果必定是劳而无功。
D.解决问题应就事论事,不可东拉西扯,节外生枝。
2、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息交以绝游 绝:断绝
B.盛筵难再 再:再次
C.而彼且奚适也 适:到,往
D.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穷:困厄,处境艰难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抵押
梅寒
十几年前的一天,母亲拿着一个厚厚的账本走进镇信用社大院。
那位信用社主任大约头一次遇到这样的贷款户拿一个厚厚的账本办理贷款。他听母亲坐在办公桌对面条分缕析地讲完,一口茶差点笑喷了:“这位大嫂,我们这里是信用社,不是福利院,你家孩子读书要用钱,还债要用钱,我很同情,但原谅我们不能给你办这个贷款。贷款要有担保、有抵押,你拿这个来给我们看,没什么用啊。”
那账本上,是我家欠亲戚朋友两万多块钱的债。
母亲大约也是头一次听到“担保”“抵押”这样的新鲜词儿,她原以为只要跟他们讲清贷款的理由就好。
担保是什么?抵押是什么?母亲满脸茫然。
信用社主任耐心地给母亲讲了大半天,站起来要送母亲出门。谁料母亲听完那些竟然笑了:“要担保,要抵押,这好说啊。”
主任举到半空的手又落下来:“你家有可抵押的财产?”
“当然有啊。” ①母亲满脸的茫然已经变成笃定。
可母亲接下来的话,却让那位主任哭笑不得:“我家有房子,但不能抵押,抵押了我们住哪里?我家有一头老牛,还值点儿钱,也不能抵押,抵押了我们家耕地就没有办法……”
母亲还要说下去,主任却没有耐心了:“这位大嫂,你说话有点重点好不好?你家到底还有没有什么可抵押?我们这里可忙呐……”
“有啊,俺有仨孩子,抵押给你们吧。”
母亲话一出口,柜台后面的头都抬了起来,一双双眼睛齐刷刷投过来。
母亲就当没看见,兀自说下去:“俺有仨孩子,大闺女在北京读大学,二闺女在县城读高中,一个小儿在市里读中专。俺们家穷是不差,可俺穷是为了供俺孩子读书。学费这么贵,地里出产这么少,不借不贷,孩子咋读得了书啊?有困难,找政府,不是你们说的吗?这不,俺就来找政府了。你想想,俺家就在那里,长不了腿跑不了,你们想啥时候找就去找。俺们孩子在那里,一天比一天能耐,等他们都读了书长了本事,就只管赚钱给国家做贡献了,到时候,莫说你们贷我们两万三万,就是贷个十万八万,俺仨孩子一人担一份儿,说不定不到一年就还上了。何况俺们现在还年轻,能劳动。你们这也是积德行善的事,是给国家培养人……何况……”
母亲的话匣子被打开了,“何况何况”地说下去。听得②信用社里那些工作人员全都咧嘴乐了。
最后,那位信用社主任竟被母亲的长篇大论说服了,破例答应给母亲想想办法。
第二天早上,母亲拿着我们全家人的身份证,乐颠颠地去办理了三万块钱的贷款。然后,一个个给我们打电话告知:现在咱们全都是一根绳儿上的蚂蚱了,你们都给我听好:你们都被我抵押给信用社了,你们都得给我好生混……咱得说话算话,到时连本带利一厘不少还了……
此后,就是我们一家人漫长而艰辛的还贷路。
那三万块钱,母亲拿出两万五,把这些年的新账陈账都一一还上了,还剩下五千块钱,当流动资金。买了几只羊,买了几窝长毛兔,又买了几十只下蛋的鸡……可一年到头赚的那几个钱还填不了利息的一半。三万块钱不但没能按时还上,欠款倒是驴打滚一样越滚越多了。
母亲却不恼。她依旧是那一句:你们好好混,混好了,那些钱总有还上的一天。
母亲跟父亲,年年都为还那笔昂贵利息在奋斗。可母亲却再也不用低声下气在众人面前含着小心说话了。人不欠人一般高,她也不怕跟人说自己穷,甚至还扬言说,我们家是村上最富的人家:一个庄户院儿一下子供出三个大学生,你问问,十里八乡可有?
