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传:古时以来,专指人物传记。
B.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C.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D.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着称。
2、下列各项中对相同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农人告余以春及 ②南冥者,天池也 ③彼且奚适也 ④复驾言兮焉求
⑤都督阎公之雅望 ⑥问征夫以前路 ⑦今臣亡国贱俘 ⑧而莫之夭阏者
A. ①/②⑦/③④⑥/⑤⑧ B. ①⑥/②③⑦/④/⑤⑧
C. ①⑥/②⑦/③④⑧/⑤ D. ①⑥/②⑦⑧/③④/⑤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找寻小喇嘛的人
申赋渔
1999年的夏天,我因事业不顺而请假去旅行。我从南京去了西安,从西安去了兰州,接着又来到青海的西宁。没有计划,只是一味往远处走。
从西宁的塔尔寺出来,在市里转了一圈,实在没什么可去的地方,就返身去了长途汽车站。正好有一辆车要去青海湖,已经启动了。售票员出来给我打了个手势,发动机就突突地响着,在车站的出口等我。
车上只有最后一排有两个空位,等坐定下来,我不由吃了一惊。整个车上静悄悄的。偶尔有人说话,也是压低了嗓门,像在耳语。当然,即便大声嚷嚷我也听不懂,一车全是藏族人。
坐在我右手边的是一个中年汉子,脸黑得可怕,见我看他,立即定定地望着我。我慌乱地移开目光。在他的脚底下,放着一只包。包的拉链拉了一半,一把长刀的柄露在了外面。我立即把头扭过去。我左边是空位,空位的左边是一个袒露着右臂的中年喇嘛。
喇嘛微微笑着,朝我点点头。到底是出家人,慈眉善目。我悄悄把屁股移到左边那个空位上,靠喇嘛坐下。
喇嘛看我坐过来,很高兴,或许是对一个孤身的内地游客好奇,主动跟我搭话。他的汉语相当生硬。他说他去找他的小徒弟。小徒弟12岁,因为骂了几句,就跑了。他叹口气。他已经找了三天。有人说这孩子跑回家了。他去他家里看看。车子从西宁开到小喇嘛的家,下午出发,要开一夜。下车之后,还要翻两座山。
车子越开越荒凉,像一个小虫子爬行在无尽的山路上。虽然有喇嘛在跟我说话,可是陷身到这气氛诡异的陌生人群之间,我总觉得不安。车子开到倒淌河,司机停车休息。我上过洗手间,又赶紧上车。一个人在车上往外打量。倒淌河的水很浅,河面也不宽,涉水能过。看不到河岸,也许就没有河岸,河水可以随便在草地上流淌。长满青草的河滩无边无际。那个喇嘛蹲在河边,用手捧着水洗脸。他回过头,看到我一个人在车上看他,站起身,朝我挥挥手。
人们陆续回到车上。车子缓缓开出。坐在我旁边的喇嘛从怀里掏出一本本子,递到我手里。他说,这是他登上北京天安门,发给他的证书。我一看,果然是。我说,你去过天安门?真不错。心里有点好笑,去过北京也值得炫耀么。他又跟我说,他去过黄鹤楼。“离你们南京近不近?”我忍不住笑起来:“远得很,那是在武汉。”喇嘛看我笑了,也笑。随后,他又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我看不懂,也许是他出家的证明。他指着一行藏文说,他叫加措。我有点诧异,这就像我主动给一个陌生人看我的身份证。这是什么意思呢?喇嘛可真是奇怪的人。
天越来越黑,车子像往一个深渊里开。外面除了这辆车的车灯,前后左右,看不到半点光亮。黑暗像是黏稠的,车灯的光亮被吸住了,根本射不远。加措说,你到青海湖做什么?我说,就是玩。他说,玩不大方便。没景点,也没什么人,住的地方都没有。我看看他,我不太相信这么有名的青海湖,竟如他说的一般。然而我没多问。我想,到了就知道了。
不知道过了多久,加措推推我。我猛然坐直。加措说:“要到了。你下车之后,沿着右边的一条路,一直往前,走一公里,再往右,走500多米,就看到灯光了。你跟旅社的人说,是加措介绍你来的。”我连声说谢谢。心里却想,呵,帮朋友拉生意吧。
我一下车,立即就被黑暗淹没。加措从汽车的后窗用手电照着我。车子开得很远了,那手电还亮着,最后变成了一个小亮点,才慢慢消失。
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如果没有加措的指点,我根本不知道往哪里走,连路都找不到,只能在荒野当中迷失。
