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古人用“朔” 、“晦”、 “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如《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第一天。
B.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趋”是古代一种礼节,即走过长者尊者面前,要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C.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几个月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D. 《陈情表》中“孝廉”、“秀才”,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秀才是优秀人才的意思。
2、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 《齐谐》者,志怪者也 B. 莫之幺阏者
C. 之二虫又何知 D. 奚以知其然也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这些桥这些人
冯文超
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热身了。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自然段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同时运用比拟、比喻手法,侧重描写列车驶过的铿锵声调,突出青藏铁路桥的价值。
B.文章第二自然段写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的姿态、艳丽的色彩,有的只是质朴和雄健,这与后文赞美青藏铁路桥有“担当”形成对比和呼应。
C.文章第五自然段运用比喻、夸张、拟人手法描绘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桥洞时的震撼场面,意在揭示藏羚羊迁徙的神奇,告诫人们爱护动物保护藏羚羊。
D.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赞美了这些桥以及设计、建造、养护这些桥的劳动者们,同时,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也照应了题目。
【2】文中划线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本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兼用夸张、比喻及反问的修辞手法,批判了秦统治者肆意搜刮、挥霍民财的行为。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与“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的心志。
(4)《琵琶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音乐曲调从高亢到低沉变化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蜀道难》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极言山之高峻险拔,让人感到惶悚不已。
5、补写下列名句空缺的部分。
⑴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⑷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⑸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借书满架,__________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_____________,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6、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时不可兮骤得,_____________。
(2)《蜀相》的尾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
(4)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
(5)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7)背负青天,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
(8)___________, 秋水共长天一色。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10)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11)但以刘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两句,用乌鸦作比,向皇帝提出奉养祖母的请求,情深意切,措词得体。
(2)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就是这种制度的体现。
(3)《陈情表》中反映家庭“外无亲、内乏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在《陈情表》中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5)在《项脊轩志》中,作者运用叠词描摹事物,如用“_____________”描写了庭院台阶的景象,用“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枇杷树的生长情况。
(6)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细节描写,通过狗、鸡,写出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了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
(7)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
(8)南京姑娘在自家附近小水坑边拍摄到斑鸠、喜鹊常来栖息啄食的画面,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归有光《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针对当时士族阶层崇尚虚无、混淆生死、不思进取的现实,明确指出“ , ”,要思考生命的意义,珍惜时间。
(2)杜甫《蜀相》中“ , ”两句表达了对理想的君臣际遇关系的肯定与憧憬。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见赠》诗中“ , ”两句包含了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体生命相较于自然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和遭遇失败之后依旧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雍也》中阐释“文”和“质”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一首诗歌,完成问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东风着笔,紧扣诗题,“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
B.颔联写归途遥远,在梦中都不知何日能到,然而又有几人能回乡呢?既有伤感、无奈,又聊以自慰。
C.颈联写川原纵横交错,远至天边;宫殿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的写景,壮观中隐含衰飒之意。
D.诗人感时伤怀,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浅吟低唱,一咏一叹,表达情感细腻委婉。
【2】尾联含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问,字昌言,襄阳人也。进士起家,通判大名府。群牧地在魏,岁久冒入于民。有司按旧籍括之,地数易主,券不明,吏苟趣办,持诏书夺人田,至毁室卢、发丘墓。问至,则曰:“是岂朝廷意耶?”其上以闻。仁宗谕大臣曰:“吏用心悉如问,何患赤子之不安也。”立罢之。
擢提点河北刑狱。大河决,议筑小吴,问言:“ 曹村、小吴南北相直,而曹村当水冲赖小吴堤薄水溢北出故南堤无患若筑小吴则左强而右伤南岸且决水并京畿为害独可于孙陈两埽间起堤以备之耳。”诏付水官议,久不决,小吴卒溃。
徙江东、淮南转运使,加直集贤院、户部判官,复为河北转运使。所部地震,河再决,议者欲调京东民三十万,自澶筑堤抵乾宁。问言:“堤未能为益,灾伤之余,力役劳民,非计也。”神宗从之。问十年不奏考课,诏特迁其官,入为度支副使,拜集贤殿修撰、河东转运使。坐误军须,贬知 光化军,未几,复使河北。诸葛公权之乱,郡县株蔓,连逮至数百千人,问上疏申理,止诛首恶。
熙宁末,知沧州。自新法行,问独不阿时好。岁饥,为帝言民苟免常平、助役之苦,反以得流亡为幸,语切直惊人。元丰定官制,王安礼荐问可任六曹侍郎,帝以其好异论,不用。历知河阳、潞州。元祐初,为秘书监、给事中,累官正议大夫,卒,年七十五。
问处己廉洁、尝仕鄜延幕府,与种世衡善,父丧,世稀遗汝州田十顷,辞弗受。使归,未至而世衡卒。其子古,用父治命,亦不纳田,芜秽者三十年。后汝守请以给学,朝廷命反诸种氏。
(选自《宋史·张问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曹村当水冲/赖小吴堤薄/水溢北出/故南堤无患/若筑小吴则左强/而右伤南岸且决/欠并京畿为害/独可于孙/陈两埽/间起堤以备之耳
B. 而曹村当水冲/赖小吴堤薄/水溢北出/故南堤无患/若筑小吴/则左强而右伤/南岸且决/水并京畿为害/独可于孙/陈两埽间起堤以备之耳
C. 而曹村当水冲/赖小吴堤薄/水溢北出/故南堤无患/若筑小吴则左强/而右伤南岸且决/水并京畿为害/独可于孙/陈两埽间起堤以备之耳
D. 而曹村当水/冲赖小吴堤薄/水溢北出/故南堤无患/若筑小吴/则左强而右伤/南岸且决/水并京畿为害/独可于孙/陈两埽/间起堤以备之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B. 诏,文中指皇帝的命令或文告。皇帝下达命令的形式一般有策书、制书等。
C. 江东,不同时代有不同定义,一般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
D. 熙宁,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问关心百姓,反对野蛮施政。魏地的官田被人侵占,情况复杂,官吏急于求成,暴力执行命令,他表示反对并上报朝廷,朝廷予以制止。
B. 张问为政务实,反对扰民行为。他管辖的地方发生地震,有些人想调几十万人去筑堤坝,他认为筑堤坝没有好处,反而劳民伤财,皇帝赞同他的意见。
C. 张问不趋炎附势,为人耿直。实行新法后,只有张问不迎合世俗的风气;他在闹饥荒时,向皇帝提议减轻百姓负担,言辞激烈;元丰年间,皇帝因他好持异议而没有任命他为六曹侍郎。
D. 张问不热衷功名,廉洁自律。他十年不上奏自己的考核政绩,被贬为光化军知军;他和种世衡友好,种世衡友好,种世衡送他大面积的田地,他予以推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用心悉如问,何患赤子之不安也。
(2)郡县株蔓,连逮至数百千人,问上疏申理,止诛首恶。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世之奇伟、瑰择、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王安石
②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苟况
③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试
④只要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一切都会变得得心应手。 ——勃朗宁
⑤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白己的渺小。——保罗
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读了上面六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二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