母亲说得没错,债是越还越少的,到点肯定能还完。
我们姐弟几个也各自成家立业,在不同城市安了家。平日里寄点钱给她,她不舍得花,全存上,自己还养鸡养兔子,弄点零花钱,也存上。
“你还存那么多钱干吗?你还缺钱花吗?”回老家,我们劝母亲不要再那么省俭。
③母亲笑笑,半天,才不好意思地说:“这些年缺钱缺怕了,从来没有过银行卡。当初为贷款把你们几个都抵押了,想想都怪对不住你们。现在有钱了,就想使劲存使劲存,把那张卡存满了,你们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闻听此言,我们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大半生没有银行卡的母亲,哪里知道那张小小的卡怎么存也存不满,一如她这一生给我们的爱,怎么给也不嫌多。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两次写厚厚的账本,不但表现出母亲向亲戚朋友借钱的次数多,而且表现了母亲过日子的精打细算,这说明当时“我”家很贫穷的状况。
B.母亲给三个孩子挨个儿打电话,一方面是因为母亲要告知孩子贷款的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期望和鞭策,希望他们为将来的生活更加努力。
C.信用社主任是一位耐心、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面对母亲的不懂之处他耐心解释,最后能够贷款给母亲,表现了他对农村教育以及农村孩子未来的重视。
D.母亲跟人说自己家是村里最富的人家,体现了母亲对家中供三个孩子上大学非常自豪,对孩子长大成才充满自信。
【2】请简要分析小说三处画线句体现的人物心理。
【3】小说为何写母亲要贷款却不知“抵押”的情节?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定风波》中“_____________”一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三国中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片中的:“凭谁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词人以此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
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感伤。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描写雨过天晴、阳光普照,天空晴朗的两句“__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水积聚得不够,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的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质问秦统治者占有六国财物时毫不放过,使用财物时却毫不珍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宫室建筑的走势状态和结构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涉江采芙蓉》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比喻民众抗敌恢复失地的意志不可阻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青玉案·元夕》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车水马龙、人潮拥挤的观灯盛况。
(5)刘克庄《贺新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出了当前局势的危急,为全篇定下了苍凉的基调。
(6)温庭筠《菩萨蛮》中化用唐代诗人崔护的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来写女子容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虞美人》作者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丁壮在南冈。(自居易《观刈麦》)
(2)《庄子·逍遥游》中用对待世人称赞和指责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密《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表达自己奉养祖母的愿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桃花源记》中“___,___。”写出了乡间小路纵横,鸡鸣犬吠处处可闻的乡间景象。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仅用“ ____”一句就勾勒除了一个儒将周瑜的形象。
(3)《琵琶行》中,通过”善才“和”秋娘“来进行对比描写,写出了琵琶女琴技高超且容貌极美的是“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站在江边,看见飞翔的鸟儿在清澈的江水的映衬下越发明显,盛开的花在青山的映衬下更是如燃烧的火焰,一动一静,更加迷人。
B.诗人看着翻飞的鸟儿和盛开的花朵,慢慢地一天就过去了,春天就过去了,一年就过去了,表达了作者时光易逝的感叹和建功立业的渴望。
C.也许回家早在计划之中,但因为战乱,诗人看着飞鸟和红花,“何日是归年?”可能根本就没有归年,心中涌起的是因战乱而回不了家的感伤和对社会的不满。
D.诗人写的是鸟和花,说的却是对回家的渴望,表达的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同时也控诉了战乱给自己和人民带来不幸,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2】这首诗景物描写很有特点,作者是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祜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九十八》)
文本二:
仁宗庆历四年三月乙亥,诏天下州县立学。时范仲淹意欲复古劝学,数言兴学校。宋祁等奏:“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则学者修饬矣。先策论,则文词者留心于治乱矣;简程式,则阅博者得以驰骋矣;问大义,则执经者不专于记诵矣。”帝从之。至是乃诏曰:“今朕建学选才,以尊大夫之行;更制革敝,以尽学者之才。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夏四月壬子,判国子监王拱辰等言:“汉太学千八百室,生徒三万人。唐学舍亦千二百间,今取才养士之法盛矣,而国子监才二百楹,制度狭小,不足以容。”诏以锡庆院为太学,置内舍生二百人。五月壬申、帝至太学谒孔子。故事,止肃揖,帝特再拜。赐直讲孙复五品服。初,海陵人胡瑗为湖州教授,训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率先,虽盛暑,必公服坐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瑗上书请兴武学,其略曰:“顷岁吴育已建议兴武学,但官非其人,不久而废。今国子监直讲内梅尧臣曾注《孙子》,大明深义。若使尧臣等兼莅武学,每日令讲《论语》,使知忠孝仁义之道;讲孙、吴,使知制胜御敌之术。选有智略者二三百人教习之,则一二十年之间必有成效。臣已撰成《武学规矩》一卷,进呈。”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学校科举之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
B.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
C.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
D.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试”唐宋时称“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B.“名实”的意思是“名义和实际”,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的“名实”意思相同。
C.“宿学”是指学识渊博、修养深厚的学者,与《劝学》中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君子”意思相同。
D.“制”的意思是“规模”,与《项脊轩志》中的“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的“制”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士人,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对此持不同意见。
B.宋祁等人提出,最便于学生修身正己的做法是使学生在乡里受到学校教育,由州县考察他们的操行。
C.为尊师重教,仁宗下诏以锡庆院为太学,在谒拜孔子时行再拜之礼,并赐太学直讲孙复五品官服。
D.湖州胡瑷上书仁宗请求兴办武学,并指出先前吴育已有建议,但因选用官员不当而废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
(2)以身率先,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
【5】苏辙针对“欲改科举,别为新格”一事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请简要概括。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圣哲说:“生活中,总是有毒蛇在引诱着我们。”所以你的世界一直在教你说“不”,以免那些毒蛇会来侵害你。可是渐渐地,你说“我不听”,学会了放纵;你说“我不关心”,学会了倨傲;你说“我不想跟你做朋友”,学会了无情;你说“我不想读书了”,学会了退缩……对,你可以说“不”,你有这个权力。也许你觉得这很酷,但是,孩子,你也要明白,你也有倾听、实践、承受的义务。其实生活是个大花园,连毒蛇也喜欢在花底下晒太阳。因此,我们有时候不该说“不”,说“行”反而更可贵。我多么希望你对那些建议、期待、友谊、责任、困难说“行”啊。孩子我们谈谈吧。
这是一位妈妈写给孩子的信。假如你是这位妈妈的孩子,读了信之后,你想跟她谈些什么呢?请据此写一封回信。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