找到旅店,老板是个汉族女子,听我说到加措的名字,双手合十,念了一句佛号,立即为我安排晚饭和床铺。
当我终于在旅店的木床上躺下时,我满心惭愧。在我上车之后,加措其实就看出了我内心的惊惶。他为了我心安,一直做着种种努力。我所有的小心思,对于加措来说,都是透明的。可是他宁可忍受我的猜忌,却要把慈悲布施到最后。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事业不顺”“没有计划”等出游背景的交代,隐隐透露出“我”此行中内心的惶恐与不安,为全文作铺垫。
B. 喇嘛与全车人举止的不同,让我更愿意挨着慈眉善目的喇嘛,但是“我”内心的不安并未消除。
C. 喇嘛在旅途中不断地和“我”交谈,目的是消除“我”内心的不安,但他的这些行为却让不明就里的“我”感到十分怪异。
D. 文章结尾部分有关旅店的描写,再次深化了喇嘛这一形象,可以看出“我”对喇嘛之前的猜忌懊悔不已,也表现出“我”对宗教由不信任变得信任。
【2】本文多次描写“我”身处诡异的气氛及荒凉漆黑的环境中,有何作用?
【3】本文结尾一段写“我”的内心独白是否多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与其用“在艰苦的环境中,才知道谁是真正的君子”来激励自己,还不如把《论语》中孔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座右铭,含义相同,雅俗有异。
(2)《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顺应天地万物的特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3)《三峡》中用夸张的手法反映三峡水流之急之疾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式,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的一句是: , 。
(2)苏轼《赤壁赋》中,极言生命短暂渺小的句子是: , 。
(3)李煜在《虞美人》中,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亡国之悲的句子是: ,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一体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用假设的语气发表议论,说明秦始皇建立的强大的秦帝国没法延续下去的根本原因是不够爱民。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诗人为理想敢于奉献敢于牺牲的伟大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
(3)《观刈麦》中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同样表现隐含的矛盾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3)怡然不动,俶而远逝,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4)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7)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8)商旅不行,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
(2)姜夔《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时间的角度表达了暂不赴命的请求,巧妙地解决了尽忠和尽孝的矛盾。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①
杜甫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②翻风白日动③,鲸鱼跋浪沧溟开。且脱佩剑休徘徊。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④?
