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水浒传》历史地表现了农民起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深刻地揭示了阶级压迫是这场农民起义战争的社会根源。小说热情地歌颂了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等梁山英雄。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
B.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C.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其诗作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名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滕王阁序》被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
D. 科瓦连科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在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塑造的人物,他在生活、思想上都有很多“套子”,这些套子的形成是和当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契诃夫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2、下列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之二虫又何知?
B.奚:彼且奚适也? 奚以知其然也?
C.且:且适南冥也 穷且益坚
D.焉:置杯焉则胶 复驾言兮焉求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时,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二段“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一句,一方面为下文引出李陵及司马迁罹祸起到了过渡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全文的议论与评述作了必要的铺垫。
B.文章活用鲁迅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是为了说明苦难让司马迁超越了个人的荣辱得失,成为了后世文人的精神标尺。
C.“替叛贼说话”“震怒”了武帝终至“就极刑”,归根到底是司马迁文人性格使然,刚硬而敢于说真话,不人云亦云,他的悲剧其实是他性格的悲剧。
D.作为一个刚直不阿的书生,司马迁对武帝寄予希望,也曾努力博取他的欢心,只是残酷的现实粉碎了他的天真和幻想。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生动形象,含有强烈的感情,颂扬司马迁的品格和精神。
B.司马迁的塑像“大须飘拂”,是采用浪漫而非写实手法,这里含有后人的情感因素。
C.在为李陵说话这事上,司马迁的表现是正直、天真、勇敢,反衬了刘彻的冷酷和专横。
D.司马迁不情愿却事实上站在了汉武帝的对立面,他的选择是忍辱负重,借作品来复仇。
【3】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描写司马迁塑像的?这样描写有什么用意?
【4】文章第2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况阳春召我以烟景,_______________。《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
(2)_______________,飞羽觞而醉月。《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
(3)卧龙跃马终黄土,_______________。《阁夜·杜甫》
(4)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__________。《李凭箜篌引·李贺》
(5)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__________。《李凭箜篌引·李贺》
(6)______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幕遮·周邦彦》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________,置杯焉则胶,_________。”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外物”的作用。
6、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庄子《逍遥游》里点明宋荣子能看淡世间荣辱、不受外界评价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总写自己命运坎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3)《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饮,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_____,____ ”。
(4)《滕王阁序》“_______ ,_____”两句,写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川流、湖泽的迂回。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希望人生像自然一样永恒,如《赤壁赋》中,希望像飞仙一样遨游天空,还希望“_________”,但知道不可能轻易地获得,只能“_________”。
(2)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先帝刘备,不看低自己出身,亲自屈尊,“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内心感激,答应为刘备效力。
(3)社鼓,旧时社日祭神所鸣奏的鼓乐,亦指社庙内敲的鼓。作为祭祀礼仪中的重要事物,“社鼓”也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老子>四章》中,表达了“有”能给人便利,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从渔业方面阐述王道,并符合当下可持续发展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后常被用来说明人们应修身自好、不贪不慕,再微小的东西也不能私取的道理。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拟行路难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闻喜人,晋太子左率康八世孙。兄黎,弟楷、绰,并有盛名,所谓“四裴”也。曾祖松之,宋太中大夫。祖驷,南中郎外兵参军。父昭明通直散骑常侍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文起家齐武陵王国左常侍,右军江夏王参军。遭父忧去职。居丧尽礼,每之墓所,哭泣处草为之枯,有白兔驯扰其侧。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行,将表奏之,会云卒,不果。乐安任昉有盛名,为后进所慕,游其门者,昉必相荐达。子野于昉为从中表,独不至,时亦恨焉。久之,除右军安成王参军,俄迁兼廷尉正。时三官通暑狱牒,子野尝不在,同僚辄署其名,奏有不允,子野从坐免职。或劝言诸有司,可得无咎。子野笑而答曰:“虽惭柳季之道,岂因讼以受服。”自此免黜久之,终无恨意。二年,吴平侯萧景为南兖州刺史,引为冠军录事,府迁职解。时中书范缜与子野未遇,闻其行业而善焉。会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有司以资历非次,弗为通。寻除尚书比部郎、仁威记室参军。出为诸暨令,在县不行鞭罚,民有争者,示之以理,百姓称悦,合境无讼。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既行,子野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约见而叹曰:“吾弗逮也。”普通七年,王师北伐,敕子野为喻魏文,受诏立成。高祖以其事体大,召尚书仆射徐勉等集寿光殿以观之,时并叹服。俄又敕为书喻魏相元叉,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及五鼓,敕催令速上,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既奏,高祖深嘉焉。自是凡诸符椒,皆令草创。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子野在禁省十余年,静默自守,未尝有所请谒,外家及中表贫乏,所得俸悉分给之。无宅,借官地二亩,起茅屋数间。妻子恒苦饥寒,唯以教诲为本,子侄祗畏,若奉严君。末年深信释氏,持其教戒,终身饭麦食蔬。中大通二年,卒官,年六十二。谥贞子。
(节选自《梁书·裴子野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昭明/通直散骑常侍/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文/
B.父昭明/通直散骑常侍/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文/
C.父昭明/通直散骑常侍/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文/
D.父昭明/通直散骑常侍/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文/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B.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C.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D.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翁然重之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其门,指后辈学子非常仰慕当时负有盛名的乐安人任昉,从各地到他的门下求学。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因为古代设官分职,官员都各有专司,所以称作“有司”。
C.出,古代对京官外调的一种说法,文中是说裴子野从京城外调,到诸暨县去做县令。
D.谥,即谥号,古代指在对某个历史人物盖棺论定时,选用的一个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偏孤,指早年丧父和丧母。古人对死很忌讳,故称父母之死为“见背”“弃养”。如《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B.国子博士,学官名。始设于晋朝,最初只有一名,此后历代沿袭此官,唐代时,隶属国子监祭酒,共有六名,分掌六学。
C.五鼓,也叫五更或五夜。因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故得名。文中指五鼓时分,即凌晨三点到五点。
D.中表,古代称父系血统的亲属为“内”,称父系血统之外的亲属为“外”。内为中,外为表,合而称之“中表”。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子野家学相传,家族贤士满庭。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和兄弟们,每一位都才学出众,负有盛名;人人出仕为官,衣锦还乡。
B.裴子野知礼重孝。祖母、父亲先后去世,他极其哀痛,居丧期间,极尽礼节。每次前往墓所祭拜,他都会伤心地哭泣。
C.裴子野虽受人推重,但为官之路有很多波折。任昉没有推荐他,称赞他的范云在推荐他前去世,范缜对他的推荐未被通过。
D.裴子野治政以人为本。他出任诸暨县令时,管理不实行鞭罚,百姓有争执时,向他们明示道理,得到百姓称赞,全境无诉讼事件。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行,将表奏之,会云卒,不果。
(2)俄又敕为书喻魏相元叉,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确定”是生活的常态,但也有人认为“不确定”才是。人的一生很多事都是确定的,意味着我们必须经历;但也有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存在着很多不确定。面对“确定”,有的人抱残守缺,有的人稳步前进……面对“不确定”,有的人望而却步,有的人笃志力行……
作为当代青年,如何面对生活常态?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