仲宣⑤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注)①代宗大历三年(768)春天,杜甫一家从夔州(四川)到达江陵后写了这首诗。此时王郎正要西行入蜀。司直:官名。②豫章:两种乔木。③白日动:树大则风大,白日为之动。④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史记·春申君传》记载,春申君门客中的上客皆蹑珠履。⑤仲宣:东汉末年诗人王璨的字。王璨到荆州投靠刘表,作《登楼赋》,后梁时为纪念他作《登楼赋》建造了仲宣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写王郎借酒浇愁,作者表示可以替王郎举荐,把他从压抑中推举出来。
B.作者借用“趿珠履”的典故暗指王郎此去西川,一定能够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
C.“仲宣”两句写送别王郎的时间已是春末,作者用高歌一曲的方式为朋友送行。
D.诗歌最后一句写出王郎与自己都已年老,王郎尚能有所作为,自己却是老而无用了。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唐璿字休璟,京兆始平人。曾祖规,为后周骠骑大将军。休璟少孤,授《易》于马嘉运,传《礼》于贾公彦,举明经高第。为吴王府典签,改营州户曹参军。会突厥诱奚、契丹叛,都督周道务以兵授休璟,破之于独护山,数馘多,迁朔州长史。
永淳中,突厥围丰州,都督崔智辩战死,朝廷议弃丰保灵、夏。休璟以为不可,高宗从其言。垂拱中,迁安西副都护。会吐蕃破焉耆,安息道大总管韦待价等败,休璟收其溃亡,以定西土,授灵州都督。乃陈方略,请复四镇。武后遣王孝杰拔龟兹等城,自休璟倡之。
圣历中,授凉州都督、右肃政御史大夫、持节陇右诸军副大使。吐蕃大将曲莽布支率骑数万寇凉州,入洪源谷,休璟以兵数千临高望之,见贼旗铠鲜明,谓麾下曰:“吐蕃自钦陵死,赞婆降,莽布支新将兵,欲以示武,且其下皆贵臣酋豪子弟,骑虽精,不习战,吾为诸君取之。”乃被甲先登,六战皆克,斩二将,获首二千五百,筑京观而还。吐蕃来请和既宴使者屡觇休璟后问焉对曰洪源之战是将军多杀臣士卒其勇无比今愿识之后嗟异,擢为右武威、金吾二卫大将军。
西突厥乌质勒失诸蕃和,举兵相攻,安西道闭。武后诏休璟与宰相计议,不少选,画所当施行者。既而边州建请屯置,尽如休璟策。后曰:“恨用卿晚。”进拜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后诮杨再思、李峤、姚元崇等曰:“休璟练知边事,卿辈十不当一。”改太子右庶子,仍知政事。累迁校检吏部尚书。延和元年卒,年八十六。
休璟以儒者号知兵,自碣石逾四镇,其间绵地几万里,山川夷坦,障塞之要,皆能言之,故行师料敌未尝败。初得封,以赋绢数千散赒其族,又出财数十万大为茔墓,尽葬其五服亲,当时称重。
(选自《新唐书唐休璟传》,有删改)
注:曲莽布支、钦陵、赞婆都是吐蕃将领。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休璟收其溃亡,以定西土 溃亡:溃散逃跑的士兵
B. 西突厥乌质勒失诸蕃和,举兵相攻, 相攻:互相攻击
C. 不少选,画所当施行者。 少选:一会
D. 尽葬其五服亲,当时称重 当时:立即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吐蕃来请和/既宴使者/屡觇休璟后/问焉/对曰/洪源之战/是将军多杀臣/士卒其勇无比/今愿识之
B. 吐蕃来请和/既宴/使者屡觇/休璟后问焉/对曰/洪源之战/是将军多杀臣士卒/其勇无比/今愿识之
C. 吐蕃来请和/既宴/使者屡觇休璟后/问焉/对曰/洪源之战/是将军多杀臣士卒/其勇无比/今愿识之
D. 吐蕃来请和/既宴/使者屡觇休璟/后问焉/对曰/洪源之战/是将军多杀臣士卒/其勇无比/今愿识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休璟富有军事才干。他对唐朝时西北一带的地形地势了然于心,为边防出谋划策非常得当,无论是用兵还是料敌未曾失败过。
B. 唐休璟作战知己知彼。他对进犯凉州的吐蕃军队的用兵意图和实力判断准确,并且果断大胆地直接进攻,结果取得了大胜利。
C. 唐休璟颇受信任和重用。突厥引诱奚、契丹反叛时,都督周道务将军队委托给休璟;武后多次采纳休璟的意见和谋略。
D. 唐休璟爱护族亲。他因为幼年丧父,所以对族人感情很深,拿得到的封赏周济族人,还出钱大建坟墓,将五服以内已死的亲属全部改葬。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陈方略,请复四镇。武后遣王孝杰拔龟兹等城,自休璟倡之。
(2)后诮杨再思、李峤、姚元崇等曰:“休璟练知边事, 卿辈十不当一。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朱永新
人的本质是永远处在制作之中,它只存在于人不断制造文化的辛勤劳作之中。
——卡西尔
成长是人生的重要课题,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成长”的体验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